第十七卷 第三十六章 科举扩编

南居益一出,后面各部尚书推荐的人选就有点相形失色了,大明这几年虽然扩张的厉害,但真正和洋人打过交道的三品以上文官并不是很多,因为很多时候大明都是用拳头在跟洋人交涉,要是找洋人打过仗的三品以上武将那随便一拉就能拉来一大堆,但文官却找不出几个来。

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南居益以十三票全票当选为新任外务部尚书,接下来,只要报请皇上批示,出圣旨,他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朱由检对此事还是很上心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朝廷大员的推选,他自然想有个完美的结果,会议一结束,他便直奔乾清宫,向皇上请旨去了。

这如果是别人当选朱慈炅肯定要让东厂和锦衣卫去查一下,他可不想第一次放权让内阁推选朝廷大员就选出个庸官、昏官甚至是贪官,但是南居益就不用查了,徐光启说的很对,他的确很欣赏南居益,对于南居益在东南的表现,他是相当满意的,提拔他当外务部尚书自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就这样内阁推选的新任外务部尚书南居益很快就获得了皇上的恩准,当天上午皇上便下旨,调原东南总督南居益进京担任外务部尚书。

这三个新衙门的尚书人选是确定了,但一个衙门不能光有尚书啊,特别是像这种负责日常事务的大衙门,下面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等官吏起码要十来个,还有负责具体事务的主事那更需要几十个,一个大衙门上百个官员那是很正常的,就这还是大明没有扩张以前的配置。

现在的大明,疆域面积扩大了三倍还不止,行省也已经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倍了,接下来再打下西伯利亚,行省数量甚至要过原来的四倍,也就是说,各大衙门起码得配上两三百人才堪堪够用,不但是新衙门,旧衙门也得扩编,上次成立商务部和教育部的时候各衙门官员已经扩充了差不多一倍,到现在,貌似又有点不够了。

这样算下来,需求的人数就有点恐怖了,光是新成立的三个衙门就需要六七百人,原来的八个大衙门同样需要扩充六七百人,加起来就是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貌似不多,因为大明现在的人口一亿都不止了,但问题是这一千多人都必须有功名啊,而且一般的秀才还不行,最少得是举人,要按以前的规矩,举人都很难当京官,各部主事一般都是进士出身,更别说员外郎、郎中和侍郎了。

这下可把朱由检和杨嗣昌给愁坏了,朱由检那里还好点,因为他只负责五品以上的大员,而一个衙门也就两个侍郎、四个郎中、四个员外郎是五品以上的,老衙门这些都有,新衙门加起来也就三十个,问题还不是很大,只是开会推选比较耗时间而已。

杨嗣昌可就不一样了,他这里可是扎扎实实需要选拔一千多个京官,而且最起码得有举人的功名,他上哪里找这么多举人和进士去啊!

为什么说他找不到这么多举人和进士呢,根据大明朝科举的录取率稍微算一下就能知道了。

按惯例,大明朝进士的录取率大概是二十取一,也就是说,二十个举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能考上进士,而大明历代科举取士每科选取的进士最多也就两百来人,这样算下来,每次参加会试的举人最多也就四千来人。

这个四千来人并不是说每隔三年就会产生四千个举人,而是每次参加科举的举人就四千来人。

进士是每隔三年就录取两百名左右,但举人不是啊,很多书上都有屡试不第这一说,也就是说,很多举人参加了很多界会试,最后都没能考取进士,再结合会试的录取率就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每次参加科举的最多也就四千来个举人,有时候甚至还不到四千。

考中了举人而不去参加会试的有没有呢?这种人肯定有,但绝对不会太多,大多都是年迈体衰,无力去考了,但凡正值壮年的谁不想金榜题名,也就是说,大明朝同一时期有功名在身的举人绝对不会过八千人。

这么一算问题就来了,就算十届科举的进士和所有举人全部在朝为官,那进士和举人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足一万人,而大明朝现在有多少官员编制呢?

不算不知道,一算那更是吓死人,大明现在的行省数量差不多都有四十个了,每个行省差不多都是八到十个州府,而每个州府差不多又有八到十个县,也就是说,现在大明光七品县令就有三四千个,左右布政使、知府、知州、各级同知等七品以上的官吏加起来足有两千余人,在加上各直隶州和京城各衙门的官员,大明所有的进士和举人,只要不是年迈体衰的和品行不端的,其他基本上全部都在当官。

举人当县令,秀才当县臣在大明已经是标配了,进士那基本都是六品以上!

能当官的进士和举人基本都在当官,杨嗣昌又从哪里去抠出这一千多号人来,张溥、吴建业、南居益可都是实力派的干吏,做起事来那叫一个风风火火啊,衙门都成立了,竟然不给配下属官吏,他们自然不干了。

于是乎,吏部的门槛都快被他们踩烂了,杨嗣昌几乎天天被他们堵在吏部衙门里面,除了要人还是要人,这个走了那个来,那个走了这个来,有时候两个一起来,有时候三个一起上,把他都快逼疯了。

他被逼催的实在没了办法,只能去找皇上了,实在是没人啊,总不能招些秀才来当京官吧!

朱慈炅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以往历朝历代都是进士等着做官,到了他这里倒好了,连举人都凑不出来了。

他还能怎么办,只能把徐光启和黄道周招过来,商议科举扩编的事情。

其实科举已经扩编过一次了,从崇正十年丁丑科开始,每科录取的进士都翻了一倍,达到了将近四百人,但是,举人的数量却没有翻倍,还是那么多。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慈炅,他主持的可是殿试,又不是乡试和院试,能选拔出四百余名进士就行了,他怎么会去想大明有多少举人的问题呢!

这事也凑巧,正好今年八月就是三年一度的院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

都火烧眉毛了还有什么好考虑的,朱慈炅直接下旨,各地举人录取名额翻一倍!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十五卷 第二十七章 喜得太子第十八卷 第三十一章 国王决意投大明第四卷 第六章 军需物资第十八卷 第三十七章 大胆尝试新战术(中)第十七卷 第五十一章 西伯大开发(中)第十六卷 第五十六章 不割地不退兵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灾人祸第十二卷 第十六章 抵达锡兰第十六卷 第二十一章 舌战群雄第八卷 第九章 教化蛮夷第十五卷 第五章 运河之策第十八卷 第四十五章 钢铁巨兽,无敌战舰(中)第十六卷 第三十八章 死伤惨重第十四卷 第十一章 最终目标第九卷 第十四章 展雄风明军下西洋第二卷 第十三章 犯颜直谏第十六卷 第十三章 再施毒计第十五卷 第三十三章 交易和货币第十七卷 第十章 战斗将打响第十四卷 第二十六章 合作共赢第十七卷 第十二章 棱堡遍地第十五卷 第五十三章 文武齐聚第十五卷 第五十八章 游牧部落第十卷 第二章 念师恩加官进爵第十三卷 第三十二章 迫降东胡第十六卷 第六章 造福百姓第十七卷 第三十二章 服务百姓第三卷 第二十章 一网打尽第五卷 第八章 御驾亲征第五卷 第二十章 盛世将至第二十章 明月第十二卷 第十六章 抵达锡兰第十七卷 第三十九章 作弊式研究第十八卷 第二十四章 火药实验,事故不断第九卷 第二十三章 下本州双雄终一战第十六卷 第五十九章 波斯终屈服第四卷 第十八章 诈降之计第十四卷 第三十章 吕宋行省第六卷 第九章 再次震惊第九卷 第二章 肥前藩守水师基地第七卷 第二十三章 整顿吏治第十五卷 第二十五章 惊喜不断(四更,感谢T34/85大大打赏)第六卷 第五章 调集兵马第十四卷 第十九章 盛世大明第十三卷 第二十章 列强激愤第十一卷 第六章 算计列强续烽烟第二卷 第十五章 增添机床第十三卷 第二十章 列强激愤第十四卷 第二十七章 全面开战第十五卷 第九章 改进机床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大明郑式第十六卷 第五章 皇上讲课第十三卷 第五章 星城港基地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复北疆第二卷 第十七章 五虎将上第十七卷 第七十五章 列强棋子不好当第十四卷 第五十一章 鱼儿上钩第七卷 第五章 蒸汽火车第十八卷 第三十六章 大胆尝试新战术(上)第十六卷 第五十二章 三大猛将第十八卷 第一章 安得猛士守四方第十八卷 第三十一章 国王决意投大明第十一卷 第七章 开办学院教汉语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第四卷 第七章 猛将来援第三卷 第十六章 徐达后人第十七卷 第二十二章 名将聚首第八卷 第五章 培养海盗第十五卷 第三十八章 列强的阴谋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灾人祸第十七卷 第三十章 推选尚书第十四卷 第二十章 大明盛世第十八卷 第十四章 御弟回京,皇宫晚宴第十五卷 第十五章 收复北疆第十五卷 第三十九章 沙俄终入套第十四卷 第八章 商业帝国第十七卷 第十七章 棱堡防御诚可怕第十七卷 第二章 雪域神犬第六卷 第十六章 兵临海州第四卷 第十四章 僵持不下第三章 军工设想第十八卷 第三十一章 国王决意投大明第十四卷 第四十三章 一波攻城第十六卷 第二十七章 花市灯如昼第十八卷 第五十六章 另类殖民,同化土著第二卷 第十章 天灾人祸第十五卷 第四章 发展规划第十七卷 第二十章 守军投降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肉盾攻城第二卷 第三章 争权第十二卷 第七章 欧陆消息第二卷 第一章 规划第六章 西伯旧地换新颜(中)第十卷 第十章 调集兵马准备出征第八卷 第十五章 初次交锋第十八卷 第四十八章 列强惊惧,再求和谈第十七卷 第三十七章 石油提炼第二卷 第三章 争权第十七卷 第三十六章 科举扩编第十七卷 第六十二章 开发新占领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