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回 新政展望

皇太子朱常洛居住东华门内的慈庆宫,李彦以锦衣卫百户轮值,汪文言也着锦衣卫服饰一同前往,正逢朱常洛探视无果,丧气而回。

汪文言找到东宫伴读王安,对他道:“殿下还是未能入内探视?”

王安面白无须,慈眉善目,长得比较宽厚,此时却一脸苦恼:“殿下在门外守了半天,不曾得到召见。”

汪文言看了一眼门外,压低声音说道:“这不是皇上的本意,是有人从中阻挠,现在时关键时刻,殿下必须要想法见到皇上一面。”

“如之奈何?”王安苦着脸摇了摇头,明眼人都知道是有人阻挠,但阻挠能够成功,也因为万历不喜欢朱常洛。

就算无人阻挠,要依万历的本意,或许也不想看到这个他不喜欢的儿子。

万历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继承大统,这就好像大户人家传家产,家长总希望给自己宠爱的孩子多留一点,郑贵妃和万历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本来就是朱家的私产。

要不是朝臣一再促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废长立幼恐怕早就上演了。

虽然说万历朝党争厉害,不过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只有态度激烈与否之分,立场都还是坚定的。

朝臣们认为,国家是公器,天子无家事,立储自然要按照祖宗传统,也就是规矩来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不能以亲疏或其它标准来代替。

在李彦看来,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确实非常必要,至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否合理,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最大的不合理就是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但是既然存在了,作为朝臣就应该去努力维护。

王安也知道,现在太子朱常洛的唯一希望,就在于朝臣的支持:“不知外面的诸位大人可有办法。”

“汪某正是为此事而来。”汪文言凑到王安身前,谨慎地说道:“周大人、左大人、杨大人他们说了,将会联络群臣。明日黄昏,公公可请殿下再去宫外等候。由群臣力请入侍,等到太子殿下进宫,便想法留下。”

王安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如此,联络朝臣之事。便拜托文言你了。^^^^書^^^^”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安与汪文言都知道这是机会。对于王安来说,他是太子伴读,东宫领太监,只要朱常洛登基,未来前程可期,而若是失败,他也会与朱常洛一起,堕入无底深渊。

“三娃,东宫的守卫,全看你了。”汪文言临走之时。又嘱托道。

“汪兄放心,只要李某还活着。慈庆宫便不会短了一草一木,”李彦知道,这也是他展示立场的时候,虽然对于政治斗争有些迷惘,表表决心还是会地。

王安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容:“咱家听说李大人与阿校亲厚,日后有什么事,但对东宫讲来无妨。”

“公公放心,有事只管吩咐,”李彦拱了拱手,认真地说道,这时候就是相互拉拢与许诺,反正李彦知道朱由校肯定会当上皇帝,他的老子也应该没有问题。

李彦的到来,让朱由校喜出望外,虽然是值守的亲卫,也不能随便深入宫禁,朱由校就不时跑来找李彦,一会向他展示拼图的技巧,一会带着他的弟弟妹妹过来,向他们介绍李彦才是拼图的明者。

十一岁地朱徽妍、九岁的朱由检、八岁的朱徽倩,看着这些羞羞怯怯地少年男女,李彦觉得皇孙皇孙女们也没啥特别的,也就是几个小屁孩而已。

朱常洛地这几个子女,看上去都挺内向的,包括朱由校也只是和李彦熟悉以后,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变得活泼起来。

李彦就看到朱由校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听到一个尖细的嗓子叫他,立刻变得噤若寒蝉,向他看了一眼,就垂头丧气地走了回去。

李彦注意到那是一个太监,对朱由校地态度并不客气。

李彦知道朱由校的生母前两年地时候去世,目前是由最受太子宠爱的选侍李娘娘抚养,因为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李选侍对朱由校当然算不上爱护,连带她身边的太监也不待见朱由校。

毕竟,她要是日后成了皇后,生出的儿子就是嫡子,同样可以继承皇位。

李彦特意向汪文言、骆养性以及朱由校打听过东宫的太监情况,其中有个叫魏朝的地位挺重要,在东宫仅次于王安,而且也有传闻,这个魏朝与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有关系。

姓魏,又与客氏有关系,难道这个魏朝就是魏忠贤?李彦本想就近观察一下此人,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而且现在还不是纠缠这些事情的时候。

次日黄昏,李彦护卫朱常洛前往乾清宫探望万历,恰逢群臣在宫内,一齐促请让太子入内,万历这才肯。其后,朱常洛便留在宫内,尝药试膳。

紫禁城的守卫通常是由各亲兵卫轮番入值,在此非常时候,也进行了调整,李彦一直都留在东宫守卫,虽然气氛紧张,好在并没有特殊地事情生。

丙申日,宫内传来消息,万历皇帝在宏德殿驾崩,终年五十八岁,在位四十八年。

这位大明朝在位时间最久地皇帝,在遗诏中以此为无憾,回顾其早年兢兢业业,欲不负先帝所托,到后来因为多病,在宫中静养,废除朝会、政事废弛、边衅渐开、矿税繁兴、征调四出以致民生日艰,不胜追悔,方欲改辙维新而不及,只能期待后人为之。

李彦不清楚这份遗诏是不是万历的真实地意思表达,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万历的这些检讨,也正是朝臣、后人指责他最多的地方。

万历在这份遗诏中,提出了一些过去大臣们要求。他没有同意的事情,譬如废除矿税及新造织造烧造;因此而被罢职的官员给予起复;内库以犒边等。

遗命封皇贵妃郑氏为后,并以太子朱常洛承嗣皇位,要其修身勤政、亲贤纳谏,以期鸿图,并及早册立皇长孙。

随着这份遗诏,皇位的更替算是基本尘埃落定。太子朱常洛有惊无险地成为大明新的主人,其后便是筹办万历地葬礼,继位仪式。册立东宫、太后、皇后等。

朱常洛继位以后,即在朝臣的协助下开始行使皇帝职权。下达万历遗诏中定下的几件事,包括内库银犒边、停止矿税、召回矿监,考选补用空缺官职,任命万历先前定下的史继偕、沈为礼部尚、大学士,又点用何宗彦、朱国祚、刘一、韩、叶向高等入阁办事。

朝政的更替。于此方为真正开始。

李彦在最后这段日子守卫东宫,可以说立下大功。=^^^^==不过在事情结束以后,他立刻请辞,他也清楚地看到,在这种复杂的朝堂斗争中,自己可谓是手足无措,还是别浑水的好。

骆思恭出人意料地没有挽留,锦衣卫与他地儿子骆养性这次也站对了位置,并且立下不小的功劳,东宫虽然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骆养性守卫地乾清宫、弘德殿。

“三娃。本都督知道锦衣卫留不住你。不过只要你记得锦衣卫便行,以后有什么事。只管来找,”骆思恭笑呵呵地对李彦说道。

骆思恭也知道锦衣卫虽然显赫,终究不如文官来得尊贵,李彦虽然还没有功名,不过因为华夏社的缘故,他地文名早已经传遍南北,只待有了功名,飞黄腾达指日可期。

现任辅方从哲虽然也是锦衣卫籍,却与骆思恭没多大关系,骆思恭反而与方从哲代表的浙党的对头杨涟、左光斗等人走得比较近。

骆思恭也是看到李彦的潜力,才刻意拉拢,并且送给他这样一个大功劳。

再加上李彦和骆养性之间的关系,骆思恭觉得这个投资还是值得地。

朱常洛于八月继位,年号泰昌,与很多人一样,李彦对这个新的朝廷充满期待,他回去后地第一件事,就是写了一篇以“继往开来”为主题的社论,这也是第一次出现华夏社名义的社论。

在这篇社论中,李彦以自己的理解,对新皇帝的政策出期待,这也是他次认真地思考大明未来的展。

以前他是不敢说,也觉得说了没用,现在不同了,起码他立下了功劳,与东宫、锦衣卫还有东林派的关系都不错,就算说的话有些问题,也应该能够顶过去。

还有就是这种新旧更替的时候,一切都非定数,说不定他的主张就被人看上了。

李彦地这篇社论,围绕万历遗诏中地“矿税”,提出矿监可以召回,矿税不必尽免,而且还应当鼓励民间开矿。

开矿、办厂、经商、垦田,这是李彦提出的,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以富国强民地四条对策。

《华夏商报》又再次扩版,这次却是在改进纸张和油墨以后,实现了双面印刷,虽然张数变为四张,还有所减少,版面却增加到十六版。

李彦辟出大量的版面,对“新政”进行专题报道,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物,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刊登在报纸上。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李彦自己撰写的系列文章,从多个方面探讨大明未来的展方向,而他的思路又是极其的新颖,但又很清晰,无疑是让朝廷在重视农本的同时,提高商贸、厂矿的地位。

因为在《华夏商报》刊载广告的关系,李彦与京城的商界联系较多,报纸上也刊出了一些他们的声音。

随着《华夏商报》系列报道的出现,也有很多商人找机会到华夏社,或者是直接找到李彦本人,询问朝廷的政策走向。

经历了大生纺织厂的事情,在苏松会馆做出让步,并成立了事实上的纺织业行会以后,李彦与这些商人的关系倒变得更加近了些。

王嘉鹏、胡文信等人在苏松会馆摆宴邀请李彦,王家曾经出过内阁大学士。家族散枝开叶,门生故旧遍地,在朝中的信息相对灵通,酒宴一开始,王嘉鹏便端起酒杯,祝贺李彦立下护驾大功。

“话可不能这样说,李某不过是尽了一个大明官员的职责而已。”李彦连忙推辞,不过他这个百户做得也确实惬意,平时挂个管工匠地名义做其他事情。有需要的时候也能带兵,实在是进退自如。

众人又都是恭维了一番。胡文信趁机笑道:“新皇继位,马上将那些税监召回,可谓大快人心,以后南方的布运到北方,一路要省许多银子。”

“要是能将运河上的钞关都撤了才好。”翁启愚哈哈大笑。

李彦见众人都看着自己,知道他们这是试探。微笑着摇了摇头:“钞关怕是不会撤销,再说运河维护殊为不易,国家维持更是所需良多,农民要叫田赋,商人得纳商税,这也是必然的。”

“咱也不是说不能征税,”胡文信笑着说道:“关键是征多少税,如何来征税,得有个规矩。”

对于商人们来说,对于征税向来不按规矩的做法可谓又爱又恨。正是因为没规矩。他们才能通过贿赂或其他方法,来减少缴税的数额。可也正是因为没规矩,地方上横征暴敛,也会让他们付出很多银子。

大商人对此并不太在意,凭着银子或势力解决便是,受到影响最大地是那些中小行商,总要面对许多盘剥。

如果是减少钞关,不管对大商人还是中小商人,都是十分有利。

李彦知道胡文信说得很对,关键在于征税要有规矩,事实上地方的税监闹得不可开交,国库得到的银子却没有多少,其中很大一部分落入了税监地口袋。

明朝皇帝信任太监的原因之一,据说是有人认为官员当官,得为后代谋一份家产,不能尽心为皇帝办事。而太监则不同,太监无后,所以对皇帝更忠心,会尽力办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无后,太监比寻常人更追求享受,在没有丝毫约束地情况下,想要太监廉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胡员外说得好,要有规矩,有了规矩咱们做生意才有依仗,才更好做,”李彦目光扫过在座的商人:“与其等朝廷做出改变,不如我们来想想办法,弄出一套好用的规矩来,然后提请朝廷同意好了。”

“这个……朝廷怎么会理咱们这些商人?”王嘉鹏笑着摇了摇头。

李彦笑了笑:“只要好用,馆主还怕找不到人递上去?”

商人们不由都笑了起来,到他们这个程度,多少会有些关系,递个折子还是可以的。

“也是,即便是朝廷不予理会,还可以登在报纸上,让大家都知道,”胡文信抬头看着李彦,微笑说道。

“没有问题,”李彦大度地应了下来:“商报商报,就是为了咱们商人说话地。”

李彦这句话得到在座商人的一致叫好,虽然在晚明士绅经商已经很普通,明代人已经不怎么将商人看作贱籍,可商人本身在政治上地地位并不高,这也是事实。

既然都是商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除了谈到收税,还说起办厂的事情。

因为工艺上的精细和优秀,华夏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成为大部分商人购买的对象,只有少部分人还是像以前一样,雇用木匠打造。

随着华夏机器厂供货能力的增加,北方的布厂逐渐开始开业,生产经营的效果都还不错,毕竟技术和设备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无非就是选择合适的地方,办厂生产。

由于行会地作用,北方布市地价格并没有生大的变化,只是略有下降,当然,随着开业地布厂越来越多,布匹的价格肯定还会有所下降。

而对南方布来说,李彦当初建议更多的布通过海贸输出,虽然打通新的商路并不容易。好在他们拥有最好地机器,逐步占领市场并不是问题。

对李彦来说,最好的消息还是来自大生纺织厂,经过反复的试验,水力纺纱机终于能够顺利运转,李大为带着人弄出了一台带有一排二十四只纺锭的水力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不仅二十四只纺锭可以再水车的带动下实现转动,而且罗拉也能够在水平面上左右移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台真正的、不需要人力的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依靠水流来推动,不需要人力。但人工还是需要地,主要是接棉条、以及接上断掉的纱线。

当然。这还是一台初步的试验机型,它地出现只是验证了水力纺纱机的基本结构可行,要想做出真正实用化地机械,还需要继续摸索。

按照李彦的想法,这种纺纱机至少可以做出粗纺型、精纺型。根据具体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设计。

水力纺纱机使用了齿轮的传动结构,仅仅是为了让齿轮地咬合在运动中更流畅。负责铸造齿轮的精作坊就进行了多次试验,慢慢才找到一些眉目,至少现在地齿轮运转起来还挺顺畅,虽然这是在齿轮并不多的情况,但也已经难能可贵。

这其中少不了大量技术员的参与,李彦始终认为齿轮的咬合应该是一个机械学问题,可以用形学与数学计算得出,但就眼下来说,他们还不能掌握这个原理。

如果水力纺纱机与织布机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必然会使纺织品的价格再度下跌。也意味着纺织品工业化时代的加来临。而在这之前,肯定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扫除。

“三娃。若是你能考得生员,老夫定要荐举你入朝为官,可惜、可惜了”徐光启半卧在床上,出一阵急促的咳嗽。

李彦没想到几天未见,徐光启的病似乎又重了许多,他听到消息立刻便赶了过来,两人亦师亦友,李彦对徐光启也充满尊敬。

上半年的院试,李彦曾硬着头皮去参加,不出意料地没有考上。虽然说所谓地“华夏派”崇尚自然地文风在民间已经有一些不过,不过负责院试的考官显然看不上,李彦至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生员地功名,也就无法成为监生,入朝为官。

明朝做官的几个途径,进士、举人、监生,还有吏员,按理说军户为吏,也有可以充役的,不过徐光启还是希望李彦能考取功名。

李彦笑了笑,经历了这次皇位的更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搞政治那块料:“大人,学生不一定要做官,同样可以推广作物,以及新式的工具,造福百姓。”

李彦知道与徐光启说话,就要说这些为国为民的事情。

徐光启从枕边拿起一份报纸,微微叹息道:“三娃,不在朝堂,却非议朝政,此事不妥、不妥啊”

李彦看了一眼《华夏商报》头版的标题,不禁微微苦笑,如果说以前的报纸,还是以邸报信息为内容,很少出评论的话,那么这几期的报纸,就是**裸地议论朝政了。

“古人云,兼听则明,当朝诸公也应该听听百姓的声音,学生以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李彦欠了欠身,小心地说道。

“哎”徐光启摇了摇头,在传统的士大夫看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即便东林影响很大,但东林院讲学时也不谤议朝政,《东林学报》也以学术为主。

当初,为了淮抚李三才入阁一事,反对者攻讦其结党,影射东林,顾宪成于是写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辩护,信件被公开后,引起朝野大哗,其反对者攻击顾宪成“遥执朝政”,是为出位。

由此可见朝廷对在野者插手朝政事务相当的敏感,李彦这么做,很容易激起反对。

《华夏商报》展到今日的规模,每期销量突破七千,行到大江南北,已经不是谁人随便就能动的,但要是真的激怒了朝廷,那被毁掉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些事情,以后还是莫要涉及,早日取得功名,入朝为官,方可大展鸿图,”徐光启点了点报纸:“先说说你这些想法,似乎挺有道理。”

第63回 天启来信第98回 单车少年第219回 弄权第195回 后方筹谋第236回 整编第155回 夜间挖城第229回 放权第214回 问罪第207回 对策第248回 追随者第171回 初战告捷第66回 木工作坊第200回 空前激烈第257回 举子第33回 天价番薯第110回 改朝换代第182回 挫败建奴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81回 辽南铁壁第191回 两大问题第84回 风力水车第239回 辩论第13回 番薯第148回 战守之策第21回 红颜第37回 力量对比第48回 致命缺陷第238回 工商第227回 身死第80回 华夏商报第192回 治理结构第134回 兵临辽东第194回 三剑齐发第185回 政府债券第252回 风雪夜第25回 家仆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78回 妙计退婚第254回 粮荒第34回 徐光启发癫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184回 发行纸钞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173回 恶劣形势第72回 不如创业第29回 施恩第20回 助阳第37回 力量对比第143回 炮兵初战第250章 政党第47回 拜访徐光启序章选择第155回 夜间挖城第54回 三日制锁第185回 政府债券第66回 效率第一第14回 去青楼第93回 天津东林第222回 民主第45回 负天下人第172回 战情发展第199回 大军鏖战第154回 两只乌龟第181回 辽南铁壁第36回 风雨欲来第258回 国士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14回 问罪第220回 激荡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62回 出访登莱第259回 班底第147回 难以置信第65回 谁人得胜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68回 广宁溃败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186回 孙承宗阅关第232回 司法第63回 天启来信第3回 大官第53回 镇抚要人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251回 风起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76回 舆论力量第131回 工厂投产第260回 新内阁第170回 江畔激战第182回 挫败建奴第79回 酒楼遭遇第253回 变局第141回 战争准备第155回 夜间挖城第115回 魏进忠!李进忠!第75回 满城飞纸第22回 银钱第38回 惊天发现第69回 路遇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