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回 回京

到东江的战报,参谋部起先出一阵欢呼,很快大家来,看着站在地图前的复辽军缔造、朝廷任命的辽南巡抚、辽海地区军政最高脑李彦。【..】

李彦拧着眉头,他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感到紧张,那是因为他一直都在强调保护士兵,减少损失,虽然他也说尽可能,但是在他的一再强调之下,复辽军确实在尽可能避免打硬仗,而总是希望用灵活的战术,以及城墙工事,来逐渐消耗建奴的实力。

这与出关之前自己的想法,相差是多么的远啊!李彦忍不住暗自感慨。

东江军这一战,也让他迅认识到这一点,他突然展颜一笑:“东江军打得很好,传令东江军继续巩固凤凰城一线,就地休整,不要让建奴有机可趁。”

参谋们听到前面那句话,都如释重负,听了后面的话,开始感到惑不解,不过他们对前方的军情都比较熟悉,很快明白东江军虽然抓住机会打了个胜仗,并且让建奴损失惨重,但是建奴主力在东线,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宽甸那万余骑兵,始终是心腹大患。

以东江军余下来的实力,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当然,这是战略层面的态势,战略上来说,从一开始,东线就是防守,但是在具体的战场上,骆养性抓住一次机会,打了个进攻的战术,可谓出奇制胜,命中了建奴的要害和薄弱之处。

然而,此战虽然获胜,但是在建奴主力犹存的情况下,东江军如果冒进的话,很可能反过来让建奴抓住机会,从而反胜为败,让东线的大好局势化为乌有。

当然,东线胜利的局面,也需要好好利用,李彦让参谋部迅推演南线、西线反击地计划,相较于西线逼近建奴在辽沈的核心地区,辽南拥有更大的机动空间。

是日,参谋部就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辽南的复辽军继续从复州城出击,前锋直指盖州城。

此时,东江军在东线攻取了凤凰城,构建了凤凰城、险山堡、镇江堡、义州的新防线,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防线,从义州到凤凰城,就好像一直钳子,直接指向建奴统治的核心地区,辽阳。

虽然凤凰城距离辽阳还有一定地距离。不过从凤凰城到辽阳之间。建奴并没有大城可以守御。建奴本来就不擅防守。这在过去并不是问题。进攻就是最好地防守。然而现在。这中间地空白。使得建奴处在一种随时都可能被攻击地情况下面。

还有个意外地情况。是李彦和骆养性他们都不知道地。而此事地影响之大。甚至过了战场上地胜负本身。

已经六十多岁地努尔哈赤戎马一生、南征北战。特别是近年来建奴每况愈下。不再像从前那样。虽然敌人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展一直很顺利。战场上屡战屡胜。

占领辽沈。并取得广宁之战地大胜之后。建奴面临地情况逐渐就生了变化。原本以为难以战胜地大明。几乎已经退出了关外。虽然在南线和东线新出现地敌人已经让努尔哈赤感到警醒。但是对很多后金地贵族来说。却觉得那不过是一支偏师。无法构成什么大地威胁。

定都辽阳以后。建奴中有些人就开始享受汉人地生活。辽阳和沈阳都是当时地大城。从这个时候开始。建奴事实上已经在逐步告别游牧地生活。此事带来地影响极为深远。

此消彼长之下。努尔哈赤敏感地意识到情况不妙。等他以为辽西不足惧。开始调头对付复辽军地时候。复辽军已经尾大不掉。数次征伐。都未能竟全功。反而是损失不小。

并非努尔哈赤舍不得人命,实在是铁工城、金州城已经给打造成为恐怖的堡垒,最大一次规模地攻防战中,建奴曾经动员了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围攻铁工城,实际兵力也在十万左右,可谓倾国之力。

然而在丢弃了万余尸体以后,建奴拿远远出人知地铁工城还是没有丝毫的办法,最后只能无奈收兵。

这几年,为了对付辽南、东江咄咄逼人地态势,努尔哈赤多次亲征,甚至因为战马让火炮给惊着,摔成重伤。加上操劳过度,身体每况愈下。

而这一次汤站堡之战,在努尔哈赤的心目中,也是决定性地一战,眼睁睁看着大军失败,东江军势不可挡,终于气急败坏,吐血昏迷。

在昏迷之前,努尔哈赤已经下令撤退返还,然后就昏迷不醒。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奴大军并没有像李彦、骆养性所担心的那样,伺机动反扑,毕竟在东线,建奴的兵力还是要过东江军,而且,建奴始终掌握着机动能力上的优势,汤站

,他们可以通过偷袭险山堡等地挽回败局,至少在战,他们还有机会。

然而,建奴这一退,直接退到辽阳去了,努尔哈赤昏迷,陷入弥留状态,下面的贝勒自然关心谁能够继承汗位。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后称英明汗,与明帝分庭抗礼,汗位相当于皇帝位,虽然局势危急,贝勒们自然谁也不愿意放弃,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领军出征。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奴“果断”放弃了盖州,将兵力收缩在海州、辽阳一线。

建奴内部的混乱,使得明军兵不血刃,重新建立了辽东、辽西之间的联系,形势一时大好。

金州暂时还不知道建奴内部的情况,辽南军按计划出兵以后,李彦却不能继续留在辽南了。

汤站堡之战胜利以后,这次秋季攻势所取得的战果,已经出了原先预定的目标,建奴主力所在的东线,只要立足防守,建奴也无机可趁。而且现在这种情况下,建奴要是继续强攻,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而在南线和西线,明军优势明显,现在要做的只是巩固胜果,形势可以说已经稳定下来。

然而,京城的局势却越来越恶劣,之前接到山海关的传信,孙承宗已经接到皇帝的圣旨,要他进京述职。

前线战事正酣,作为辽东经略的孙承宗却被宣召进京,此事很不寻常。

由于信息周转的间隔比较长,战场获胜的消息无法马上传到京里,而京里的消息,金州也无法立刻获得,随着汪文言二次入狱,阉党的气焰来越嚣张,李彦觉得他不能够再等下去了,要不然,辽东就算取得再好的战绩,也能给中枢给破坏。

现在辽东战局差不多已经稳定,剩下来的就是巩固胜果,李彦就打算立即回京。

辽南五营尽出,虽然在大本营还有些守备部队,李彦却不打算继续削弱,毕竟作为辽海的根本之地,金州所在,也非常关键。

李彦从讲武堂调了一个哨学兵,以及在旅顺的水营,中途从盖州抽调两个哨乘船在天津卫登6。

登6以后,很快得到夏熙安排的接应,华夏公司在天津有很多厂子,在这里的影响力也是辽南那边弱一点罢了。

作为较早的合作伙伴,夏熙依靠华夏公司,在离开夏家以后,独自闯出了一番事业,其财富,已经远远出原来的夏家。

随着夏熙地位的提高,天津夏氏也开始希望夏熙回归夏氏门墙,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夏熙要分夏家的财产,而是夏家怎么来借助夏熙力量的问题。

夏熙也不为己甚,他也知道要经营更大的事业,就必须要有更大的胸怀,以及可以依靠的群体,他在夏家虽然受到过排挤,但夏家老太爷对他还是不错的。再说,现在是夏家仰仗于他,今时不同往常,他也很大度地重新成为夏氏的一员,而夏氏家族也成为夏熙一展抱负的重要的助力。

夏熙的地位、财富,比之刚认识李彦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他在李彦面前,却变得更加恭敬。

夏熙每年都要前往辽南几次,有时候李彦可能都没觉得,但是夏熙却能够感觉到,在辽南那种很体系化的社会结构中,李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要过大明的皇帝。

用一句时常出现的话来说,在辽南,人们只知道巡抚李彦,而不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

在辽南,人们一方面蔑视权威,在那些蹈海行商求富的人心中,甚至不把大明的皇帝看得很重,但是提到李彦,却很尊重,将他视作致富的领路人,并将他的一些话语,视作瑰宝。

李彦可能并不知道,在商人中间,已经在流行他的语录本子。类似的本子在学堂、在讲武堂,已经比较重要的公众场所,已经十分常见。

夏熙能够肯定,如果李彦在辽南振臂一呼,肯定应云从,如果涉及到辽南的利益,以及那个非凡的体系,辽南一定会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经常来往内地和辽南的人都知道内地和辽南的差别,在辽南,他们有权力,而在内地,他们只能被权力压迫,而辽南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局面,可以说是李彦一手造成,如果换一个官员的话,那么辽南现在存在的那个奇怪体系,肯定无法继续保留。

像夏熙这样的,已经与辽南休戚相关,也就是和李彦休戚相关。

在码头上等到李彦以后,夏熙立刻将京城最新的情况做了简单的概述。

第104回 欲练兵第42回 闻香教民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76回 舆论力量第150回 产业升级第78回 妙计退婚第159回 东江攻略第149回 敌退我进第66回 效率第一第140回 战略争端第2402回 格物院第177回 鏖兵大虫河第34回 徐光启发癫第214回 问罪第28回 绝境第175回 双城战记第162回 出访登莱第225回 图穷第72回 不如创业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25回 家仆第221回 表决第223回 皇权第60回 分工合作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182回 挫败建奴序章选择第36回 风雨欲来第59回 宝锁问世第55回 锁匠徒刑第72回 不如创业第9回 炒 蛋第249回 私宴第203回 强硬对决第167回 东江计划第21回 红颜第108章 布商大战第139回 金州防线第221回 表决第172回 战情发展第183回 加官进爵第61回 女设计师第12回 小 弟第259回 班底第94章 华容道第32回 流言蜚语第62回 生产效率第224回 安排第80回 华夏商报第257回 举子第218回 前夜第50回 特务头子第36回 风雨欲来第8回 黄 韭第55回 弹簧弹子锁第17回 美姬第14回 去青楼第118回 机器蓝第225回 图穷第20回 助阳第140回 战略争端第80回 华夏商报第222回 民主第33回 天价番薯第36回 风雨欲来第63回 天启来信第89回 办报可行性第214回 问罪第134回 兵临辽东第202回 溃兵如潮第64回 简易温室第117回 杀伤策第25回 家仆第254回 粮荒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27回 身死第2402回 格物院第62回 生产效率第188回 辽西战守第167回 东江计划第47回 拜访徐光启第151回 扩军备战第72回 不如创业第214回 问罪第245回 屯垦第38回 惊天发现第120回 再论辽东第249回 私宴第218回 前夜第102回 代言人第161回 开辟财源第170回 江畔激战第59回 宝锁问世第192回 治理结构第168回 广宁溃败第21回 红颜第51回 当堂论辩第128回 大办工厂第228回 见驾第248回 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