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回 职守

彦微微一笑,正如崔呈秀所想的那样,如今宫内外遮天,他当然没有皇上给的圣旨。

“崔大人,本官是不是擅离职守,好像,还轮不到你来过问吧?”李彦看了崔呈秀一眼,反正大家都快撕破脸皮了,也用不着跟对方嗦。

崔呈秀不怒反喜,脸上闪过一丝兴奋:“那倒也是,不知道吏部、刑部、大理寺,哪位大人才能过问?”

崔呈秀说这句话的时候,信心十足,经过一番猛烈的清洗,阉党已经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六部九卿,差不多都成了魏忠贤的私人,李彦想推,肯定是推不过去的。

李彦笑了笑:“本官恭候。”

说罢,就像赵彦行了一礼:“赵大人,本官要说的事情,俱已上奏,辽东这些年,所费粮饷甚少,如今形势变化,反攻复辽在即,还请朝廷以复辽大业为重,补足辽东粮饷,但有十万大军在手,复辽当为可期。”

李彦说罢,也不理会崔呈秀、高第二人,扬长而去,气得崔、高两人浑身颤抖。

李彦之所以来兵部,其实就是将明面上的事情做足,让阉党无机可乘,此外,他也要向并不属于阉党势力的官员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他回来了。

崔呈秀在第一时间将今天的事情告诉了魏忠贤,于是,在他的潜在罪名上,又加了一条,那就是“矫旨”,已经不仅仅是擅离职守了。

魏忠贤笑眯眯地吩咐下面的太监,立刻请了圣旨,带上锦衣卫去拿人,在他看来,李彦肯定是没有圣旨的,那么既然是“矫旨”,也更好办了,不需要吏部法司出面,直接由锦衣卫拿了就是。

田尔耕很快急急忙忙跑了过来。领命以后。就要去办。魏忠贤却笑着说道:“不急。就让李三娃先得意一会儿。咱家看他呆地越久。身上地罪名越重呢!”

“杨涟他们几个怎么样啦……”魏忠贤拖长了声音问道。李彦现在已经不足为惧。人在城里。身边没啥兵。又送这么个大罪名上来。那是肯定没什么可担心地了。

倒是杨涟曾经数落魏忠贤二十几项大罪。这在魏忠贤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因而将此人恨之入骨。急于置其死地。

“已经有了杨涟等人贪赃地供词。镇抚司正在追赃。”田尔耕赶紧将取得地进展说了一遍。魏忠贤听了果然大喜。

“好。很好。这件事要继续抓紧。其他地事情。你也赶紧去办吧。”魏忠贤满意地笑了笑。

离开兵部。李彦又去了都察院和吏部。该走地程序都是要走地。

与过去相比,都察院冷清了很多,这里曾经聚集了一批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正直的清流官员,在国本案、红丸案、移宫案当中,都察院地御史言官,往往都是冲在最前面的。他们不畏权势,冒着廷杖和杀头的风险,直言不讳,成为一把刺向敌人地利剑。

很难说这些言官的举动背后,没有深层次的政治利益,因而在政治斗争当中,一大批的言官落马、被清洗,使得这个本应当慷慨激昂的衙门,气沉沉。

说死气沉沉也不对,现在这里地人,依然很活跃,不过他们的奏疏和弹章,已经成为魏忠贤意志地表现。

言官当中,自然还会有些东林“余孽”,不过他们现在的情况也不太好,朝中魏忠贤已经掌握了大权,并借着封疆案开始搞清洗,说不定下一个镇抚司要抓地人就是他们。

纷纷攘攘之中,有人坚守着立场,有人则选择了投靠。

吏部尚书崔景荣也是李彦的老相识了,天启元年,李彦出征辽东时候,崔景荣还是兵部尚书,后来受王化贞、熊廷弼经抚不和牵连,引疾辞官,到了去年,才又重新出任吏部尚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崔景荣应该也是阉党看上的,至少不是东林一系地,因为从天启四年开始,阉党已经开始借熊廷弼封疆案,大肆罢斥东林党人。

所以,当崔景荣责问他为何突然离开职守之地时,李彦并没有觉得意外,只是笑了笑:“崔大人以为,本官如何才能进得了京城呢?”

“你……”崔景荣刚要说什么,又摇了摇头,苦笑道:“那么,李大人这次回京,又打算要做什么呢?”

崔景荣当然知道李彦话里的意思,如果李彦事先提出要回京地话,那么阉党也是不会让的,毕竟他有东林地背景,而且跟阉党的头目魏忠贤还有矛盾。

李彦笑了笑:“本官折子上

楚,一是为了报捷,二是商量辽东今后的战略战策,,辽东的形势已然不同,本官认为,我复辽军已经可以和建奴正面对抗,复辽可期。”

“李大人此言不虚?”崔景荣眼中爆出一丝精芒,崔景荣曾经巡抚边疆,担任过兵部尚书,颇知兵事。

李彦点了点头:“崔尚书应该知道,本官一向是很保守的,辽东四年,才打造出一支强军,也不过是能和建奴正面相抗衡罢了,要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光靠辽东肯定不行,还需要朝廷的支持,本官这次回来,就是希望朝廷能够确定新的战略,并给予辽东必要的支持。”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给辽东一个良好的用兵环境,这次虽然侥幸赢得了胜利,却不能趁胜追击,收复辽沈,实与孙大人去职有关,临阵换帅,此乃大忌,”李彦看到崔景荣似乎对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虽然他是在阉党掌权期间复出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肯定他是阉党的人。

何况,就算是铁杆的阉党份子,各人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有些是虚与委蛇,有些是死心投靠,有的就是投机谋求个人利益罢了。

说到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当东林强大的时候,阉党自然也强大而团结,一旦阉党掌权了,阉党内部也未必就铁板一块,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崔景荣赞同地点了点头,随即露出苦笑:“李大人,你实在是不应该回来啊!”

“孙大人虽然去职,你在辽东依然可以巡抚一方,再有王国兴、骆养性、郭振明等大将辅佐,复辽可期,可是,你为什么要回京呢?”崔景荣无奈地摇了摇头。

李彦笑了笑:“本官倒是想留在辽东,安心打仗,可是,崔大人以为那样可能吗?”

崔景荣看了李彦一眼,默然不语,李彦却从他的目光中,看出了崔景荣的无奈,看来,这位吏部尚书果然不是魏忠贤那边的人。

当然,两人交浅言深,李彦也不可能就和崔景荣推心置腹,看看没有别的事情,就起身打算告辞。

等到李彦离开以后,崔景荣又坐了一会,才像下定决心似的,起身整了整衣袖,向门外走去。

以明朝的政治体制,六部九卿各司其职,但是重要的事情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内阁相当于皇帝的幕僚机构。

作为掌管一个诺大帝国的大明官僚体系,一直以来,涉及到的权力斗争都是难免的,内阁与六部之间,内阁与皇帝之间,内廷与外廷之间,不同派系之间,经常会生激烈的争斗。

生在天启四年到天启五年之间的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也属于其中之一。

要说的大的权力格局,位于金字塔尖的大明皇帝,无是法理上的最高领袖,但是传承制度的缺陷,并不能保证坐上那个位置的,一定是最适合,或说有能力的,相反,很多时候,是不适合的人坐上了不合适的位置。

因而,皇帝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能掌握帝国的最高权力,有的时候,内阁的权力比较大,譬如张居正时代,有的时候,内廷又会篡权,正德时的刘瑾,以及如今的魏忠贤。

太监掌权,可以说是有明以来的一大特点,从郑和开始,一直到现在的魏忠贤,其原因,无非就是君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

明帝国对皇族一向优容得很,各的藩王都有大片不需要纳税的封地,并且享受很多特权,有人认为,明帝国的最终瓦解,与这一制度紧密相关,正是因为有大量皇族在吸血,才造成大明财政的拮据,要不然,以明代工农业的展水平,不至于因为财政危机,闹出税监、民变,并最终因此灭亡。

对皇族来说,他们将天下看成自己家的,所以明代的皇帝经常和文官处于对立面,可能是他们觉得,文官并不是那么听话,至少不如太监听话。

从朱元璋开始,就开始罢斥丞相,杀了很多人,到了万历时候,摆明对文官不信任,开始任用太监,至于天启皇帝朱由校,则将权力一股脑儿丢给了魏忠贤。

大明的文官,就这样位于一种尴尬的角色上,不停地抗争,然而,他们从来没有意思到,他们应该如何抗争,又为何而抗争。

此刻,崔景荣就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所以他找到了内阁辅魏广微。

第53回 镇抚要人第252回 风雪夜第55回 弹簧弹子锁第119回 农业问题第217回 拦街第112回 制造火器第59回 宝锁问世第254回 粮荒第94章 华容道第203回 强硬对决第154回 两只乌龟第2回 种菜第87回 水车用途第178回 长枪如林第191回 两大问题第101回 机器展会第132回 请战辽东第228回 见驾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22回 银钱第201回 血色战场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1回 换 田第87回 水车用途第117回 杀伤策第74回 雕版刻工第74回 雕版刻工第76回 舆论力量第79回 酒楼遭遇第64回 简易温室第49集 针锋相对第66回 木工作坊第180回 工事专家第14回 去青楼第229回 放权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197回 京城形势第188回 辽西战守第48回 致命缺陷第28回 绝境第229回 放权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43回 炮兵初战第43回 长枪直刺第246回 盟友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162回 出访登莱第23回 尾行第249回 私宴第87回 水车用途第56回 精密制造第57回 测量工具第82回 谁更霸道第215回 职守第25回 家仆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21回 欲往辽东第15回 装腔作势第199回 大军鏖战第171回 初战告捷第16回 才子第184回 发行纸钞第192回 治理结构第179回 小胜一场第166回 辽东军情第161回 开辟财源第52回 按律当绞第143回 炮兵初战第15回 装腔作势第47回 拜访徐光启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49回 敌退我进第20回 助阳第107回 布匹分级第186回 孙承宗阅关第209回 抵京第55回 锁匠徒刑第1回 骗子第54回 三日制锁第141回 战争准备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245回 屯垦第113回 兵战游戏第161回 开辟财源第18回 论兵第232回 司法第232回 司法第72回 不如创业第206回 计议第224回 安排第191回 两大问题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44回 火炮火铳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65回 谁人得胜第13回 番薯第220回 激荡第142回 兵临城下第153回 炮打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