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回 言论

刊的行和报社的运作,虽然远未成熟,其中还存问题,但也搅动得民间舆论风起云涌,热闹非凡。

报纸上公然指摘朝廷大员以及国家政策,虽然暂时尚局限在指摘阉党方面,但是其热闹程度,却有了百花齐放的味道。

街头巷尾的舆论,也给市面上的报刊给带动起来,原本笼罩在头上的阉党阴影,一去不返,直感觉天空豁然开朗,大家先是试探着,然后就越聊越欢。

在江南,茶馆酒肆,常常有评弹说书的江湖艺人,如今最跑火的确是说报纸上的内容,或是每天的读报时间。

听一听朝廷最近的动向,听一听报纸上对阉党的批驳,这些都成为大家喜闻乐道的话题。

对于民间舆论纷纷扰扰,甚至有些杂乱无章,李彦并不在意,想要建立一个新体系,单纯靠个人的力量,显然不足,民间的这股力量虽然无序,却能对旧势力造成冲击,譬如民间对于国士院的提议,就十分赞同。

而国士院制度确立以后,地上就开始转向讨论何人可以推举为国士,以参加国事决策。

在对阉进行清洗的同时,内阁的强势,主要是李彦的强势,使得重建的朝政起初还是比较顺畅。

作为大明权力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天启皇帝朱由校竟然积郁成疾。

朱由校的身体来就不好,据说患有尿毒症,也不知道官家是如何考证的,李彦前世并没有关心过,不过朱由校此时生病,显然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别的不说,宫廷内外已经开始流传是他想要害死皇帝谋篡位。

事实上李彦主导地朝政改。大部分群体都能从中获益。相对于过去所有地权力都集中在皇帝那里。等于是将皇帝地权力拿出来给大家分分。甚至就连勋贵。也获得国士院地名额。可以参与政治决策。

而。利益地纷争从来就不能让所有地人都满意。既有那些权力受损地。也有觉得分配不平衡地。还有那些死忠地保皇份子。

因为新政地措施都是以内阁地名义出宗等人不知不觉就已经有了新政地色彩。在许多流言当中。他们也成为李彦地帮凶人肆意污蔑。

甚至因为李彦手上掌握着兵权。亲领兵部尚书。五军都督府又是郭振明、骆养性为左右都督。可谓大权在握些人不敢过于得罪李彦。却对朱延禧等人没有好话。

刑部尚书黄克曾经想要为此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这种流言。李彦却没有同意。他知道这种流言越是压制。反弹越大。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就曾经说过。对民间言论。不该堵。而应导。是宣之使言。设置诸多人员通诸多渠道。使民尽其言。通其意气得以宣泄。下情得以上达……”李彦引述了召公地一段话公是西周时期地政治家。儒家经典《尚书》中记述了很多召公地德政思想。

李彦知道这个时代,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回避不了儒家教条,事实上,在回顾先秦的政治思想时,就可以现很多思想的闪光点。

并不是说这些先秦的人物思想有多么深邃超前,作为一种朴素的政治哲学,就好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本身未必复杂,但却放之四海而皆准。

李彦已经让宋钟国开始重新解构这些经典,以寻找新政的理论基础,而有关言论的论述,就是他最近才看到的。

话虽如此说,但在封建王朝,官僚体系内向来有言官“风闻言事”,也有不以言治罪的传统,但是体系内的开明,民间的自由言论却受到压制,百姓谤议朝政,也会受到处罚。

“若是由市井如此流言蜚语,怕是对李大人,对朝廷的权威,都是莫大的损害,再让别有用心从中挑唆,后果不堪设想,”崔景荣分管刑部,对此显得很忧虑。

李彦笑了笑:“既然说百姓有说话的自由,那么不管他们说什么,咱们都不应该去管,当然,那些恶意份子,刑部查出来,还是要治罪的。”

崔景荣苦着脸摇了摇头:“何谓恶意,这恐怕不好解释。”

孙承宗、朱延禧等人也觉得很奇怪,按说此事影响最大的还是李彦,然而他却像没有事情似的,对此并不在乎。

他既然不在乎这等恶名,难道说真有那样做的打算?孙承宗让这个想法给吓了一跳,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了李彦一眼。

“谣言止于智,随他们说去吧,”李彦笑了笑,趁机提出制定一个对言论的管

。李彦认为,士大夫和百姓皆享有言论的自由,他政,也可以指摘官员;所谓言论包括口头的表达,以及通过报纸、刊物这样的出版物,凡是信息的传播,都可以囊括在言论当中。

民众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遵守朝廷法纪,不得以言论中伤他人的合法利益,否则即为诽谤,将依法惩处。

李彦提出的这个言论条例,也在内阁中引激烈的争论,显然大家都不认同无论贵贱,都可以享受言论自由的权利,更不能接受市井百姓对于一品大员的指摘,朱延禧认为这并不合乎纲常伦理。

李彦则从儒家的经典中,找出很多的例证,以说明她提出的这一点,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并非标新立异。

争论先是在内阁中生,随后李彦和朱延禧都在和华夏社的报刊上表文章,随后引更多人的讨论。很显然,办报已经能够在报纸上表文章的,大部分还是读书人,所以他们的观点自然希望言论可以自由,但是老百姓也不能随意指摘官员士大夫,简单来说,还是要有个上下尊卑。

李彦自然也不望自己的观点一下子能够被接受,所以他也赞同对言论条例进行修改,在这一条例中,允许士绅办报,并对言论的权利和管理都作出了规定。

这样一份规定虽然充满了权色彩,但也是一大历史进步,与此同时,针对那些市井流言,李彦并非毫不作为,他太明白舆论是多么的重要,自然不能容忍那些诋毁。

虽然不容忍,但是他也不想采用暴力的手段,郭振明、刘文炳、申湛然等人都曾经向李彦建议,暗中察访,将那些造谣生事抓出来正法。

李彦身兼兵部尚书,郭振明担任五督府左都督,虽然骆养性赶往辽东主持大局,复辽系还是牢牢掌握着军权。

如今大权在握,彦有充分的权力和理由对京城周围的军事力量进行整编,其中也包括京城的常规治安力量,以及锦衣卫。

锦衣卫作为特务机关,是大王朝的一大特色,内阁通过的法令当中,有一条就是对锦衣卫的权力进行限制,并废除了诏狱。

新的规定中,锦衣卫仍然拥有缉捕的职能,但是其权限仅仅相当于刑部,不再像诏狱那样能够随便定人生死,而且其管理权为内阁直辖,李彦分管。

实际上,改组后的锦衣卫有些类似国家安全局、情报局,依然是特务机关,但是其行动的对象,被严格限制,主要是对外,以及内部的一些邪教、叛乱,和军事力量,其职能也紧紧是侦察、情报。

李彦毫不犹豫地否决了下属提出用锦衣卫打击政敌的做法,在他看来,这无也是对法纪的破坏,一旦开头,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要不是特殊情况,像他这样实际控制大多数强力部门的情况,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对付那些流言,李彦有自己的方法,他从太监中找了几个听话、文采比较好的,明朝的太监规模十分庞大,有不少能征善战的,也有不少识文断字、写出史书的,他让两个太监记录皇帝的情况,譬如今天吃了什么,做过什么事情,有谁来见过,病情如何,御医开了什么药之类的,整理出来,写成文章,然后在《华夏时报》刊。

作为帝国最高端的存在,皇帝无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存在,皇帝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让人仰望的,如今皇帝的衣食住行被刊登在报纸上面,可见引起的反响是如何的热烈。

有人大骂华夏社、李彦此举是无君无父、不分尊卑,也有人撰文指出所谓尊卑和景仰,不是凭籍愚弄和神秘,而是学问修养,一个学问好,有修养的人,自然能够得到百姓的景仰和尊重,如果一个窃据高位的人,整天胡作非为,而又不学无术,又如何让人尊敬呢?

华夏社更通过调查指出,在知道皇帝陛下的生活细节以后,百姓并没有因此就不尊重皇帝,反而更加爱戴往日神龙见不见尾的皇帝。

虽然刊皇帝的衣食住行引起不小的争论,效果却非常明显,先就是那些流言不攻自破,因为皇帝的身体渐渐好转,已经开始能够下地活动;其次就是文章中不断强调内阁成员对皇帝陛下的亲近与照顾,让大家意识到现在内阁就是皇上的全权代表;而且经过此事以后,报刊上的言论又出现了新的内容。

第142回 兵临城下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83回 加官进爵第146回 大获全胜第19回 海外第7回 寡 妇第154回 两只乌龟第208回 兵锋第125回 食品问题第117回 杀伤策第100回 机器时代第234回 舆论第187回 辽海战区第142回 兵临城下第41回 献策酿酒第208回 兵锋第46回 人命值几个钱第134回 兵临辽东第140回 战略争端第11回 换 田第63回 天启来信第247回 对手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50回 产业升级第159回 东江攻略第128回 大办工厂第150回 产业升级第78回 妙计退婚第174回 决战辽南第245回 屯垦第260回 新内阁第52回 按律当绞第87回 水车用途第49集 针锋相对第32回 流言蜚语第105回 兵战游戏第181回 辽南铁壁第177回 鏖兵大虫河第168回 广宁溃败第217回 拦街第89回 办报可行性第148回 战守之策第127回 建车船厂第170回 江畔激战第50回 特务头子第6回 后 台第106回 轮番大战第7回 寡 妇第95回 广而告之第157回 战后调整第239回 辩论第122回 大练新军第57回 测量工具第193回 秋季攻势第51回 当堂论辩第192回 治理结构第44回 大杀四方第140回 战略争端第260回 新内阁第101回 机器展会第24回 休妻索娉第132回 请战辽东第239回 辩论第117回 杀伤策第257回 举子第223回 皇权第221回 表决第63回 天启来信第150回 产业升级第83回 新的征程第168回 广宁溃败第113回 兵战游戏第178回 长枪如林第209回 抵京第258回 国士第185回 政府债券第221回 表决第118回 机器蓝第145回 血色战场第98回 单车少年第99回 京城发展第14回 去青楼第192回 治理结构第182回 挫败建奴第8回 黄 韭第2403回 新城第143回 炮兵初战第16回 才子第186回 孙承宗阅关第125回 食品问题第148回 战守之策第119回 农业问题第223回 皇权第138回 金州攻略第50回 特务头子第66回 效率第一第139回 金州防线第204回 一战功成第238回 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