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2回 格物院

种船已经有了,但实用性尚未足够,华夏精作坊设计,”李彦示意小太监将失去动力的轮船模型拿过来,然后给朱由校演示轮船模型使用螺旋桨推动前进的过程。【..】

“这种螺旋桨转动的时候,能够推动水流向后,从而产生相互作用力,水向后,而船则向前,”李彦简单介绍螺旋桨推动轮船前进的原理。

“当真是奇巧!”朱由校看得有趣,不禁抚掌感慨。

“三娃,你说朕的精作坊也造这样的舟船,好不好?”朱由校抬起头,希翼地看向李彦,他将模型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了两遍,已经明白大致结构。

李彦略一沉吟,露出犹豫的神色:“皇上若是要做这样的模型,自然不成问题。”

“朕是说,可以坐的,”朱由校兴奋地用手比划:“不需要用人划船,可以自己行驶。”

“皇上有没有想过,可以坐的船,不需要人力,这个螺旋桨要如何转动起来呢?”李彦微微笑着摇了摇头。

朱由校举起上的模型:“难道不可以这样……”

话未说完,朱由校自己就摇了摇,像这种可以自己动起来的小模型,朱由校也做过不少,若是要做大、载人的话,那就不好做。

“华夏精作坊的轮船,可以载人的,而且也不用人力,只是航程有限,用的又是明轮,”就在朱由校感到失望的时候,李彦又道。

“是吗?他们是如何做到地?”朱由校不出望外。

“是蒸汽机!”李彦笑着说道。给朱由校介绍起辽南使用地蒸汽机。特别是在矿井用来抽水。效率挺高。将来还能够用来纺织、行船、行车等等。

“包括皇上使用地木工车床可以用上蒸汽动力。不再需要再用人力。”李彦向朱由校展示了蒸汽机地美好前景。正如他所料想地那样。朱由校变得十分兴奋。

“朕也要做蒸汽机!”

“皇上莫急。微臣地话尚未说完。蒸汽机虽然用途广泛过眼下制造技术尚且不过关。有些设计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李彦就给朱由校说起制造蒸汽机将会涉及机械、材料、力学、数学等领域。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便无法制造出合乎要求地蒸汽好像现在地蒸汽机。用途十分有限。

为了让朱由校明白理论和技术地重要性。李彦又举了几个例子。最后还恭维了他两句:“能有皇上那样技艺地工匠毕竟很好术、理论地作用。就是让蒸汽机可以实现规化、大型化地制造。”

事实上,几年之前朱由校就从李彦这边学了机械制图,那时候李彦就曾引导朱由校学习一些数学、机械和制图方面的东西,如今理解起来,倒是并不复杂。

李彦趁机提出望组建一个专门研究技术和理论的“格物院”,召集天下的高手、能手机械、材料、化学等等进行研究,以使得实用型的蒸汽机能够早日问世在各领域得到推广、使用。

朱由校一听,就非常感兴趣谓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他尚没有这个认识,不过这个“格物院”听起来就很有趣,他对李彦这个想法,很是赞同。

李彦便建议组建“皇家格物院”,一开始,这个所谓的格物院并不显眼,规模很小,人数也很少,李彦奉行的便是多办事,少说话,悄无声息地弄了个院子,挂块牌子,就从华夏记那边调两个人过来,将框架搭起来,又让情报部、锦衣卫搜集这方面的消息,并以华夏记的名义,在报刊上招募相关的人才。

“皇家格物院”招募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农学、水利、地理、天等诸多方面的人才,这些在古代都属于“杂学”,地位不显,也很少会有人从事。

倒是李彦从五年前开始在天津办新学,五年中也培养了许多的人,只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年中培养出来的,虽然不乏一些人表现杰出,但无论深度,还是数量,都还难以形成规模。

当然,就这个时代来说,其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未必掌握的专业知识最高深,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却是相对比较完整和先进的,特别是有的观点和认识,承自李彦那里,又要远远前,跳出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一些误区。

在李彦的引导下,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资质一般的,多成为工场、作坊中的技术骨干,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在操作和执行上,又要比那些只凭经验的老师傅来得更好。

资质比较好的,多数

与生产相结合的研究开,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更偏性的研究,这也是李彦想到的。

就近代科技与生产力展的历史来说,科学理论的现,未必能够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展,譬如影响比较大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与同时期的牛顿、笛卡尔等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技术展,还不到讲究精准、科学的的层次。

大体来说,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时候,也就是十八、十九世纪前后,包括电的现和使用,很多技术成果,都已经是实验室出来的,那才是科学的黄金时代。

就十七世纪来说,经验主义和手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展的最大作用,先是一种知识的启蒙,抛弃中世纪那种蒙昧的观念,才能够走上高展的进程,先就是观念上的改变。

然后科学的知识也对经验主义的现起到补充和促进,比如对蒸汽机、纺织机的完善,科学知识也能指明正确的方向,譬如这个时代的西方医学,依然停留在“体液说”,经常使用放血之类的治疗方法,直到十九世纪,随着科学的展,才建立起后来的西医体系。

作为穿越,李知道科学是如何的重要,后世对华夏文明近现代化落后于世界的总结,大多认为华夏精神不足,李彦虽然未必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也不会放弃将这一点尽早补上。

从天启二年开始,李彦先创办华夏书院、辽南学院、四海大学,分别位于北京、金州和天津,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办学的重点,如果说主要由华夏社运作的华夏书院仍然侧重于儒学,那么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对杂学、技术,乃至商业都已经一视同仁,而经过四年的学习,天启六年也是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年份。

今年是乡试年份,华夏书院也有不少秀才身份的学生报名参加乡试,而在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基本无人报考,也可以看出不同学院的不同风格。

李彦从辽南学院、四海大学招募些在专业研究方面比较杰出的导师和学生,组成皇家格物院的骨干,虽然力量还很薄弱,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过去,李彦是通过夏精作坊,以及辽南学院、四海大学进行一些专业研究,这虽然也是一种途径,不过,基础学科展,显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唯有如此,方能集中最大的资源力量,才能改变、并营造适合科学展的道理。

李彦也明白,格物院所囊括的很多,在大明帝国都被认为是“杂学”、“末学”,这个时代的精英,虽然都以博学著称,却多是持不太重视的态度。

当然也有徐光启、李之藻人在数学、机械、水利等方面的造诣很深,特别是徐光启,其博学,在很多领域的理解之深,甚至让李彦也望尘莫及。

更重要的是,他们未必知道科学展的深远影响和意义,却很积极地推动东西方学术交流,向西方的传教士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进行翻译和推广。

这些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局限,还不能够越这个时代,但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又要前许多。

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很难让他们加入格物院,从事专门的研究,至少现在还不行。李彦就趁机向朱由校提出,依托皇家格物院,同时组建一座皇家格物学院,可以邀请他们前来讲学。

魏阉当政之时,曾经下令捣毁各的书院,京城的善书院、华夏书院等都遭了劫难,幸亏李彦动手比较快,才使得天下其他地方的书院免于灾难。

魏阉覆灭以后,随着政治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就像很多报刊一样,各地的学院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又一下子冒出很多,其中不仅有原来那些给关闭的学院重新建立,也有很多新建的学院。

虽然华夏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不过办书院毕竟不同于办报纸,相比起来,数量上还是会差很多。

而在这些新建的书院中,皇家格物学院无是最特殊的,自从皇家博览会举办以来,推出以“皇家”授命的做法,似乎用“皇家”命名的情况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给保守派责难攻击,李彦刻意保持低调,对外招募专业人才,也是以华夏工场的名义进行,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甚至就连招生,也主要从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中调剂,并通过这两座学院进行招生。

第123回 火器部队第230回 内阁第111回 新政展望第55回 弹簧弹子锁第36回 风雨欲来第189回 创办书院第181回 辽南铁壁第46回 人命值几个钱第120回 再论辽东第117回 杀伤策第218回 前夜第94章 华容道第85回 是男是女第209回 抵京第143回 炮兵初战第7回 寡 妇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06回 轮番大战第217回 拦街第218回 前夜第84回 风力水车第261回 我有一个梦想第210回 针对第237回 建设第147回 难以置信第123回 火器部队第95回 广而告之第148回 战守之策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199回 大军鏖战第41回 献策酿酒第204回 一战功成第201回 血色战场第197回 京城形势第208回 兵锋第173回 恶劣形势第252回 风雪夜第250章 政党第4回 寻仇第194回 三剑齐发第128回 大办工厂第80回 华夏商报第228回 见驾第213回 交锋第27回 退缩第211回 进城第231回 立宪第130回 大兴土木第233回 宪政第152回 内外交战第67回 轴承计划第169回 诱敌出城第119回 农业问题第145回 血色战场第140回 战略争端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97回 进军京城第217回 拦街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178回 长枪如林第205回 回京第69回 路遇老农第176回 铜墙铁壁第86回 水车有害?第261回 我有一个梦想第2回 种菜第54回 三日制锁第139回 金州防线第206回 计议第180回 工事专家第42回 闻香教民第36回 风雨欲来第154回 两只乌龟第85回 是男是女第60回 分工合作第258回 国士第3回 大官第17回 美姬第145回 血色战场第65回 谁人得胜第70回 展销大会第86回 水车有害?第147回 难以置信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220回 激荡第28回 绝境第2402回 格物院第39章 满城风雨第64回 简易温室第118回 机器蓝第109回 纺织机器第34回 徐光启发癫第116回 一将无能第187回 辽海战区第232回 司法第51回 当堂论辩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117回 杀伤策第40回 狭路相逢第93回 天津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