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船已经有了,但实用性尚未足够,华夏精作坊设计,”李彦示意小太监将失去动力的轮船模型拿过来,然后给朱由校演示轮船模型使用螺旋桨推动前进的过程。【..】
“这种螺旋桨转动的时候,能够推动水流向后,从而产生相互作用力,水向后,而船则向前,”李彦简单介绍螺旋桨推动轮船前进的原理。
“当真是奇巧!”朱由校看得有趣,不禁抚掌感慨。
“三娃,你说朕的精作坊也造这样的舟船,好不好?”朱由校抬起头,希翼地看向李彦,他将模型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了两遍,已经明白大致结构。
李彦略一沉吟,露出犹豫的神色:“皇上若是要做这样的模型,自然不成问题。”
“朕是说,可以坐的,”朱由校兴奋地用手比划:“不需要用人划船,可以自己行驶。”
“皇上有没有想过,可以坐的船,不需要人力,这个螺旋桨要如何转动起来呢?”李彦微微笑着摇了摇头。
朱由校举起上的模型:“难道不可以这样……”
话未说完,朱由校自己就摇了摇,像这种可以自己动起来的小模型,朱由校也做过不少,若是要做大、载人的话,那就不好做。
“华夏精作坊的轮船,可以载人的,而且也不用人力,只是航程有限,用的又是明轮,”就在朱由校感到失望的时候,李彦又道。
“是吗?他们是如何做到地?”朱由校不出望外。
“是蒸汽机!”李彦笑着说道。给朱由校介绍起辽南使用地蒸汽机。特别是在矿井用来抽水。效率挺高。将来还能够用来纺织、行船、行车等等。
“包括皇上使用地木工车床可以用上蒸汽动力。不再需要再用人力。”李彦向朱由校展示了蒸汽机地美好前景。正如他所料想地那样。朱由校变得十分兴奋。
“朕也要做蒸汽机!”
“皇上莫急。微臣地话尚未说完。蒸汽机虽然用途广泛过眼下制造技术尚且不过关。有些设计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李彦就给朱由校说起制造蒸汽机将会涉及机械、材料、力学、数学等领域。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便无法制造出合乎要求地蒸汽好像现在地蒸汽机。用途十分有限。
为了让朱由校明白理论和技术地重要性。李彦又举了几个例子。最后还恭维了他两句:“能有皇上那样技艺地工匠毕竟很好术、理论地作用。就是让蒸汽机可以实现规化、大型化地制造。”
事实上,几年之前朱由校就从李彦这边学了机械制图,那时候李彦就曾引导朱由校学习一些数学、机械和制图方面的东西,如今理解起来,倒是并不复杂。
李彦趁机提出望组建一个专门研究技术和理论的“格物院”,召集天下的高手、能手机械、材料、化学等等进行研究,以使得实用型的蒸汽机能够早日问世在各领域得到推广、使用。
朱由校一听,就非常感兴趣谓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他尚没有这个认识,不过这个“格物院”听起来就很有趣,他对李彦这个想法,很是赞同。
李彦便建议组建“皇家格物院”,一开始,这个所谓的格物院并不显眼,规模很小,人数也很少,李彦奉行的便是多办事,少说话,悄无声息地弄了个院子,挂块牌子,就从华夏记那边调两个人过来,将框架搭起来,又让情报部、锦衣卫搜集这方面的消息,并以华夏记的名义,在报刊上招募相关的人才。
“皇家格物院”招募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农学、水利、地理、天等诸多方面的人才,这些在古代都属于“杂学”,地位不显,也很少会有人从事。
倒是李彦从五年前开始在天津办新学,五年中也培养了许多的人,只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年中培养出来的,虽然不乏一些人表现杰出,但无论深度,还是数量,都还难以形成规模。
当然,就这个时代来说,其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未必掌握的专业知识最高深,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却是相对比较完整和先进的,特别是有的观点和认识,承自李彦那里,又要远远前,跳出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一些误区。
在李彦的引导下,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资质一般的,多成为工场、作坊中的技术骨干,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在操作和执行上,又要比那些只凭经验的老师傅来得更好。
资质比较好的,多数
与生产相结合的研究开,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更偏性的研究,这也是李彦想到的。
就近代科技与生产力展的历史来说,科学理论的现,未必能够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展,譬如影响比较大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与同时期的牛顿、笛卡尔等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技术展,还不到讲究精准、科学的的层次。
大体来说,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时候,也就是十八、十九世纪前后,包括电的现和使用,很多技术成果,都已经是实验室出来的,那才是科学的黄金时代。
就十七世纪来说,经验主义和手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展的最大作用,先是一种知识的启蒙,抛弃中世纪那种蒙昧的观念,才能够走上高展的进程,先就是观念上的改变。
然后科学的知识也对经验主义的现起到补充和促进,比如对蒸汽机、纺织机的完善,科学知识也能指明正确的方向,譬如这个时代的西方医学,依然停留在“体液说”,经常使用放血之类的治疗方法,直到十九世纪,随着科学的展,才建立起后来的西医体系。
作为穿越,李知道科学是如何的重要,后世对华夏文明近现代化落后于世界的总结,大多认为华夏精神不足,李彦虽然未必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也不会放弃将这一点尽早补上。
从天启二年开始,李彦先创办华夏书院、辽南学院、四海大学,分别位于北京、金州和天津,从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办学的重点,如果说主要由华夏社运作的华夏书院仍然侧重于儒学,那么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对杂学、技术,乃至商业都已经一视同仁,而经过四年的学习,天启六年也是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年份。
今年是乡试年份,华夏书院也有不少秀才身份的学生报名参加乡试,而在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基本无人报考,也可以看出不同学院的不同风格。
李彦从辽南学院、四海大学招募些在专业研究方面比较杰出的导师和学生,组成皇家格物院的骨干,虽然力量还很薄弱,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过去,李彦是通过夏精作坊,以及辽南学院、四海大学进行一些专业研究,这虽然也是一种途径,不过,基础学科展,显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唯有如此,方能集中最大的资源力量,才能改变、并营造适合科学展的道理。
李彦也明白,格物院所囊括的很多,在大明帝国都被认为是“杂学”、“末学”,这个时代的精英,虽然都以博学著称,却多是持不太重视的态度。
当然也有徐光启、李之藻人在数学、机械、水利等方面的造诣很深,特别是徐光启,其博学,在很多领域的理解之深,甚至让李彦也望尘莫及。
更重要的是,他们未必知道科学展的深远影响和意义,却很积极地推动东西方学术交流,向西方的传教士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进行翻译和推广。
这些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局限,还不能够越这个时代,但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又要前许多。
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很难让他们加入格物院,从事专门的研究,至少现在还不行。李彦就趁机向朱由校提出,依托皇家格物院,同时组建一座皇家格物学院,可以邀请他们前来讲学。
魏阉当政之时,曾经下令捣毁各的书院,京城的善书院、华夏书院等都遭了劫难,幸亏李彦动手比较快,才使得天下其他地方的书院免于灾难。
魏阉覆灭以后,随着政治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就像很多报刊一样,各地的学院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又一下子冒出很多,其中不仅有原来那些给关闭的学院重新建立,也有很多新建的学院。
虽然华夏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不过办书院毕竟不同于办报纸,相比起来,数量上还是会差很多。
而在这些新建的书院中,皇家格物学院无是最特殊的,自从皇家博览会举办以来,推出以“皇家”授命的做法,似乎用“皇家”命名的情况越来越多。
为了避免给保守派责难攻击,李彦刻意保持低调,对外招募专业人才,也是以华夏工场的名义进行,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引人注目。甚至就连招生,也主要从辽南学院和四海大学中调剂,并通过这两座学院进行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