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迁安新村

李四清拿了一个下端尖锐的长木杆,一把插在河岸边的泥土中,将木杆上端的小旗放开。那两个太监则推着小车,沿着河岸向两边行去。

而这时李四清手一指,一组太监带着青壮走了过来,其中一个太监说道:“对着这个旗杆,向里面走,清理出一条路来。”另一个太监手里拿着司南,小心地向前走去,后面的青壮们则背着长木杆跟上,等太监手一指,就将木杆插在地中。

每辆小车除了推车的太监外,还有两个太监拿着长木杆走在车子的两侧。推车的太监口里数着数字,旁边的太监则注意不让小车的方向偏得太厉害。

当推车太监数完了四百零八以后,停了下来,旁边的太监将长木杆用力插在地上,将小旗放开,这时就有一组太监带着人去到旗杆下,开始清理路的过程。

毕自肃看得不明所以,他倒是不耻下问,对李四清道:”李队公,这车子是为了要计长短吗?“

李四清回道:”钦差大人明鉴,这车轮一圈是五尺,合一步,四百零八圈就是四百零八步,八步用来修路,圣上说,这么远的距离正好保证每家人都有路可以通向各处。“他这里说的一尺是指营造尺,约合三十二厘米。

毕自肃又问道:”那向里面去的人为什么不计步数呢?“

李四清回道:”往里面去的先要把路开直,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是隔六百零八步造出横路,横路也是八步宽。现在先要修好这条路,要开横路还要很长时间,到时依然会用车子来测量距离的。“

毕自肃点了点头,既然这事李四清已经做得很好了,那自己也就不用操心了。于是转身对迁安县令说道:”明府最多可以招来多少青壮?“

县令心里很是肉疼,一天一百文,那就是一个月三两银,是当兵的几倍(近卫军军饷较多,一个月一两五钱银,一般的边军军饷较少,能有个七八分就很不错了),而且还供一餐饭,可惜自己这个县只是个中县,于是回道:”钦差大人,本县最多能提供两千多人。“

毕自肃想了想道:”那也行了,很快辽民就要来了,你们县里的人先修好道路,然后建一些房子,等第一批辽民来了后,就有更多的人建房子了。“

县令点头称是,这时毕自肃又说道:”至于工钱的问题,我们是五天一发,因为要发银币,不然一天发一百个铜币太麻烦了,你给他们说一下。“

县令期期艾艾地说道:”钦差大人,可不可以由下官发钱给他们?“

毕自肃瞪了他一眼,说道:”你想抵徭役是吗?“

县令不敢再说,但毕自肃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县令打的好主意,想让迁安的青壮在工地上服徭役,而毕自肃给的钱则收到县里去。毕自肃很鄙视这种行为,但也知道县令既然分开问自己,那就只是想把钱收到县里而不是自己揣进口袋,再说以后和县令打交道的时候还很多,于是问道:“有多少人是还要服徭役的?”

县令一喜道:“这些人都是要服徭役的,都还有一月时间。”

毕自肃沉吟一下道:“那这样吧,明府你每天收六十文钱,但本官这边还是要给他们发四十文钱,一个月后当他们徭役已经服清,你看如何?”

县令大喜,虽然只能得到六十文钱,五百人一天县里能得六十块钱,但架不住时间长呀,一个月可就是一千八百块,何况人数还会增加,其中有些人也是没有服清徭役的,这样算来收入还是不错的。

于是向毕自肃行礼道:“下官谢过钦差大人体谅,实在是县中小吏也要养家糊口,本县又确实没有什么来钱的门路了。”

毕自肃笑道:“明府不用解释,本官明白了,皇上也曾经说过,以后小吏也要从朝廷调拨银钱,现在这样实在是难以让小吏们安心做事,更不能阻止他们为害乡里。”

这时的小吏所得极低,而所谓的衙役本来就是服徭役的,根本没有收入。这样他们在平日的公事中当然只能上下其手,捞些油水来过活。徐光启和毕自严等人都和皇帝说过这些情况,皇帝说要等以后财政宽裕了,让小吏们也都拿朝廷薪水,现在显然是不现实的。

毕自严看着道路一步步地清理出来,道路占了八步步,然后就形成了一个个六百步长,四百步宽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合一千亩,正好可以分给二十户人家。

道路旁边都挖了水渠,水渠旁边栽着树。当然河岸还没有修好,所谓的房子也只是简单的窝棚,没办法,没人,没材料,迁安县的人能整出道路已经很不错了。

道路整理好后,辽民就已经到了迁安,辽民是分批来的,这批辽民全部是家中有人加入近卫军的,每家分到五十亩地,三年免赋税。这些人一来到迁安,毕自肃就已经调配了牲口和农具,一家一头牛,两套农具,然后按月按人头发放粮食。

不管你一家是多少人,那都是五十亩地,这样一来,有些大家族的就不得不分家,以得到更多的土地。按照规定,土地不能买卖,不得出租给别人,只能自己栽种,如果没人栽种则会收回再发给别人。

这是朱由校在土地改革方面进行的第一个尝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大家族。辽民已经破家,所以在这里实现应该容易些。

辽民来后就开始进行垦荒,因为官家说得很清楚,三年免赋税,但牲口农具种子口粮这些都必有在三年内还完,只是没有利息而已。

辽民陆续地到来,那些家里没有人参加近卫军的还是照样发给各种物资,只是只有一年免赋税,这让很多辽民来打听,看能不能让自己家的小子去参军。

得到的答复是冬天会招兵,不过是民兵,在当地训练,训练一段时间后表现优异的直接入选近卫军。

各种求,谢谢支持!

第一百八十二章 查税(八)第九十章初战萨摩藩第三十六章 野猪皮要发疯第九章 练新军(一)第两百零一章 收复河套(六)第三百五十四章 使团归来第十九章 三观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两百二十三章 橡胶在大明的应用第两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八章 一边倒的战事第两百一十六章 殷地安(一)第八十四章琉球第一百一十六章前赴后继地贪污第两百五十二章 攻占雅库茨克第两百二十四章 倭国的劳工输入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八十二章 对女真的分化第九十四章神炮满桂第一章 没人把皇帝当回事第九十八章阿久根激战第一百一十章 中体西用第两百二十五章 《儿童保护法》(上)第两百七十九章 云南备战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海第十六章矿税之议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试点(二)第二十章 辽事第两百五十二章 攻占雅库茨克第三十一章 辽东局势第一百五十章 何腾蛟第两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七十章 安南(五)第四章 平定西南(谢谢各位支持!还有一章专门感谢第一盟主!)第七十四章移民小硫球第二十七章 初到辽东第三十七章 杨三的遭遇第两百一十一章 收复河套(十六)第九十五章打下鹿儿岛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二十四 说礼第九十六章海湾之战第三十二章 经抚之争第八十七章 决定建奴命运之战(一)第二十九迁安铁矿第十五章 年前杂事第二章 初见第一百三十章 失败的伏击第九章 一月平教乱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会议第九十三章 大难来时各自飞第三十三章东林分裂迹象第五十章 专利法颁布第八十章 天启二年的殿试第六十九章 范永斗第六十七章 张家口第三百一十章 初见哥萨克第三百三十七章 锤子和钉子第三百二十三章 激战第两百五十八章 拍卖开采权第六十六章 安南(一)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二十二章 茅元仪的妾室第一百三十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校第三十六章军衔与勋章第七十九章 问话熊廷弼(感谢第一护法朕躬钦处军国事支持)第二十四章 沈有容第两百九十四章 尘埃落定第三十一章 辽东局势第三十七章总参谋部的熊先生第三十二章朱由校的思想转变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主宰第三百二十章 联军第三百五十章 出使欧洲第一百四十二章 议院(中)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第一百一十八章建奴要攻觉华岛第两百八十七章 缅甸归顺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让第六十二章 卖地的设想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杀皇太极第九章 顺天府减租第两百八十五章 血战东枝第三百四十一章 移民与分家第十五章 铁路与立法第两百八十二章 再下莱林两百八十六章 东吁局势第一百零六章守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驿站第三百一十二章 孙抚民的失败第十九章 三观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极的担忧第七十八章 朱氏昆仲第四十七章苏州抗税(三)第九十五章 多说无益第五十三章 东林分裂第三百三十章 天伦之乐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战第十一章碧云寺游记第七十四章 安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