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没有秦德威的时候(中)

bookmark

第857章 没有秦德威的时候(中)

官场中有个常见的词叫“德不配位”,大概在严嵩、赵文华等人眼里,王廷相占据文渊阁,就有点德不配位的意思。

你王廷相又不是能“以德服人”的秦德威,凭什么继续霸占文渊阁?秦德威能做的事情,不代表别人也能做!

所以对严党而言,王廷相就是一个极好的突破点,可以作为对秦德威势力的试探。

同时这件事不大不小,正合适拿来测试风向。而且也不会有后患,即便不成也没什么损失,或者更严重的后果。

严嵩下定了决心后,就对赵文华指示说:“你亲自上疏!然后再找几个御史,随时准备应援。另外和屠总宪沟通好,提前做好朝会上辩论的准备。”

大明的政治制度比起历朝历代有个很鲜明的特色,就是公文流转制度空前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庙堂政治往往就是公文政治。

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机器更加完善,公文制度日趋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大明动辄出现多少年不上朝的皇帝,朝政也就被迫通过公文流转来维持。

故而朝廷的政治斗争很多时候都是从奏疏攻讦开始的,然后轮番上疏互相激辩,这都是公文的一种。

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秦中堂那样的条件,不需要通过奏疏挑事,可以在皇帝面前直接与别人战斗。

严嵩让赵文华上疏,就是这种情况。

此时赵文华正担任通政司左参议,负责的就是奏疏收发,就朝廷办公程序问题发表意见,也算名正言顺。

赵文华回去后,连夜写了一份奏疏,主要内容就两点:一是讥讽王廷相贪图文渊阁虚名,恋栈不去;二是奏请将内阁阁臣移回文渊阁办公,再将军机处从文渊阁移到他处。

到了次日,赵文华将奏疏早早投进内阁,严阁老也拿出了超高效率处理,票拟了一个“下发廷议”。

按照公文流程,内阁票拟之后就是批红,皇帝御批或者司礼监代批。

所以赵文华的奏疏到了司礼监后,又被新任掌印太监秦公公看到了。

于是秦太监就打发了文书房写字太监冯保,去无逸殿询问严嵩说:“此奏疏无事生非,目前朝廷初定,正当安静之时,有何必要再生事端?”

严嵩答道:“秦太监所言诚然有理,但奏疏中所言也未尝没有另一种道理。

所以才暂时不评价对错,先下发廷议,付之于公论,有何不妥?

如果秦太监不同意拟票,不妨奏报老娘娘,听老娘娘懿旨而定。”

严嵩这句暗含软钉子,你秦福只是代替皇权批红,搞清楚自己定位,哪来的那么多自主想法!

不服气就问问摄政的张太后,看看张太后怎么决定的。

以严嵩向来与宫里人为善的习惯,如果不是对秦太监绝望,是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冯保反正就是个沉默的传声筒,也犯不上和严阁老当场争辩什么,只是将严阁老的话又原封不动的带了回去。

秦太监听了冯保带来的回话,想了想后,也没有再说什么,照着严嵩原本的票拟批了。

冯保没有退下,欲言又止,秦太监便问道:“莫非伱也有话要说?”

冯保便答道:“秦公若不特别关注这份奏疏便罢,既然秦公已经表现出了关注之意,那内阁严嵩的回应就是无礼!

如今秦公刚上任司礼监掌印,正是要立威的时候,岂能对内阁的严嵩毫无表示?”

秦太监扫了冯保一眼,随口说:“天下之事逃不出一个道理,凭着道理办事就行了。”

冯保急切的说:“司礼监与内阁共柄机要,权力总共就这么大,内阁多一分,司礼监就少一分。

两者之间可谓是此消彼长,秦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不然开了不好先例,便有后患无穷。

况且秦公走马上任,如今里外都在看着秦公的作为,秦公万万不可对人示弱啊!不然看在别人眼里,只当秦公软弱可欺!”

秦太监又打量了几眼冯保,一时间也确定不了,冯保是为了投靠自己而故意表现讨好,还是另有人教唆?

宫里真是人心隔肚皮,对谁都不敢轻易相信,所以秦太监还是挥了挥手说:“你下去吧!”

直到最后,秦太监也没有在冯保面前表露出真实态度。

昨日王廷相散朝后去文渊阁,只能算认认门,并与首席中书舍人方佑、军机处官员初步进行接触。更多的像是报道性质,为正式开展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今天王廷相先照旧去了兵部办公,把重要的事情处理完毕后,午时又来到文渊阁,才算是正式第一次到军机处办公。

方佑在做人无可挑剔,在左顺门迎接了王廷相,态度就像对待秦中堂一样恭敬。

而后就引着王廷相,向文渊阁中堂走去。

本来王廷相也没多想什么,他在都察院、刑部、兵部历任主官,一样都是独用正堂办公。

但走到文渊阁门外的月台上时,王廷相打量着文渊阁几个大字,忽然心里有点发虚了。

忍不住对方舍人问道:“往常只有秦德威一个人在这里面办公?”

方舍人理所当然的答道:“世人皆称秦大人为秦中堂,这中堂就指的是文渊阁中堂。

原本中堂是阁老会商议事的地方,后来阁老都去了无逸殿,文渊阁就只归秦中堂一人独用了。

而后秦中堂嫌弃文渊阁里面隔间昏暗狭窄,将公案设置在了中堂,并撤去了多余座椅,只将中堂作为办公场所。”

王廷相犹豫不前,不是每个人都有秦德威这么厚的脸皮,敢坐在文渊阁中堂办公,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

历代内阁大学士、首辅,也没一个这样独自在文渊阁中堂办公的。

世人都觉得秦德威位高权重,想干什么都很容易,其实真正体验了一下,才知道秦德威体验卡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脸皮不如,啊不,德行不如秦德威,坐在文渊阁中堂办公,只怕要折寿啊。

纠结了片刻后,王廷相还是拉不下脸,转头对方佑说:

“秦板桥能在文渊阁中堂办公,是因为他乃大学士兼入直文渊阁,而我则无此殊荣,只是暂代军机处而已。

所以我还是去东卷棚入直,与其他军机处官员一起,不必借用文渊阁中堂了。”

方佑答话说:“大司马勿要多想,老大人你在文渊阁中堂办公,也是秦中堂当初允许过的,又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待?”

“不了不了,我还是去东卷棚!”王廷相很有自知之明的说:“暂时代班之人,还是不要窃据文渊阁中堂,免得遭人议论,惹出是非!”

就在这时候,赵文华的奏疏传到了文渊阁,方佑看完后,迅速又呈给了王廷相。

等王廷相也看完,一时间感觉颇为棘手。

一是没想到严嵩如此迅速的就发起了攻势;二是没想到严嵩直接拿自己当突破口。

除此之外,就是有点生气。自己已经连文渊阁中堂都不敢用了,凭什么还要遭受指责?

随后王廷相又把方佑召来问道:“对这种情况,秦板桥可有安排?”

方舍人答道:“似乎没有,至少没有吩咐过我。”

王廷相疑惑的说:“秦板桥向来心思慎密算无遗策,我就不信他预见不到这种情况!

所以秦板桥肯定会提前做出准备,你莫不是忘了不成?”

方佑无语,他自认已经对秦中堂足够崇拜和迷信了,没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王大司马貌似对秦中堂更迷信。

秦中堂虽然精明,但又不是神仙!

方佑想了想后,对王廷相劝道:“如今秦中堂只怕都已经快出北直隶了,对京城之事鞭长莫及!

故而大司马还是别想着秦中堂了,先想法子应对目前危机。

在下有几点想法,愿与大司马参谋.”

王廷相摆了摆手,“先不忙说这个,劳驾方舍人跑一趟腿,别人我也信不过了。”

方佑问道:“跑什么腿?”

王廷相便吩咐道:“你去找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阁老和户部王尚书,问问他们,秦德威是否针对目前情况有所安排!”

方佑:“.”

你王廷相好歹也是大司马兵部尚书,你能不能拿出点自己的斗志!都这时候了,还到处问秦德威有没有安排!

但方舍人没法抗命,只能去问了。

他找张阁老和王尚书问了一圈后,得到的答案是,秦德威依然是没有特殊安排。

“不能吧?秦板桥怎么可能没有安排?”王廷相喃喃自语,“一定是我漏掉了什么。”

方舍人懒得再献计献策了,他已经绝望了,就王大司马这样,想帮都帮不上忙!

也不知道秦中堂图的什么,让王廷相来代替主持军机处!

这份奏疏公开后,当即引发了朝廷上下的热议。众人所议论的不只是事情本身,还有严阁老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态度。

随即就有数名御史跟进,上奏疏支持赵文华,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

不过让朝臣们感到奇怪的是,“秦党”这边静悄悄,没有任何能值得舆论关注的动静。

这又使得众人猜测纷纷,难道秦德威离开后,秦党立刻就一盘散沙了?

如果说竟然连最基本的舆论反击都组织不起来,那未免也太拉垮了。

还有大聪明分析说,凡事有弊就有利,秦中堂太过于强势,正常时秦党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虽然因为秦中堂很强;

但没了秦中堂直接发号施令之后,习惯了盲从的秦党人员立刻就束手无策了,组织涣散程度超乎想象。

过了两日,又到太子上朝的时候,这次没有太后老娘娘捣乱,百官很顺利的礼节性朝见了太子。

散朝时,阁老严嵩对吏部天官许瓒说:“吏部许久没有召集廷议了,今日你们部院正好将几件事情集中起来一起议论!然后将议论结果,反馈到内阁来!”

虽然严阁老说的是几件事情,但众人都知道,严阁老真正关心的,只有内阁阁臣是否重返文渊阁一件事。

于是许瓒招呼着相关部院大臣以及科道官,来到午门外东朝房开会。

作为外朝之首,廷议一般都是由吏部天官主持的,许瓒也不想废话,直接对众人询问道:

“有大臣奏请阁臣移回文渊阁,军机处移出文渊阁,内阁将此事付与公论,诸君是否赞同?”

“我反对!”有人叫道,众人顺着声音看去,不出意外的是王廷相。

主持廷议的天官许瓒忍不住问了句说:“大司马有什么理由?

事不关己的他也很好奇,王廷相能编出什么样的理由来。

王廷相只说了一句:“如今内廷格局,乃是秦板桥向皇上奏请设定的,诸君最好不要擅动。”

众人:“.”

就这?这也算是理由?

左都御史屠侨忍无可忍,开口道:“秦德威已经不在朝中了!”

王廷相强行驳斥说:“秦板桥在不在朝,与内廷格局变动有什么直接关系?”

屠侨回应说:“正因为秦德威不在朝中了,故而才此一时彼一时也!

昔日内外共定下五名辅政大臣,虽然大多数人距离储君甚远,其中翟首辅、严阁老、张大宗伯常在西苑无逸殿,张詹事则在宫外詹事府。

但所幸还有秦德威驻守文渊阁,距离文华殿和东宫咫尺之遥,得以朝夕辅导储君,让储君不至于对大臣疏远。

如今秦德威离开文渊阁,出任钦差远赴东南,而朝廷其余四名辅政大臣中,无一与储君接近,实在是当今最大不合理之处。

所以我们才要改变内廷现状格局!内阁重回文渊阁就是这个目的!”

众人听到这里,先是惊讶,屠侨居然给了秦德威一点近乎正面的评论!把秦德威当成了一个正面例子说了两句!

然后才明白,转折还是在后面。

但也不能不承认,屠侨说这些话逻辑无懈可击,水平很高,丝毫没有贬低对手,但又论证出了自己的目的。

总而言之,比王廷相那几句强词夺理至少高出了一个严世蕃的差距!

于是众人又稍稍疑惑,怎么秦德威一不在时,往常看起来挺弱鸡的屠侨,怎么都变得像模像样,言辞犀利精密了?

难道秦德威对别人的压制力,恐怖如斯?

今天时间太紧张了,没多少时间码字,写的节奏乱了,但不更新又不行,先发了吧

(本章完)

第855章 六年和十三年的差别第27章 不配为人子!第367章 指导菜鸡第167章 事情很不对劲第296章 探监第623章 都是家事(下)第484章 卖队友第510章 他想搞事(求保底月票)第908章 敌进我退第399章 县衙与巡抚(下)第831章 父与子(下)无语,停电第80章 一篇词第610章 历史转折中的秦学士(中)第261章 全新的揭帖第642章 形式主义救火第657章 吃饱了撑着第574章 分享喜悦第622章 都是家事(中)第158章 时间管理第222章 都市传说第563章 讲理(中)第838章 秦德威的弱点(下)第674章 冷笑话战战兢兢决定更新推迟到明天中午第62章 谁是麻雀?第62章 谁是麻雀?第248章 尊师重道第322章 这事没完!第61章 别人家的才子万不得已请假两天第793章 年末最后的闹剧第797章 也不怕折寿!第228章 谁更好玩?第875章 误尽平生是一官第792章 人心不古第603章 我还能不能相信你?第556章 南北平衡第78章 瞎操心第374章 记一次春游(上)第898章 首辅之梦(下)第442章 嘉靖男儿第388章 众望所归第371章第684章 前首辅没了第231章 挡路的人(上)第236章 拖延时间就行了第684章 前首辅没了第358章 在天牢的日子(下)第848章 劳民伤财第396章 让他审个够!第519章 状元的下限第470章 愉快的嘲笑第604章 就这样巧合了?第649章 县学惊魂(下)第849章 宫斗不寒碜第546章 小刺激第336章 君子之争(下)第714章 高难度技术活第832章 周公周公还是周公第673章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第66章 不该问的别问(上)第177章 九天之上第91章 会见进行时第299章 解开迷局的钥匙第191章 如此显而易见第98章 不安分的人(下)第359章 我并不想懂那么多第741章 你也不想......第315章 故弄玄虚第415章 舌灿莲花第92章 存在感第937章 继任者问题第384章 何为宗师(上)第874章 三把火(下)第391章 不装了!第820章 你也疯了?第916章 海图霸业一场空第238章 你礼貌吗?第664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第596章 新礼制(求月票!)第664章 老夫聊发少年狂第417章 只热爱学习!第411章 官商勾结第632章 善后(上)第125章 徐老三智对文征明第20章 人外有人第21章 恶人还须恶人磨第86章 连这意识都没有第413章 还是莫须有第932章 事不过三第928章 一丝丝不对劲战战兢兢决定更新推迟到明天中午第940章 还是秦中堂靠得住第448章 一语成谶!第796章 前辈永远是前辈第863章 我看好你!(求月票!)第339章 什么叫专业第553章 离京的和回京的第146章 都要多学学法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