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军制

任何一个覆灭一个国家的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不过,这一次东雍出兵,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朱厚煌不会亲自领兵。

朱厚煌虽然大部分时间都亲自领兵,一次一次打下来,朱厚煌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但是仅仅是合格的将领而已,并不是多高明的,不过朱厚煌的威望,与亲自上阵带来的士气加成,将这些都抵消了而已。之所以一此次亲自领兵,原因有二

刚刚开始的时候,朱厚煌的确是没有合适的将军。毕竟东雍的底子薄弱。第二个说不口的原因,朱厚煌担心有人借机掌控的军权。

东雍刚刚创立的时候,体制并不健全,如果有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很可能会分薄朱厚煌的危险,不用说别的,单单将朱厚煌所有的胜战分到别人的身上,立即会在东雍之中塑造出一个威信不下于朱厚煌的人物,对朱厚煌来说,有太阿倒持之感。

所以,朱厚煌对军权的态度是任何人不允许染指。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首先东雍的体量变大了,在之前,朱厚煌几乎每次出兵,都是倾国之兵,将东雍的能动用的兵力都掏空了,而现在,即便这一次出征淡目国,带走四个营的雍军,四个营的安南军,还有大部分水师,再加上征召的海盗,大概在十万上下。

也不过,东雍的军力的一半有余而已。

而且朱厚煌在军中的威信已经根深蒂固,对功高的将领,也有合适的安置。毕竟裂土分茅之赏,对很多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厚赏。

如此一来,朱厚煌对军权的猜忌也慢慢的放下心来。毕竟东雍越来越像一个体制完善的国家,作为一国之君,很多事情都不必亲力亲为的。

所以这一次出征,朱厚煌正是拜将,命俞大猷为将军,统领水陆两军,他坐镇南都,负责俞大猷的后路。

当然了,作为以后的范例,朱厚煌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几乎将枢密院抽调了大半,为俞大猷建立起行辕幕府。其中大量的军官来代替俞大猷的幕僚,甚至绣衣卫直接派出一位千户作为情报官员受命于俞大猷。各个方面为俞大猷安排的满满的。让俞大猷可以拎包入住。

朱厚煌也要尊重俞大猷的权威,俞大猷有麾下所有官员的生杀大权,必要时可以先斩后奏,行军法。不过行辕之中,也有专门的军法官,俞大猷一般情况之下,不会越职行军法的,当然了这个权力却会给俞大猷的。不然主帅没有权威,是相当糟糕的。

甚至朱厚煌暗示过这些军官,只要能打胜战,俞大猷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被谴责的,如果打败仗,他们这些行辕官员,也必须接受严惩。

这一次俞大猷挂帅,朱厚煌所做的事情,比他自己出征还要繁琐,还有伤脑筋。为什么?因为朱厚煌想为后世立成法。如果这一次俞大猷的行动成功的话,那么从今之后,东雍大将出征,就是这个样子了。

东雍作战的战术单位就是营,当然这个营相当与明朝的卫,在五千多人之上,如果临时加编,在六七千人之多,而营之上,就是各地的总督,因为各地的战略不同,下辖数个营。而真正出征的时候,就会由枢密府挑选大将作为主帅,枢密府设立行辕,直接负责做战。

这一套由训练,出战,退伍,等等方面的规定全部整合好了。

军官的升迁也由一定之规。从普通的征兵入伍,升官需要入军校,军校毕业再发还另外营中,然后从营中一路晋升,到了营一级别将军的时候,就要去另外的营中担任,是为了避嫌。

各营官,因为资历问题有高下之分,因高下之分,在一些军事行动之中,资历高的营官可以提拔为一路主将,下辖两三营。如果战绩出色的话,就会从营官上调入枢密院,成为枢密使下辖的官员,负责军中庶务,比如说君中的升迁,军器的补充,军情的梳理,等等,各方面的任务。

这是为了让他放眼全雍国的实力,对雍国的国力有全面的了解。

在这个位置上,再待一段时间,再放外出,担任一方总督。

朱厚煌的一方总督,其实就如同军区司令,不承担政务,只负责军事。还有方面之权,就如俞大猷在安南,汪直在东雍,吴明之在西金州。

不过,总督与总督不一样,有的总督下面的兵权,还没有一些资深营官带的兵多。但是不管怎么说,担任营官之后,就说明进入东雍重将之列了。一旦有战事,就可能派他挂帅出征了。

如果再次大胜的话,就会有封爵之赏。

不过,武将一旦封爵,就有所限制了。

这也是因人而异,如果有人脉,有根基,很可能一跃而上,成为枢密院高官,是枢密使,或者是枢密副使,即便是没有人脉,或者功劳太大,需要冷却一下,也会是军校教书,职位比较高,而实权比较少的位置。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有迈过这一关,就是国家柱石,任何军事上的问题,任何人都能也不敢忽略他们的意见,即便是雍王本人要咨询他们的意见之后,才能下结论。

可以这样说,在没有封爵之前,武将只能执行上面的任务,打谁,打到哪里,打出什么程度来。但是封爵之后,他们可以对要不要打,能不能打这些问题商讨,直接进入了决策层,在这些意见的权威上,还在丞相之上。

雍王也必须迁就。

朱厚煌这样做,就是为了保证军方的权威。

文官政治是一个大方向,朱厚煌也知道,后世各国都这样做。朱厚煌并不担心,因为大明做的太过了,朱厚煌担心自己死后,丞相府各种蚕食枢密院的权力,甚至直接调文官当枢密使。所以,朱厚煌致力于让军中有抵抗的文官的体系。

这个体系最上面是勋贵,最下面的自耕农。雍国未来要和大航海的弄潮儿抗衡,需要的就是军队的强大,所以军队,绝对不能失去在东雍高层的话语权。但是朱厚煌有时候也寒心,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他绝对不管他怎么做,在百余年,甚至他在死后,军权终究还是会被文官篡夺的。

不是朱厚煌杞人忧天,而是朱厚煌太知道,中国文官的战斗力,对现在的雍军还感受不到,敌在兵部的感觉。但是将来终究能够感受到的。

即便是有些悲观,事情还是要做下去的。

朱厚煌虽然累,但是每一想到自己设计的方案,关系雍国数百年的命运,不由的就亢奋起来。经过朱厚煌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大军出征在制度上的所有事情,俞大猷也屡屡的被传召入宫,常常被商谈一整夜。

至此,在朱厚煌看来,东雍的兵制大体上已经完成了,还有一些小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水师军官的问题,比如水师军官的培养,升职的序列,等等问题,毕竟朱厚煌也承认他在陆军方面,也算是历练出来了,但是对于水师方面,却差的太远了。

朱厚煌决定这系列制度上的规划,都交给黄士龙来做。

黄士龙比朱厚煌要专业多了,而且朱厚煌对水师也有几分轻视,不是因为水师不重要,而是因为水师即便是再厉害,也不能参与到造反之中,所以朱厚煌对水师的等级在陆军之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百五十七章 佛郎机人的准备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桥之战十一第二十三章 张钦第七章 杨廷和的关注第一百零九章 许小妹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来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战十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问题第三百四十三章 郑绥东征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归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东雍与大明二第八百六十八章 胜负手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师与商船的区分第八章 练兵第十六章 先北后南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袭第七百零八章 后宫琐事二第六百八十九章 开炮第三百五十七章 云海关下五第三百零九章 与敌同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设之死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访第七百八十七章 谈判之前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陆完第三百四十三章 郑绥东征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战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烧赣江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龙城破第四百六十四章 亚伯奎的远征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烧赣江二第三百零六章 暹罗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龙围城战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麦哲伦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战第二百二十四章 宁王之乱之王命旗牌第八十六章 勾心斗角第七百九十一章 亚齐的覆灭一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龙城下四第三百四十一章 东雍与大明二第八百章 余波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临南昌第一百零五章 太医令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访第一百零一章 许栋归来第八百二十六章 对策四第四百五十五章 远航的准备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阳明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二百六十七章 火烧赣江四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师学院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万锐之死第七十七章 李良钦【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处理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群岛结束战斗第三百四十五章 双城战记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获的日子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惧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战十第二百八十八章 开源节流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蝉脱壳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杀使者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鲜倭乱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云动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离北京第二百一十九章 宁王之乱四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六百八十四章 关门海峡之战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惧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战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庆攻防战十六第八百八十七章 宁波城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云海关下六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扫平矿区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后?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后收心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战事七第八百四十三章 郑绥第三百零六章 暹罗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八百二十六章 对策四第一百四十章 金铃铛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战八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战第四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许蓝与许松第一百九十二章 东雍根本策二第五章 演武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战略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盗会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