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王守仁的思索

京城火车站,王守仁从贵宾通道走了出来。

看看眼前的京城,竟然觉得很是陌生,这才两年的时间没有来京城而已,竟然感觉京城的变化又大了许多。

道路两边在等客的黄包车师傅,还有串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以及一辆辆奢华的四轮马车, 还有偶尔能够看到一辆辆呼啸而过的奔驰汽车。

行人匆匆,都显得很忙碌,外面的广场依然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此起彼。

“王大人!”

这时,一道生意响起,王守仁连忙看了过去, 只见对方穿着三品官员的官府, 带着几个四品、五品官员的人, 似乎好像是前来迎接自己的。

“梁大人!”

王守仁一看为首之人,连忙拱手回礼。

来人叫梁储,是户部侍郎这个级别的官员,主管的是商税,负责总管天下的税务衙门。

这一点上面,户部和其它礼部、工部、吏部、刑部、兵部是有所不同的。

因为刘晋设立税务衙门,开征商税,并且将商税单独出来进行征收,成立了税务衙门, 所以在户部尚书之下,其实是又三个侍郎的, 以前是只有左侍郎和右侍郎,现在再加上主管税务衙门的就是三個侍郎了。

掌管天下税务衙门, 负责征收商税的户部侍郎, 现在大家一般称之为户部大侍郎, 因为其掌管税务衙门,征收商税,权力非常大, 涉及的钱财也很庞大。

而且这个位置,以前还是现在的内阁首辅刘晋刘公所设立的,刘晋在户部的时候,也是做这个事情的。

现在商税又是大明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大明一年收十多亿两白银的税收,基本上都是商税,只有农业税,现在的占比已经微乎其微了,收上来的一些谷子、布匹之类的现在也不值钱了。

另外就是户部这边一般有升迁的话,也都是先从户部大侍郎这边开始升迁,像刘晋直接从户部侍郎升迁到了吏部尚书,再从吏部尚书入了内阁。

还有韩文,原先也是掌管商税衙门的,后来升了户部尚书,现在也是成了吏部尚书,接替了佀钟的位置。

不过到了梁储的时候,按理说是应该是梁储来升任户部尚书接替韩文的位置, 但天子和内阁这边却是将在南直隶当布政使的王守仁给直接调回京城了, 而且直接就安排在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上面。

这也是让梁储非常的郁闷,自己明明年纪更大,资历更老,又是户部大侍郎,按理说是该自己上去的,却是不想竟然被王守仁给占了。

当然从级别来说,这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梁储这个户部大侍郎是三品官员,王守仁这个南直隶布政使是从二品的官员,现在当户部尚书的话算是升一级,成为了正二品的官员,自己当户部尚书的话,那就是升两级,除非是自己先升从二品,品级先上去,然后再当户部尚书。

不管怎么说吧,现在事情也是已经成为定居了,想再多也没有用。

其实大家都知道,王守仁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和内阁首辅刘晋关系很不错,另外天子也是相当的器重和欣赏王守仁,所以他才能够和刘晋一样,坐火箭一般的升迁上来。

也就是十四年的时间而已,他从一个个翰林院的小翰林成为了现在的户部尚书,而且极有可能,下一个入内阁的就是王守仁了。

这王守仁升官的速度比他爹还快,别看他爹王华是状元出身,当官也已经许久了,但现在依然还是一个三品官员,王守仁现在都已经正二品的户部尚书了。

这也算是大家现在时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了,王守仁算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了,比自己老爹当的官还大,升官的速度还要更快。

“王公,一路辛苦了!”

梁储看看眼前的王守仁,和刘晋一样年轻,才四十多岁,五十岁都还不到,刘晋是四十岁不到就已经是内阁首辅了。

王守仁是五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户部尚书了,也算是大明朝中年轻一辈的代表了,相比之下,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基本上都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了。

李东阳已经快要七十了,年龄不算太大,就是身体不好,老生病,佀钟已经七十多岁了,韩文也已经七十多岁了,杨一清稍微年轻一点,但也是已经六十九岁的高龄了,刚刚退休的刘健,那更是八十多岁的老人。

可以说整个朝堂之上,几乎都是六十七岁的老头子,很多甚至于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依然还在朝堂之上。

刘晋和王守仁算是白发朝堂上面的一股清流了。

“梁大人不敢当啊!”

“直接叫我王守仁就可以了。”

王守仁连忙再次拱手回礼,这以前自己可是在梁储手下为官的,在南直隶负责征收商税的时候就属于梁储管,只是这一转眼,自己倒是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了。

“不敢,不敢~”

“上下尊卑岂能乱,王公现在是户部尚书,朝廷重臣,自然是当得起的。”

梁储连忙笑着说道。

尽管很郁闷对方抢了自己户部尚书的位置,但是自己却不能露出丝毫的情绪出来。

眼前的王守仁,他和刘晋一样,都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现在大家都是看得出来,弘治皇帝现在是在不断的调整朝堂的班子。

增加年富力强的新鲜血液进来,逐渐的将一些年老体弱的大臣送回老家去养老。

像李东阳,张懋,身体都已经不行了,李东阳估计着很快也要退了,他身体实在是不行了,三天两头都病,很多时候连早朝都没有办法来上。

如果正常来说,其实是应该让李东阳来当内阁首辅的,这不仅仅是权力在提升一些,更重要也算是一种荣誉,一个文官能够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可以荣归故里了。

但是李东阳身体实在是太差了,以至于弘治皇帝思索再三之后,还是觉得没要必要再浪费时间和精力了,直接让刘晋当内阁首辅。

李东阳过段时间就干脆让他回乡颐养天年算了,估计着李东阳可能都没有太长的时间了。

正如同刘健所说的,大明现在蒸蒸日上,弘治皇帝又要开创千古未有之鼎盛盛世,需要又能力又年轻的大臣来辅助。

这些老人家,身体不行了,脑袋有时候也昏昏的,不够理智和清醒,像刘大夏,七十七岁的高龄了,脑袋就已经不行了,在西法战争一事上竟然说出了大明要调停的幼稚话来,还说世界要和平,天下百姓才不会受苦的话出来。

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是不明白处在这样的高位上,要站在大明帝国的利益角度去思索问题,而不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来做事。

弘治皇帝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老人政治是不行的,虽然是稳,但年纪太大了,身体不行的情况下,处理国家大事就完全不行了。

如果现在不是有刘晋在撑着话的,可能内阁都要瘫痪了,李东阳和刘健都是已经无法在保持高强度的内阁工作了,已经没有效率了。

而现在的大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大量的新事物不断的涌现出来,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大明内部的事情,还有全球范围内和其它地区国家之间的事情。

考虑的问题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什么仁义道德治国的问题了,也不再是老百姓有没有吃的,能不能穿暖衣服的事情了。

现在摆在大明帝国面前的,是大明日益突飞猛进的生产力和逐渐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还有就是大明老百姓日益富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封建社会制度对老百姓限制和束缚之间的矛盾。

是实力越来越强大的资产阶级、新式教育之时阶层同传统封建地主和儒家文人之间的矛盾。

wωω. Tтká n. ¢ ○

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它和以往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全然不同。

该如何治理这样的一个国家?

这是弘治皇帝时常思考的问题。

大明的疆土前所未有的广袤,大明人前所未有的富足,大明人和外界的往来和接触前所未有的密集和频繁。

还有大明内部成千上万的部族,大明海外大大小小的藩国、殖民地。

太多、太多的东西都需要好好的去思索,也是以前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和现象。

面对这纷繁复杂的新局面和新矛盾,老一辈的这些文官们总是显得不知所措,总是无法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就如同以前的时候一样,大家明明知道国库空虚,应该要开整商税、重新丈量全国土地,限制地主士绅兼并土地,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商税就是无法开整到,朝廷就是一直穷。

大家明知道边防空虚,困顿,军备废弛,军户制度糜烂,然而就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鞑子年年扣关,东南沿海倭寇肆虐。

大家明明知道西南土司反复无常,剿不完,灭不完,时常反叛大明,借此索要好处,但是大家却也是始终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军剿完了土司叛乱,又继续让这些土司在当地当土皇帝,时间一久,他们又反复无常,始终没有人想到改土归流,委派流官来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的这些文官要么是明知道有问题,明知道该怎么去做,但因为利益问题就是不去做,而且还强烈的反对朝廷去做。

要么就是这些文官,他们的脑袋里面始终就只有儒家的那点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以孝治国之类的,空而无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了。

根本就不明白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当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总是能想出一千种对付老百姓的办法,却想不出任何对付外敌的好办法出来。

他们沉浸于儒家所提倡的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之中,却是又往往不明白家国天下的真正含义。

所以刘晋的表现在弘治皇帝看来就是何等的耀眼,刘晋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将大明帝国逐渐的从内忧外患的境地带到了现在横扫世界,天下无敌,又富裕繁华的鼎盛局面。

所以刘晋的升迁是非常快的。

基本上在一个位置上做一两年的时间就升一级了,有时候甚至于直接越几级提升,短短十四年的时间,刘晋就已经是内阁首辅了。

倒也是映了那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奔驰汽车行驶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王守仁思绪万千。

作为一个追求格物致知的人,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者、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是极其善于思考的一位伟人。

做官做到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了,也算是位极人臣了,是真正开始参与进大明帝国最顶层的权力核心了。

所要面对和思索的问题,已经不是南直隶一地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大明帝国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思索的是整个世界的问题。

这让王守仁也是倍感压力。

位置越高,责任就越大,一举一动都关系深远,影响重大。

仔细想一想大明这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自己亲身经历其中,也参与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对于大明的巨变,实在是感触良多。

再想一想以前的大明,那个时候的大明,内忧外患,内部国库空虚、地主士绅实力不断的膨胀,土地兼并严重,西南土司反复叛乱,辽东女真狼子野心,外部鞑子年年扣关,年年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肆虐。

只是十几年时间而已,大明早已经不知道当初的大明了,内部海清河宴、国富民强,外部全世界大明帝国一家独大,威服四海,海外藩国、殖民地遍地开花。

这一切、一切发展的都太快了,变化之大、变化之快,让人根本就来不及有所反应。

自己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而且还有可能还会更进一步,将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大明帝国又该如何继续变的强大起来,如何让老百姓变的更加富足起来。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好好的去思索,深入的去思索。

绝对不是说坐到了这个位置上面就去享受权力所带来的滋味,享受高高在上的感觉,在王守仁看来,这更多是责任,沉甸甸的责任。

大明如此大好的局势,肩膀上的责任就更重了。

“还刘晋厉害,难以想象,他这些年所做的一切对大明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真伟人也!”

pS:今天也是一章大章,懒得拆分成2章~

第311章,水泥真乃神器也第1459章,鄙视链第791章,弘治皇帝一定是故意的第2035章,小冰河期的威力1第783章,不一样的刘晋第810章,炮轰安乐城第2267章 ,严重同化的印第安人第2051章,乱世用重典第1095章,大明休沐法典第1149章,英奸第68章,流水线和计件制第417章,雄鹰陨落(上)第2150章,热气球第86章,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第1165章,埃及运河上市第1658章,钱流通的重要性第2124章,展示大明工业实力的时候到了第2242章 ,黄河清,圣人出第2172章,儿行千里母担忧第192章,这是神器啊第367章,继续降价第940章,这是争夺生存空间的时代第1822章,不依不饶第367章,继续降价第674章,开辟澳洲航线第1694章,有规划了就是不一样第244章,倭国第562章,荒芜的良田第1577章,埃及风云第1266章,大明早报的采访(二)第530章,繁忙的天津第250章,给我留一套第1872章,全面大明化的倭国第1437章,西班牙人的谋划第702章,恭迎王师的占城君臣第1498章,教科书式的偷袭第402章,报纸的真正作用第2181章,转学新学去第476章,忠诚和荣誉第1681章,东城区的帮会势力第2243章 ,大变样的黄土高原第694章,繁荣的琉球第169章,董小山第2106章,就叫圆明园第1839章,丰收的季节第601章,千河城第1241章,攻打德里第574章,天竺和周围的世界第510章,弘治庚申条约(昨天的)第283章,八股三百篇第1151章,叛徒的下场第1289章,差点气死的张氏兄弟第321章,金田、银田第1037章,大明一个人说了不算的(加餐)第128章,争论第859章,澳洲的土著第1684章,公审大会第1077章,想要休假的刘晋第177章,弘治皇帝心中的裂痕第265章,万人空巷第1103章,大明的糖库第717章,海外行省榜?第969章,土匪和海盗第1039章,你以为你们是大明?第1886章,实用性电灯第2076章,欧洲大饥荒第1990章,殖民地之间的战争与矛盾第1462章,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第836章,新的科举考试第570章,建设淞沪第1819章,电灯第61章,制造蜂窝煤第1559章,老王家的午饭第906章,以杀止战第2241章 ,清理地上河第1199章,大明故事第1476章,要你命第177章,弘治皇帝心中的裂痕第1261章,这是伟大的巨龙第934章,背后的本质第394章,大明第一银行的困局第1426章,恐慌的江南士族第1465章,万族欢呼第803章,总有人去背锅的第1616章,人比人气死人第989章,赔款一千万两白银第1639章,全面超越欧洲第709章,继续游历欧洲第1355章,维也纳大战(一)第729章,大明游记天津篇(下)第266章,我们拆城墙吧第134章,老好人怒了第2105章,登基大典的事情第1631章,血腥复仇的波斯人第169章,董小山第1990章,殖民地之间的战争与矛盾第105章,成了全村人的焦点第719章,举国欢庆第975章,商人的天堂第855章,这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