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弘治皇帝、刘健、谢迁、李东阳几人一听,一个个也是微微一愣,这四个人一个个都算饱读诗书,不说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了,至少来说博览群书应该是做到过的。

这以工代赈他们还真是第一次听到,以前可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何谓以工代赈?”

刘健仔细的琢磨着这四个字,想了想对刘晋问道。

“所谓以工代赈,指的是在灾荒的年代,在进行灾民救济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是发放粮食,还应该想办法将灾民组织起来建设大工程,比如修筑河堤、疏通河道、修建城防之类的。”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方面起到了赈灾的作用,另外一个方面,灾民有工作之后,也会更加安分守己,可以减少不法事情的发生。”

刘晋回道,这以工代赈在后世可是非常有名气,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不过在古代,历朝历代都没有以工代赈的意识。

救济灾民是救济灾民,这建设大工程是建设大工程,从来不会联系到一起,因为古代的老百姓不仅仅要纳税,每年也还要服徭役,所谓服徭役就是免费替朝廷做工,一般有什么重大工程,朝廷都会征召百姓服徭役,根本就不用花一分钱。

“原来如此,这倒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办法,而且也非常有效,灾荒年代,人心思动,如果能够一边赈灾一边组织修建大工程的话,这倒是可以更好的安抚人心。”

“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谢迁捏了捏自己的小胡须,对这个以工代赈很是赞赏。

“确实是如此,以前我去陕西赈灾过,在灾荒的时候,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单纯的发粮赈灾往往效果最差,最好是能够辅之以其它的一些手段,诸如免税、免徭役之类的才更好。”

“而灾荒区域内,往往劫匪横生,偷盗四起,人心不稳,发粮之后,灾民吃饱之后又无所事事,也容易滋生事端,养成依赖。”

“这以工代赈,确实是很不错的一个方法,也不知道是哪位高人能够想出这样的好办法出来。”

刘健也是跟着点点头,最此大加赞赏。

“以工代赈?”

弘治皇帝听到两位阁老都大有赞赏,也是默默的记住了,接着想了想又问道:“那眼前这些流民又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西山煤业这边现在人手非常紧张,我们的蜂窝煤越来越受欢迎,等到整个京城家家户户都用上蜂窝煤,那需求就会非常的庞大,每天都要烧掉上百万快蜂窝煤。”

“单靠眼前西山村的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更多的人手,现在招募这些流民来我们西山煤业做工,每天给他们吃饱,再给上几文钱,这也就和以工代赈差不多了。”

刘晋指了指西山村各个忙碌无比的区域,笑着说道:“我原本就想和朱先生你商量一下,我们扩招人手的事情,现在正好,省的我们去到处招人了。”

“这是好事,我当然是没有什么意见的,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多招一些人手吧。”

弘治皇帝一听,脸上也是终于露出了一点笑容,这些流民的事情也算是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了。

他看向刘晋的时候,满眼都是欣赏,眼前这个刘晋,不仅仅解决了普通老百姓冬天取暖的问题,现在竟然还可以连流民问题也解决,更是献上了以工代赈的好办法。

“该如何奖励他呢?”

脑海中,弘治皇帝都在寻思着赏赐刘晋的事情了,接连为自己解决了几个麻烦,弘治并不是刻薄寡恩的人,有功就有商,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

“可惜,他现在还是一个秀才,如果是为朝当官的话,都可以给你连升几级。”

“还是等明年秋闱,看看情况,如果他能够高中的话,后年殿试的时候,不管如何,也要赏你个进士及第。”

弘治皇帝的脑海中都已经寻思给刘晋发奖品的事情了,对刘晋还是非常满意的。

“放心吧,现在我们西山煤业需要的人手很多,而且人手足够的话,我还准备将这蜂窝煤向其它的地方推广,这人自然是多多益善。”

刘晋点点头,现在却是人手紧缺,至于人多了,刘晋也不怕,脑海中还有各种各样发财致富的路子,随随便便也能够找个路子出来,什么烧水泥、烧玻璃,有的是办法可以赚钱,这些也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那就好,那就好,多花钱也没有关心,反正我们西山煤业也挺赚钱的,我这个大股东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弘治皇帝一听,也是连连点点头,这出门的时候西便门这里有几百个流民,其它的城门口这里估计也不会少。

这一个个城门加起来,这流民估计也是有几千了,如此多的流民,弘治皇帝也是估计着西山煤业这边肯定要花上很多钱来以工代赈,所以也是叮嘱刘晋不要舍不得花钱,他这个大股东没有意见,尽管花。

“哈哈,都说是以工代赈了,其实我们不仅仅不会花多少钱,还可以赚钱,以工代赈,他们帮我们做事就是在帮我们赚钱,招的人越多,我们就赚的越多。”

刘晋一听弘治皇帝话,顿时就明白弘治皇帝还是没有真正明白以工代赈的深意。

“这人一多,单单是吃饭都要吃穷的,还能赚钱?”

李东阳是有些不太相信,这时代人贱物贵,在资源极其稀缺的年代,人力是最不值钱的,其它什么东西都很值钱,特别是粮食,灾荒年代更是如此。

“那是当然,人才是一切的根本,有人才有一切,不要仅仅之看到人所消耗的那点东西,更应该看到人能够创造的价值。”

刘晋很是自信的回道。

“人才是一切,人才是根本~”

“刘公子果然博学,字字珠玑,今日真是不虚此行。”

刘健仔细的品味刘晋的话,眼睛一亮,也是忍不住对刘晋赞道。

第2065章,再任内阁首辅第942章,加强集权第321章,金田、银田第1182章,世界形势第115章,唐老虎的靠山第53章,为什么不用煤?第1992章,朱厚熜第385章,忙碌建城第1024章,千金市骨(加餐)第762章,联手打击海盗第466章,年底盘点第982章,先揍葡萄牙第1877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第915章,弘治皇帝交代后事第1390章,可不要好懒恶劳啊第823章,攻打河中地区第347章,经济治国第858章,澳洲草原移民第878章,长见识了第989章,赔款一千万两白银第243章,第一站第499章,开炮就完事了第1870章,美丽的夏威夷第506章,你不够资格第1614章,天下之事皆在掌握之中第1259章,黄土高坡第674章,开辟澳洲航线第212章,以天津为试点(求订阅)第1098章,一家人其乐融融第1519章,我拿自己的乌纱帽担保第878章,长见识了第204章,核心点就是京城第87章,林书鸿的决心第441章,皇帝都吃惊了第488章,琉球城模式第2083章,粮食控制世界第1487章,大明的冬天天竺篇第899章,斩断大明的手第2224章,全球化经济第1429章,坑你,你还要说谢谢第1203章,大明钟第1135章,涨、涨、涨第1134章,第一笔股票交易第536章,西域第229章,万万不可啊第2082章,杀一儆百第468章,弘治十三年第2112章,大明天子的贺礼2第81章,我们要好好向刘晋学习第869章,标准化第2136章,大明式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第1451章,得罪了世界第二强国第1656章,大明人要讲究第1566章,内阁职权第1916章,开明的刘晋第1902章,我们奥斯曼帝国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第1833章,宝岛琉球第1188章,铁路的作用第2193章,大明的皇子们第1710章,黄金洲蓬莱城第1661章,长江大桥开工第2141章,鲜血凝聚而成的黄金第1764章,张懋的叮嘱第1424章,江南非能人所不能治第2228章,全球粮荒第383章,一个不留第383章,一个不留第1207章,报纸广告第2196章,骂娘的宁王第4章,怎一个苦能形容第2175章,这是时代的要求第11章,唐老虎第19章,练字第956章,大明的人口数据第1034章,炮轰伊斯坦布尔第858章,澳洲草原移民第1288章,要下放地方的朱厚照第334章,本质是官场斗争第2003章,依依不舍第1457章,四海学子第445章,杜明恩的建议第2247章 ,凛冬城的资源第1599章,大明的工厂第758章,宁王的目标第1086章,总有人不想过好日子第1840章,要相信机器的力量第17章,商议第886章,勤劳的弘治皇帝第1872章,全面大明化的倭国第2174章,科举考试改革和分数制第1312章,大明生育健康计划第1806章,大明的春耕2第1225章,胡献的野心第220章,争相降价第1561章,京城奴隶市场第621章,倭国的谋算第653章,征召倭国武士第1487章,大明的冬天天竺篇第865章,赚钱利器第986章,接弦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