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四章 2017农业农村工作热点解读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编者按】2016年10月27日《学习时报》刊登了本报记者兰文飞、实习记者闫书华对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的采访整理记录。采访共分四部分,重点介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增强发展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本书收录时节选了第一、二、三部分。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学习时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请问韩部长,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

韩长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发展已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阶段。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生产已进入单产提高、品质更优的新阶段。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卖制成品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新老矛盾,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要立足国情,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刚刚通过的“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这既是奋斗目标,也是发展蓝图。归纳起来我国现代农业要具备六方面特征:一是产能稳固。未来我们不一定追求粮食连年增产,但一定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小麦稻谷自给率稳定在100%。二是产品安全。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基本全覆盖。《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可追溯。三是方式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农业基本建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四是设施先进。配套完善、技术先进、标准高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确保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完成10亿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科技贡献率达到60%。五是规模适度。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显著提升。《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六是市场导向。在政策支持引导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任务

学习时报:自古以来,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类温饱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任务有什么不一样?

韩长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明确具体,指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大主要任务: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我理解,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

搞饭,就是要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库存逐年增加,财政压力持续增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放松农业乃至忽视农业的观点和声音。对此,我们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的粮食确实多了,主要是玉米多,库存多主要是国有粮库多,再加上进口多,存在“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情况。我认为,粮食方面出现的问题是阶段性、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我国粮食真正过关了。从未来发展看,随着“二孩”全面放开、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我国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年均粮食消费将在14000亿斤以上,我们现在的产能是12000亿斤左右,还有约2000亿斤的缺口。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产品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保障粮食安全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不能因为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永恒主题。一方面要保总量、确保吃得饱,另一方面要提质量、力争吃得好。

搞钱,就是要让亿万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讲,“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得好,是我们党能够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收入增长,事关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更加重视农民就业增收。要把农民总体收入搞上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要让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中央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五个一批”,其中3000万贫困人口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今年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推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实现增收脱贫。要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力度,把农村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搞绿,就是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针对日益严重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出台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年,农业部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就是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把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把农田搞绿,大力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另一方面,要把环境搞美,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洗肺、养眼的体验场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学习时报:要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工作有哪些?

韩长赋: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构建三大体系,建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这些年来,通过优化农业布局、调整农业结构,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存在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产加销脱节等问题。“十二连增”之后,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农业部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总的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明显改善,但生产手段仍有差距,中低产田仍占相当比重,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突出。下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提高水稻机插、玉米马铃薯机收水平,突破棉油糖牧草等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等瓶颈。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积极推进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深入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四是加快推进绿色生产,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范围。五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执法监管,力争“十三五”末创建1000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规模化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第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服务模式的有机组合,重点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效益问题。近年来,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但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等问题仍然突出。下一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引导规模经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形式要多样、规模要适度。规模经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土地流转,也可以是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联耕联种等。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成本效益,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生产力水平合理确定经营规模,同时要考虑基本国情。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其开展代耕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储藏加工等专业化服务。

刘奇:新农村建设需要活化传统精华

【编者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在《

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21期发表了《新农村建设需要活化传统精华》一文。文章认为,当下新农村建设不是盖上新房修好路,就算是现代化的新农村了,她应该具备“三美”,即生态环境美、社会和谐美、人的心灵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大同”,进而推进城乡大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鸡鸭”,这是古人眼中的乡村美景。今人眼中的乡村美景,还要加上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一些人眼里,这可能就是理想中的新农村了。但金玉其外,还应秀慧其中,当下新农村建设不是盖上新房修好路,就算是现代化的新农村了,她应该具备“三美”,即生态环境美、社会和谐美、人的心灵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大同”,进而推进城乡大同。硬件再美,社会离散,人心不暖,也只是徒有其表。当下亟须抓好“五个重塑”。

一是重塑乡情乡谊。现代社会人情关系越来越冷漠,不管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越来越淡薄,这是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人情是社会结构的粘合剂,人要是没有感情,社会就一盘散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有很多,但是最有价值的、或者说影响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跳出了发展关系的陷阱,摆正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要求每个人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怀疑一切,见人就批,找人毛病,人际关系非常紧张,现在才知道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才能做成事。特别是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由过去生存竞争变成利益合作的大背景下,更应亲密相处。在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那种生存竞争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了今天物质丰腴的时代,就进入了利益合作,再用那种方式去竞争会两败俱伤,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利益共享。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水涨船高,大家都得利。因此,在以合作为主旋律的社会背景下,重塑人的乡情乡谊非常重要。人是感情动物,人要是没有感情就跟禽兽差不多了。对一个社会来说,没有感情的社会是危险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是离散的社会。现在研究机器人都向感情方向发展,机器人的研发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自主意识,人让它做什么就做什么,程序是设定好的,下一步的研发就是要让它有自主意识,不是你指令它干什么就干什么,有自主意识,可以有自己的判断。第二步就是有感情意识,让机器人有感情。第三步是学习意识,有了学习意识,大数据、云计算,海量的数据,过目不忘且瞬间算出结果。人是无法控制的,好在人有个最基本的能力——断电。我国机器人研发的目标是明年要参加高考,水平要达到一本,这基本上就有了自主意识,下一步不光阿尔法狗会下围棋,2020年还要达到能考取北大清华的水平。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形势,乡村社会的乡情乡谊必须重塑,否则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小的情势下,社会结构的离散将危及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和城市不一样。乡村社会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祖传下来的熟人关系,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通过感情连接起来的,近现代以来大学西方,想什么都靠契约,契约虽好,但是中国社会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移民社会,大家来自东西南北,陌生人社会需要契约,中国熟人社会长期积累的诚信体系,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把这个优质资源用好的话,一味地学西方,父母到孩子家吃个饭,吃完饭还要算账,要付多少钱,那就没有一点人情味了。当然熟人社会也有他的不足,打官司没有依据,合同都有依据,我们一些商业活动可以借鉴,但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友情不是金钱能代替的,必须把这个弄清楚。现在社会发生扭曲,有个顺口溜:男人女人化,女人小孩化,小孩宠物化,宠物贵族化,贵族没文化,文化商业化,最后还是钱在起作用,人一辈子基本被浓缩为两个数,上学时看你的分数考得怎样,长大后看你挣的钱有多少。一生被浓缩成这两个数是很可悲的,如果我们学习数学就为了数钱,学习语文就为了认字,那人类文明就倒退了。现在社会用蒋子龙的话说是精变的时代,“精变”就是人心变得十分活泛,守不住传统的东西了,初心被改了。因此,“精变”时代应该是气沉丹田,守住初心,不要因为那些不好的诱惑就随波逐流。千万不要在“精变”时代把自己变没了,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没了。时下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两个核心论点就是:一个小目标和一个大错误。“小目标”就是王健林说的,1个亿,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如果都设定这样的小目标,那还得了?缩小100倍,100万的目标也不得了啊。一个“大错误”就是马云说的,他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办了阿里巴巴,全国人都犯这样的大错误中国就牛死了。这是“牛”人的话,普通人还是应该学一学曾国藩的名言:未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恋。未来怎样我不去多想,过去的事情我也不再留恋,只是一心一意做好当下的事情。这就是要用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属于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在“精变”时代守住传统、守住初心、守住人情。但重塑乡情乡谊应把握好关键,拿捏住分寸,即在情感交往中不要用商业的那一套去对待,在商业活动中也尽量避免情感的干扰。

二是重塑家园红利。所谓家园红利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长期积淀的福利,你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这种福利随时可以支取,不要任何条件,不需支付任何代价。比如资源配置,比如应急事务的处置,邻里互助,矛盾的调解等。资源配置,借钱就是资源配置,在陌生人社会跟谁借钱?银行贷款不光成本很大,还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是在熟人社会,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借条,也不需要考察,更不需要抵押,想都不要想,就可以把钱或物借去一用,这就是红利。还有像应急事务的处理,失火,全村人都去救火,不讲报酬不计代价,都是自觉自愿自发的。农村晒粮食,中午正吃饭时突然赶上大雨,全村人丢下饭碗就去抢收,这只能是乡村熟人社会里才有的事,这就是家园红利。有个例子很典型,有位妇女带两个孩子,公公婆婆有病,生活极端困难,不小心骑自行车把一位老人碰倒了,送医院,妇女自责,一定要付医药费,老人家里知道她家困难,不要她付医药费,互相争执不下,全村人都来说,不用付医药费,有空去多看看老人就行了,这在陌生人社会是要上法庭打官司争取赔偿的,但在熟人社会里却倒过来礼让,这就是家园红利。因为这种长期积累的社会关系使得很多矛盾更容易化解。再如邻里互助,大人不在家,孩子没吃饭,邻居马上就端饭过来,这种互助在城市陌生人社会里却很难发生,住了多年的对门邻居互不讲话司空见惯。家园红利一个是有很强的向心力,一个是有很强的归属感,为什么说故土难离,家园红利的向心力、归属感、凝聚力在起作用。今天社会变形了,形成了一个互伤链,你在我鸭蛋里加苏丹红,我在你牛奶里加三聚氰胺,大家互相伤害,在伤害的过程中都挣到钱了,大家都很高兴,但是社会道德沦丧,良心没了。今天的社会危机就在于: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薄,价值观混乱,潜规则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园红利在急剧下跌。农村新社区建设,必须摒弃城市陌生人社会的恶习,重新培植家园红利。不然社会将逐渐分裂,凝聚力,吸引力,归属感,都没有了,谁还会爱那片社区?谁还会积极参与建设那片社区?今天就要有意识地对社区成员进行责任义务的教育。爱国首先要爱家,不爱家,谈不上爱国,不爱家乡的人去追求天堂,热爱家乡的人才去建设家乡,追天堂梦的人想追求一个完美的地方,结果是抛弃了有毛病的家乡,也没追上没毛病的天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爱故乡,那么国家就是天堂。今天新社区建设要提高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自然生成的家园红利就会帮你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如果是光靠法律处理乡村矛盾,解决乡村问题,一个村设一个法庭,天天开庭,你都解决不完。许多农村的事都是靠内部的机制来处理的。乡规民约从宋代就形成了,蓝田乡约非常有名,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典范。历朝历代皇权不下县,下了县,政府的包袱越背越重,化解不了,农村的许多事只能靠它自身、自我消化。今天我们要好好发育社会组织,让百姓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靠家园红利的累积化解矛盾,增进互信,提高社会的融合度,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家园红利可以让社区成员不致因外部更优越条件的诱惑而抛弃社区。

三是重塑原乡世家。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有一个节日,六月六是晒谱节,这天要晒家谱,把残缺的进行补录,字迹不清楚的用笔再描描。原乡世家是指那些原乡大姓、名门望族。在西方,贵族谱系能够比较完整地延续下来。西方社会改朝换代,不光不会赶尽杀绝前朝遗老,原来的贵族待遇也不会改变,国家照样供给,因此,谱系很完整。名门望族世家大姓是一个地方的群体形象,很多名人都是从世家大姓出来的,因为他有优秀传世的家风家教家训,非常起作用,影响就是靠这个。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影响他本族的人,对当地社会四方乡邻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都以他为标杆,是当地人的骄傲。世家望族不是简单生成的,俗话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世家望族家风的养成,家训的锤炼,家教的素养,都是靠多少代的积累。过去我们把贵族精神理解错了,首先把它的对立项找错了,定为平民百姓,实际上贵族精神的对立项是流氓痞子。贵族精神不专属于贵族阶层,百姓通过自身的修养,照样可以具有贵族精神,成为“精神贵族”。它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三自一担当”,首先是自尊,贵族阶层的人非常自尊,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尊严;二是自明,时刻清醒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跟上时代;三是自由,精神上非常自由,天马行空、灵魂自由。一担当是担当社会责任。举个数字,英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600多万人,死亡率百分之十二。伊顿公学是贵族子弟学校,出来都是军官,战争中的死亡率在40%以上。按说军官可以不上前线,但他们把贵族的荣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他们的社会担当不是一般的。我们通常理解贵族精神是吃喝玩乐,花花公子,实则恰恰相反,真正具有贵族精神的人并不追求奢华、炫耀名牌,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有人说贵族精神有三大支柱,一是文化教养,一是社会担当,一是精神自由。我概括为三自一担当。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家庭的集合就是家族,家族的集合就是民族,民族的集合就是国家,这是一个环环紧扣的生态链。构成一部完整的民族史或者国家史,必须有四大部分组成,国有史,国家要有史;方有志,地方上要有志,省志、市志、县志、乡志、村志,中国最有名的村志是安徽池州杏花村志,这是唯一被选入《四库全书》的村志;族有谱,家族要有家谱,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反映历史的重要一环;家有信,即家庭成员之间或与亲戚朋友的书信来往。法布尔有段名言:“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人们赖以生存的麦田,历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人类的愚蠢之处”。家书的往来是最能反映社会底层生活和社会的真实面貌,都是生活的细节。原乡世家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主要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反封建反宗法反过了头,对其精华也反掉了,好的家书家训家教再传多少年都是治家做人的精品,正能量要继续发扬光大,不能只看到其负面因素,把孩子和洗澡水都一起倒掉。

四是重塑新乡贤。乡贤文化是中国古代士阶层文化在乡土社会的表现形式,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以下依靠乡绅治理。乡绅在中国社会是一个特殊阶层,非官非民,介于二者之间。宋代开始礼下庶人,缙绅阶层的称谓从那时开始,明代知识分子入仕途很难,一部分人就选择不当官回到家乡,发挥自己的才能,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还有许多退休归隐的官员也回到家乡定居,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群体。士绅阶层在明代被正式确认,明世宗时期明确这一阶层。这个阶层虽然是处于非官非民的尴尬境地,但是作用是相当大的,对于乡村基础教育的构建,乡村道德价值的导向,传

统文化的传承,社会治安的管理,包括资源配置、社会矛盾的调处、乡规民约的完善等,特别是在战乱年代或者是郡县势力弱的地区,这些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社会秩序主要由这个阶层来维持,没有他们社会就乱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有一段话是: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贤文化就是维系着庞大的中国社会正常运转几千年的一个基层力量。但是近现代,特别是城乡二元制度实施以来,农村精英都是单向道地流向城市,当官退休在城里,经商的人也在城市里,精英全都留在城里。今天应该把单向道的精英流失这种格局加以改变,采取一些措施,鼓励退休干部包括工人、经商的人到农村去建设家乡,掀起一场“新下乡运动”。中电集团总工程师刘满堂到山西去做第一书记,厅级领导当村官,在当地的影响非同一般。有的人从走出乡村的那一刻,就成为当地的标杆,若要回到乡村去,标杆的价值更大,方方面面都会起到导向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他们的价值标杆引导乡村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尚待开发的资源。

五是重塑乡村价值。五十多年的城乡二元制度把农村搞得灰头土脸,整个社会一提农村就不屑一顾,全社会都认为农业文明是最落后、最腐朽、最该被抛弃的文明,现在应该是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时代。然而,没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农业文明,城市文明也起不来。城乡关系就像夫妻关系,各有分工各有职责,缺谁都不行。如今社会对农的歧视导致人们厌农弃农,现在有个说法,“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三农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解决起来越来越难。今天必须重振农业文明的雄风,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这三个文明必须并驾齐驱,缺一不可。今天要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一是乡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依托。我们吃的东西都是从乡村来的,人的第一需求是吃,过去是吃饱吃好,现在还要吃得营养、吃出健康,今天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二是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人类文明的源头都在乡村。我们不能光想从乡村获取物质上的需求,文化上的营养也要注意从源头上去汲取,不懂得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一件十分悲哀的事情。农业文明的文化积累是相当丰富的,农作物文化,农业技术文化,社会管理制度,土地税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包括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哲学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称之为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毫不夸张。这都是农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三是乡村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城里人三代之前都是来自农村,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留下一份感情,下乡知青返城后会组团回农村去看,都是对乡愁的追寻。四是乡村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特别是今天城市病越来越重,人们才醒悟过来,原来乡村最适宜人们生活。逆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潮流,欧盟在农村居住的人已占58%,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城市,这是世界性的潮流。中国2015年乡村游22亿人次,而2014年只有12亿人次,一年暴涨10亿人,专家预测到2020年可能达到60亿人次,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乡村游之所以这样发展有六大动力,即收入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通讯的改变,城市病的剧增,盛世乡愁的呼唤。要看到乡村的价值,一定要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乡村环境,保护好乡村的生态。杜甫有句名诗“国破山河在”,今天我们决不能让“国在山河破”,全社会要重新看待乡村,把乡村的价值宣传透,让全社会明白,没有了乡村人类文明就无法延续下去,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载体,缺一不可。

黄福华、王松:促进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编者按】2016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黄福华、王松撰写的《促进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发展》一文。文章认为,只有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一般来说,农业是“生鲜”性很强的产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配套发展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行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只有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满足一般消费需求的产品过剩、形成“卖难”,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供给不足、形成“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滞后,导致农产品物流市场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物流需求;农产品物流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落后于工业物流,物流供给质量和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制度设计不完善,产业政策不成体系;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大“软件”和“硬件”创新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体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投入巨大,但对农产品保鲜技术和流通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因此,应建立物流行业发展基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补齐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短板。首先,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解决生产地与销售地的道路交通问题。其次,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按照高标准建设蔬菜水果等新鲜农产品仓储设施,配备质量检测设备,完善配套服务。第三,提高农产品物流行业的公共服务水平。比如,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质量追溯体系、经营者征信体系以及各种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农产品物流行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完善并创新农产品配送物流体系。应围绕农村地区线上线下结合、农产品和工业品双向流通的目标,重点支持一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在城乡节点、主要物资集散地、仓储所在地等关键部位建设物流配送中心,高效组织包括生产前配料、生产后销售、销售后回收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并提供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商圈服务;加强对商业、粮食、供销社、物资、外贸等各类仓储中心的整合,为农产品配送提供支撑。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物流技术和服务创新。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入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应鼓励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行业中的创新和应用,不断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值,推动农产品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农产品物流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云物流平台,强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重点培育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农产品物流新业态、新组织方式,从技术创新、环境营造、专利保护和资本市场支持等多方面为创新主体提供支持;加快农产品物流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物流管理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互联网+农产品物流”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物流行业信息技术应用。

强化政策创新,推动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推动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积极作用,强化相关政策创新。应理顺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监管,降低制度**易成本,以政策创新推动农产品物流行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一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简化审批流程,为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奠定制度基础。二是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手段,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增强其营销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助推农产品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建立扶持政策体系,鼓励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五是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市场信息交流,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刘立军、赵立三: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

【编者按】201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河北农业大学刘立军、河北大学赵立三撰写的《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一文。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发现,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相结合,是实现金融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无缝对接、金融资本与现代农业共进双赢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快速推广应用,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央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把金融政策作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金融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通道仍然不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较为突出。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发现,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相结合,是实现金融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无缝对接、金融资本与现代农业共进双赢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和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首先,部分农民缺乏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合理预期和科学判断,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较强,并且面临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产品质量缺陷等诸多风险,因而金融资本缺乏支持农业发展的意愿与动力。其次,传统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不高,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收益难以确定,不利于金融资本进入农业经济领域。再次,面向农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以促进金融资本服务于农业生产,但受上述因素影响,金融支持农业在总体上进展缓慢。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是实现金融资本与现代农业对接的有效举措。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根本上讲要靠市场力量、利益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品牌优势、稳定的产品需求和良好的经营绩效,是吸引金融资本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发展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的有效举措。只有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才能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品质,进而形成品牌优势。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推动建立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园区以及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有效吸引了金融资本进入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实现金融资本与现代农业对接的基础工作。制约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因素,除了收益,还有风险防范问题。因此,以实现合理收益和有效风险防范为核心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金融资本支持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完善农村金融优惠政策,支持成立专门的涉农信贷机构,以专业化信贷经营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农业信贷可重点支持专业化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实现金融资本和现代农业发展双赢。全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保险制度,既解除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又为金融资本进入农业设置风险防火墙。建立涉农信贷信用评价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防范农业金融风险的市场机制。积极稳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能够提供指导未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可以有效对冲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和价格风险。

(本章完)

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三章 2017党建热点解读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一章 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对策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二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二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六章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四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四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四章 2017农业农村工作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六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六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四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四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二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二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一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七章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第八章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中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二章 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中国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五章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五章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四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四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三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三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一章 2017经济改革与发展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七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七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八章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四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四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八章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二章 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中国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五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五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六章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一第七章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十八届中共中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一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三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三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二章 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中国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七章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六章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六章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二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二第三章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八届第三章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八届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八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八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五章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三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三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六章 2017社会建设热点解读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二章 2017民主政治建设热点解读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八章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六章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第一章 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十八届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四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四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三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三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二章 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中国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一章 2017经济改革与发展热点解读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三章 2017党建热点解读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四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七章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二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二第一章 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十八届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七章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三章 2017党建热点解读第七章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十八届中共中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一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三章 2017党建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三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三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七章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十八届中共中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二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七章 2017生态建设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七章 全国统战部长会议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一章 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国对策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一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五章 2017文化建设热点解读第二章 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十八届中共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一章 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三章 2017党建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一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三章 2017党建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十一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十一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九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九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四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四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二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二第一编 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_第四章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五编 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_第二章 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中国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二章 2017民主政治建设热点解读第六章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十八届中共第四编 2017政策热点解读_第四章 2017农业农村工作热点解读第二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_第六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