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农业现代化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主动选择,也是农业转型发展中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更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和任务,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乃至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存在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没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不合理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林地、草地、湿地被过度开垦,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尤其是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农业内外部环境都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所谓去库存,就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降成本就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数量为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要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变生产供给为有效供给,着力提高农业供给的效益质量和安全水平。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当前正值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品牌升级的重要时刻,这为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机遇,我们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牧、宜渔的新资源,向农业的深层次、多层次进军,以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始终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注重让农民分享成果,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实行价补分开,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农民由政府补贴,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但供给侧改革归根结底是生产经营主体的事,要让市场导航,农民把舵,政府主要起护航作用。
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现代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全局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从长远着眼、从眼前入手,以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稳扎稳打、蹄疾步稳地推进供给侧改革,使农产品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满足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效益、更可持续的供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