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在中原四面开花,八方鼓响,到处烽火燎原,就没有一块平静的地方。[燃^文^书库][www].[774][buy].[com]按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一般定义,安禄山的叛军不仅在河南遭受了挫折,在另一个地方也输了。
给安禄山一个冲天炮的牛人是李光弼。
李光弼的因为父亲李楷洛烈士的荫庇,刚刚进入军队就担任左卫郎,以后任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后来,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河西、陇右节度使,看中了李光弼的才华,任命他为为陇右节度使府兵马指挥使,充赤水军使。
王忠嗣慧眼识人,非常器重李光弼的沉稳大气,曾经说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因为王忠嗣的夸奖,年轻的李光弼名声鹊起。
在王忠嗣倒霉以后,陇右节度使府人心惶惶,将士们各怀心腹事。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慧眼识人,看到了李光弼身上的不同之处,于是就通过关系,将李光弼调到自己的麾下任副手。
李光弼上任伊始,安思顺当面提出要求,让他成为自己的女婿。
李光弼非常看不起安氏一族的飞扬跋扈,认为安禄山早晚要造反,安思顺脱不了反贼家属的干系,自己决不能跳进这个火坑。于是,当即请了病假,将官印封了,扬长而去。
李光弼辞去的不仅仅是军职,而是荣华富贵,离开了朔方,通天的大道堵上了,所有的人都替他惋惜。只有李光弼自己明白,自己的这一步走得非常精准,保全了身家性命。
知道进退是大丈夫,“弄潮儿永向潮头立”就是一个传说,早晚得淹死,急流勇退才是真英雄。因为李光弼的这一次决绝,成就了一个超级大英雄,历史因而记住了他。
不过,李光弼辞去了军职。这是自绝于朝廷,因此没有更好的路可走,只得回家务农,再也不问世事。
继任陇右节度使哥的舒翰听到了李光弼除草挑粪的消息,顿时觉得不能这样委屈人才,于是,奏请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召回京师长安任公务员。
李光弼哪里是真心务农,就是为了躲避灾祸而已。听到了朝廷的应招,粪桶一扔,骑着一匹瘦驴赶到了都城报到。过起了一碗茶水、一块驴肉的公务员岁月。
如果没有安禄山的反叛,李光弼注定要在冷板凳上度过人生的岁月,最后扔到黄土中埋了,儿女真情假意的哭几声。然后,历史就彻底把他遗忘了。
然而,是锥子就要捅破口袋,李光弼的人生注定不会如此无聊。因为安禄山还在这个世界上翻云覆雨。
安禄山扯旗造反,攻克了常山,这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正围攻云中,唐玄宗李隆基命他进军东都洛阳,并选一良将,分兵出井陉。略定河北。郭子仪荐举李光弼有大将之才,于是玄宗授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加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蕃、汉步骑万余,太原弩手3000东出井陉,进军河北。
李光弼快马出京。赶赴云中,接过了战场指挥权。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李光弼率军出击,朔方唐军连战皆捷,西北叛军节节败退。经过一系列战斗,获得了无数次的胜利,唐军高歌猛进。叛军溃不成军,已经没有李光弼值得打击的目标了,他就在黄河以北寻找着战机。
一不留神间,常山郡进入了李光弼的视野。
常山郡地处叛军控制的南北咽喉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这里战事不断,那个将中原汉民从白种人铁蹄下解救出来的民族英雄冉闵,曾经在这里以8000步兵,对抗鲜卑10万铁骑,击败了被后世推崇的一代名将慕容恪,取得了十战十捷的伟大胜利。其伟大壮烈,至今让后人扼腕。
这块土地并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变得无用,颜杲卿就是为了保卫这块土地牺牲的。
李光弼的第一个目标是为大唐朝廷收复常山郡。
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一万余人、太原弓弩手3000人隐蔽前进,偷偷越过井陉关,突然进攻常山。
叛军遭到了突如其来的打击,顿时崩溃,当地的3000民团反正,将训练民团的叛将史思义绑来投降。
史思义是叛军大将史思明的族弟,以为人机智、勇悍而闻名叛军,唐军将士对之恨之入骨。今日被俘,以为免不了凌迟处死,因此万念俱灰。
史思明进入了李光弼的中军大帐,自知必死,因此昂然不跪,挑衅的看着李光弼。
李光弼从史思明的眼睛中读出了一闪而过的恐惧,因此,心中有了底,挥手让押解他的亲兵退下,亲手解开了他的绑缚。
史思义活动了麻木的手臂,有些不解。
李光弼请史思义坐下说话,史思义不领情,用鼻子哼了一声,算是给了李光弼一个答复。
李光弼阅人无数,什么样的刺头都见过,这是典型的色厉内荏,略施小计就能打败他的骄傲。因此淡然一笑,随意的说道:“史将军是朝廷旧将,一不留神卷入了贼途,想来必有难言之隐。现在,朝廷用人之际,如果史将军迷途知返,本帅当奏明朝廷,让史将军在本帅麾下效力,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大丈夫本色。”
史思义以为必死无疑,因此装得很光棍,现在听说可以不死,而且照样当公务员,因此,心中的防线顿时崩塌。不过,他还是不相信自己能够如此的幸运,因此,愣愣的不发一言。
李光弼走过去,拍了拍史思义的肩膀,一语双关的说道:“多好的身板,就这么扔了,你的父母双亲在地下有知,一定难过得很!”
李光弼的亲情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史思义嚎啕大哭,匍伏于地,磕头如捣蒜。
李光弼默默站立着,一直等到史思义哭声结束。
史思义抹了抹红肿的眼睛,发誓道:“大帅,史思义也不是甘心落入贼巢。只不过是因为史思明的关系,不得不如此。从今往后,我和史思明一刀两断,为朝廷效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李光弼满意的说道:“好,本帅就想听到这句话,不过。割袍断义还是不要了。现在,史思明节制河北各路叛军。你能不能出面说服他幡然悔悟,归顺朝廷?”
史思义摇了摇头,诚恳的说道:“大帅,安禄山造反,固然有严庄等人说项,但没有史思明支持,他也是不敢反的。史思明是贼众中坚,以敢战著称,必不能降。而且。史思明为人残忍,如若大帅一定要我说降史思明,那我就不能回来了。”
李光弼老谋深算,岂能不知史思明在叛军中的地位,如果史思义欣然接受劝降的任务,那就说明此人不是真心投降,留着就是祸害了。听到他说的如此诚实。认为是真心向善,于是,一颗心落进了肚子里。
李光弼微微点头,说道:“史将军鞍马劳顿,先下去休息,待本帅奏明朝廷。必委你为兵马指挥使。”
唐朝的兵马指挥使是一方大员,是节度使府中掌握军权的大将,拥有自己的府邸和幕僚,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史思义在叛军中混了那么久都没有混到这个级别,李光弼的这个赏格真的不轻。
史思义激动得热泪盈眶,磕了一个响头,随着李光弼的幕僚离开了中军大帐。
在第二天一早。史思明率2万骑兵主力直压常山城下。
李光弼决定趁叛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反击,但是,他手下的军队不多,出城野战没有太大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敌情不明,于是,向史思义问计。
史思义在安禄山的叛军很久,很清楚叛军的凶悍,因此,提出建议说道:“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虏兵炎锐,弗能持重,图之万全。”
李光弼认为史思义的意见很有道理,符合兵法的用兵原则,因此,改变了战术意图,命令军队守城不出。
军队的防守和进攻都是一门艺术,而李光弼是艺术大师,他是把军队分成4队,每队配置劲弩500具,在城头各处安置。
叛军到达城下,顾不得休息,立刻在抛石机的掩护下猛烈攻城。
唐军将士凭借坚城为掩体,发动劲弩,连番射敌。
唐军的劲弩接连发射,编织了庞大的死亡之网,叛军死伤惨重,扔下了一地尸体后退兵。
叛军攻势受挫,体力用尽,不得不退兵,然而,史思明不甘心失败,命令军队在城下埋锅造饭,准备吃饱了再干。
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李光弼趁着早春的细雨,派轻骑数千,突然开城袭击,一战得胜,当场斩杀叛军5000余众。
史思明的叛军损兵折将,士气大溃,说什么也不打了,乱纷纷的逃跑了。
李光弼一朝得手,立刻大施拳脚,命令大军乘胜攻击,扫荡叛军的残渣余孽,收复常山郡9县中的7县。
虽然占有了广大地区,不过,这就需要更多的军队布防。李光弼的军队入不敷出,史思明的叛军正在卷土重来。
李光弼意识到,仅靠现有兵力不可能消灭叛军,甚至固守都是问题,要解决河北问题,必须要有援军。
这一点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李光弼有靠山,郭子仪手中还有军队。
很快,郭子仪亲自率领数万大军赶到了河北,两军整合到一起,人数达到了10余万,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史思明的叛军都落在了下风。
史思明完全处于守势,将主力龟缩到九门城。
九门古城位于藁城市区西北15公里处,地势较高,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现是九门回族乡所在地。
郭子仪,李光弼率军迅速挺进,很快兵临九门城下。
史思明为人凶悍,听说朔方唐军主力攻击,马上率领主力在九门城南列开阵势。
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指挥下,10余万朔方唐军奋勇突击,人数较少的叛军背靠城墙苦苦挣扎。
在混战中,叛军大将李立节被一箭射杀,叛军顿时崩溃,漫山遍野的逃亡。
大军崩溃,史思明落荒而逃,仗着马快,先一步逃进了赵郡躲藏。
经过几天休整,唐军包围赵郡,仅仅一天,赵郡城破。
遗憾的是,朔方唐军将士在俘虏中没有见到史思明,一审问才知道,在朔方唐军主力发动攻击之前,史思明就预见到了必然失败的结局,逃到了博陵。
不过,史思明虽然逃脱了性命,但河北叛军主力消耗殆尽,已经不能影响河北的战局了。
得知史思明败了,安禄山命叛将张通晤和杨朝宗向东攻城略地,以动摇唐军的攻势。哪料到,叛军遭到张巡等人的猛烈反击,丢下无数的尸体之后,狼狈逃回大本营洛阳。
无奈之下,安禄山命令他的大将武令珣等人听令,率军南下攻略南阳各郡,打算占领富裕的江南。
然而,叛军已经失去了先机,在河南、河北苦战的同时,江南的唐军已经得到了加强。大唐朝廷的南阳节度使鲁炅、虢王李巨扼守南阳要冲,屡败叛军,使叛军不得南下。
就是如此,安禄山的叛军西进潼关受阻,东不过雍丘,南又兵阻南阳,北路也几乎断绝,除了老巢范阳之外,只不过局限于河南西部一隅之地,一时陷入困境。
对于越来越不利的形势,安禄山有些害怕,召来高尚、严庄骂道:“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高尚、严庄等人被骂的狗血淋头,但也束手无策,只好找个地儿躲起来,数日不敢面见安禄山。
安禄山几乎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想着和唐玄宗李隆基握手言和,但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打算。无奈之下,想起了自己在陕郡还有一支生力军,还有一战的能力,于是,命令崔乾佑务必拿下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