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八

后记(八)

人人心里都清楚,胤祥这是在力挺贞武,不过他的这番话却是不无道理,贞武的这一系列举措确实极大的争取了民心,大清的农民如今虽然还在为温饱而奋斗,但如今人人都有了富足的可能和希望,有希望就有盼头,有盼头,谁会去造反?

张鹏翮久历地方,看的更透彻,这些措施表面是对农民有益,实则无形中却是极大的遏制了士绅的势力,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海外大规模移民等举措遏制了土地兼并,降低了地价,低息放贷,赈灾无息放贷,则严重的打击了高利贷,废除火耗,推广高产抗旱作物,允许自由流动,则在无形中削弱了农民对士绅的依附。

完全可以预见,随后的十数年内,缙绅就将逐步衰落,届时,大清才真正称得上是稳如磐石,至于外忧,他根本就不曾考虑,这主子雄心勃勃,大清如今不可能有外忧,相反,如今的大清才是整个世界的忧患。

见没人吭声,他忙躬身道:“微臣附议,大清如今物埠民丰,士农工商各安其职,实无内患之忧,太上皇在位五十余年,皆是以宽为政,皇上继续施行宽政,实是大清百官之福,亿兆子民之福,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习俗自由,大清必将迎来亘古未有之盛世。”

一听张鹏翮点出了以宽为政,一众人不由暗自汗颜,咱的就没往这上面想?当下忙纷纷附议。

待的众人停歇下来,马齐才谨慎的道:“皇上,这些年随着上海、天津、噶罗巴、广州等地的日趋繁华,每年皆是无数欧洲商贾工匠传教士涌入大清,并无听闻有何冲突或是歧视欧洲人的情形。”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奴才窃以为,实无必要挑起‘华夷之辨’。”

马齐这话,可谓是说出了众人的心思,好端端的有必要挑起华夷之辨吗?满洲八旗对于汉人而言,完全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对于中原而言,完全是个外来者,这是不争的事实,挑起华夷之辨,岂非是自己找不痛快?更有可能破坏眼前的大好局面,此举实属不智之举。

胤禩当即便道:“臣附议,皇上如今正大力推行满汉联姻、扩大八旗规模,倡导融合各族,此时挑起华夷之辨,臣担忧得不偿失。”

萧永藻亦紧跟着道:“臣亦附议,华夷之辨,事关大清正统,稍有不妥,将限朝廷与不利,奴才恳祈皇上三思。”

胤祥却是直言不讳的说道:“皇上,如今大清正统虽说已是深入人心,然咱们满洲八旗来自关外却是不争之事实,臣窃以为,实无辩论之必要。”

张鹏翮亦沉吟着道:“皇上,如今新政推行仍未完全结束,各地士绅心中怨气亦并未完全消散,此时挑起华夷之辨,微臣担忧地方士绅借题发挥,大肆攻讦朝廷,以扰乱视听。”

见众口一词,皆是反对,贞武亦不恼怒,微微一笑,他才道:“朕之所以要主动挑起华夷之辨,是为了让大清正统更为深入人心,亦是为了增强大清各族的凝聚力,更好的促进各族融合。

自春秋以降,华夷之辨便屡屡不绝,唐、宋、明皆有大规模的辩论,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文化衡量标准阶段。

占据主流的是以文化衡量标准,唯有在面临严峻威胁诸如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血缘及地域衡量标准才稍占主流,如今天下太平,国力鼎盛,正是开展华夷之辨的良机。”

说到这里,他扫了众人一眼,轻叹道:“你们这种反应,着实令朕担忧啊,你们尚且抱着如此想法,天下的士绅就更为不堪了,这是埋在天下士绅心中的一根刺,咱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刻意回避,不能将这个包袱扔给咱们的子孙后代,必须勇于面对,主动的剔除这跟刺!

大清虽是兴于关外,然入主中原以来,却是以礼立国,以孝治国,尊奉儒家,完全继承延续了中华数千年来的文化,你们何必心虚?何必总是耿耿于怀来自关外?正所谓夷狄入华夏则华夏,华夏入夷狄则夷狄,无须讳言,大清在关外立国之初就是夷狄,哪又如何?谁也抹杀不了大清如今是华夏正统的事实!

或许大清在入主中原之初有过野蛮统治的时期,但如今已经改了,不仅改了,而且做的比历朝历代更好!多尔衮乱政,鳌拜擅权祸国,世祖章皇帝、太上皇拨乱反正,这些都无须隐讳,该批判的批判,该颂扬的颂扬,唯有坦坦荡荡,才更能赢得人心。

自秦朝以来,为了维护巩固统治,哪个朝代不是杀的血流成河?哪个朝代不是手段尽出?大清就是多了个剃发易服,朕如今也下旨废除了,文字狱,太上皇也废除了,如今更是提倡言论自由,学术自由,风俗自由。

朕认为,眼下正是该大力挑起华夷之辨,剔除这根埋在天下士绅心中的尖刺的最好时机。”

一众人听的多尔衮乱政,鳌拜擅权祸国,心中不由暗暗叫好,让这两人背黑锅可谓最为理想,而且这两人也确实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初的实际执政者,这点子实在是妙到了极点!

胤禩忙躬身道:“皇上训诲的极是,臣等实是羞愧的无地自容。”

不待众人接话,贞武便摆手止住了众人的称颂,接着道:“华夷之辨,由来已久,朕认为,前明的瞿太素、王夫之对于华夷之辨的见解很精辟,华夷之辨,不是国家之辨,民族之辨,地域之辨,而是文明与野蛮之辨!

此番辩论,将历朝历代的观点都须详尽的介绍,当然,各个观点所处的背景亦须一一介绍,切忌断章取义,此举,不仅是为了维护大清正统,亦是为了融合各族,增强各族的凝聚力。

大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风俗各不相同,民族、地域之见甚为严重,外面看着强大无比,内里实则是一盘散沙,因此,华夷之辨,意义尤其重大,朕希望这次大辩论,能够启到逐步消融民族地域隔阂的作用。

唯有将大清治下所有子民紧紧凝聚成一体,同心同德,大清才堪称真正的天朝上国,因此,此番辩论,必须发动朝野上下所有官员士绅广泛参与。”

到了这地步,众人自然不会再多言,纷纷躬身遵旨。

贞武说了这半晌,亦是口干舌燥,呷了口茶,扫了众人一眼,他才含笑道:“另外,西非既然已经牢牢掌控在手,南美洲东岸的分封亦应该提上日程了,胤祉通知一众兄弟准备吧,年底就可出发去南美勘察。”

一听这话,胤祉不由大为振奋,忙起身跪下道:“臣等谢皇上隆恩。”

贞武点了点头,道:“如今银元的推行已经统一了银币,大清的货币已是完全的统一,美中不足的是语言,各地官话读音差别甚大,不利于交流,亦不利于消除各地的隔阂,促进各族融合,朕发现欧洲传教士创造了一套能够准确标注汉字读音的字母,暂且就叫汉语拼音吧。

汉语拼音能够统一全国的汉字读音,朕觉的应在大清所有的学校全面推行,如此,十数年后,大清就能够有一种便于交流的,通行全国的语言,当然,读音的标准是以京师官话未准,为迅速的推广,从明年开始,县试、府试、院试将增加汉语拼音试题,凡会试发现有读音不标准之士子,一律取消会试资格,地方衙门之胥吏亦必须会说标准官话,此事推广,着胤祉负责落实。”

统一全国的汉字读音,以京师官话为全国的标准官话!这倒真是利国利民,至少异地为官跟当地的士绅、胥吏打交道,不用担心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形,胤祉忙躬身道:“臣谨尊圣谕,必定大力推广。”

“恩。”贞武微微颌首道:“胤禩、胤祥、张鹏翮、马齐留下,其他的都跪安吧。”

待的众人退出,贞武才看了四人一眼,含笑道:“富翰来信,南非发现了超大金矿群。”

南非发现超大金矿群!金矿群!那是什么概念?四人闻言不由皆是一愣,老八、老十三兄弟则是大为震惊,南非果真是有超大的金矿,见几人发愣,深知南非超大金矿发现的意义的张鹏翮忙躬身道:“恭贺皇上。”

几人反应过来忙躬身道:“恭贺皇上。”

贞武微微一笑,道:“南非发现金矿的消息不要透露出去,告知你们,是让你们安心,另通知年羹尧,在倭国大量招揽开采、冶炼金银矿的工匠和矿工送往噶罗巴,另从顺义大营抽调五千禁卫新军奔赴南非,南非的金矿必须大力开采,一则为储备之需,二则亦可缓解一下朕的压力。”

“臣遵旨。”胤祥忙躬身道,心里却是暗笑,年羹尧才不会招揽呢,多半是强行讨要,早就听闻那小子在倭国横行无忌,摆谱摆的比幕府的将军还大。

(未完待续)

第42章 女人是要追的第716章 管理第726章 以德立法,以法促德第364章 欧洲搅局?第6章 都是精英第476章 兄弟归心第508章 出手第144章 福建布局第278章 柳岸花明第683章 晋和盛第468章 立皇太孙第714章 大局第273章 利诱李光地第651章 选秀女第230章 又见屠杀第635章 一拍即合第318章 太子未路第437章 补给问题第445章 对日贸易第135章 聚焦福建第455章 宴请第261章 十四觐见第141章 江宁织造府第363章 打秋风第157章 调将不调兵第391章 毫无价值第325章 老八的决断第635章 一拍即合第621章 反应第611章 棘手第541章 允准出京第413章 一唱一和第608章 老大解封后记二第561章 入营第328章 裂土分封第671章 老辣第609章 割地第724章 骗小女孩第145章 移民入台第99章 立威第586章 粮价暴涨第421章 不养闲人第562章 开局第393章 大动干戈第637章 抢劫运金船第208章 子嗣问题第29章 抽丝剥茧第88章 废了他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432章 客大欺店第718章 西班牙战俘第217章 仇人相见第294章 康熙生死第443章 官场地震第148章 建军港第552章 布局第25 百利而无一害第213章 十四的致命之处第35章 呵呵 女主出场了第584章 出路第321章 善后第632章 搅局第721章 大清银元第579章 捐纳第163章 《南山集》案(二)第614章 分封非洲第573章 大同婆娘第165章 胆大包天第709章 失控第139章 满汉比例第552章 布局第301章 各有盘算第193章 老十的主意第603章 出红差第654章 苦肉计第83章 酸第716章 管理第702章 密谋第516章 小议第289章 天津兵演(一)第310章 老四的反应第623章 晋封第545章 夺权第446章 叩关第269章 新式禁卫军第157章 调将不调兵第285章 有得有失第188章 宗室亲贵的立场第475章 册封皇太子第149章 风云再起第147章 移台之争第256章 回京解忧第99章 立威第75章 各自算计第195章 毒师爷第520章 太子无私帐第340章 唇枪舌箭后记三第651章 选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