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三章 武姬酒肆

“武姬……武姬……”

背着手行走在西市街隧,李恪左顾右盼,奢望着从眼前五彩缤纷的三角肆旗中,找寻出旦口中的“武姬酒肆”所在。

这显然有些痴心妄想。

眼前的肆旗模样都差不太多,统一高挂在长杆顶端,用一方锦布裁出三角形状,迎风飘扬。

旗面上的绣字也相差无几,大致都是酒、食、客、粮、杂之类常见的列肆,偶尔也有金,打铁铸铜,书,书简笔墨,锦,锦布丝麻,饰,金银玉饰,等等等等。

楼烦城的官市规模并不大,较之临治市亭,无论从列肆的规模还是品类上都要欠缺不少,街隧上的人流也少,所以李恪一路所见,肆舍内外可罗燕雀,舍人侍者无精打采。

不过李恪本就是怀着旅游的心思来的,景点当中游人不多,反而更方便他窥清这座城市的样貌。

城市,是专指建造在城邑当中的市亭的组合词。

秦朝建城大体沿用周制,有前朝后市,坐北朝南。

也就是将南城用作官牙军营,以北城安置市亭贸易。分布在东西两翼的民户大体也是如此分布,南为贵籍,北为贱民,贵籍者自成院落,不需受里闾管束,贱民者比伍而居,虽说住在城里,却和苦酒里的生活方式没有半分不同。

楼烦城就是一座标准的大秦城池。

前有朝,后有市,市分东西,虽说建在大道两侧,却不是后世的临街旺铺。

秦朝居市分离,不仅里闾要在四周搭建垣墙,市亭也必须按照规矩把自己封闭起来,且只设置一个开口,面对里闾,背向大道。

这种奇葩的规划方式充分体现了大秦人重士农工兵而抑商的根本思想。

里闾之地贫民居多,大部分依旧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每日食时推着板车出城耕作,下市时分才姗姗入城,既没有购买的能力,也没有购买的时间。

至于那些购买力强,时间也宽裕的城中贵人们,他们若是偶尔想逛个街,吃个饭,买个首饰泡个吧,则需要辛辛苦苦从自家走出来,沿着大道一路行至北城,混迹在苦哈哈中拐入小巷,再绕行到市门附近,单趟行程超过四里,几乎与苦酒里到田亩的距离等同。

更关键的是……楼烦官市不售奢华,贵人们与其耐着性子走这一遭,还不如采买些原料,延请名匠精工细作,再不济也可以邀上三五好友北上善无。

善无百货驰名雁门,天下奇珍应有尽有,那才是贵人们斗富销金该去的地方。

总之,楼烦官市的萧条理所应当,各中原因绝不单纯,基本不存在诞生富商的土壤。

可是大秦既不予商户受田,又不许他们随意破产,转换民籍,这么多商肆开在这里,他们总要为生计考虑。

穷则思变之下,一套以吃喝玩乐为核心经营模式,将流水更卒视作核心客户群体的低端商业综合体系就诞生了。

仅以李恪所在的西市而言,市亭中最多的是酒肆,其次则是食肆,间杂些许粮油布帛,书简首饰,也都是为更卒们服务,剩余些许客舍、金铸,大都龟缩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若不是彩旗招展,根本就寻之不见。

这给李恪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他已经在西市的主隧逛了一圈,粗略一数,插旗营业的酒肆足有十余家,统一都是黄底黑子,就连字迹都一模一样,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

难道要一家家问?

李恪揉着眉心,很有些悔不当初。

若不是把勤留在官舍门口等史禄,这会儿多少也有个差使,至少不需要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语焉不详地打听一个姑娘家的所在……

这事儿闹的!

李恪鼓足勇气走进一家酒肆:“敢问舍人,武姬酒肆何在?”

那舍人满脸堆笑迎了上来:“士子欲要饮酒么?本肆佳酿乃百年良方,楼烦城中无人不晓,连县令狄公都赞不绝口哩!”

我信你有鬼……

李恪赔笑着,说:“小子此来非是饮酒,乃是寻人……”

“寻人呐。”那舍人登时收了笑脸,屁股一撅转回高柜后头,“武姬此人,未曾听闻。”

“如此,打搅了。”

“不送。”

礼乐崩坏之世,人心不古,如吕丁这般好相处的商贾不多了呀……

一连跑了三家店,碰了一鼻子灰,李恪心里忍不住生出这样的感慨。

他鼓足勇气冲进第四家酒肆。

“敢问舍人……”

“恪!我在这儿!”

酒肆之中,临窗之处,有员轩昂甲士冲着李恪兴奋地招手,李恪脸上露出由衷的笑意,对着迎上来的窈窕舍人轻轻一揖,便抬步向着甲士走去。

“旦,你却不说西市有如此多酒肆,叫我方才一阵好找!”

“很难找么?”旦挠了挠头,憨厚一笑,“我初来楼烦,便被军中老卒领来此处,其余酒肆未曾去过,也不知到底有几家……”

“说得好似你常来饮酒似的。”

李恪嘟囔一嘴,低头去看,见脚下方几上已经置备了两个食案,脩脯、熏肉、蘸酱、葱韭一应俱全,案右木箸,案左酒坛,正中则是一只黄底黑边的阔口陶碗。

“难不成……你真的常来此处饮酒?”

“算不得常来。”旦大咧咧坐下来,抬手拍开泥封,给自己斟了满满一碗,“翁定下了规矩,全屯上下须得聚而食饔,我每日只有食飧才来。”

李恪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声问道:“每日?”

旦一口把酒饮尽,长叹出声:“恪,此地无趣,我快憋闷死了!”

……

絮絮叨叨,叨叨絮絮,就在这空旷无人的玲珑酒肆当中,猛将胚子把第一次从军的辛酸一股脑倒了出来。

旦本来对这次更役充满了渴盼。

虽说田典妨和田氏都不许他过早地入伍参军,但他自度勇武过人,又给县尉留下过良好印象,满心便想着要在践更的时候脱颖而出,到时军中贵人开口要人,田典妨怎么都拒绝不了。

然而知子莫若父,田典妨以一里主吏,上造身份,理所应当领受一屯,就主动接了北门看守的差使,还把旦生生给拖了过来。

楼烦城南城贵、北城贱,旦在北城驻守一日,结果连半个达官贵人也没见着……

李恪很能想象他那时的心情,受了委屈,无处申诉,田典妨还刻意隐瞒了两人的父子关系,要旦和那些老卒们同食同宿……

结果那晚就爆发了冲突……

谁先动手已经说不清楚了,反正旦以一敌四,把同伍上下给揍得鸡飞狗跳。

幸好屯长大人爱兵如子,没有把这事儿当成军中私斗来处理,五人各领惩处,输的十军棍,嬴的……五十军棍。

势大力沉的五十军棍,旦险些被田典妨当场打瘫。

不过他硬挺了下来,过程当中不闪不避,一声不吭。

秦人崇尚勇武,他的表现自然收获了一票人气,当夜便被老卒带来这武姬酒肆,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旦边说边饮,边饮边说,十来天的苦闷讲完,手边的酒也喝了个底掉。他一拍案台,高声喊道:“武姬,酒来!”

“来了来了啦!你就算有朋友过来,也莫要饮得太快,等下要是撒起酒疯,如何是好!”

第二零八章 吕雉之心第六八一章 稳守,待攻第一四一章 正厅之争第六八五章 还军第一五九章 楼烦雄城第二一六章 师出同门第三七五章 始皇帝的难题第六七七章 捡来的武安君第四五二章 改革的声音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七三八章 死战之七,可敢与我一战第三九六章 商之大道第一四九章 测量之法第三十九章 明火执镰第六三七章 各出手段第一三二章 官肆健奴第二二三章 三墨之争第三十八章 灾前抢收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三三七章 又是张良始皇帝三十五年第三三七章 又是张良第二七一章 合军共谋第二二七章 车马同轨第六四七章 白狼之殤第四四六章 三女同迎第七三一章 兵祸第三七七章 蒸汽工坊惨案第三四四章 恪君,助我第六九零章 巢公和许由第三五六章 墨家的假钜子之争第一零一章 家具工坊第三章 思维导图第二二六章 新兵蛋子第三零六章 学有成,世扬名第七一二章 名将与独臣第七一二章 名将与独臣第五五二章 莫府是怎么组成的第三三九章 秦攻百越之战第七五八章 秦关百二第七零七章 虽死无怨第二七五章 七星续命第五六九章 宅男始皇帝救赎计划之二,捕牢第七三五章 死战之四,赵过楚受第三七七章 蒸汽工坊惨案第三七六章 执法需公正第六零一章 河间郡大建第六零七章 山雨欲来第六八七章 咸阳腥风第六五一章 李恪与始皇帝奏对第二零四章 獏行出水第三八五章 战神英布第二八四章 霸下第四五七章 大秦的佞臣们第五七七章 韩信游商第五四一章 与吴侯会猎江东第三五九章 文化侵攻第七三五章 死战之四,赵过楚受第六三零章 措手不及第六五九章 两封御令第四五九章 好心办坏事第一九八章 久病成医第六章 神奇树杈第一六六章 久远回忆第七二六章 舞台第三四六章 小组作战才是山地战的精髓第三三七章 又是张良第四七八章 为吏之道第六四四章 鸡鸣,战前第五九四章 李恪有后第五零九章 赵高不爱财第五一三章 大秦自有国情在此第一八零章 明耻教战第四八零章 机关盛,六虱生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酿第二八零章 显贵盈门第七八九章 渑池会十二,砥柱第七九四章 渑池会之终,生机第一九六章 小孔成像第六六六章 请称孤第六三七章 各出手段第三二四章 目标,楚墨!第五一六章 夏子著书第五三五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当代用法第四八三章 阳周规划,三农一贾第四二四章 消了朕一口恶气第七四零章 死战之九,大雍的怪胎第五三三章 霸下夺志第三七一章 五德始终,毋常胜第一一四章 戒严解除第五三八章 祖宗这种事,无所谓第六八五章 还军第六一零章 斗祖龙,二伐匈奴第三八二章 宴无好宴,客无佳客第七四九章 弃暗投明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国之愿第一三三章 以法论法第二零四章 獏行出水第七九九章 李信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