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零章 朕允了

大朝会,后三天。

孙叔通夺爵,夺职,腰斩弃市,夷其三族,天下儒生噤若寒蝉,安宁得就像无事发生。

身为始作俑者的李恪私下把这种现象唤作帝制独裁的体制恶臭。

孙叔通无辜吗?

在这件事上,谁都明白他没有谋逆的心思,始皇帝在位时不会有,便是真如他所愿,儒家把扶苏捧上帝位,也不会有。

但为什么李恪才影射出声,朝中百官就急急表态,唯恐慢在别人后头呢?

因为挑战王权这种事情,操弄者的心思从来都是次要的。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种事情只要做,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而在孙叔通这种无权无实,只空有名望的人来说,他的代价就是血脉尽断,三族皆夷。

四百八十二条性命,始皇帝对全天下意欲挑战王权的人,作出了最强烈的回应。

立储朝辩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两个人物。

扶苏,至善,迂腐,优柔寡断,有圣主之姿,却无明君之才。

李恪,果决,鬼谋,通晓利害,善控人心,其能无愧于当世顶尖的名望,擅机关,擅军谋,擅学术,如今看来,就连政治,他也半分不逊旁人。

惜哉,天生有墨氏……

人们不由惋惜起立储朝辩的结局。

纵观全场,儒家先手落子,气势汹汹,即便最后立储不成,也将拢聚极大的声望。

而李恪审时度势,自投险地,最终在几近绝境之中反败为胜,不仅把儒家的算计打得粉碎,还险些把始皇帝对扶苏的宠信拯救回来。

奈何!

贤有奇谋,主却不用。

扶苏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任性犯了始皇帝的忌讳,也令李恪的算计功亏一篑。

这场大争,儒墨两家只能说两败俱伤。

只有李恪不这么认为。

历史上扶苏也没有成为二世,虽然史书说赵李矫召,葬送秦运,但越是在秦廷生活得久,李恪对这种说法就越是怀疑。

扶苏至善,法家至强。

从政治论,扶苏登基后,法家并不会失去在秦的领袖地位,毕竟历史上可没有李恪,一盘散沙的墨家根本就没有资格对法家发出挑战。

从个人论,李斯从政确实是死板些,与扶苏的政治理念也不相合,扶苏登基,他会失去丞相的位置,而新的丞相必定是蒙氏二贤中的一位。

但他却不会因此失势,因为官员的话语权从来都不在官职本位,而在于背后的支撑。

李斯是韩非法系当之无愧的领袖,只要韩非法系的地位不倒,他无论身在何位,依旧不容挑衅,依旧是大秦朝堂的第一重臣。

就如同李恪,哪怕秩级仅八百石,爵仅五大夫,却不会有人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中层官吏来看,因为他的话,是墨家的意志!

李斯没有理由陪着赵高铤而走险,甚至连赵高也没有豁出命去力保胡亥登位的理由。

历史上的扶苏必定是失宠的,李恪在不咸山上把扶苏定为墨家的合伙人的时候,就没考虑过这位皇长子能多讨始皇帝喜欢,历史拐回原来的车辙,对墨家而言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检讨得失,李恪觉得自己其实赚了。

他首先赢了威势。

经营官场全赖威,这一趟踩着孙叔一家的尸体上位,李恪在秦廷的风头一时无两。

这三天,他留宿的官舍访客不绝,连原定的向始皇帝汇报要人的大事都只能一拖再拖。

这些人多是本场与儒家同败的六国旧臣,李恪身上又有六国遗贵的特殊属性,这遭经历并未让双方成为敌人,正相反,他们更亲近了。

其次,朝辩调和了墨家与法家的关系。

李恪以非法入秦,从为官始,和法家,尤其是韩非一系的关系便一直处在紧张状态。

得益于儒家的大动作,法墨两家阴差阳错有了合作,双方关系由此缓和,大利于李恪接下来的计划。

至于说彻底得罪儒家……

非儒嘛,这是身为墨者的本份。

迎来送往整整三日,李恪估摸着,该登门的人都来得差不多了,这才整肃衣容,往章台谒见始皇。

这场奏对的内容主要是对直道的安排。

李恪计划明年岁首启动工程,所以发徭,调兵都得在这一个多月内完成。

登李恪对人手的需求,这个期限对秦廷的行政效率而言宽裕得很,始皇帝当场便应下了。

然后是人手的安排。

直道工程将分作三部七组同时施工,四个道路标段和总指共为一部,主章令憨夫,总指主营令张迁,舟桥一部,主章令儒,另设大河专办一部,主章令何玦,主持跨河大桥修建。

李恪希望,总章、总营秩六百石,工程结束后去留自便。

始皇帝知道李恪是不希望墨家精英全数事秦,最终导致他自己无人可用,所以只犹豫了片刻,也答应了。

而在总指挥部的构架上,李恪完全跳出了秦时盛行的一令定决制。

项目总指以李恪为祭酒,总领全局。

麾下业务一处,负责协调监管三部七组和总指主营的一切事务往来,权责相当于李恪的丞,由墨者何钰、田横、应曜三人主持。

采购一处,负责工程原料采买,由墨者程郑主持。

将作二处,负责机关打造,由墨者公输岚、邢三姑主持。

以上三处称内三处,只向李恪负责,皆不设秩级。

此外,设财务一处,分总指、三部、七组,人员由治粟寺指派,负责财务进出、预算和帐目统计。

保卫一处,分总指、七组,人员由匈奴将军莫府指派,负责施工安全和人员管理。

以上两处除了向李恪负责,还要每季向所属上级报备,移交帐目、军令备查。

另设监察一处,分总指、三部、七组,人员由御史府指派,负责对各级主事进行监管。

执法一处,分总指、三部、七组,人员由廷尉寺指派,负责辖下执法、宣判事宜。

这二处与上两处并称外四处,拥有绝对的独立性,行事虽需向李恪报备,但只对所属上级负责。

而且李恪还希望,外四处总指负责的秩级在八百至千两百石,三部负责在四至六百石,七组负责为两百石,保卫一处的要求更高,总指为校尉,各组为军侯,一言以蔽之,李恪只要官阶。

这样的安排让始皇帝诧异不已,因为军方、少府以勋贵和他们的门下为主,御史、廷尉则是法家的自留地,这两边的人进到李恪手下,绝不会盲目地以李恪为尊。

李恪在自降权威?

始皇帝的第一个反应是李恪在向勋贵和法家示好,可很快就否定了这个猜想。

因为李恪不是供缺,而是要现成的官员,也就是说,这样做除了让两方插手进直道工程,并不能带给他们直接的好处,因为财权,采购,制造,这最大的三块,李恪从未有撒手的打算。

始皇帝很快便发现了这种结构的好处。

墨、法、勋贵三股势力交织纠缠,则真正掌控工程的根本不是三家中的任意一家,而是朝廷!

有史以来第一次,他将像掌控大秦的每一个乡里一样,事无巨细地掌握住一项大工程的全貌,而不是仅凭几封奏报,猜测虚实!

始皇帝的眼睛亮了起来:“恪卿,这是你予朕的谏言么?”

李恪耸了耸肩:“陛下,臣是直道祭酒,只管直道之事,甚苦谏死谏,臣不明白。”

“你很好,真的很好。”始皇帝淡淡地笑,大袖一挥,“卿之所请,朕,允了。”

加更特告第七五七章 战,则矣第七九六章 秦本纪,二世四年第五三零章 请平匪患第八十一章 没完没了第五七三章 宅男始皇帝救赎计划之六,孝行第四零四章 身不由己第七四零章 死战之九,大雍的怪胎第七七九章 渑池会之二,请君第六二九章 东塬夜袭第二十五章 一觞便倒第六九九章 小……人物第二十六章 劫匪下山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请第一七二章 沛县之谋第五零五章 时不我待第七二九章 重启沙丘宫第一二二章 盖均无贫第四七五章 小人物的哀愁第七八七章 渑池会之十,舞剑第七零一章 傻子笑憨子第三一三章 最后一题第七零三章 乱炖第七三一章 兵祸说些闲话……第七六九章 武关十一,墨军,杀第五七六章 中场第八章 退礼风波第四十四章 冻雨降临第六六五章 约法三章第三五一章 事实胜于雄辩第二七零章 夺军杀将第六九五章 君子协定第六六四章 人心惶惶第七零零章 有去无回第一三一章 袍泽之情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三二零章 累世分歧第三十三章 有失有得第七一四章 项梁之死第二三二章 开门见山第四六一章 大朝会第二七九章 大战方歇第八十六章 子贡赎人第一四二章 坎井之蛙第四零七章 范增跳槽第六九零章 巢公和许由第一二六章 司马军侯第一七七章 伯益螺旋第三五六章 墨家的假钜子之争第一九五章 吊装阶段第四十九章 天使将至第五五一章 沧海君死里逃生第七四一章 死战之十,王令进兵第三十章 故弄玄虚第六八八章 独裁之辩第十三章 流言四起第六二二章 投鞭断流第三七二章 挽霸下之缰第二零四章 獏行出水第一七一章 收拢人心第二十一章 偰字纹心第五四三章 大蒐田猎第七二零章 弃卒第四三七章 钜子之试第六一三章 白狼营第六三零章 措手不及第七八四章 渑池会之七,相王第一七一章 收拢人心第八零二章 十六王相制第一四四章 三角函数第十七章 老而不死第六章 神奇树杈第二三四章 沉冤得雪第六九九章 小……人物第七五四章 玉陛第一六七章 沙盘开阀第九十五章 产品营销第四五二章 改革的声音第四零四章 身不由己第六零四章 萤惑守心第四七三章 大秦的工程究竟要花多少钱第三十五章 转守为攻第五四八章 虎躯一震第四八三章 阳周规划,三农一贾第六五零章 圣躬安第四五九章 好心办坏事第五六三章 儒生之算,六国之愿第一五七章 先生之名第五零零章 冠礼,成人之始!第四九七章 将仲子兮第六九五章 君子协定第四五零章 一出好戏(国庆七天乐)第四三五章 瑶池祥瑞第七七九章 渑池会之二,请君第九章 糙汉不糙第五二零章 执法处乱象第四五八章 蒙恬成名作,高阙之战第五五四章 焚书第四九九章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