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四章 文臣不会打仗

二世十三年,二月二十五,参谋院启动府会,四比零通过决议,召集阁会。

雍州的新政机器由此全面开动……

阁会由军事府主阁陈旦主持。

第一个议题,备战否?

二十二比零,决定在平城关备战;十四比八,决定授权州牧发布总动员令;二十比二,决定允许州牧自行决定发布总动员令的时间。

第二个议题,如何战?

参谋院提出第一个方案,出关,战于赵地。

十一比十一,州牧启动尚同权,否决。

第二个方案,层层设防,战于雁门。

二十一比一,否决,韩信很遗憾。

第三个方案,谨守关隘,战于平城。

十八比四,方案通过。

阁会由此进入第三阶段,即备战方案,多方各抒己见。

司贾奔议,动员雁门、上郡、河间三地,会使动员令内雍州减产七成;

州戍邯议,除雁门、上郡、河间外,依辖地之大小,六郡可在一个半月内集结四十七万更卒;

司空风舞议,州仓库存足可依常规配置全面装备更卒;

司农泰议,官牧战马齐备,随时可交州戍;

司通儒议,盘龙与跨河大桥相合,可以保证更卒向平城集结的时间,最慢八日;

将作玦议,连山有一个废弃方案可加固平城关,设计无密等,依关规矩,制作共需十五至二十日,加固十至十五日。

二十二比零,通过将作院加固方案;二十二比零,通过动员令缓征三郡案;二十二比零,通过司通运输案。

会议半日以决,州牧信宣布州尉旦为雍州将军,参谋信辅之,集雍州全境兵马,车运平城关。

两日后,句注雍军车抵平城。

第三日,旦与韩信至平城。

第六日,史领基建院所属白于将作三支施工队携带足量兕蛛、蝎等机关车至平城,开始依照何玦的设计图,在关墙内外开掘基础。

第八日,乔巴山守军抵。

第十二日,河西守军抵。司徒陆衍出使月氏,司贾吕奔出使东胡,缔结商贸协定,让利一成三。

三月十五,第一车铁城甲部件抵城,卸货,分类,基建院三支施工队进入细节研讨。

三月二十,基底板开始吊装,内外各沿出城五丈,深六尺,东西对等,海拔五丈,受力压迫点均匀分散在城关两侧连接山体,不与土城构连。

三月二十三,第一层榫卯嵌架固定入基底板,位置离城五尺,深一丈。

三月二十四,首层城甲吊装,嵌入榫卯框体,高丈五,封边,吊二层甲,高五尺,类推。

三月二十七,中层大格栅与内城作战延伸平台开始吊装,固定。

三月二十九,总海拔五丈高的东西主城甲组装完成,封边,外立面刷避火漆;

四月初二,顶部桥式支撑吊装结束,中缝固锁三层牛皮,最上层固锁两层火浣布,城甲施工结束。

四月初三,拆除作业机关,士卒进出内城进行适应训练。

四月初五,六郡总动员令下达。

四月初七,四国联军兵临城下……

……

手摸着眼前大大的,间逢在三尺,略有些百叶式倾斜的横向格栅,李恪看着城外密密麻麻,而且装备无比精良的四国联军,忍不住摇头失笑。

“这就是你们经阁会议出来的应敌方略,像只乌龟似只守不攻?”

旦没好气地撇嘴:“我与邯主张击敌于外,战于代郡,信主张诱敌于内,决于獏川。我三人论不出个对错,且雍州八万兵不敷于用,这才招了阁会……”

“结果阁会里全是不知兵的文臣,把你们的两大妙策全否了,选了最稳妥,也最无趣的死守铁牢?”

“还不是你想出甚阁会!相臣岂能决军事!”

李恪哈哈大笑,整个内城回声隆隆。

他笑得吵,就拽了拽旦,指着头上脚下连片的支撑杆问:“你在哪根杆将军?”

旦瞪大眼睛:“本将军又不是猴!将台在上!”

二人顺着外墙边梯一直向上,在关甲顶部找到了那个防御完备,不惧流矢的广阔将台,韩信正在那指挥测距、望哨、几级传讯演练场所。

李恪支着护栏舒坦地吸了一口长气,举目眺远:“住惯了山野,当真有些受不了铁甲内的逼仄味道。”

“这世上最智谋者夏子,最会享乐的也定是夏子。”韩信笑眯眯卷着令旗走近,“不成想,在陛下服软前竟能看到夏子出山,韩某何幸也。”

李恪笑看他一眼:“听旦说,阁会结束时骂得最难听的便是你,如今雄关落成,感想如何?”

韩信感慨一叹:“本以为政务、法务不知兵,谁成想,他们竟真能在四十几日为城束甲,信愧甚。”

“你也不必愧,他们选铁城并非知兵,而是考量。兵者视杀敌立功为天职,政者以保境安民为己任。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自然不愿诱敌而入,自损根本,也不愿兵出于外,徒添死伤。”

韩信觉得有理,又觉得没理:“照夏子说,阁会岂不令国忘战?”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此论定是不错的。可军务府又不是每战皆要经阁会首肯,举国之战,才需要慎之又慎。”

韩信登时恍然:“谨受教!”

李恪笑着摆了摆手:“山野村夫,此番我就是来看个热闹,待战几日我便回去了。这种小事,还碍不着我给小家伙们授课……”

二世十三年,四月初八,四国合攻雍,秦不救。

雍以铁甲锁平城,驻防八万,又发二十万。四国以兵六十万,锐器俱全,戮力而攻。

然雍据铁城,其甲厚,大弩不可破,内器锐,梯冲不能近。

战三十日,四国损兵三万七,雍军五千九百,战死不足千,军心大定。遂停发更役,以护民力。

又一日鸣金收兵,铁甲城下硝烟弥漫,残器、横尸密布视野。

曹参拖着疲惫的身体领兵回营,正遇见刘邦拄着拐,与营中另一位老太公范增一道,就着斜阳溜弯散心。

“王上……”

刘邦眯着眼:“又不成?”

“雍军往外射共工矢,三百步便坏了楼车云梯,未将亦用共工矢,却坏不得铁甲,也毁不去吊门……”

“不是说,以弩直击,可与墙中雍军互射,威胁颇大么?”

“止照理说威力大罢了。”曹参苦笑一声,“雍军有格栅挡着,铁城又是黑色,不见血,不落尸,连声都不轻传。士卒与之对射,只见袍泽扑倒,不见敌阵有伤,士气难为继,不久也。”

“李恪,怪才啊!”刘邦长叹了一声,颤巍巍问范增,“范公,可有策?”

“火焚之,金融之,依理说铁甲再厚亦不耐烈焰销金,火攻或可。”

“烈焰销金?”刘邦细想了好长一个片刻,“善!”

第六七八章 陈涉、吴广第九十五章 产品营销第六零二章 农牧之治第七十章 天使来了第六九八章 群雄第一零四章 解图备事第七九二章 渑池会十五,法度第七十四章 清白坦荡第三零六章 学有成,世扬名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六八零章 僭越第一三九章 癃展之墨第五四五章 三块飞地第六十六章 破门入户第六七四章 聪明的辛腾第二八九章 白日昼寝第二六三章 调虎离山第四四六章 三女同迎第六八一章 稳守,待攻第六七七章 捡来的武安君第三三一章 侠之大者第三十六章 解疑答惑第六六九章 始作俑者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请第三二九章 日有所思第四十二章 福祸两依第七四六章 乌骓与霸王第四八八章 朝辩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四十二章 福祸两依第五二七章 因材作书第三十九章 明火执镰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第三九二章 彭祖活了千多年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五五五章 焚书制的真面目第五七六章 中场第九十九章 被歧视者第二十八章 应对得体第四零一章 少年营毕业考试第七十六章 两世为人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价第一八四章 竹酿珍馐第八零三章 假道伐虢第二四零章 恪回来了第五六零章 母老虎第七九五章 二世登基第六四二章 援兵渐近第五六五章 李恪炼仙丹第三八六章 百人敌第三六七章 竹筋混凝土写在《行天下》的末尾第八十五章 水车之难第七一五章 剑指邯郸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二一五章 破局投奔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始皇帝三十五年第一零八章 朽木之雕第六零四章 萤惑守心第二五二章 一触即发第五十九章 量产御米第六十章 夜论动力第六四一章 狼山誓师第七五三章 马耶?鹿耶?第四二二章 君子阳阳第二十九章 有宝天论第四八九章 扶苏失宠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六二五章 自由的代价第一二九章 雹灾真容第一一八章 红毯精神第五十四章 另辟蹊径第二九零章 南向,漫行第十章 脱粒机械第三一二章 是个仗义的汉子第五三二章 朔方部建制初成第五二三章 请驭机关第七四六章 乌骓与霸王第六六二章 三令二请第五二四章 乡毒第二二四章 长平之战第七零七章 虽死无怨第四八五章 归咸阳第五十六章 失因得果第十五章 强势辟谣第七三七章 死战之六,赵将军彭越第五二二章 国以农本,以工强第七六六章 武关之八,怎样的人建起大汉第六五九章 两封御令第六七八章 陈涉、吴广第二二零章 虎啸龙吟第三一四章 三子的明悟第三六四章 湘离大渠第三八四章 狱掾办案,闲人退避第一四三章 胡思乱想第三一七章 墨家当兴第四零八章 进击的项籍第五七三章 宅男始皇帝救赎计划之六,孝行第三三一章 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