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匹马循着大路,直奔西北。由华阴到凤翔,一路西行,经渭南、长安、咸阳、岐山,都是官道大路。这天午牌时光,就已赶到凤翔。进入东门,大街上就有一家新凤翔大酒楼,五间门面,黑底金字大招牌,看上去十分气派。
聂天桓因康健华说过在凤翔会面的,这家酒楼正好在东门头上,进入城来的第一家,这就朝后面两人说道:“二位贤弟,我们就在这一家打尖吧。”三匹马刚到门口,就有伙计上来拉住了马头。
聂天桓关照他好好上料,那伙计看是三位年轻公子,连声应着“是”,一面欠身道:“三位公子请高升,牲口自有小的照料。”
聂天桓三人跨进了大门,登上楼梯,只见偌大一座楼厅,几乎已有九成座头,这时一名伙计迎了上来,陪笑道:“公子爷是三位吗?”
聂天桓目光一转,早已看到临街的一张桌上,坐着一个头簪道髻的蓝袍人,那不是康健华还有谁来。心中一喜,指指窗口,说道:“二位贤弟,那不是康健华吗?”
聂月姑喜道:“果然是康健华,我们快过去。”伙计正嫌那人叫了一盘卤水花生,独个儿喝酒,就占了一张桌子,如今听三位公子的口气,好像认识他,连忙跟了过去。
聂天桓先走在前面,走近窗口,就拱着手道:“兄长也在这里,真是巧极了。”
康健华抬头看到三人.不觉呵呵笑道:“三位也来了,快快请坐。”
三人落坐之后,聂雪华道:“康健华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康健华眯着醉眼笑道:“你们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伙计端上三盅茶,放好杯筷,一面伺候着道:“三位公子要些什么酒莱?”
聂雪华道:“你去叫厨房把拿手菜拣好的送来就是了。”
伙计连声应着,又道:“不知三位公子要喝什么酒?”
康健华挥挥手道:“最好的上就是。”伙计这回没命的应是,匆匆退下。
康健华喝了口酒,朝聂天桓问道:“你们到凤翔来,究竟有什么事吗?”这是故意问的。
聂天桓道:“晚辈是找大哥的。”
“哦,是聂松柏吗?”
“是的。”
“听说聂松柏在武威?”康健华问道。
“恩。在辽王的手下。”聂天桓道。
伙计陆续送上酒菜,四人也就吃喝起来。饭后,聂月姑问道:“不知康健华你下榻何处?”
康健华一手摸着飘胸黑须,笑道:“我就在这里遇上你们了,还没决定去哪里。”
“那你跟我们去武威怎么样?”聂雪华道。
“其实我们只有去陇西狄道说不定就可以见到聂松柏,不过你们真的想去?”康健华问道。
“不错,我们要去。”聂天桓点点头。
“武威现在不平静啊!哦,应该说现在整个西北不平静,不过去看看我们的辽王也不错。”康健华想了想道。
聂天桓看了康健华一眼,没有回到,聂家虽然不是什么大的家族,但是聂家的家世也不小,杨成风的一些所作所为他还是看不惯。
“好了,我们现在就去找个地方休息,明天好赶路。”聂雪华说道。
“对,对,我们走。”康健华连忙说道。
第二天康健华等人就向西北陇西出发。
……
“哈哈,好,好,蓉蓉你的琴意已经进步了。”吕翔宇哈哈大笑的看着眼前已经成为少妇的谢蓉蓉道。
说着杨成风深情地注视着绝色佳人,只见佳人如云秀发上插着一根晶莹玉簪,绵薄的轻纱掩不住佳人婀娜美妙的曲线,山岚起伏的胴体若隐若现,娇挺丰腴的玉峰高耸,纤弱而不失美感的雪腿修长,躯体玲珑有致、圆润优美,纤纤细腰仅堪盈盈一握。
“谢殿下夸奖!”谢蓉蓉笑吟吟的来到杨成风的身边。
杨成风伸手一拉,谢蓉蓉就倒倚在杨成风怀里,柔声道:“殿下,你就爱欺负人家灭亡不依了。”
杨成风微笑道:“谁让蓉蓉你这么美丽,让我魂不守舍呢?”
谢蓉蓉那双美眸似一潭晶莹泉水,清彻透明,又因被杨成风紧紧搂在怀中而显得娇羞含怯,愈发楚楚动人。线条柔美的俏脸也因激动而涨得通红,鲜红柔嫩的樱红芳唇更是娇喘细细、低声呤哦,听在杨成风耳里真是腻人销魂。本欲吻住佳人香滑芳唇的心思转念间,因舍不得如此婉转娇柔的轻语呢喃而付诸东流。
谢蓉蓉玉润娇俏的瑶鼻不住地微微耸动,鼻翼颤动间汗泽初露、香息微闻,秀美光滑的下巴和白里透红的双颊,于轻颦浅笑间隐隐形成两个浅浅梨涡,使绝色佳人显得温婉妩媚之外平添几分娇俏天真的诱惑。
“殿下难道今天没有事情要做吗?”谢蓉蓉娇滴滴的问道。
杨成风一手抱起谢蓉蓉,笑道:“有,不过在走之前,让我好好记住你。”谢蓉蓉俏脸生晕,低声道:“要……要做什么啊?”
杨成风紧搂谢蓉蓉,深深一吻,隔着衣物,轻轻搓着她的背部。谢蓉蓉唔嗯几声,细声道:“殿下……很晚了呢。”杨成风靠在她耳边,轻声道:“不想要吗?”谢蓉蓉大羞,低声娇嗔:“哪有这样问的……我……我怎么说嘛……”
即使已经温存多次,谢蓉蓉依旧难掩羞赧之情,此时在杨成风抚摸之下,芳心如醉,不自觉地呻吟起来。
杨成风抓住她的睡袍衣襟,轻轻拉向两旁,展露在眼前的是一对光洁如白瓷的**,杨成风伸出食指,轻触着那颗引人遐思的突起,柔声道:“蓉蓉,你的身体最可爱了。”
谢蓉蓉粉脸含羞,叹气似地呵了一下。
杨成风让谢蓉蓉坐在自己腿上,略一低头,吻了上去。谢蓉蓉玉体轻抖,颤声道:“殿下……别……啊……嗯嗯……”
杨成风哈哈一笑,“现在就让我来尝尝蓉蓉的美味,哈哈!”
……
宣和十六年六月,杨成风留021、022步兵师协助警备师防守陇西、安定、武都一带。自己带013、014、023、024、025步兵师和第二,第三龙骑军,两个黑骑、近卫骑兵师,近卫步兵师师返回武威,结束了几个月的战争。
……
回到武威的时候已经是六月中询,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杨成风就完成了一统凉州的计划,而在武威的许林坤等人也在杨成风消灭方树梁后就向陇西、安定等地派了大量的官员,当然,这些官员是这几个月来紧急培养的。
不过在杨成风回到武威后,许林坤就向杨成风抱怨官员的不足。
“殿下,现在你掌握的领地需要大小官员一千多人,而且他们的各种能力要求很高,现在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根本不够我们所需要的官员数量,而且他们的能力什么的都不足,另外由于他们都是军队里出身的,他们在 身上带有军队的作风,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有着很大的野心。”
杨成风陷入了沉思,先秦朝以前,大陆上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大秦帝国开国之初,由于天下大乱,世家、士人损失惨重,帝国的太祖皇帝为了取得世家,士人的支持,给了他们大量的优惠政策,同时重新建立太学,培养帝国的人才。
历朝历代的太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在帝国建立之初设太学、国子学,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但是三百年来,无任是太学还是国子学都已经被世家、士人所占据,杨成风是不可能在这两个部门招募人才的。
怎么办,现在的寒门子弟这么送,根本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科举制度
杨成风的脑海中突然冒出这四个字,不错,就是地球上唐朝的科举制度。
慢慢的杨成风的脑海中浮现出关于科举制度的资料,科举制度的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但是无任是文举还是武举都是封建社会最好的人才选拔,特别是由于科举制度的产生让世家的影响力下降到了最低。
杨成风心中一喜,转头看向许林坤道:“寡人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