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科举制度

回到武威的时候已经是宣和十六年中询,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杨成风就完成了一统凉州的计划,而在武威的许林坤等人也在杨成风消灭方树梁后就向陇西、安定等地派了大量的官员,当然,这些官员是这几个月来紧急培养的。

不过在杨成风回到武威后,许林坤就向杨成风抱怨官员的不足。

“殿下,现在你掌握的领地需要大小官员一千多人,而且他们的各种能力要求很高,现在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根本不够我们所需要的官员数量,而且他们的能力什么的都不足,另外由于他们都是军队里出身的,他们在 身上带有军队的作风,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有着很大的野心。”

杨成风陷入了沉思,先秦朝以前,大陆上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大秦帝国开国之初,由于天下大乱,世家、士人损失惨重,帝国的太祖皇帝为了取得世家,士人的支持,给了他们大量的优惠政策,同时重新建立太学,培养帝国的人才。

历朝历代的太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武帝建元六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在帝国建立之初设太学、国子学,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但是三百年来,无任是太学还是国子学都已经被世家、士人所占据,杨成风是不可能在这两个部门招募人才的。

怎么办,现在的寒门子弟这么送,根本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科举制度

杨成风的脑海中突然冒出这四个字,不错,就是地球上唐朝的科举制度。

慢慢的杨成风的脑海中浮现出关于科举制度的资料,科举制度的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但是无任是文举还是武举都是封建社会最好的人才选拔,特别是由于科举制度的产生让世家的影响力下降到了最低。

杨成风心中一喜,转头看向许林坤道:“寡人有办法了。”

第5章 潜龙显形第81章 长城第3章 毛遂自荐第33章 处置第7章 组建黑鹰第38章 改革前夕第19章 突袭第81章 长城第75章 孤军深入第65章 穷途末路第19章 攻克兰州第22章 大战序幕第11章 狗急跳墙第16章 马家第13章 兰州第83章 兵临城下第82章 屠杀第45章 大夏第35章 掠夺人口第13章 暗流涌动第35章 攻城前夕第11章 胜利第22章 大战序幕第25章 激烈战斗第28章 阴谋第四十六章第27章 王朴的抉择第1章 武威建设第79章 到达兰州第38章 攻如凿穿第3章 重农迎商第9章 马氏家族第23章 灭族第39章 羌族的烦恼第7章 组建黑鹰第41章 朝廷争论第22章 大战序幕第20章 惨烈第15章 宁王占卜第29章 前夕第12章 建军第60章 城下之战第59章 包围狄道第五十六章第23章 易学手段第8章 朝野震动第7章 武威第5章 潜龙显形第71章 返回武威第五十七章第5章 潜龙显形第16章 马家第37章 交易第9章 整编第22章 覆灭第13章 兰州第8章 祁连山脉第24章 乱起第69章 周信江第9章 整编第29章 皇庄(下)第22章 敲诈勒索第15章 宁王占卜第28章 皇庄(上)第15章 风云突起第48章 骑兵对决第24章 直捣黄龙第68章 朝会(二)第6章 刺杀第18章 高压手段第10章 目标羌族第16章 马家第67章 朝会(一)第五十六章第44章 白热化(三)第五十七章第9章 羌族隐患第42章 弩兵第30章 论礼第15章 反映第18章 路见不平第73章 官学第27章 重骑显威第37章 比杀第21章 胜利第27章 王朴的抉择第21章 朝廷决定第11章 胜利第45章 杨成风的目的第17章 无耻背叛第47章 破敌第8章 伏击第7章 武威第22章 覆灭第27章 重骑显威第34章 大军南下第21章 易学投靠第36章 骑兵第5章 惨烈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