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美联储加息

俗称美联储的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和世界上大部分中央银行不同的是,美联储是由三千多家会员银行组成的私营银行系统,美国政府并不拥有美联储的股份。只不过每年美联储超过九成的利润都要上缴给美国财政部,同时美联储的所有高级雇员都由美国政府任命。

美联储共有三个委员会,分别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联邦储备银行。其中权力最大的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七名委员均为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批准才能就任,而且均为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常任委员,这些人决定着成员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并在能够决定市场利率的有12名委员组成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中占据绝对人数优势。

除了上述两个机构外,还有一个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在美国,法律规定国民银行(在通货监理署注册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而在各州注册的商业银行则可以不受美联储的管辖。但是事实上由于美联储旗下的商业银行的资产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数量,因此那些不加入美联储的商业银行在各种政策方面也不得不向美联储看齐。

中央银行调节市场拥有三大法宝,分别是利率、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而这三样均由联邦储备委员会所决定,又加上美元在世界上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因此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仰仗他的鼻息生存。

艾伦格林斯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94年1月21日。格林斯潘来到白宫,这位联储主席来到特区是为了拜访总统克林顿,他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加息。

此时的美国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一年半的经济增长,这几乎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但是一直紧盯市场的美联储发现,由于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美国可能很快步入到通货膨胀的危险境地。在和同事们商讨之后,格林斯潘做出加息的决定,这次来华盛顿是为了通知总统和他的幕僚团队一声。

“加息?你不是在逗我吧?”正如格林斯潘预料的那样,对经济知识一知半解的政府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这次出声发问的是副总统戈尔。虽然他身后有庞大的经济幕僚团队,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美联储居然在这个时候做出加息的决定。

副总统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在美国的历史上。每一次小规模的加息通常意味着一轮加息周期的到来,而市场也因此形成了这样一个预期。如果这个预期最终实现,那么长期利率就会因此而大幅上涨,最终的一个结果就是债券市场崩溃,到时候势必形成经济“硬着陆”的局面。

经济学意义上的硬着陆是指在控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因为信用、流动性等因素的紧缩而发生停滞。甚至是呈现出一个衰退的局面。与之相对应的是软着陆,即在控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经济的增长仍然能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

对于副总统的质疑,格林斯潘在来特区之前就已经充分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事实上在他看来。当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并不是债券市场,而是股市的表现。如今标普500指数已经达到创造历史的470点左右。是时候该对它进行调整了。

“副总统先生,你可能有所不知,长期利率主要受到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进行加息,市场就会明白我们是对物价变动保持了足够的警惕,这样一来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势必会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长期利率就会下降。我个人认为,这次加息对债券市场是个较好的消息。”格林斯潘侃侃而谈道。

他自然有资格说出这番话,要知道他在就任联储主席之前就一直在纽约储备银行做经济顾问,浸淫在市场上的时间远远比那些经济幕僚长,考虑市场的反应也自然比这些人更全面。

长期利率即融资期限在一年期以上的金融资产的利率,资本市场长短期的分别通常以一年为限。由于国债的流动性较强,因此通常把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作为长期利率的标识,其中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向标,也决定长期利率的走向。

必须要说明一点的是,美联储在做出经济方面决策的时候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就好像这一次格里斯潘来到白宫,他的任务就是向政府的相关人员通知美联储即将做出加息的决定以及说出加息的缘由来说服政府。即便是政府人员对此有异议,但最终美联储还是会加息的。

“但愿如此!”戈尔回头望了他的经济顾问一眼,见这个来自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微微地摇了摇头后,转过头深深地望了格林斯潘一眼,“希望市场不要对此做出太过敏感的反应。”

格林斯潘满是皱纹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微笑,对于能这样说服政府,他自然是非常满意的,剩下的事情就是美联储自己的事情了。

两个星期后,在1994年2月4日,在主持了公开市场委员会后,格林斯潘建议进行小幅的加息以抑制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至于加息的幅度定在了25个基点

需要说明的是,美联储调整利息的方式是通过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来实现的,这个基金是由美联储成员银行为调整准备金头寸和日常票据交换轧差而形成的,里面的资金由会员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票据交换轧差的盈余组成。由于联邦基金拆借无需担保。利率低于官方的贴现率,因此这个基金的资金拆借量很大。久而久之。这个基金上的同业拆借利率就成了美国同业拆借利率。

由于银行经营有风险,因此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中都规定银行在吸纳储户的资金后必须向中央银行上缴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资金就叫做存款准备金,以备未来破产时赔偿储户所用。而商业银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还预留一部分的资金,这部分的资金叫做超额准备金。

因为银行的存贷资金每天都在变化,因此在法定准备金方面每天都可能有多余或者缺少,这个时候就可以向其他银行借入或借出资金,就形成了同业拆借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拆借的利率,即便是一天(隔夜)也都是有利率的,也就是同业拆借利率。

当美联储在联邦基金中提高拆借利率,向美联储拆借的商业银行可能会转向其他商业银行拆借资金,但是美联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出国债,吸纳其他的商业银行过剩的超额准备金,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最终将市场上的利率拉到他们想要的位置。

华夏则是大大不同,基本上中央银行监测市场时,发现有必要上调或者下降利率的时候,往往一纸公文就解决了问题。这种非市场化的行为危害极大,因为不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资金的成本,往往在调整前后对实体经济伤害特别大。

话说回来。之所以美联储这次加息25个基点,就是想通过比较“温柔”的幅度来修正市场,因为对一个上千亿美元的市场而言,这样一个幅度的加息已经有足够的力度来影响市场了。

只不过这一次格林斯潘错在了对债券市场的估计上,事实上当美联储宣布加息的时候。标普500的指数从480点下降到469点,重挫2.27%。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正如他预料的那样,开始进入调整通道,曾经一度下挫到435点,至少从股市上来看,他的逻辑很成功。

而在长期利率市场,原本格林斯潘的设想是通过加息来打消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即由于预期的降低导致长期利率的下降,最终投资长期国债的收益会上升。但是由于对冲基金这几年的迅猛发展以及在长短期利率之间做了大量杠杆而形成的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下,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不像他想的那样去运行了。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对冲基金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债券所取得的那一点点收益,因此他们大规模地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建仓,由于国债价格的波动性很小,因此这些对冲基金能运用的杠杆极其高,普遍有100倍之多。即一张面额100万美元的长期国债,在期货市场上只需要1万美元就可以买卖,而贪婪的对冲基金甚至连这1万美元都不愿意出,而是通过经纪人借出这1万美元。

在做对市场的时候,这种借贷关系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方向和市场完全相反,那么经纪人为了规避风险,必然要求加入更多的保证金,如此一来,对冲基金们为了回避通胀的风险和维持保证金,必然要将手中的头寸轻减。

问题来了,没有哪个市场能像债券市场一样容纳这么多的资金量(货币市场除外),要是对冲基金们一窝蜂地抛售债券,又有谁来接盘呢?如此一来,接盘的人少于抛盘的人,那么卖出的一方为了成交势必将价格一再压缩,最终债券期货甚至是债券的价格都将跌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大崩盘。到时候,这些对冲基金就可能输得精光!

这一切,都源自于美联储一次超乎预期的加息!。)

第215章 攻克中环第356章 虎落平阳(一)第61章 枪击大佬第30章 不欢而散第69章 丧失交易对手第438章 狼遇上狈第135章 最后的救赎(九)第48章 史上第一亏损(二)第453章 小鬼难缠(三)第232章 流言满天飞第9章 曼谷阴云(一)第447章 德银出事第498章 顶级较量(十)第63章 燕京之行(二)第46章 八九年最后一周的搏杀第16章 卷入是非第50章 如何进攻香港第252章 恐慌蔓延第47章 牵一发动全身第215章 攻克中环第532章 善后(一)第272章 希腊大暴动(三)第216章 利益分配第26章 小试牛刀第179章 刺杀总统第63章 多头破产第84章 试探(三)第144章 韩国的反击第75章 反攻倒算第17章 风波(一)第444章 5000万保释金第32章 离场(二)第219章 惊天逆转第274章 祸不单行(九)第441章 紧急救援(三)第334章 第一杀招第177章 元氏三兄弟(下)第17章 人才第249章 黄金之战(三)第2章 资本游走第56章 移居香港第155章 最后的冲击第144章 韩国的反击第58章 龙困于野(一)第27章 IMF的角色第154章 索罗斯访韩(二)第535章 善后(四)第141章 意外的交锋第306章 进攻爱尔兰(三)第244章 “官”基大战(四)第443章 你不能杀他第351章 戛纳G20会议(四)第2章 一只蝴蝶第81章 筑底期铜第115章 论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第41章 惊人的前瞻性第503章 绑架行动(三)第102章 韩国产业银行第466章 大雪崩(三)第72章 日本可以说不第125章 韩元沦陷第61章 龙困于野(四)第133章 谣言背后的陷阱第154章 索罗斯访韩(二)第81章 第二发:黑色星期一十年第37章 买栋楼当洗手间第104章 汇率本质第10章 高度默契的厮杀第116章 即兴招募第258章 小基金之死(六)第188章 他乡遇故人第253章 “官”基大战(十三)第47章 史上第一亏损(一)第441章 紧急救援(三)第51章 别有用心第15章 泰国人的反击第218章 埋下隐患第431章 第二记重击第211章 闭门羹第551章 英国脱欧(上)第540章 当头一棒(五)第497章 顶级较量(九)第40章 费萨尔王子第99章 绿光资本第85章 杰夫贝佐斯第182章 大骗子第270章 祸不单行(五)第56章 影子银行第21章 彻底崩溃第328章 葡萄牙债务危机(一)第173章 史上第一多逼空(四)第298章 各方反应第384章 货币掉期第26章 消失的流动性第261章 欧洲第一阶段反击(二)第86章 集资供股第179章 刺杀总统第69章 丧失交易对手第315章 紧急转向第128章 韩国乱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