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一次狙击英镑

梅杰和他的内阁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在八十年代,欧洲出现了私有化的浪潮,大型的国有企业纷纷化整为零,卖给了私人财团,这给当时英国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可好景不长,到了九十年代,席卷欧洲的经济衰退也没有放过英国,在九零年,英国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零点六个百分点,而到了九一年,全年的GDP居然比上一年下跌了二点一个百分点。

进入到九二年的第三个季度,英国经济依然没有好转,各种数据比起上一年没有明显的增长,基本上是处于一个持平的状态。

事实上,英国经济的衰退并不是由于国内的因素,而是受到整个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和欧洲大陆的集体衰退,导致私有化后对这两个市场倍加依赖的英国经济增长无力。

为了和欧洲大陆市场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英国政府加入了欧洲汇率体系(ERM),以一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这个汇率对于英国来说偏高。原因无他,就是当时英国的经济形势和德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九二年初,欧洲共同体的十二个国家的外长和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核心就是欧洲货币联盟。按照条约的规定,十二个国家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第一阶段是强化欧洲汇率体系,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各国之间的货币政策,第三阶段就是推出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第二阶段里的“欧洲货币机构”升级为欧洲中央银行,为各国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

在这个条约的约束下,各个国家的汇率政策更是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可以说,原本独立的货币政策逐渐丧失了,变成了一个只能在一定微小范围内调整的货币政策。

英镑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时对马克的汇率是2.95,上限则是3.1320,下限是2.7780,幅度是6%。这是个貌似可以自由调节的固定汇率体系,也自然为后来的英镑危机埋下了伏笔。

九二年四月,英国大选,出于对工党可以实行国有化政策的担忧,资本开始外流,汇率逐步下跌,虽然最后和撒切尔夫人同出于保守党的梅杰最后胜出,英镑也一度恢复了往日的坚挺,但是经济数据始终没有好转,结果经过两个月的上涨之后,在六月份又开始下跌。

对于这种情况,梅杰和他的内阁心急如焚,他们都很清楚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在汇率市场无法自由调节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通过抬高利率来维持资本不继续往外流。

利率的提高也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因为利率的提高会抑制投资者的热情,可能对原本就是萧条的经济再来一层雪上加霜,因此英国当局将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第一就是在几乎不可能对马克升值的情况下容许英镑贬值,第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

德鲁肯米勒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场了。

他开始大量买入德国马克,卖出英镑,从两者之间的汇率变动中获取利润,同时也根据分析,或多或空地操作着英国市场的股票。到了八月底,量子基金已经建立了一个超过十五亿美元的头寸。

除了量子基金,其他在外汇市场上交易商们也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纷纷在市场上建立起看空英镑的头寸。

来自外汇市场的压力很快地转移到了德国中央银行的身上。

德国央行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东西德的合并,为了振兴整个德国的经济,德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以抵消因为东德经济并入后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德国经济增长强劲,马克也因此坚不可摧。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资本从德国回流到其他国家,能做的不是在马克上,而是在利率政策上,即减低德国的利率水平,使得资本向其他国家的市场流动。

要知道,利率这个东西,在金融市场上被普遍认为是无风险的投资,是一种理想的投资收益。原因无他,因为利率大部分是取决于短期国债的利率水平,而国债这个东西,是以国家政权的信用和财政税收为担保发行的债券,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

因此在市场上一些厌恶风险的资本,专门在不同的市场里以利率为标的进行投资,这些资本不是以利益最大化,而是以风险最小化为投资策略的宗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资本是非常受欢迎的。

德国政府不能降低利率!

说来话长,这要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欠下的战争债务和失败赔偿等,大肆滥发货币,于是在德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速度像脱缰的野马,短短几年内,马克贬值了几十亿倍。

当时钞票夜以继日地印刷也赶不上通胀的速度,后来没有办法,只能改为单色油墨印刷,即便是这样还是不行,到了最后只能以单面印刷,因为来不及晾干这些钞票。曾经有这么两个段子,第一就是当时有对老夫妻金婚之喜,按照当地的风俗,政府将发放一点礼节性的金钱,然后市长就以国家的名义庄重地赠送了这对老夫妇一万亿马克;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将马克代替木柴投入到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的话会更划算。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顺应民心,以国家和民族拯救者的姿态横空而出,成为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后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

因此,战后德国的历届政府在防止通货膨胀方面都是不遗余力,利率也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美国,美联储的职责是要求保证低通货膨胀率和充分就业为目标,而德国的联邦银行的任务就是专门打击通货膨胀率。

与此同时,常年的低通货膨胀率也使得国民习惯了这种待遇,万一政府改动利率,则会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和质疑。

在索罗斯他们发现英镑被高估的时候,德鲁肯米勒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对英镑的狙击。不过因为头寸的原因,得到的利润颇为有限。不过很快,德国央行的态度就将明朗化,索罗斯和他的门徒们将携带着天量的资本卷土重来。(求三江票,希望大家继续支持,非常感谢!)

第390章 傲慢的德银第47章 成功建仓第102章 两分的市场看法第241章 “官”基大战(一)第5章 第一桶金第81章 筑底期铜第334章 第一杀招第5章 多空绞杀第23章 如何对待港商第518章 重回3000点(一)第83章 恐怖的真相第306章 进攻爱尔兰(三)第10章 风险出现(下)第70章 密谋第457章 江山上位第20章 金融大杀器第253章 “官”基大战(十三)第272章 祸不单行(七)第236章 铺天盖地的批评第227章 欧洲之行(一)第118章 鸡飞蛋打(续)第477章 救市(一)第342章 总理官邸的阴谋(一)第311章 首尔峰会(五)第178章 安德鲁巨亏第339章 最后的交易第340章 黄雀在后第188章 卷入漩涡第153章 索罗斯访韩(一)第44章 挤兑危机(三)第198章 野心家第127章 比索正式贬值第346章 胁迫与胁迫(二)第125章 财务发布会(二)第125章 农民暴乱第32章 道德枷锁第222章 阴谋初现第430章 第一记重击第95章 报复性上涨第25章 疯狂的开始第161章 雪上加霜第532章 善后(一)第3章 执行期权第291章 欧洲财团(四)第50章 史上第一亏损(四)第165章 大众慌了第59章 龙困于野(二)第98章 引君入瓮(下)第75章 大而不倒(一)第28章 无妄之灾第551章 英国脱欧(上)第253章 “官”基大战(十三)第61章 龙困于野(四)第159章 最后的挣扎第179章 史上第一多逼空(十)第239章 大幕拉开(一)第541章 当头一棒(六)第382章 英雄末路(七)第216章 利益分配第8章 幕后老板第47章 史上第一亏损(一)第1章 投资新基金第182章 港商骗子第49章 连锁贬值第31章 找死的短期套利第97章 平仓离场第55章 该死的政客第431章 第二记重击第496章 顶级较量(八)第269章 祸不单行(四)第467章 大雪崩(四)第134章 震撼消息第36章 港灿第99章 接盘侠第318章 危机终结第108章 李家的决定第186章 领事召见第420章 釜底抽薪第198章 第一对冲基金(九)第173章 史上第一多逼空(四)第269章 祸不单行(四)第328章 葡萄牙债务危机(一)第106章 坑索罗斯一把第54章 财团的构想第426章 大肆造势(下)第66章 贝尔斯登阴谋(一)第324章 插翅难逃第130章 未了的余波第339章 最后的交易第469章 大雪崩(六)第349章 戛纳G20会议(二)第371章 华尔街之王(十)第360章 虎落平阳(五)第235章 “港府”救市第97章 第五发:震撼消息第57章 我最风光(下)第315章 紧急转向第358章 虎落平阳(三)第187章 经济顾问第40章 一篇 奇怪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