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炮

“将火炮搬上车船?请恕小人不赞成此议。”林白木摇了摇头,说道:“此法以前并不是没有人想过,临安的制船厂便曾如此做过,只是火炮没有准头,且火炮与火药皆惧潮,而河面、海面的空气又十分潮湿,再严密的防潮措施,在船上也不能防止火药受潮。是以在经过几战后,便再也……”

“郑言并没有说将火炮置于船身之上啊!”我呵呵一笑,打断了林白木的话。

“不将火炮置于船身之上?”闻言林白木疑惑地望着我说道:“那,那又能将其置于何处?难不成置于船舱之中,战时再将其运至船身?但战场之上……”

“虽不中亦不远矣。”闻言我笑道:“置于船舱之中却是不错,但作战之时却并不需将其运至船身,战时没有时间如此作。我等只需在船舱上挖几个洞……”

“在船舱之上开几个炮口!”闻言林白木一脸震惊地望着我。

“正是,正是。”闻言我不由大感尴尬,洞,炮口,这便是读书人与我这个山野村夫之间的区别了。

“而且为了克服公子所说的弱点,我等还需大幅缩小车船的尺寸,林公子以为此法是否可行?”我带着期盼的眼神望着林白木,毕竟能不能做到这点,专业人士才更有发言权。

“车船船身无法缩小,原是由于要在其船身之上架设抛石机。”林白木望向不远处还未完工的车船,自言自语地说道:“而如今将抛石机换为相对较小的火炮,又是置于空间极大船舱之中……”

林白木低着头,自顾自的在木屑地上来回走着,两手时不时比划一番,良久才抬头欣喜地望向我说道:“大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适才因为大人的一句话,幼林便构思出一类新型战船,请大人给幼林一月,不,半月时间,幼林便让大人见到此船下水最新章节。不过在此之前,还望大人能提供给幼林几门火炮、火药和铁子(炮弹),幼林要据其重量和大小制作此船。”

“好说,好说,郑言随后便使人将火炮送来。”闻言我心中一阵狂喜,暗想若真能将火炮搬上战船,那么不但长江防线牢不可破,而且沿长江而下,凡是建在江边的城池,对我来说都是唾手可得了。当然,这还要火炮的威力够大,看来也该是改良火炮的时侯了。

炮,在古代原为石字旁,它的实际意义原是指抛石机,比如单梢的抛石机便被称作独脚旋风砲,五梢的抛石机便被称为旋风五砲。直到以火药发射的炮出现,才将石字旁改为火字旁。

对于宋人来说,相对于火炮,他们更喜好用的却是抛石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因为宋朝的文人不重视火器,更主要的是由于这时代火炮自身的缺点。

首先,火炮造价昂贵。宋代的守城炮大多为二十余钧(一钧为三十斤),按宋朝每斤铁三十文的价格,一门铁炮所需的铁便要近百两白银。再加上制作铁炮所需的人力、物力,再为其配上火药、铁子,还有六名经过专门训练的炮手。粗打细算下来,一门守城炮的价格少说也要四百两银子。而这个价格,已完全可以制出十余辆抛石车了。

其次,火炮操作十分麻烦。使用时,需将火药自炮口填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而后将铁子放入前膛,再从炮腔壁的小孔插入导火索,然后点燃。下次发射时,还需先将炮腔内的杂质清除。其繁琐程度,使得那些炮手相对于军士来说,更像一些手艺人。

最后,火炮过重的身躯对运输十分不利,机动性极差。六百余斤的重量,使得火炮大多时间都只能呆在城头之上。不过若是将它放在了船上,却没有这个问题了。

但就算有以上诸多弱点,若火炮威力够大的话,它还是会受到重视的,毕竟战前多付出些汗水,也比战时多流血好得多。但这一点火炮还是让人们大失所望,宋时的火炮射程为三百步至六百步不等,而且其使用的是实心弹,在战场上所造成的有效杀伤极为有限。也这因为以上种种原因,火炮在这个时代的产量极少,便是像成都这样的大城也不过七门而已,而且在作战之时根本就没有用到,大多时侯都是作为礼炮与号炮使用的。

三百步,我苦笑着摇了摇头,这是弩与单梢抛石车都能达到的射程,若是制出一门射程只有三百步的火炮,倒不如给每个炮手发上一张神臂弓。不过这么短的射程,却必定是与火药的爆炸力有关的。若是我用上新研制的火药……也不行,我很快就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这时代铁的韧性甚至还不如青铜,而且由于制造工艺不成熟,这其中还会有要命的汽泡,若是在现有的火炮里用上新研制的黑火药,那非得炸膛不可。而重铸一批可以使用黑火药的火炮,那必然要加厚炮壁,那么火炮的重量就不是二十钧这个数了。到时若将这种火炮搬几门到林白木改小的车船上,车船却因此不堪其重,那岂不是闹了一个大笑话。

要是钢能批量生产就好了,我叹了一口气,先前我便从李庭芝那得知,这时代虽是有钢,但产量却是极少,至多只够王侯将相打制佩剑所用,其价格甚至与白银等价。若是以钢来制炮,相信是这时代最为昂贵的火炮了。

自己炼钢?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刚想出来透透气,便被我一手掐死。对于炼铁、炼钢我可是一窍不通,到了此时我才深深后悔为何在现代没有研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钢这玩意好像一千年前便有人会炼了,相当初曹操下令工匠为他铸造五把宝刀,工匠经三年完成,而这五把宝刀其实不过是普通钢刀而已。试想炼钢的技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改进、革新也没能进步多少,我又如何能琢磨出其中的道理来?就算能琢磨出来,那时想必大宋早就灭亡了。

第27章 消息第19章 逆转民风第54章 蔡州之战(7)第18章 淮河之战(2)第71章 得胜归来第31章 人选第39章 钓鱼城之战(7)第1章 返回宋朝第19章 三峰山之战(3)第4章 水调歌头第35章 冰释前嫌第31章 藏军洞第47章 绞肉机第13章 丁大全第28章 遇敌第20章 故人第17章 回成都第47章 钓鱼城之战(15)第5章 脱险第69章 利州之战(4)第47章 城防第3章 临安的乐观第17章 三峰山之战(1)第19章 脱险第12章 练箭第72章 特使第1章 重回临安第27章 燕京之战(1)第56章 钓鱼城之战(24)第32章 洛阳之战(5)第14章 三冗第20章 淮河之战(4)第32章 洛阳之战(5)第32章 丛林追踪(2)第56章 军心第63章 同舟第25章 玩火第36章 下水第1章 麻木第28章 柳暗花明第1章 返回宋朝第33章 燕京之战(7)第41章 考核第35章 女直第56章 钓鱼城之战(24)第37章 使者第20章 燕京第27章 消息第4章 战略第66章 利州之战(1)第24章 阴谋第6章 王夔第5章 湍滩第36章 茶余饭后第1章 迎客第22章 回汴京第16章 大战之前第8章 定数第45章 钓鱼城之战(13)第14章 计中计第41章 钓鱼城之战(9)第36章 下水第16章 大战之前第29章 洛阳之战(2)第2章 面圣第39章 滑雪板第44章 纽璘军第67章 利州之战(2)第35章 女直第47章 分而制之第18章 洛阳之战(2)第49章 思想斗争第40章 滑雪第2章 争论第20章 三峰山之战(4)第18章 宋不犯我,我不犯宋第3章 临安的乐观第33章 楚州之战(2)第32章 制船厂第21章 龙卫水师第17章 霹雳火球第54章 奇袭剑门关(2)第6章 神箭门第20章 故人第49章 生死绞杀第50章 钓鱼城之战(18)第3章 临安的乐观第21章 龙卫水师第27章 粮食第34章 不辞而别第11章 联系第6章 神箭门第38章 论战第52章 灭宋第30章 心有灵犀第41章 钓鱼城之战(9)第35章 钓鱼城之战(3)第23章 护国公第29章 燕京之战(3)第45章 耶律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