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大水了,冲断了电线杆,这段时间一直停电。本来也想在纸上写的,然后用电脑打出来就成,但是没有敲击键盘的快感,就跟便秘一样一个字也拉不出来,所以……
————————————
我沉默了一会儿,刘整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城破只是时间的问题,虽然城内还有数万生力军,但城墙之上的决战并不是数量多便能解决问题的。所谓狭道相逢勇者胜,城墙无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狭道。以族外军军士的素质,再加上他们人人心中对蒙军的恐惧,将他们派上城头便只会添乱,只会加速城破的时间。不过倘若用这些族外军在城内组织另一道防线,却至少可以阻挡蒙军几天。
只不过,难道当真要我舍下这些为我拼命的水师军士?不,决不!我望了望那些依然在城头与怯薛军奋力拼杀的水师军士,断然摇头拒绝了刘整的好意。逃跑的理由可以有千百个,但是坚守的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人的荣誉。
我曾坚令外城的军士不能做逃兵,为此我甚至还不惜让他们付出了生命,如今自己又岂能独善其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倘若我如此做,将来又该如何去面对军士看我的眼光。
“置使大人但可自去。”见此张猛不由在旁劝说道:“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置使大人乃鱼城甚至是西川之灵魂,又岂有在前线与敌一决生死之理,请……”
“张统领不必多言。”我摇头苦笑一声道:“倘若内城失守,即便是我等能多撑几日又当如何?还不如在此与鞑子一拼生死。传我军令……”
随后我对城头上的军士大声吼道:“所有军士不得后退一步,誓与内城共存亡。”
“喝……”正在城头上争战着地水师军士,以一声大喝对我的命令做出了回应。
以大宋的作战习惯,大多主将都是躲在后方遥控前线的战局。甚至躲藏在另一个城池里指挥的事也是屡见不鲜。贾似道就曾在鄂州遥控着汉水的战事,让数十万宋军不明不白地落入了蒙人之手。如今那些水师军士见身为置制使的我。不但与他们站在同一个阵线上,而且还豪气万丈地要与他们同生共死,立时便有如打了一剂强心针般地士气大振,狂吼着举起刀枪奋力往攻上城头地蒙军反扑而去。
枪尖断了,不要紧,残存的枪头还可以砸向鞑子地脑袋,枪杆还可以勒住敌人的脖子。腰刀折了。没关系,手指还可以扣进鞑子的眼睛,牙齿还可以咬住敌人的耳朵。
鲜血四溅,碎肉横飞,过不了多久,在怯薛军攻城云梯前那不过几步长宽的地方,俨然已堆成了一座尸山,双方军士都歇斯底里地嚎叫着。踏着尸体往对方的猛冲。这些尸体有敌人的,当然也有自己人地,而当这些尸体太多以至于城墙已不够空间容下它们时,新增的尸体便不住地往城墙下掉。
所有的人都疯狂起来,无论是怯薛军的还是龙卫水师的军士,人人都被这血腥的场面刺激的双眼通红。浓眉倒竖。吼叫已经变成一种低沉而嘶哑的噪声,因为他们地喉咙也与身上的伤口一样,正开裂着往外流血。撕杀已变得麻木且盲目,只要是站在对面的人,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手起刀落。我已看到好几个军士,有怯薛军,也有龙卫水师,他们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战友的刀下。
一阵风可以会吹灭一根蜡烛,却可以让一堆火烧得更旺,很显然眼前这两只正在对决的部队。都不是弱不禁风的蜡烛。战场在这时已经得到了另一种升华。没有恐惧,没有仇恨。甚至,也是没有指挥地。在这里只有优胜劣汰,只有适者生存,就像是两只濒临死亡的狼群,在竞争着仅存的一点食物。
“邦”此时一声不一样的声响震颤了我的耳膜,顺着声音望去,却是一支巨大的铁羽箭射在了云梯的侧面,其箭簇早已射穿了蒙在其外的牛皮,深深地陷入了云梯的木质里,巨大的铁羽勿自在空中乱颤不已。
三弓床弩!在龙卫水师里对各种弓弩地熟悉,让我很快就回忆起了此床弩地各种特性。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因其上联装了三张大弓,以三弓合力发射箭矢而得名。其箭矢“木干铁翎”状如标枪,三片铁翎有若三把利剑,是以世人又将其称为“一枪三剑”。此弩为当世射程最远的一种远程武器,其射程有地甚至已超过了四百步。但由于此弩杀伤力比不上抛石车(石弹可以弹跳或是迸裂杀伤敌人,而此弩却最多便是将两、三个敌人钉在地上),是以其大多是用于阻滞敌骑冲锋的速度(巨大的铁羽箭可以将整匹马牢牢地钉在地上)。
用其对付云梯?我不由苦笑一声,正如我看到的一样,那支造价昂贵的铁羽箭只不过是在云梯上树起了一根“小旗杆”而已,看来在这战场上,清醒着的好像只有我了。
不对!随后我很快就想到,既然能够在云梯上竖起一根“小旗杆”,那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我不由欣喜若狂。
“传令下去……”还不等我说完,却发现身旁早已没有传令兵的影子了。再看那张猛,却仍在不远处频频放箭。
“张猛,张统领。”不知推开了多少名军士,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张猛的旁边。
“啊,置使大人?”张猛显然也已杀红了眼,他微怔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侧过头疑惑地望着我:“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张统领可有把握以三弓床弩射中那云梯。”我迫不及待地问道。
“三弓床弩?”闻言张猛不由更加疑惑:“以三弓床弩射中那云梯自然不是难事,只不过……”
“能射中便可!”我打断了张猛的话,心急火撩地下令道:“立时唤上一百人,随我至床弩处待命。”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