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蔡州之战(9)

这种借力登上城墙的功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首先,它需要在后撑竹的人与前面蹬墙的人紧密配合,根据前进的速度,给予相应大小的力量。其次,前面蹬墙之人的动作要到位,特别是跃上城墙的一刹那,若跃起的高度不够,或是脚蹬墙的速度不够快,长竹则会直捅到城墙上。若是长竹没有始终与墙面保持垂直,则不但登城失败,还会将身旁的登墙者砸下墙头,更会挡住身后要登墙的人。所幸我在对新兵营进行巷战训练时,顺便对他们训练了这项技能,却没想到现在却能用上了。

几声剧烈的咳嗽声从浓厚的烟雾中传来,城墙上的烟雾明显要比城下要浓得多,即使有湿布护着口鼻,那辛辣的气体还是让我们忍不住咳了几声。这使我们也不敢在城墙上稍作停留,所以我们登上城墙后,丝毫没有减缓前进的速度,大步踩着城墙上不知是死了还是晕了的人体向前奔去。很快我们就跑到了城墙的另一侧,然后凭空一跃,双手抓着从长竹末端牵引过来的长绳,在墙面上跳跃着飞跃而下。

“烟球”所释放出来的毒烟并不能持久,一阵风过后,城墙便渐渐地显现在攻城部队的面前。孟珙目瞪口呆地看着新兵营的军士已经少了一半。那些没有过城的新兵营军士此时已抛下手中的长竹,自觉地加入到了攻城的弓箭兵队伍中。另一半不会真的翻过城墙了吧,孟珙半信半疑地想到,就凭那些竹子吗?那也太不可思议了吧,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过想归想,孟珙还是毫不迟疑地指挥着部队全力攻城,这样才能将“忠孝军”死死地拖在城墙上,好让郑强展开他的——“斩首行动”。

大慨有七、八十人没能翻过来,我粗略地点了一下人数,然后马不停蹄地带着他们直奔目标地点——完颜守绪的御所。我也曾想过夺下城门引“忠顺军”进城,但孟珙很快就否定了我这个想法。原来这时侯的城门根本就不是我想像的两扇木门外加一根粗闩。城门做为重点防御部位发展到了现在,已变成了两扇厚重的木门,中间再夹上一块一尺厚的石板。而且这块石板还得靠城楼上的绞车才能拉得起,以我们这几百人就要占领城楼拉起石板,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话。靠,原来这时代的城门已做得这么坚固了,怪不得宋国的攻城器械里已没有撞车了,怪不得蒙古人宁愿在夯土结构的城墙上挖几个洞,也不愿直接撞击城门。

我们一行人举着弓箭围成一圈向四面警戒着迅速前进,不多时,身后的城墙上便下来了两百余人的刀盾手。看来孟珙的攻势已经发挥作用了,或者说,金军以为两百余刀盾手对付我们这些四百余名弓箭兵已是绰绰有余了。刀盾手毫无疑问的是弓箭手的克星,因为再历害的弓驽,也没有办法射穿盾牌。

只是这回,我却要让他们知道这种想法是错的,但他们明白这点的时侯,也许已经死了。我冷冷地看着身后的追兵,对身旁的几个军士打了个手势,那几个军士很快便出列隐入两旁的建筑中。

又跑了一阵,我估算距离也差不多了,便突然转身,手伸向追兵喊道:“四十度。”众军士随着命令马上停步、转身、搭箭,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停顿。随着一阵整齐的弓弦声,四百余枝箭同时飞向百余步开外的追兵。

奔跑中的追兵突然发现前面的弓箭兵已发箭,慌忙停下身来准备举盾,却不知什么时侯脚边已多了几个冒着白烟的圆球。“轰轰……”几声巨响让他们乱成一团。此时密集的箭雨也随着破空之声呼啸而至。一阵惨呼,浓烟之中已不知有多少人中箭倒地了,随后又是几轮精准而密集的箭雨……

那个爆炸的圆球叫“霹雳火球”,它只是宋国众多火器中的一种。它的中间是一根两指粗细的干竹,打穿竹节后在里面装上引线,然后在外面用薄如铁钱的瓷片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包裹成球形。当然,这东西同样炸不死人,也是属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那种。它本来是用来对付挖掘地道的敌人的,宋军常用它来震塌敌人的地道。我刚看到这玩意时,觉得它简直就是一种原始的手榴弹,在巷战中,却正好可以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

我无心欣赏刚才的杰作,立即下令身旁的四百余人分成几个小队四面警戒着前进。现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我要在完颜守绪知道有我这只部队前,就杀到他的面前。如果是在现代,我显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但是在没有通讯设备的今天,我却可以抢在报信人之前赶到完颜守绪面前,给他来个措手不及。

一路无惊无险,我们没有碰到任何有力的阻挡。途中还很幸运地遇上了一队正往城墙运送箭枝的辎重兵,我们就顺便补充了一下箭壶。偶尔也有几个小卒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射程内,我们便趁此做了些热身运动。金军想必都被派到城墙上去了,百姓也都躲在房中,内城一时显得空旷寂静。随着我们的深入,城外的喊杀声也渐渐模糊,除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声外,就只有城外的几声火炮的轰鸣。但我知道至少还有一个地方有金兵,而且人数想必也不少,那就是完颜守绪的御所。

我所带领的军士有不少是在蔡州土生土长的,在此之前我就让他们凭着印象画出了详细的地图,让每个军士都将这地图熟记在心,所以地形对我们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一行四百余人在大街小巷中左穿右插,终于在两刻钟后到达了目的地——蔡州府。

第33章 楚州之战(2)第38章 圣旨第48章 成都之战(3)第35章 女直第43章 埋伏第46章 突破第44章 钓鱼城之战(12)第33章 燕京之战(7)第52章 围城打援第28章 遇敌第32章 楚州之战(1)第12章 撤围第5章 倚翠楼第8章 惊奇第46章 钓鱼城之战(14)第7章 坚城楚州第50章 归降第37章 铁子第24章 水战(2)第54章 奇袭剑门关(2)第64章 烂摊子第9章 劫杀第8章 湍滩之战(2)第34章 丛林追踪(4)第6章 战友之歌第40章 孟珙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35章 凯旋归来第51章 意外第4章 水调歌头第33章 丛林追踪(3)第27章 笼络第14章 计中计第34章 不辞而别第11章 联系第4章 火攻第62章 自立第10章 走私第27章 入洛第7章 权相史弥远第57章 钓鱼城之战(25)第57章 漏网之鱼第62章 自立第51章 钓鱼城之战(19)第39章 滑雪板第3章 会李宝第7章 镖税第55章 钓鱼城之战(23)第8章 神臂弓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2章 朝堂第57章 成都之战(12)第47章 分而制之第45章 钓鱼城之战(13)第65章 利州第60章 成都之战(15)第14章 新官第55章 成都之战(10)第40章 孟珙第47章 成都之战(2)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21章 试射第20章 淮河之战(4)第30章 比拼第38章 比试第4章 上任第33章 楚州之战(2)第32章 燕京之战(6)第32章 燕京之战(6)第44章 成都之战(1)第40章 孟珙第12章 验弓第70章 利州之战(5)第13章 内政第22章 火攻第64章 志同道合第32章 楚州之战(1)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33章 钓鱼城之战(1)第32章 楚州之战(1)第66章 利州之战(1)第45章 钓鱼城之战(13)第52章 灭宋第42章 训练第61章 酋长第69章 利州之战(4)第63章 同舟第57章 钓鱼城之战(25)第54章 钓鱼城之战(22)第37章 洛阳之战(10)第45章 耶律楚材第47章 绞肉机第26章 义第7章 湍滩之战第3章 打草惊蛇第5章 倚翠楼第4章 水调歌头第26章 说客第12章 水师第17章 洛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