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正宗儒学育英才

bookmark

同明殿中,文武百官齐聚,大隋的对外政策,经过短暂的商议已经定了下来,简而言之,即是离间、分化、扶持,一步步将周边各国的国力在内乱之中消弱。

“以后的对外战略就是在离间、分化、扶持的基础上,灵活应变。诸位卿家,以何如何?”杨侗望着众人,问道:“有不同的看法,现在就可以提出来。”

大殿之上沉默了许久

杨恭仁:“微臣并无异议。”

“微臣也无异议!”孔颖达略微沉吟,而后有些头疼的说道:“然则很多很多伪儒出于个人的目的,刻意曲解儒家思想,利用圣人之名牟取自己之利。如果圣上这么说,这些人极有可能跳出来反对。就算圣上不受影响,但以后恐怕也被带歪,臣以为我大隋想要从根本上保留这种激进之风、尚武之风,须从教学方面入手。”

“臣附议。”魏征起身道:“儒家的确是以仁为核心,但却不是教人盲目的仁,更不是教人愚善学问。汉朝是儒家大复仇最盛行的朝代,为父母血亲朋友而杀人的案例层出不穷,被当时所赞扬,很多杀人者被无罪赦免甚至受到嘉奖,公羊学派甚至表示当代的仇可以当代报,即使百世过后依然可以。当然了,复仇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首先要符合道义,如果是自己亲朋犯错被杀,你要还复仇就是不义。其次秉承着“仁”的理念,报仇也不可以无限扩大化,《公羊传》里明确说过:‘复仇不除害……古之道也’,意思是说复仇只能针对仇人本人,不能把牵扯更多的人进来。所以从根本上说,儒学并不是软绵绵软弱文化。”

知识匮乏的杨侗闻言,不禁吓了一跳:“儒家还有这种凶残的思想?”

孔颖达无语的看了不学无术的杨侗一眼,气鼓鼓的说道:“这种思想其实才是孔圣的灵魂,只不过后来被带歪了。”

这话确实不假。

只因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睚眦必报的人物,看看他和子贡的对话就知道了。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杀了父母,该怎么做?”孔子的回答是:“睡在草垫上都要时刻拿着盾牌兵器,仇没报不能去当官享受,不能和仇人活在同一片青天下,如果在市集上碰到仇人,干脆连回去拿兵器都不用,直接上去拼命得了。”听听这话,谁会觉得孔子是个愚善之士?

但是时至今日,孔子之学全被带歪了,激进之学尽皆没落,代之而起的便是盛行天下的“谷梁派”。

‘谷梁派’的理念是‘狗咬你一口,你不能咬回去,如果这样,人和禽兽有何区别’?

‘那些异族蛮夷不知礼仪、不懂廉耻,天朝上邦又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要是蛮夷杀过来,大不了送个女人去和亲好了,再不够,就额外加点金银财宝,不管怎样,都比拿人命去拼好。’

这种思想一代传一代,渐渐把孔圣儒学和汉家的尚武之风阉割干净。而失去灵魂的儒学,演变为“宗族情谊”、“亲亲相隐”之说。搞到现在,儒家除了培育一代代豪强宗族鱼肉乡里之外,便是对外无限妥协的文官!

作为孔子后裔,孔颖达继承的是正宗儒学,所以在对待异族的问题上,表现得比武将还要凶悍。

只不过‘谷梁派’大行其道,他一个人根本扶不正被带歪了的儒学。方才说的‘利用圣人之名牟取自己之利’,指的正是为己牟利的‘谷梁派’的徒子徒孙。而他认为从教学主推正宗儒学,无疑是直指儒学的病源,只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下去,那么‘谷梁派’的歪理邪说自然就慢慢消失,孔子的尚武之风将会重现光彩。

“从教育上改变自无不可!”杨侗心动了,“孔尚书不论学识还是见识,都傲视当今天下,你能这么想,对国家万利无一害,朕没有不支持的理由。但是儒学就像大树分枝,枝又分枝、枝叶繁茂、渐失根本,诸多经义难明!特别是文帝设立郡学、开科取才以来,没有统一经解作教材和课试标准,给教育和科举取士带来很多麻烦,若是能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和标准,那就简单得多。”

孔颖达拱手道:“其实微臣早就有这心思,就学于刘炫大师门下之时,深受裨益,刘大师也支持微臣做这件事。这些年来,一直在编撰…不过儒学枝繁叶茂,要做到兼容各派优点,难度简直是堪比‘愚公移山’。此书规模浩大,绝非一人一力能够胜任。臣恳请圣上将这风声放出去,说是大隋打算征集天下儒门饱学之士,目的是排除儒家经学内部的门户之见,于众多学派中择优合一,结束各种纷争,摒弃南学和北学的地域偏见、门户之见,试图兼并百枝、融为一体!”

众人闻言,肃然起敬。

孔颖达这辈子将这部书编撰成功的话,必将名垂青史,受后世儒士敬仰。可他却让杨侗召集天下儒士合力编纂,如果天下儒士云集,这本书便成了众人智慧的结晶,他本人的存在被无限缩小。这道理孔颖达当然知道,可他依然愿意让出这个名头,这份胸襟可不是一般人具备的。

“弘扬传播正宗圣学,是吾辈之重任!”杨侗考虑了一下,道:“这样吧!此书由你主导一切,在注疏编纂之中,义例制定、是非考论,皆由你来定夺。作为主编,你有权在众多经书章句中,选择优秀注释作为标准,然后对经文注释详加疏通!”

孔颖达听得怦然心动。

杨侗所说的“主编”,是这部巨制的灵魂,在这里,他既能体现出价值,又能集中杰出儒士编撰,以作为儒学中的传世经典,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孔颖达历经无数世事,自然是沉得住气的人,并没有表现出心中的激动。

“对了,此书何名?”

“名为《五经正义》,乃是对《诗》、《书》、《礼》、《易》、《春秋》义疏的统一编写。”

杨侗想了一想,道:“把《四书》也加入进来吧!不过这是一项费时无数载的工程,为了能够让天下人尽早读到最优秀的儒学,以一卷一卷的方式发行!先从最基本的《论语》开始,在对外关系上,别教孩子们再把‘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理解成‘以德报怨’!”

在《论语宪问》上,孔圣人说的‘以直报怨’,意思是说‘如果其他人做对不起你的事情,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公平正确去对待。’并不是什么狗屁的‘以德报怨’,这都是一群伪儒不懂装懂,随口捏造出来的谎言。而《论语》是基本教材,如果‘以德抱怨’继续大行其道,孩子们还得带歪过去。

“喏!”孔颖达拱手应命。

……

第704章:隋唐阴谋第605章:谋李渊,拟设内阁第357章:可怜的颉利可汗第506章:皇姑离家抓李世民第168章:论马(求收藏推荐)第644章:李世民解惑,意图援魏第567章:六月债,还得快第570章:兵临江都第801章:空谈误国第625章:帝王之诺第284章:为师教你做人第842章:化腐朽为神奇(求票支持)第645章:听天由命第402章:杨家女将之智第220章:论势第415章:定位幕后元凶第731章:天意,亦是人为第884章:广武涧,天赐之河(求票)第022章:诱敌深入第483章:优势因时而变第316章:登基好日子第036章:世家的无奈第416章:滚出大隋第543章:李渊以利分关陇第569章:破阵之法纷至沓来第585章:恩怨难解第667章:揣摩敌意,世绩设局第767章:战场上的刺客第190章:粮价暴涨第240章:百家(求月票订阅)第541章:裴愔入京见女儿第638章:李密决心定江南第498章:对李渊,朕已经没耐心第358章:布局西域第670章:捷报频传第240章:百家(求月票订阅)第224章:迁都第616章:割断一份亲情第179章:仁慈不好(求收藏推荐)第978章:女王访隋,玄奘作陪第380章:皇后?没感觉第748章:恩威并重第894章:玄龄议设谍中谍第230章:联合世家第711章:破军第443章:隋魏密约第472章:南阳之变第435章:秀才遇到兵第321章:以大隋的名义第339章:夺其民第917章:垂死挣扎(月底年底求票)第887章:分洪工程,分不成洪第508章:我害死了爹爹第502章:帝都定洛阳第273章:百毒俱全程咬金第616章:割断一份亲情第561章:分而食之第281章:奇耻大辱第045章:李靖的震惊第302章:归心似箭第428章:王世恽第554章:顺势而为,我是锤子?第098章:群起声讨第229章:天下惊第503章:萧后的经验第677章:父子夜议第947章:意外获胜第098章:群起声讨第469章:朕的烦恼你不懂第210章:困境第412章:又当爹了第858章:蜀郡来讯第576章:迁新居,姐妹夜话第513章:兵吏二部失权柄第846章:杨侗心动了第935章:疟疾阻大军第932章:兵临城下,内外交困第958章:山穷水尽,各谋其路第556章:算计南方士族第872章:冯盎轮回(求票)第918章:爽到立功的程咬金第727章:冯盎之谋,军前斗阵第791章:河岸遇伏第208章:虽远必诛第883章:嫁祸东吴,水落石出第071章:讨媳妇第688章:逆转契机第967章:逼萧瑀接权力之剑第129章:中原有变第625章:帝王之诺第213章:柔然第404章:武举开幕第164章:无一善类(求收藏推荐)第604章:败亡前的疯狂第375章:大赢家大输家第407章:全军覆没第077章:始毕毒计第681章:任用降臣第904章:意外动胎气第661章:进退两难,垂死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