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这样安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此地距离敌人已经不远,一万人一起行动,声势浩大,既不利于快速行军,又容易暴露目标,让敌人有所警觉,如此化整为零,三路兵马各自从一个方向进军,对连云堡形成包夹之势,好处很多。
七月十三日辰时,这是三路大军约定的汇合时间。护密国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附属于吐火罗,吐火罗是亲唐的西域国家,居于葱岭西、乌浒河之南,是个男多女少、兄弟合娶一妻的国度,而护密国更是个领土小的可怜的小国,忽然看到唐军前来,护密国王连忙亲自迎接。
李跃看到这群奇装异服的西域人,没有多做停留,借道穿过护密国,直接向连云堡进发。待李跃大军走后,护密国王急忙召集国内的臣子商谈此事,大唐与吐蕃对西域的争夺势如水火,自从三年前,南边的小勃律迎娶了吐蕃的公主,受吐蕃笼络而叛唐,吐蕃大军就可以从瓦罕走廊(护密道)出军,切断大唐东、西两地的丝绸之路,这样西域二十余国的贸易物品都被吐蕃截留,唐朝也试过几次攻打,都无功而返。
现在大唐的军队已经来到此处,护密国王又看到了大唐争夺西域的决心,护密国虽然只是个弹丸小国,但是现在情势发生变化,护密国王需要重新审视对吐蕃的态度,毕竟大唐的威名尚在,因为之前吐蕃在西域占据主动,就在瓦罕走廊的偏南处,连云堡内就有吐蕃一万大军驻扎,而小勃律算是西域的“大国”,各个小国基本上都看小勃律动向选择归附,弱肉强食,无论是大食还是吐蕃,还
是东边的大唐,都只不过是为了争夺在西域的利益罢了。
连云堡是吐蕃的一个据点,该地南面靠山,北面依水,地势险要,里面驻有吐蕃一万兵力,名义上号称驻军一万,其实连云堡中的属于吐蕃守军只有一千余人,在连云堡的城南十五里处,因山为栅,驻扎这小勃律的士兵八九千人,遥相呼应进行声援。
大军按部就班,如期到达连云堡北边的婆勒川,七月十二日只不过婆勒水此时正值涨水,波涛滚滚,凶猛异常,突然看到这样的变故,李跃表情凝重地站在婆勒川前,望着滚滚咆啸而过婆勒河,没想到今日就涨潮,然而现在已经是七月十二日。
李跃先命令大军原地驻扎,等待其他两路大军的到来,河水暴涨,无法渡河,李跃认真分析眼前的情势,认为唐军必须尽快度过婆勒川,否则吐蕃守军一旦发现唐军,势必做好准备,那样一来将会极大地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难度。
第二天,马遂与南霁云两路大军如期与李跃汇合,看到面前暴涨的河水,马遂等人与李跃意见一致,必须尽快跨过婆勒河,现在唐军没有退路,已经是孤军深入,一旦让敌人有了准备,形势将会对唐军不利。
于是李跃命令兵士每人自备三天的干粮,准备在七月十四日凌晨渡河,这样的命令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边令诚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河水如此急促,如何渡河,士兵中也有一些人认为李跃这个决定简直太疯狂了。
但是李跃的态度很坚决,所有的士兵自备三日干粮,苦苦等待第二天凌晨的到来,面对手下士兵的军心动摇,异声连连,李跃无动于衷,只是派手下在婆勒河边摆上祭品,杀马祭河。
第二天清晨,婆勒河水低缓,汹涌的河水减缓了很多,潮起潮落,无人可以判定,但是这一次,天助唐军,一万大军陈列在婆勒河水前,李跃一骑当前,看着身边的将士们
迅速地度过婆勒河,而且“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当看到河对岸的唐军已经形成列队,见此情景,李跃如释重负,兴奋地对身边的边令诚说道:“如果我军在渡河途中被吐蕃发现,受到敌人的袭击,那么我军败局已定,现在我军已经在河对岸站稳脚跟,对岸的连云堡内的敌人就算发现我军至此,也已经无法阻止,这是上天注定敌人要失败。”
世事无常,果然不假,但是这一次上天真的庇佑了唐军,就算是边令诚也不得不信服,昨天还汹涌澎湃的河水,一夜之间,就减缓了这么多,只能用天意来解释。不到两个时辰,一万大军全部度过婆勒河。
唐军大兵压城,没有丝毫停缓,李跃便开始组织攻城,吐蕃守军没有料到唐军能够突然到此,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依山居险,滚木与擂石如雨而下,唐军组织了几波进攻都被敌人压下,没有机会攀登。
连云堡内守军已经乱成一锅粥,唐军简直就是从天而降,怎么可能突然来到这里,尤其是小勃律的军队,更是吓得神魂颠倒,大唐过去一直是小勃律的宗主国,只是在近几年国王选择了吐蕃,现在大唐的军队前来征伐,在心理上小勃律的士兵们就已经吓破了胆。
守将此时已经来不及求援,只能尽力让手下凭借山势来阻挡唐军的进攻,只不过在前几波试探性的进攻之后,唐军忽然停止了冲击。
李跃望着面前慌乱应对的敌人,下定了灭此朝食的决心,敌军现在的心理在唐军面前,已经动摇了,李跃决心一鼓作气灭掉对方,命郎将高陵、陌刀将许晔率领三千陌刀手为先锋,并且立下军令状,限中午前破城。
高陵、许晔两人率领陌刀手避过正面的战场,从一处峻峭的山崖边上奋力攀登,正面战场李跃命令陷阵营开始攻城,小勃律的军队此时也是被逼急了眼,看到唐军发动了猛攻,急忙开始用擂木滚石进行还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