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二章:长安朝臣

“陛下,虽说只是一本账本,但是也足以反映的出来钱庄存在的诸多问题,陛下要彻查全国各地的钱庄,这势必要掀起一阵不小的浪头来,臣以为,查肯定是要查的,毕竟涉及到国库的钱财,但是不能急,不能猛,一边彻查,朝廷也要做好十足的准备。”褚遂良说道。

“褚爱卿可以说的更详细一些。”李承乾看向褚遂良说道。

“当初钱庄的事情是户部立项,而后推广到整个大唐,现如今钱庄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足以让人看清楚钱庄之中所存在的弊端,臣以为,此事,还应该是由户部来牵头,给出方案,革除钱庄的弊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褚遂良说道。

“户部,你们以为呢?”李承乾看向户部的三人。

“臣附褚遂良大人之议。”户部尚书拱手说道。

这事儿本就是他们的职责范围,钱庄是他们牵头推广的,现在出现了问题,也自然得是他们来补救,当初出方案的时候,最熟悉钱庄运营的,可就是户部的人了。

“如此,钱庄弊端补漏的事儿,就交给你们户部去做了,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送到宫中。”李承乾说道。

“是。”户部尚书拱手说道。

“至于牵扯到这钱庄之中的人,诸位觉得,该如何处置啊?”李承乾的目光扫视过众人。

其实李承乾心里知道,玄世璟在外面,既然把事儿给查出来了,账本送到长安来了,主犯肯定是活不成了,但是李承乾想想五姓七宗的这些世家,明明已经家财万贯,还要与国谋利,心里就老大不是滋味儿,主犯为什么能够侵入钱庄?还不是本家在本侯撑腰?他们弄到的钱财,大多还不都是上交到了本家的库房之中,不然年底做什么账本?

李承乾真正的想要处置的,是五姓七宗牵扯到钱庄的人在朝中的势力。

说他们跟这事儿没关系,不沾染,谁信?

没有他们在朝中的威势,钱庄岂会就犯?

五姓七宗,每一家都像是一棵大树,而那些主犯就是一些树枝或者是树叶,摘掉了树叶,砍掉了一小根树枝,对于整棵树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到了一定的时候,它还会重新长出来的。

而李承乾想要的是不再让他们继续长出来。

“老师觉得该如何做?”李承乾的目光看向于志宁。

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于志宁就在东宫,于志宁的性子李承乾是知道的,刚直不阿,遇到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于志宁的看法也是最激进的,而现在,李承乾需要于志宁的这份激进,他需要于志宁打开这个话头,揭开这个话题,而后他再顺水推舟的整顿这这些世家在长安之中的势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账本已经落在李承乾手里的郑家。

不过,显然李承乾有些高估了于志宁,在东宫的时候,于志宁就不买李承乾的仗,现在李承乾成了皇帝,询问他的看法,而于志宁也显然没有明白过来李承乾的意思,或者说,他明白过来了,但是他不想让李承乾那样做,所以干脆就敷衍过去。

“陛下新政,若是手段太过激进,难免会让朝中群臣动荡不安。”于志宁说道:“臣以为,户部针对钱庄之弊端进行革除,这是好的,至于其它的......”

“老师觉得,伸手钱庄的人,就应该让他们继续逍遥法外?”李承乾问道,面色之中,也带着些许的不悦。

这于志宁往日的刚直不阿呢?怎么到了这会儿就怂了?这可不像他。

“这......”于志宁吞吞吐吐,有些说不出话来,其实他的本意也是好的,李承乾基今年刚刚继位成为皇帝,这年号还在贞观,没到永辉呢,眼见着离着元日也就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在长安城之中折腾出大动静来,有些不太值得,肯定会让人觉得新皇嗜杀,对新皇的名声不利。

但是李承乾也没想过自己的名声什么的,他要处理的,都是该处理的人,都是与钱庄亏空案有关系的人,这有什么好损名声的?既然敢犯法,那就应当处置,这是公事,也并没有夹杂皇室的私人恩怨在其中啊,更何况,李承乾与他们也没有什么私人恩怨。

“李敬宗。”李承乾看向了李敬宗:“李爱卿以为如何?”

“回陛下,臣以为,钱庄之事,当用重典,若只是轻轻松松草率处置了,是不会让后来之人有敬畏之心的,今天钱庄所面临的问题,后续的人还会犯。”李敬宗说道:“钱庄关乎天下百姓,与朝廷国库挂钩,我大唐富裕起来,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情,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大唐不能忘了以往过穷日子的时候,若是钱庄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钱庄亏空,那定然是国库就要贴补,国库就要亏空,国库亏空,难道大唐前行这么多年,又要把日子过回去吗?”

许敬宗说的头头是道,也把话说在了李承乾的心坎儿上。

李承乾的父皇李二陛下作为一个皇帝,十分优秀,而做儿子的想要超越当爹的这份功绩,说起来并不容易,李承乾在坐上皇位之前,大唐东西两线作战取得胜利,甚至还灭了新罗,这笔功劳是要算在李承乾的身上的,而李承乾自己本身也不希望他执政的道路开搞走低,也不希望大唐到了他的手里去走下坡路,而印证大唐实力的的是什么?国库的钱财,兵将的威武,朝臣的办事能力。

现在许敬宗一番话语,就将钱庄的痛处与朝廷的关联指了出来,李承乾能不仔细思考他所说的话吗?

其实这当中的道理在场的人都知道,只是有的人愿意附和李承乾,有的人不愿意去往死了得罪五姓七宗,毕竟现在的五姓七宗仍旧是朝廷的中流砥柱。

“许爱卿说的,诸位都听到了吧?”李承乾说道:“若是诸位还有什么高论的话,不妨说出来,朕听着。”

第四百九十一章:江慕晴的直觉第一百六十七章:沉默与恳求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送信的人第八百零八章:前兆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下手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出发第四百三十九章:危机暗伏第一千零四十七章:夺地容易守地难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一团麻烦第二百一十三章:接触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孤立无援第八百八十五章:为人父第一千零二十七章:育儿经第一千零七章:长安的使者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子之怒第二十章:对弈第六十一章:钱家第二百四十二章:非法和尚第六百零八章:夜探辽东城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小本本第三百一十六章:王氏遇袭第一百六十四章:逼近的真相第四百零一章:臣附议第二十章:拟定章程第三章:身份第二百二十一章:孙思邈的耳根子软第六百一十九章:战与和第一百六十七章:绑人第四十九章:奸商的套路第一千五百章:死定了第六百五十六章:长安大事件第三百一十九章:功亏一篑第二百三十五章:学堂的事儿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谁都贪恋富贵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牵扯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透气第七百八十章:豁达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婚事提前第一百六十二章:被人下了药第四百四十一章:李家宗族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李医到东山县第九百五十六章:文学院的进士们第二十四章:阳关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无功而返第八百一十八章:举荐第四百五十章:后宫第一百零六章:拜访张家第二百一十三章:接触第一千零九十章:早朝奏事第三十六章:回家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防患于未然第八百三十五章:夜话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暗中行事第六百五十五章:到处被催生第三百八十章:彩头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清理善后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朝堂争论第六百九十七章:家中客第八百一十二章:人证第八百八十八章:最后的案情第四百零二章:回庄子第二百七十四章:娘子军的安置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钦差大臣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如何处理第六百零二章:轮班第七十四章:下狱第一百零八章:燕来楼的新头牌第四百九十八章:跟踪第七十章:请人第四百一十七章:选址第一千零三十五章:清洗第一千五百二十六章:书院戒严第二百七十八章:五次罢相的大佬第八百零五章:抓人第七百一十四章:收入与支出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一个女婿半个儿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走个过场第一百零三章:程咬金的邀请第二十六章:没爹的孩子无人管第二百七十二章:满脑子都是钱第八百八十八章:最后的案情第四百五十五章:拜访萧瑀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崔孝益“自杀”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抄家(上)第七百八十五章:孕妇第九百零四章:做学问第四百九十二章:长鞭莫及第二百五十三张:投到神侯府的行卷第五百二十七章:章程第二百九十五章:名声、实惠都要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手段激烈第三百六十六章:十二万大军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崔孝益“自杀”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思量第五百八十五章:水淹第九百零一章:书院的动静第七十九章:打听消息第二百五十一章:波及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一丘之貉第一百八十七章:二女侍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