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土人的大军在欧翁的带领下,朝着新奥城开了过来,这场战争,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土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家园而战,他们是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者,而唐军却是邪恶的一方。

杜睿会有这样的感伤,但是唐军将士却不会有任何负担,他们只知道一点,他们是在了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国家赋予了他们守护这片土地的重任,无论多么艰难,他们必须完成,他们是军人,军人的义务就是去守护他们需要守护的东西。

一骑哨探纵马飞驰而来,在狄仁杰的面前止住,拱手禀报道:“刺史大人!土人叛军距离我大军已经不足三十里了!”

狄仁杰闻言,并没有惊慌失措,只是淡然的点了点头,道:“继续查探!”

哨探领命,再次飞驰而去。

这一战,狄仁杰并没有缩在新奥城中,新奥城虽然经过了冯毅数年的经营,可是和大唐本土那些坚城相比,还是大大不如,当然如果土人叛军没有攻城武器的话,笼城战,也是不错的选择,只可惜叛军得了高人的指点,此前进攻几个汉人坞堡的时候,都带上了云梯,冲车之类的攻城武器,想要凭借着新奥城那低矮的城墙,防御住土人叛军的十几万人,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如果进行笼城战的话,唐军骑兵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虽然如今在大唐本土,杜睿已经发明了火器,将大唐的战争模式基本拉进了热兵器作战时代,但是骑兵依然是大唐的绝对利器。

唐军编制当中的轻骑兵,在大唐建立,以及随后的历次征战过程中,其重要性和威力已经得到过无数次的验证。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时,唐军就以高涨的士气和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打垮了装备笨重的隋王朝军队,也摧毁了重装甲骑兵赖以存在的世族门阀制度和部曲私兵制。

战争中,轻骑兵和重骑兵的较量,表现在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力的较量,最终导致了轻骑兵的重新兴起成为主力军种。

唐军中,骑兵数量极多,总的步骑比例约为3:1,纵观华夏的历朝历代,堪称冠绝。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得到突厥2000匹马的帮助,在陇右监牧,这是唐军最早的骑兵基础。

自此后,养马日盛,又注意吸取前朝教训,讲究养马方法,还常常向北方游牧民族买良种马以杂交,马匹更是健壮。其数量,更较汉代为多,自贞观朝以来,太宗推行马政,再加上杜睿累次出征,带来了无数的良种马,最多的时候,唐军拥有战马七十万余匹。凡征战用马,皆挑选好马,务必精壮。由于养马,用马均出色,唐军战马比之突厥西域的马毫不逊色,不似汉时,养马虽多而质量不是很好。

唐军骑兵的装备也十分精良,骑兵短兵,全部用刀,长兵流行用马槊,远战用弓弩。唐军骑兵战术,最为擅长的,当推轻骑兵的奇袭和急袭。为此,每逢征战,常常集中轻骑兵主力进行远程奔袭。

杜睿的岳父太宗皇帝和恩师李靖,均是使用骑兵进行奇袭的高手,如太宗皇帝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三千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

此外,唐代骑兵战术,还特别注重步骑配合,各用其长,发挥其综合战斗力,如,安史之乱,郭子仪收复长安与洛阳的两次作战,均以步兵当其前,而用回纥骑兵袭其侧后,因而成功。

唐军运用轻骑兵作战取胜的战例很多,不算杜睿当初远击七千里,平定高昌一战,单单是杜睿之前,就曾有过无数的经典战例可循。

高祖李渊出兵太原,欲入关中,隋将宋老生引精兵据守霍邑阻之。李渊不得进,有进退维谷之势,时太宗皇帝坚决请战,于是决意进攻。高祖李渊和世子李建城布阵与城东,太宗皇帝率部队阵与城南。宋老生中激将计,攻高祖,于是高祖引兵稍退,宋老生追击,而太宗皇帝自率精骑为前锋引兵从南面冲击宋老生部侧后,将其击溃,最终斩杀宋老生。

还有平薛仁杲之战,时太宗皇帝拒薛仁杲大将宗罗喉于浅水原,坚壁不出,但命精骑抄敌粮道。太宗皇帝度时机来到,命属将庞玉列阵与浅水原上,诱敌来攻,宗罗喉果然全力进攻,太宗皇帝率大军,以骑兵为先锋,冲击敌军侧后,大败之,于是乘胜进击,包围后方之薛仁杲,并将其逼降。

再有就是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之战,武德四年,太宗皇帝领兵包围洛阳之王世充,先攻击其外围据点,王世充每次出城支援,太宗皇帝就以骑兵为前锋,冲其阵,每战皆捷。王世充困顿,只能退回城中,不复出战,于是太重皇帝完成对洛阳之全面包围。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深恐唐军坐大,于是引兵西向,欲解洛阳之围。太宗皇帝迅速占据虎牢关,将窦建德堵在关外,坚壁不出,同时派骑兵骚扰其侧后,并且时常袭击其运粮部队。窦建德为之疲弊,每日布阵,但求速战。太宗皇帝趁其列阵良久,士卒疲惫,于是以精锐骑兵为前锋,直击其阵,大军继之。唐军猝然而至,窦建德未防备,大为被动。太宗皇帝所部骑兵,数次击穿敌阵,来往好几次,又在窦建德阵后立起唐军大旗,于是敌大溃,太宗皇帝率骑兵紧紧追击,窦建德被唐骑将军白世让和杨武威擒获。于是,唐军再围洛阳,王世充出降。

此战,太宗皇帝平定二雄,骑兵之功,大哉!

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杜睿亲身参与的征东.突厥之战,太宗即位,天下初定,于是励精图治,练士卒,任贤能,选甲兵,甚至亲领将士练兵于显德殿,诸大臣柬而不能止。数年之间,国家强盛。会突厥连年灾变,先是大雪,后是大旱,牲畜死亡极多,再加上颉利可汗为政不明,多有叛离,太宗又离间颉利和突利叔侄,东.突厥渐渐衰弱。太宗认为条件成熟,于是决意征伐东.突厥。

太宗皇帝听从杜睿的建议,以五路军进攻突厥,李靖为行军大总管。李靖领兵以3000骑兵突袭定襄,破之。颉利一日数惊,于是假意请内附,实际是观望,欲逃回漠北。太宗命唐俭会见颉利,颉利见之大喜,不为防备。于是,李靖力排众议,突袭颉利,以苏定方,杜睿率200先行,会夜雾,去牙帐七里,颉利才发觉。大军来到,颉利溃逃,唐军斩首万余级,俘获男女十余万,牲畜数十万。颉利逃至碛口,不料李靖早已领兵等候,尽俘其众,颉利率数骑脱身逃走。

此战,以李靖功最大。此一战,大唐威名,震动天下,于是四夷纷纷归服,中央王朝赫赫威名,莫过于唐。

还有就是同样杜睿亲身参与了的征伐吐谷浑,太宗皇帝命太子李承乾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五路大军,杜睿以白身相从。此战之起因,乃是吐谷浑屡次寇扰大唐边境,而当地各西羌部落也纷纷叛唐而归吐谷浑。诸军沿黄河两岸西进,至鄯州,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不战而退,李承乾采纳杜睿的一件,命李道宗帅骑兵急追,慕容伏允于库山据险而守。大军来到,李道宗潜以骑兵越山袭击其后,慕容伏允军大溃而走,唐军紧紧追击,慕容伏允父子离散,君臣相失。慕容伏允西逃,诸将以春草未生,唐马瘦弱,不宜进击,唯独杜睿坚持要追击,于是,分军为两道,南北并进,施行钳形夹击,先后战于曼头山,赤水源,进击吐谷浑都城。慕容伏允弃城而逃,尽烧野草,退至大非川,以阻唐军,杜睿仍命唐军仍然紧追不舍。慕容伏允穷困之极,无路可逃,被左右所杀。此战,唐军追击极远,杜睿所帅苏麟,秦束二部尤甚,过星宿海,穿柴达木盆地,全程数千里,堪与汉代霍去病扫荡祁连山脉相比。

唐军骑兵精锐,天下闻名,最为擅长的战术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

这里的侧翼未必就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迂回到敌人的阵后。作战只是,主帅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再率领轻骑兵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了。

正面突击,是以轻骑兵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对敌阵实施冲击,把敌人的阵势冲乱、冲散,从而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埋伏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之间就陷入包围和突击中,混乱和恐惧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名为轻骑兵,但是唐军轻骑的装备也堪称武装到了牙齿的地步,骑士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明光铠是一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非常华丽,而且重量更加轻,防御力大大的提升。据《唐六典》记载,唐十三铠,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军马主要有四种: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马、西域的哈萨克马、焉耆马、和威尔勒马。尤其是后两种,因其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是唐军正规骑兵使用最多的马种。

要说到唐军轻骑当中的王者,当属当下禁军和安西军的前身玄甲军,强将手下无弱兵,汉光武帝扫平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没。太宗皇帝纵横驰骋,就不能不提到他手下那只玄甲军了。对于这只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这支精锐骑兵的形象。

《资治通鉴》对于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太宗皇帝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领着骑兵如同黑云一般压向敌阵,声势迫人,加上玄甲军本身的精锐,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古时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并不由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玄甲军是从太宗皇帝当时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

关于玄甲军的由来,还要追溯道高祖李渊在太原一带负责防守突厥之时,他仿效机动灵活的突厥骑兵,组建了一些规模不算太大的精锐轻骑兵部队。

高祖李渊起兵之初,太宗皇帝身边已经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部队。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唐的骑兵部队大大加强,而玄甲军也大大加强,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的玄甲军劲旅诞生了。

太宗皇帝登基后,拆分玄甲军。一部分成为皇宫近卫部队“百骑”,长期驻扎在皇宫附近只在内部实行轮换而不离开京城。玄甲军的主要部分,交给了李靖,组成了安西军,在唐对突厥的灭国性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今狄仁杰手上的这支两万人的轻骑兵队伍,虽然比不上玄甲军那么精锐,但是用来对付土人叛军的话,也足够了。

要是将这支只要的军事力量用于守城的话,那可就太浪费了,憋在城中的轻骑兵,一旦失去了他们激动灵活的特点,威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所以尽管有些冒险,狄仁杰还是将手上能够拼凑起来的全部力量全都拉到了城外,准备和土人叛军面对面的决一死战。

杜学武此刻也是一身戎装,骑在马上,立于狄仁杰的身侧,道:“师兄!还是小弟正面对敌,师兄率领奇兵,如今这桩祸端,归根结蒂,毕竟是小弟惹出来的!”

欧翁率部叛乱虽然不是杜学武的责任,可要不是他急功近利,要搞民意普选,让那些土人头领保住了权利的话,也不会欧翁一举事,就应者云集,短短时间内,将澳洲道的大好形势,全都毁于一旦。

杜学武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是心里却是十分内疚,不单单是觉得对不起狄仁杰,更是愧对杜睿的信任,所以才这么急着将功赎罪。

狄仁杰淡淡的一笑,道:“仲辅!这件事就不要再争执了,为兄身为澳洲道观察使,北澳州刺史,这危险的活计自然该留给自己!况且为兄不熟悉战事,率兵突袭,最重要的就是临机决断,把握好时机,这一点为兄比不上你!”

狄仁杰虽然在历史上也称得上是允文允武,可战阵之事,却非他所长,杜学武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从小学文,可毕竟是杜睿的儿子,自小也在杜睿的教导下,修习过武艺,更是研读兵书战策,纵然不像他的长兄杜学文那么擅长,但是在这澳洲道,还真的难以找出,比他更强的了。

杜学武争辩道:“师兄正是因为如此,小弟才要和你换换,师兄不通武艺,万一战阵之间有个什么差池的话,小弟心中难安!”

狄仁杰道:“仲辅!这件事就不要再争执了,只要你把握住机会,突袭土人叛军,你打的越好,为兄就越是安全,你记住,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澳洲的叛乱能不能平定,可就看你的了!”

杜学武闻言,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此前他的种种改革,狄仁杰都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纵然澳洲道烽烟四起,狄仁杰也不曾有过半句怨言,此刻又将这等大事托付给他,杜学武心中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见狄仁杰主意已定,杜学武也不再争了,对着狄仁杰一拱手,道:“师兄放心,小弟记下了!”

杜学武说完,便招呼着掌军校尉,率领五千轻骑兵,按照他们之前议定的计划,分兵而出,转眼间就消失了。

这时,安顿了部族战士的格洛组长走了过来,狄仁杰见状,连忙下马迎接:“岳父大人!”

格洛组长上前一把托住了狄仁杰,止住了他行礼,对狄仁杰这个女婿,他还是十分满意的,年纪不大,就已经成了这片大陆的实际统治者,当然他是分不清什么君君臣臣那些乱七八糟事情的。

“我们是一家人,你要是以后不再对我这么客气就好了!”格洛组长笑道,“十三个部族的战士都已经准备好了,我们随时都准备为了守护家园战斗。”

对格洛组长来说,投降了大唐之后的日子并不难过,相反的,在接受了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之后,他甚至觉得以前的那种生活方式才是错误的,他已经迷上了唐人那些新奇的物品,对他来说,现在北澳州就是他的家园,他也确实将自己当成了一个唐人看待。

如今欧翁反叛,要进犯北澳州,格洛族长自然不答应,要是唐人当真失败了,澳洲大陆的主人换成了欧翁的话,他又要回到那曾经蒙昧的日子里去了。

和格洛族长有同样想法,而且亲善唐人移民的也大有人在,经过格洛的一番鼓动,立刻就聚集起了一支两万人的队伍,与唐军并肩作战。

狄仁杰重重的点点头,道:“岳父大人!多谢您了!”

格洛哈哈一笑,道:“我说了,我们是一家人,还说什么谢谢,如果你真的要感谢我的话,就尽快和卢娜给我生个外孙!我老了,我想在去见神灵之前,看到你们的孩子!”

狄仁杰为人严肃大方,此刻听格洛居然说起了这等私事,不禁面色有些尴尬,咳嗽了两声,道:“这个~~~~~~~~岳父大人!还是请您归阵,叛军再过不久就要上来了!”

格洛正要点头答应,突然笑了,只见远处新奥城的方向,一骑快马奔驰而来,不是别人,正是格洛族长的女儿,狄仁杰的妻子卢娜。

狄仁杰也看到了卢娜,眉头不由自主的一皱,等到卢娜到了近前,下马,他忍不住责备道:“卢娜!你~~~~~~你怎么来了,这里马上就要打仗,速速回新奥城去!”

格洛族长也跟着道:“是啊!卢娜!快回去吧!你放心,你的丈夫这里,我会保护他的!”

卢娜闻言,一笑,道:“父亲!夫君!我来这里就是帮助你们作战的!”

狄仁杰闻言,道:“胡闹!你一个女流之辈,妇道人家打什么仗,这里太危险了,速速回去!”

格洛族长也劝道:“是啊!卢娜!这里太危险了,而且你在这里的话,会让我们分心的!还是回城去,你放心,我们会战胜欧翁那个小家伙,将叛军杀得片甲不留!”

父亲和丈夫一起劝说,可是卢娜似乎并不打算改变主意,反而笑道:“我要的就是你们分心,只有你们的心中惦记着我,你们才会为了保护我而奋勇作战!”

卢娜说着上马,到了阵前,看着黑压压一大片身着玄甲的唐军骑兵,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话,大声道:“将士们!我是你们的刺史大人狄仁杰的妻子卢娜,今天你们就要和那些叛军作战了,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勇士,为了守护家园,为了守护你们的家人,你们肯定会拼死作战,今天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去面对死亡和杀戮,我就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打败敌人,如果你们取得了胜利,我会和你们一起欢庆,如果你们不幸失败,我愿意与你们一同赴死!唐军将士们!证明你们勇气和忠诚的时候到了,打败叛军!让我们一起庆祝这场胜利,让澳洲大陆重新赢来和平和安宁!”

卢娜的战前动员没有一句壮怀激烈的言语,但是每一句话都钻进了将士们的心里,他们今天在这里作战,不单单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一个唐军士兵守疆卫土的义务,更多的还是为了保护他们身后的家人。

这些唐军士兵在这里驻守,长的都已经快要十年了,在这里他们也都娶妻生子,他们的家就在他们的身后,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家园遭到破坏,不想让自己的亲人遭到杀戮的话,他们就必须豁出命去。

而且,刺史大人的夫人还在这里,就算是为了保护这个美丽,勇敢的女人,他们都不能失败,只能胜利。

狄仁杰看着卢娜,完全楞住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他感觉得到,身后唐军将士的气势比之方才更盛了,一个个都好像是从地狱里归来的凶神,只等着杀戮的到来。

探马再次到来:“刺史大人!叛军已经距离我军不足十里了!”

狄仁杰闻言,猛地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大声呼喊道:“将士们!叛军已经到了,为了大唐,为了我们亲人,拼死杀敌!”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激烈的战号猛然间响了起来,狄仁杰大声道:“格洛!”

格洛也是一脸的正色,大声应诺:“格洛在!”

狄仁杰吩咐道:“格洛族长!本刺史命你率领十三族勇士,为后阵,待本刺史与叛军杀在一处之时,看本刺史令旗挥动,你们便猛攻叛军左翼!”

“格洛领命!”

格洛族长看了卢娜一样,满是关切道:“卢娜!你要当心!”

卢娜也郑重的点点头,道:“我会的!父亲,你也要保护好自己!”

格洛走了,卢娜纵马到了狄仁杰的身边,手上拿着一柄刀,道:“夫君!今天就允许我任性一次吧!我们一起杀敌,生一起生,死一起死!”

卢娜知道自己的丈夫手无缚鸡之力,是个十足的文弱书生,战场上刀枪无眼,像狄仁杰这样不通武艺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送了性命。

卢娜可不一样,她从小就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之中长大,当初她出生的时候,恰逢杜睿第一次光顾澳洲大陆,她和她的族人一起被圈禁在中澳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在那里她整整生活了将近十年的事件,虽然也没修习过武艺,但是身体灵活,敏捷,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几率绝对要比狄仁杰高。

自从知道狄仁杰要在城外和叛军决一死战的那一刻起,她就打定了主意,等到开战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要上战场,保护自己的丈夫。

狄仁杰看着,他说不出拒绝的话来,评心而论,他最开始的时候,对这个异族的妻子是十分排斥的,如果不是杜睿的主意,他绝对不会娶一个蛮人做自己的妻子,但是随着两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长,他对卢娜也生出了感情,他这个妻子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善良,勇敢,坚强,如今听着卢娜的言语,狄仁杰的心中也满是感动。

“对!我们夫妻并肩作战!”

唐军严阵以待,很快远处就传来了一阵“嚎!嚎!”的呼喊声,那是毛利战士发出的战号。

地平线上突然涌出了一片黑影,越来越近,狄仁杰的眉头也在一瞬间锁了起来,手紧紧的握着宝剑,手背上青筋迸现,这是他第一次领军作战,他没有经验,心难免发慌,但是他绝对不缺少勇气。

将无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则军心可期!

这是当初杜睿对他们这些弟子说过的话,以前狄仁杰还不能深刻的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但是现在他知道了,当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他发现他的身体里充满了无穷的勇气,这份勇气,让他坚信大唐将赢得这场胜利,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狄仁杰这边已经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欧翁却在幻想着,一直杀到新奥城下,将那座十分碍眼的城堡一把火付之一炬,和唐人的城堡相比,他还是更加喜欢帐篷,城堡对他而言,就是束缚了他的灵魂,让他无法和大自然进行灵魂交流的一个禁锢。

“我的朋友!外来人似乎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在欧翁旁边的真腊老远就看到严阵以待的唐军,大声提醒了一句,欧翁正幻想着亲手将卢娜抢过来做妻子呢,美梦刚做到一般,却被真腊惊醒了,这让他有些不满。

“我的朋友!你在说什么,那些唐人只会躲在他们的墙里颤颤发抖,根本就没有胆量和我们的勇士面对面作战!”

之前席卷澳洲大陆的中南部似乎是太过顺利了,让欧翁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唐人都是胆小鬼。

真腊指了指远方唐军的军阵,道:“他们看起来并不胆小!”

欧翁顺着真腊所指的方向看过去,顿时也吃了一惊:“他们~~~~~~~他们怎么敢出来!”

不管欧翁如何惊讶,唐军确实从新奥城里出来了,而且严阵以待,等着他们送上门来,看上去似乎都有些不耐烦了。

真腊倒不觉得如何惊讶,对他来说躲在墙里的敌人,和在旷野上的敌人没什么区别。

“我的朋友!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主动发起攻击,让那些外来人好好见识一下我们的勇气!”

欧翁闻言大大的眼白顿时翻了一下,当真是无知者无罪,欧翁此前在土人和唐人移民叛乱之时,可是曾与杜睿率领的大军有过正面交锋的,当时杜睿麾下的骑兵虽然很少,但是也让欧翁好好见识了一下骑兵的强大威力。

眼前这是多少骑兵,怎么看都有上万人,欧翁不会算数,但是唐军军阵那大气磅礴的气势,还是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压迫感。

真腊见欧翁不说话,还以为欧翁怕了,这让他有些不满,道:“我的朋友,真正的勇士是不会胆怯的,如果你觉得我们无法战胜外来人的话,我也不愿意跟着你趟这浑水了!今天我就离开这里,回我们毛利人的岛上去!”

放毛利人离开,欧翁闻言,顿时清醒了过来,这会儿要是真腊率领他的十多万大军离开的话,等待他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唐军疯狂的追杀,最后抛尸荒野,彻底和他所热爱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不!我的朋友!我当然不会胆怯!”欧翁急忙辩解道,“只是,我希望你和你的族人能够做好准备,那些外来人所骑乘的是一种叫做马的动物,那种动物奔跑如飞,一旦冲起来,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阻挡的,当初我们和外来人作战的时候,他们只有几百匹马,就将我们的大军冲的七零八落,现在他们有这么多骑兵,我想这场战争或许我们要重新考虑一下,应对的方式了!”

真腊闻言,非但没有将欧翁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大笑了起来,道:“我的朋友,曾经失败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了你的心头,让你的心不再像以前那么坚定了,你所说的马,就算是跑得再怎么快,他们也终究是畜生,只要是畜生,就是没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生物,我们为什么要惧怕,好了!我的朋友!快些发起进攻,结束这场战争,让你们的土地重新恢复和平与安宁,这是神交给你的使命!”

欧翁听了,直接把真腊定性为一根肠子痛屁.眼儿的憨货,自己的话都说的这么明白了,就是说唐军不好对付,可是这厮居然好像根本就没听明白一样,这些天不断的吹捧,这厮还真把自己当成拯救世界的小强了。

强忍着郁闷,欧翁道:“我的朋友,那些外来人非常狡猾,当初我们就是上了他们的当,结果被他们剿灭了,现在我们应该小心一些!”

不得不说之前那一次叛乱,被杜睿剿灭,让欧翁还真有些自学成才的感觉,他这么想,可不是因为他胆怯,毕竟中华数千年,都是打仗打过来的,论战争经验,韬略计谋,他们这些土人哪里是对手。

真腊有些不满道:“当然!你说的没错,我们是应该小心应付这些外来人,但是这绝对不是我们回避的理由,勇士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现在就等着我们发起进攻的指令,如果这个时候退却的话,我想他们或许就再也鼓不起与外来人作战的勇气了!”

真腊虽然憨直,但是他这句话说的却没有错,未战先怯,那干脆就不用打了,逃命算了。

对此欧翁也不得不承认,而且就这么退去的话,他也不甘心,毕竟胜利就在眼前,美丽的卢娜还等着他去解救呢,怎么能就此放弃。

给自己鼓了鼓劲儿,欧翁用力的对着真腊一点头,道:“我的朋友,你是正确,我们是为了正义和公理而战,神明会保佑我们战胜邪恶的外来人,只要我们有勇气,任何敌人都将在我们正义的拳头下发抖!”

欧翁说着,跑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挥舞着缴获来的战刀,大声呼喊道:“勇士们!邪恶的外来人就在我们的面前,现在是报仇的时候了,自从这些外来人来到我们的土地上,他们带来了杀戮,带来了疾病,让我们离开家园,四处流浪,现在是将这一切都还给他们的时候了,紧握着你们手中的武器,跟随我的脚步,冲上去,杀光你们所能看到的一切外来人,夺回属于我们的家园!”

“嚎!嚎!嚎!”

土著叛军顿时发出了阵阵的呼喊声。

远处的狄仁杰也听到了,那毕竟是十几万人的呼喊,大地都在跟着颤抖,对着身旁的唐军将领道:“做好准备,叛军似乎要发起攻击了!”

唐军将令看着远处的土人大军,他的眼神之中带着深深的不屑,他曾经跟随杜睿在吐蕃作战,在西域和中亚和大食人拼杀,那等强敌都不曾战胜过强大的唐军,更何况是眼前的这些土人。

狄仁杰显然也感觉到了唐军将领的不屑,连忙提醒道:“敌方人数众多,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如果狄仁杰麾下率领的是最精锐的唐军,他自然也不会担心了,但是所谓的两万唐军,其实真正称得上是精锐的也不过万人,剩下的都是从唐人移民当中征召的,战斗力实在是不敢抱有太大的期望。

唐军将领一拱手,道:“刺史大人放心,末将一定竭尽全力保大人和夫人周全!”

狄仁杰道:“我们夫妻的安全不用你担心,你只要打好这一战就是了,好了!去准备吧!”

随着狄仁杰一声令下,唐军也开始有了动作,这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第32章 深入虎穴第58章 骚乱第39章 富人和穷鬼第51章 井底之蛙第二十一章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第1章 晋阳有喜第83章 纷纷攘攘第47章 丕平第15章 是非功过第10章 密谋第六十一章第43章 兵临石堡城第24章 返京第78章 上元佳节第七十三章第19章 事后余波第101章 海第53章 绘图凌烟阁第5章 大食消息第二十一章第74章 竖儒蜂起壮士死第61章 阿拉伯世界第88章 开城纳降第61章 凤辣子和武则天第五十二章第2章 西方人眼中的大唐帝国第47章 秋后算账第88章 开城纳降第34章 惩戒第61章 阿拉伯世界第7章 魏王之毒第7章 耿臣第五十四章第40章 亚历山大港第六十五章第14章 南下第10章 侯府寿宴第62章 英雄迟暮第69章 请辞第14章 太岁头上动土第19章 惊天第7章 魏王之毒第十九章第7章 等你们好久了第64章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第4章 西行漫记第18章 下来受死第27章 宣示主权第72章 登州军港第70章 硕鼠第42章 战战兢兢第2章 贞观十年第六十八章第7章 耿臣第79章 兵临藤原京第4章 留书第22章 君子之道续第28章 一触即发第24章 喋血城头第16章 原来是他第41章 扬我国威第49章 请缨第58章 灭其国第79章 因材施教第44章 平息第2章 庶人李治第四十九章第31章 竖子第10章 侯府寿宴第9章 西方局势第三十五章第68章 隐情第63章 诸子第68章 军神第31章 敢为天下人不敢第五十四章第28章 相煎何太急第四十九章第20章 北疆有事第67章 弹劾第83章 七宝斋内藏七宝~~~第八十四章 大观园第21章 把妹第64章 议征天竺第11章 争论不休第三十七章第69章 杜克明生的好儿子第47章 你让朕为难了!第12章 大唐皇帝的责任第四十四章第48章 罪恶源泉第三十七章第48章 初见丕平第十八章第四十八章第44章 平息第42章 风起第42章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