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太子的奏议

天竺道、滇池道、安南道几路大军出发后一个半月,最先从西宁方向传来消息,天竺道行军大总管韩威率领麾下将士及一部泥婆罗仆从军,直击中天竺,已经取得了胜绩。

为了对抗我大唐军队的攻击,五个天竺结成联盟,共同防卫,这次天竺道行军部的大军遭遇的也是几个天竺的联军。

在天竺的茶博及罗城一带,韩威以火牛阵大破天竺军队的数万象军,中天竺王阿罗那顺魂飞魄散,飞奔数百里,逃回国都王舍城,韩威以火炮、抛石车、云梯等手段,在十天内连续将茶博和罗城攻取,这几城的天竺兵溃败,被斩杀近万,余部尽俘,在战报发来的时候,韩威正率大军往中天竺国都王舍城方向进发,准备攻取王舍城。

滇池道的大军已经与梁建方所领的嶲州一带的边军汇合,往滇池一带进发途中,沿途的蛮人闻风而逃,还未遭遇过抵抗。

安南道的大军已经抵达岭南一带,在岭南的龙州一带休整,准备在休整数日后,往西南方向进发,先抵交州,在交州分兵,一路直击林邑,一路攻击真腊。

天竺道的战报还是很让人兴奋的,主持兵部工作的李业诩,也是秘令兵部所属的情报司,派出所有能派的人员,为出征的大军服务。

南方次大陆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季节之分,以晴暖的天气为主,一年到头都适合作战,这也给我出征的大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此前的战事准备中,冬衣类的东西除天竺道准备一部分外,其他两道基本没准备,这也让后勤方面的供应少了许多的压力。

只是天气较热,将士们容易生病,受了伤也容易感染,为此李业诩在大军出发前,向李世民建议比以往战事多一倍的医官数量配置于军中,准备的药物及纱布之类的东西也是成倍地增加,将在南方作战的注意事项制成手则,给每名队正以上的主官都配发一本。除了这些外,非常重要的问题还是粮草供应方面,因南方温暖,植物长得不错,战马食用的草料基本不能担心,唯一要担心的是将士们的吃饭问题。天气热,食物不容易保存,运送的粮食也容易在路上坏掉。

所幸交州一带包括整个岭南盛产稻米,朝廷将粮食补给的任务交给了岭南道的诸州,出乎李业诩意外的是,李世民责令由曾经在南方主过事的吴王李恪去负责大军的后勤补给。

李恪也即奉命而去,在与李业诩告别之时,并未说明其中的情况。

李恪在给负责粮食运输的官员令中,严令一定要保证粮食的密封与干燥,以防霉变。在对将领们的命令中,也是一再强调不可吃生的水和食物,以防出现瘟疫。

已经是初冬了,长安的秋末冬初还是比较干燥的,虽然有些让人难受,但这样的天气对于患李世民那样病症的人来说,还是挺适合的,屋内不潮湿,空气也干燥,不会对身上的疾病造成不利的影响,也使得这段时间以来,李世民的身子得到了明显的康复,精神也是好多了。

一直担心着李世民的病,亲自服侍李世民起居的长孙皇后,也终于喘了口气,放下心来,只不过这大半年来的辛劳,使得长孙皇后的身体也变差了,天气变冷起来,又时常出现气喘不过来的情况,让李世民很是着急。

所幸,休养了一些时候,调理了一阵,长孙皇后的病情也稳定了,这才让李世民放心。

身体好了,一些朝事李世民也亲自处理,特别是前方战事的情况他都一直在关注,一些决策也是李世民当着太子李承乾的面做出的,只不过所有的战事李世民都让李承乾知道,基本的事也都先问询李承乾的意见再做决定,以此查看李承乾对战事方面的决断能力。

十月初一,依惯例是个大朝会日,在京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基本都出席了朝会。

在大臣们所提请的一些事务都讨论处理完毕后,站在朝臣队列最前面的太子李承乾站了出来,将一份奏折呈给李世民,“父皇,这是儿臣这段时间来所考虑的事,就是进行赋税方面的改革…”

“儿臣认为,如今我大唐国力渐强,百姓安乐,一派盛世的景象,然儿臣却有忧虑!”李承乾已经把这段时间所准备的事项都背得烂熟了,说起来很是顺溜,“我大唐境内,世家占据着非常多的土地,这些土地并不与百姓田地般正常交纳赋税,使得我大唐国库的收入远比实际能征收的少,还有在京及各地官员的封地,这些封地也不是正常交纳赋税,据户部统计,以上这些不征税的田地已经占了如今我大唐可耕种面积的近三成,而且官员封地的规模和数量也是越来越大,若长此以往,百姓手中的田地会越来越少,终有一天,我大唐所有的土地都置于世家和官家之手,产生动乱…”

“百姓的田地数终是有限,出产也不可能无限制提高,到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大唐国库的赋税会逐年的减少,所以儿臣上表请求父皇,在暂时无法收回这些田地的前提下,世家与官家的田产,一并纳税,官绅一体,同时减少百姓所征赋税的比例,儿臣在奏本里,有详细的纳税数额比例等的讲述,请父皇定夺…”

李承乾的话刚一说完,朝臣列中像似炸开了窝一般,议论开了,李世民却不说话,眼睛一直在群臣堆里扫,看群臣的反应。

“陛下,臣支持太子的提议!”李业诩第一个站了出来,表示了对李承乾的支持,“如今天下丰足,百姓衣食无忧,然待天灾之年,百姓很有可能食不裹腹,我大唐百姓一向温顺,若非活不下去,绝不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举,如果能有效减轻进姓的赋税负担,那百姓感恩戴德,对朝廷自是更加的拥护,此有得民心之举;而世家门阀,数百年来都独然于外,没有正常交纳赋税,这使得天下百姓不满,也使我大唐的赋税收入减少至半。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却不纳税或者纳较少的税,百姓田亩少却要纳繁重的赋税,天灾之年,百姓收入不足纳税,衣食的忧虑,会使百姓心生怨恨,而暴力相抗,如今陛下对官员所封田亩颇多,也无须纳税,而官员及有功之臣会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百姓手中土地越来越少,但按人头缴纳的税却不会减少,如此以往,天下必生乱…”

向世家和官家收取赋税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进行的还有田地所有制度的改革!

“陛下,臣不认同李尚书此言!”在李业诩喘口气,想再继续说时候,长孙无忌却站了出来,表示反对,“陛下,我大唐立国才不三十年,而世家存在已经数百年,根深基固,若此时强行对其征税,那世家必定不服,因其影响力巨大,必定会闹得人心惶惶,生出乱事来。再者,我大唐官吏俸禄并不高,大部都是依仗陛下所赏赐的田亩产出维持府上生计,若与百姓一同征税,那官员的日子更是难过,说不定会出现贪污之像,此举对朝廷、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但会寒了百官的心,还会让官员们生活陷入窘境,不能一心为陛下做事…”

长孙无忌此话说得也是挺在理,博得了不少人的认可,一些朝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长孙侍中此言差矣,”,李业诩正想反击,一旁的于志宁出来说话,“陛下,官民俱是我大唐的根本,与百姓相比,官员们的日子算过得非常好了,但百姓呢?却相差甚远!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吃不饱饭!”

于志宁娓娓而道:“前些年,山东百姓作乱,正是因为田地歉收,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而所治之地官员没有及时救济,这才使得那些落难的百姓揭竿而起,在陛下亲令赈灾物资送抵,并承诺不追究作乱者责任时,这些人也都散去,动乱平息!若是百姓不饿肚子,如何会有这事?在下想问长孙侍中的是,你可知我大唐有多少世家门阀?特别是山东一带?如今天下又有多少官吏?有多少封地?光这些人所占之地就占了我大唐登记在册的田亩数的近三成,而这个数量还在增加,再过几年,又会如何?他们占着土地,却不需交税或少交税,使得我大唐的赋税流失越来越多,如此以往,我大唐的赋税将会越来越少,请问长孙侍中,你有何计?”

于志宁是山东人,对山东的事也最是关心,前两年,因黄河决口,山东遭灾,当地官员处置不当,加上世家囤积居奇,不愿开仓放粮,致使因灾生乱,灾民围攻官府,让于志宁着急万分,在朝廷准备派兵镇压时候,也就是于志宁上奏,以抚即可平乱,建议朝廷火速赈灾,并惩罚处事不力的官员,后来李世民听从了他的主意,派户部官员赶赴山东,调运大批物资过去。

在救灾物资送达后,灾民领了物资后即散去,动乱平息,几名趁势作乱的祸首被诛,使得山东地得以快速恢复秩序,于志宁也因此受到李世民的嘉奖。

山东一带正是世家势力最强大的地方,这些年朝廷针对世家也做了不少的动作,这让一些世家大阀不甘心既得利益被剥夺,采取与官府对抗或者不合作的态度,因世家占有大量的田产,山东一带百姓户均所占田地是河北、河南道一带最少的,田亩少,产出也相对少,在大灾之年百姓更容易歉收。

“你?”被李业诩如此一问,长孙无忌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但还是向李世民奏言,“陛下,臣如此想,是觉得此举太过突然,若强行推广,必定会激起我大唐的动荡,因此臣建议,此举能否暂缓施行,或者逐步施行?”

“陛下,臣附议!”长孙无忌说完后,褚遂良也马上站了出来,“此举定会招致世家抵制,前些年,兵制的改革,还有举办官学之事,已经让世家非常的不满,若此时提出此议,必定生乱,特别是山东之地!”

“陛下,臣同意向世家征税之举,”这时李世绩站了出来,“就如当初进行兵制改革时候,许多人也是反对,认为会遭到民间的反对,可是施行后,反对之声何从来?如今我大唐得益于兵制改革的成果,对外征战连续取得胜利,折扣兵员数量极少,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税制改革后,朝廷国库收入增多,百姓的负担减少,此举对我大唐江山的稳固,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臣以为,如此对百姓有利之举,即应该施行,如何施行,这只是个策略问题!”

在李世绩说完后,又有不少的朝臣门站出来地表意见,只是反对的人占多数,这项改革对于朝堂上的官员利益都是有损害的,大多的人都不希望看到这样情况出现。

在众臣吵闹间,李承乾再次站了出来,“父皇,儿臣认为,我皇家应该带这个头,皇族成员皆按名下田亩收入纳税,如此还有何人敢言反对?凡事都是一个渐进过程,刚开始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时间长了,抵触的人会慢慢少去,何况所抽之税只占其产出的不到两成…”

李承乾如此一说,朝堂上顿时没了声音,所有的朝臣们都是哑口无言,皇家也一并纳税,这在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当朝太子这话是何意?不成皇帝就是此意思?

若真的如此,皇家都纳税了,官吏还敢反对?世家还敢对抗同?只是反对与支持人都不敢站出来说什么,毕竟关系到皇家的事,没有人敢随便发表意见的。

一直看热闹的李世民很是满意出现这样的情况,见没有人站出来再说什么,当下便道:“此事各位爱卿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朕也会将这份奏本仔细看一下,散朝!”

随着李世民站起身离去,朝臣们也都散去,许多人脸上都是神情凝重,大多的人都明白,太子所提的这个奏议,将在长安及整个大唐治下的土地上引起不小的风波…

第215章 这些都是大唐的国土第174章 西北不平静第239章 鸡林州大都督府第11章 训练营成立第37章 血战赤海(五)第43章 新的作战手段第72章 小部回纥人的叛乱第51章 皇后和太子第131章 军事学院开学典礼(中)第88章 各地的情报第1章 吐谷浑寇边第13章 李靖请命第81章 攻击夷男牙帐第257章 封赏并赐婚第54章 空前的胜利第78章 为何如此第1章 这是在哪儿?第22章 我们要杀了李世民第29章 大战牛心堆(下)第224章 待朕抵达后才可攻击平壤第113章 吐蕃大军压境第80章 诸事进行中第51章 欲谷设跑了第140章 松州之战第175章 龙颜大怒第264章 连番重大举动第205章 朕决定:大军直击平壤第105章 遭遇魏王第43章 新的作战手段第214章 几路大军直取平壤第52章 镇兵之将第17章 机会第178章 看望美人儿第34章 血战赤海(二)第5章 论道第71章 朝会第223章 高藏必须向我大军投降第6章 成为军人第38章 血战赤海(六)第76章 大婚第152章 此人是谁第149章 高丽、百济自找死第114章 皇后还康健第179章 她是我的女人第147章 悠闲的日子第8章 凯旋之师第8章 琴瑟之合第80章 贞观五年是个好年份第20章 初探终南山第28章 大战牛心堆(中)第1章 邀约第71章 威吓回纥人第239章 鸡林州大都督府第209章 放了黑齿常之第63章 再访宗圣宫第65章 惊喜事儿第74章 要将兵法传于后世第105章 不被接纳第40章 受到攻击?第154章 应该放开宵禁第71章 威吓回纥人第13章 不一样的训练(下)第1章 兵制改革开始第79章 出征平叛第28章 大战牛心堆(中)第135章 武才人的驯马之道第67章 遭遇伏击第92章 吐蕃人的意图如何第236章 你为何不自立为王?第13章 不一样的训练(下)第234章 皇帝御驾回京第107章 你说朕这主意好不好?第120章 河曲之战(下)第24章 皇帝李世民第104章 曼苏来访第272章 历史在开玩笑?第21章 吐谷浑人的火攻第122章 关于吐蕃的事第42章 小子,你放手玩吧第167章 房玄龄之托第176章 李世积回京第193章 新罗人貌合神离第200章 突发情况第63章 再访宗圣宫第212章 不战而取乌骨城第38章 生擒阿史那矩第84章 给皇后治病第139章 终于明白第40章 受到攻击?第138章 做好伐高丽的准备第41章 慕容顺归降第64章 不能回家了(下)第73章 大战即将开始第135章 松州之战(九)第40章 受到攻击?第48章 重创突厥人第73章 闭门谢客第97章 李世民的大举动第196章 夜半时分,金胜曼单独来访第135章 武才人的驯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