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不一样的边塞风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暖花开时分,朔州北部的草原一改往年的冷清模样。

杜构骑着一匹马,慢慢的巡视着自家旗下的土地。

为了将这一片棉花地开发出来,杜家动员了将近五十名家中子弟,另外还有一批佃户和购买的奴仆来到这里。

“郎君,听说那些倭国人昨天又送了一批人过来了,这下总算是不用担心赶不上播种了。”

杜构身边,管家李书国满脸欣慰的说着话。

去年刚到朔州的时候,李书国是非常担心的。

一方面自然还是安全问题,担心所有的投入都打水漂了。

另外一个就是人手不足。

原本朔州就是边镇,本地居民不多,你就是高薪招募也招不到多少人。

哪知道这几个月,每隔一阵子就有倭国人的马队送来一批批的人手。

并且这个力度似乎越来越大。

“楚王殿下谋而后定,没有到时候,谁也不知道他留了什么后手。这棉花是他发现的,推广棉花种植是他的注意,移民河东道也是他的想法。

现在再结合之前的水泥路建设计划,似乎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啊。二弟还老跟着长孙冲后面摇旗呐喊的跟楚王殿下过不去。他哪里知道人家长孙家在河东道开垦棉田比谁都积极啊。”

长孙家的土地跟杜家紧挨着,并且杜构还知道他们在朝廷赏赐的土地基础上,还购买了不少的草地,如今全部都改成了棉田。

这些棉田,之前杜构担心很难开垦。

不过,趁着冬天野草枯黄的时候,放一把火,立马就光秃秃了,还肥沃了土地。

然后使用了改造之后的马拉犁耙,耕地的效率很高。

反正朔州地处草原边缘,马匹和牛羊都是不缺的。

至于各种农具,移民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准备好了。

“二郎自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如今郎君排他去广州种植甘蔗,想来再次见到他之后,应该就会成熟很多了。”

李书国也不好说太多。

虽然他也觉得杜荷不大争气,但是毕竟自己是个下人啊。

“算了,不管他了。那边南山建工主持的水渠疏通,进度还好吧?”

杜构在朔州待了几个月了,对棉花的种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跟水稻和麦子相比,棉花种植可以节约很多水,但是还是离不开水的。

特别这些土地原本都是草原,虽然附近有河流,但是水渠要是没有建好的话,还是没有用的。

“冰雪刚刚融化,他们就开始动工了。据说他们如今都把水泥路的修建停下来了,全力以赴的疏通水渠。刚刚播种的时候需要的水量很少,想来应该是可以赶上我们的进度的。”

李书国对南山建工还是很有信心的。

搞基建,它们是专业的。

“今年一口气种了这么多棉花,如果前景真的跟楚王殿下描绘的一样。不,只要有楚王殿下描绘的一半好,这河东道的北部,就彻底稳了。

而我们这些功臣之下,借此获得了巨大的收获。跟楚王殿下的这个手笔比起来,大家的格局都不如他啊。”

杜构以前跟李宽的接触并不多,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多了解了一些。

不过,越是了解,就越觉得不凡。

如今,杜构已经生出了要向楚王府靠拢的心思。

……

春雨霏霏,雨雾弥漫。

细细的雨珠,像是千万条银丝,就那样荡漾在广阔的空中,恰似穿成的珠帘。

这些银丝,如烟如云地笼罩着广袤的大地。

一些回来的早的燕子在细雨中穿来穿去,好像是想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珠帘般的雨珠一样。

都说春雨贵如油,这场及时雨,让忻州北部的一处村落之中,充满了愉悦。

原本荒芜的景象,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

石明作为里正,在年前就已经组织好各家搭建好临时的房屋,然后开垦荒地。

如今天气渐渐变暖,各家各户都在田地里忙活。

农具是朝廷发放的,耕牛和耕地的驽马也是忻州准备好了。

可以说,移民们的生活,比大家来之前想象的要好。

“石富叔,这是你们家的棉花种子,记得按照我之前说的,在播种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

石明一大早就起床了,为棉花种植的播种做最后的准备。

由于棉花种子都在楚王府手中,李宽也没想着依靠它来挣钱。

所以干脆就根据移民的情况,将棉花种子分配到了各县。

然后再通过观狮山书院的外派学员们,把棉花种子发到农户的手中。

这也算是变相的提升观狮山书院学员在移民中地位的一种方法了。

“石明,这种植棉花,真的就是播种和采摘的时候比较累,其他时候都比较轻松吗?”

石富倒不是怕累,主要担心自家这么多地到时候种不过来。

“石富叔,你放心,这种棉花,不会比种粟米累的。到时候说不定你还有一些农余时间,可以去附近的制砖作坊和水泥作坊帮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呢。”

制砖作坊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自从有了水泥之后,已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青砖来搭建房屋。

这样的房子,比木头房子要安全、耐用很多。

至于水泥作坊,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技术其实已经慢慢的扩散开来了。

李宽干脆就彻底放开,只要给一定的钱,楚王府下属的水泥作坊直接安排匠人指导你把水泥作坊给建起来。

朔州作为交通枢纽,自然也有自己的水泥作坊。

如今要在附近大力推广棉花种植,那么修路、挖渠需要用到的水泥就更多了。

朔州境内一下子就多出来五六个水泥作坊。

虽然规模不大,倒是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的需求。

“你这么说,那我就放心了。”

石富笑了笑,从石明手中接过了棉花种子。

我信你个鬼。

你要是放心了,哪里还用隔三差五的问同样一个问题。

石明心中虽然这么想,脸上却是笑容不减。

他每天都要面对无数像石富这样的农户,已经习惯了。

……

“队长,我们现在的队伍已经有三千人了,要不要干脆深入薛延陀腹地,干一票大的?”

仆乙铁虽然自己也是个薛延陀人,不过自从投靠了小田切之后,就一门心思的对付薛延陀了。

“薛延陀的大部队,楚王殿下自然有安排,我们的职责就是做一个不一样的马贼。哪怕是薛延陀人明知道我们跟大唐的关系,也哑口无言。”

小田切可是很清楚自己这支队伍的定位。

要是贸然做了一些不该有的动作,破坏了李宽的大计,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队长,其实要不是我们送回朔州的俘虏太多,我们的队伍早就破万了。到时候在这片草原上,还有谁敢小视我们?”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前锋官尉迟野田,觉得队伍没有扩大到自己想象的规模,有点遗憾。

“真要是有一万人,楚王殿下还能放心让我们在薛延陀这里闹腾吗?”

小田切的这话,说的非常现实。

要是他们的力量太过于强大,干脆占据一块草原,收拢几个部落,自己做起了草头王,那可就麻烦了。

李宽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小田切可是把家人都送到了长安去了。

他可不想有任何让李宽产生误会的事情发生。

所以这支队伍的规模,牢牢的被限制在了三千人以内,一名都没有超出。

“那我们要不换一个进宫方向,往西走一走,那里应该有更多的薛延陀部落。”

仆乙铁看到小田切的态度比较坚决,倒也没有再坚持。

“往西走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是以后的事情。如今我们就要确保朔州方圆五百里的草原之中,没有薛延陀人的大部落存在。先把这些地方再梳理一遍,然后去朔州休整一凡之后请示褚主薄的意见。我听说楚王殿下已经把褚主薄安排到朔州来了,为的就是那些棉花种植的事情。”

“队正,那棉花又不能吃。大唐安排了那么多的人员在朔州种植棉花,可是花费了不少代价吧?”

尉迟野田骑马跟在小田切身边,无聊的在那里八卦着。

在草原上行军,有时候一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也是很正常的。

要是大家也不彼此说说话,野田觉得自己都要憋坏了。

“我听说这个棉花可以纺织成棉布,想来楚王殿下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跟朝廷提出这个建议的吧。”

小田切对李宽一如既往的有信心。

“大唐的匠人们,往往有鬼斧神工的技巧,能够将很多我们看起来不知道怎么利用的东西加工成非常好的东西。”

仆乙铁显然对大唐的认可度还算比较高。

“据说朔州要修一条水泥路到云中都督府的白道,到时候需要的帮工数量肯定非得多。我觉得未来几年,我们都能在草原上很舒服的厮杀了。”

能把厮杀说的跟家常便饭一样的,也就只有仆乙铁这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了。

“大家放宽心,如果你们想要去长安,只要在这里干满三年就行。如果你们希望一直当‘马贼’,也是可以的。到时候我们以白道为中心,向北而行,那里肯定还有不少的部落。”

小田切的这话,基本上满足了“马贼”队伍里众人的需求。

不是每个人都想去长安的,特别是那些俘虏里头加入进来的人员。

……

“富贵,登善从朔州带来书信,讲述了一下那边移民的安置情况。如今勋贵和百姓都过去了,但是那里的商人却是不多。你可以引导一些人去朔州做生意,交通这么便利,人口也在快速增加,有的是挣钱机会。”

楚王府中,李宽看完褚遂良给自己的信件,就把王富贵叫了进来。

朔州一直都是军事重镇,商业比较凋零。

这完全辜负了它的大好位置啊。

虽然朔州比不上凉州的位置好,但是绝对也不差。

完全可以把凉州的发展模式,稍微改进一下之后搬到朔州来。

蜂窝煤作坊这些,不需要李宽动手,就已经有人在那里搞起来了。

水泥作坊也有。

但是像一些日常生活相关的作坊,却是相对缺乏。

至于穿大街走小巷的挑担商家,那就更少了。

李宽希望把朔州打造成跟关中其他州县一样的城市,而不是边城。

至于朔州的军事功能,完全可以往北移动一下,交给白道和云州,让大唐的实际统治疆域,进一步的扩大。

“王爷,回去我立马就去安排一下,过几天我亲自去一趟朔州。东西两市的很多商人,其实也不是什么想法都没有,只不过是人生地不熟,大家毕竟担心。如果有人组织,响应的人应该不会少。”

李宽发话了,王富贵立马就表态自己要带队去拓展朔州的商业。

“大唐运输集团从长安到朔州的固定马车路线也已经公布了,除了那些大商家,我们也可以鼓励一下小商贩去朔州闯一闯。

等今年棉花采摘了,那些勋贵也好,农户也好,个个口袋里都不会差钱,挣钱的机会多的是。实在不行,你就扶持几个典型,到时候让大唐日报好好的报道一番,一定要吸引更多的人去朔州。”

北扩西进南下,这可是李宽早就为大唐规划好的发展路线。

伴随着水泥路越修越长,大唐能够实际控制的区域将会越来越多。

“王爷,属下明白。到时候出发的时候,我也带一个大唐日报的写手一起去,好将朔州的大号前景及时的展现在关中百姓眼中。”

王富贵现在也算是感受到了《大唐日报》的好处了。

不说那些广告的效果,单单是在上面发文章的影响力,就非同小可。

“钱是挣不完的,适当的分润一下给其他人,只有把羊羔都养肥了,我们才能挣更多的钱。”

王富贵办事,李宽还是放心的。

就是这个家伙有的时候格局不够大,所以才单独再提醒了一下。

让大唐有更多的中产阶级,这是李宽追求的目标之一。

第614章 又是变废为宝第1293章 对火油的理解第670章 观狮山书院的突破第1593章 老大和老二的碰撞(万字,求订阅)第1084章 长孙无忌的对策第438章 一查粮仓就着火第209章 三日内查明真相第326章 一路向南第551章 都抢着带兵打仗第1593章 老大和老二的碰撞(万字,求订阅)封推感言!第430章 三言两语,内迁突厥人的命运就注定了第18章 来了个老神医第1028章 动乱第242章 不走寻常路第150章 备货第377章 吓到了一帮人第563章 新发现往往源自意外第1449章 不做墙头草了第50章 中秋诗会(上)第362章 无以为报,唯有……第132章 出海捕鲸第1143章 郁闷的想吐血第718章 这就交易完了?第907章 有人来自首?第1199章 李治的变化第414章 江都县的刁民,怎么变多了?第40章 突然就火了第668章 教育投入第278章 上有所好第1437章 濮王第308章 怎么是绿的?第981章 青雀葡萄酒的另类价值第628章 再翻两番?第911章 大唐皇家钱庄的危机第1326章 大生意第845章 一句话的威力第1313章 遛娃第781章 嗅觉灵敏的商家第1395章 戏肉来了第211章 事实胜于雄辩第416章 这个场景,跟想象的不大一样啊第705章 昂贵的价格第599章 军粮改革第1414章 朝会第1484章 请恕我先行离开第348章 莫不成他还想学商纣王?第798章 李世民不见了?第224章 菘菜第1209章 钱从天降(五更奉上,求月票)第438章 一查粮仓就着火第1047章 谁的宣传效果好?第747章 可以下船了第1211章 小东西,大影响第744章 无敌的运气第212章 不一样的名人第900章 梳理西北豪族的引子第414章 江都县的刁民,怎么变多了?第1078章 暴风雨来前的宁静第588章 郁闷的吕掌柜第1101章 祈雨仪式好像要结束了(求月票)第100章 长安城四害第335章 车祸引起的攻击第641章 发展化工产业第529章 不一样的学术交流会第92章 回京的契机第627章 迫不及待的王玄武第1129章 大唐皇家钱庄代金券第434章 奇葩夫妇的奇葩出行第493章 不一样的品鉴会第1329章 好事不断第1173章 态度的转变第1184章 韧性十足的天竺第96章 肉食不够?第343章 没钱,那就借嘛第348章 莫不成他还想学商纣王?第1188章 又见妖言惑众杨本满号第1080章 一书难求第1185章 经略西洋第628章 再翻两番?第356章 年轻的松赞干布第1015章 调查局在行动第294章 茶叶价格第949章 不甘心的甘迪第166章 再回长安第416章 这个场景,跟想象的不大一样啊第949章 不甘心的甘迪第1397章 优劣第1519章 暴利(6000字,求月票)第940章 撸起袖子加油干第730章 水陆并进第888章 太平洋一点也不太平第556章 胜利来得比想象的还要简单第1291章 果然是收获的季节啊第1257章 成了投资指引了?第583章 瑞兽现身了?第585章 林狗蛋的红茶第800章 水灾第1264章 都想割韭菜第476章 大唐日报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