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复国号还都

李旦兀自愣愣的,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跟泥雕木塑似的。

李隆基和贾铭忙扶着李旦来到宝座前,扶着李旦坐下,李隆基这才代李旦道:“平身。”

“谢陛下。”群臣忙谢恩,站了起来,按班次站好,井然有序。

然后,群臣瞪圆眼睛,死死看着李旦,静等他的旨意。

新君即位,总是有一系列的事儿要做,群臣不能不等待。

不过,群臣却是满脸喜色,因为李氏继位一直是他们的心愿,如今,李旦终于登上皇位了,他们不能不喜。

“陛下,陛下,你说话呀。”李隆基忙提醒李旦。

“哦。”李旦这才反应过来,忙坐直身子,脸一肃,摆出一副穆穆威严的样儿,道:“朕新即位,国事还需诸卿同心协力……”

说到这里,扭过头,问李隆基道:“三郎,你说这丞相谁当合适?”

李旦能当上皇帝,是李隆基的功劳,在任命丞相这事儿上,他不能不证求李隆基的意见。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落在李隆基身上,静等他回答。

“陛下作主便是。”李隆基没打算干预,毕竟李旦才即位,这时候干预不合适,还是让李旦乾纲独断为宜。

“那就国老吧。”李旦见李隆基没有出主意的意思,只得独断一回了。

“陛下,臣万万不敢当。”狄仁杰一惊,忙推辞道:“老臣被公主胁迫,卷入行刺一事。陛下不追究老臣的罪过。老臣感激不尽。不敢再当丞相,还请陛下恩准。”

狄仁杰卷入行刺一事,使得他身处嫌疑之地,无法再当丞相了,他有自知之明。

“国老言重了。那是小妹的过错,非国老之罪也。国老为国操劳,殚精竭虑,德高望重。这丞相之位非国老莫属。”李旦坚持。

在目前来看,这丞相非狄仁杰莫属,因为还没有一个人能取代他,只能交给狄仁杰了。

就是张柬之,虽然才智不凡,却是被重用的时间并不长,根基还浅,当不得大任。

至于张说他们更不行,因为他们还年轻,资历不足。

一味讲究资历是不好的。不过,有些职位不讲资历不行。因为资历就是根基。

“老臣不敢。”狄仁杰自觉心中有愧。

“国老不必自责,目前来说,这丞相之位非国老莫属,还请国老担此重任。”李隆基开口了。

“哎。”狄仁杰轻叹一声,道:“既如此,老臣就暂代。”

狄仁杰也知道这点,只得任丞相。

“张柬之、姚崇、宋璟,辅助丞相。”李旦道。

“谢陛下。”三人领旨。

李隆基赞赏的打量着李旦,暗想谁说李旦糊涂?这不是很明白么?让张柬之、姚崇、宋璟三人辅助狄仁杰,这是为新老交接做好准备。

“至于附逆之臣,降两等,戴罪立功,希望你们各司其职,同心同德,忠心王事。”李旦打量那些附逆的大臣道。

附逆是重罪,按理当斩。只是,这有一半大臣,若是把他们杀了的话,就会朝堂一空,官府就会停止运作,那后果就严重了。是以,降两等,要他们戴罪立功是很好的处置。

至于以后的事儿,就以后再说,到了条件成熟时,再把他们慢慢换掉就是了。总之一句话,眼下还得用他们。

“谢陛下!谢陛下!”这些附逆的大臣大喜过望,再三谢恩。

他们原本以为如此重罪,他们要完蛋了,却是没有想到,只是降两等,谁能不喜?

“嗯。挺有手腕的嘛。”李隆基很是赞赏的打量李旦。

“陛下英明。”狄仁杰他们也是赞赏。

“从今日起,恢复大唐国号。”李旦再道。

“陛下万岁!万岁!”

“大唐万岁!大唐万岁!”

李旦的话刚落音,就是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起,群臣振臂高呼,个个欢喜难言。

李唐王朝雄视天下,气吞四海,灭国数十,威名赫赫,深入人心,恢复唐朝国号,这是顺天应人的大好事,谁能不喜呢?

“至于都城嘛,还是还都长安吧。至于神都,就恢复东都之称。”李旦再度道。

“陛下英明。”群臣齐声颂扬。

唐朝的都城是长安,洛阳称东都。至于神都之称,是在武则天篡唐后改的名。

在当时来说,长安比洛阳更适合定都,其原因张良劝刘邦迁都关中就说得很通透了。当时,刘邦想要定都洛阳,而娄敬却反对,一连几个问题把刘邦给问住了。刘邦拿捏不定,就找张良商议,张良一口气提出了很多问题,刘邦决定迁都关中。

洛阳不宜成为都城,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

洛阳位居位中原,号称天下之中,位置很重要,四通八达,正是因为此点,周公这才选中洛阳,在此建城,为的是让天下诸侯朝天子方便。

方便是方便了,就是四战之地,一旦发生战争,无险可守。

而关中不同,四塞之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险要之地,完全可以保得都城的安全。这点,秦国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明证。秦国地处关中,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东进,经达百年大战,秦始皇最终统一了中国。

其中的函谷关至关重要,六国就打不下函谷关。每当秦国不利,就退回关中,死守函谷关,让六国束手无策。若是有利之时,秦国就大举东进。总之一句话,进可攻,退可守。

是以,定都关中比定都洛阳更好。

定都关中也有一短,那就是到了唐朝。因为长安成为超级城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导致关中之地无法支撑这种巨大的需求,不得不从山东运粮。

一旦关中发生灾害,那么,长安就会不稳,就会出现饥荒,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

总的来说,还是长安为都城更好。

武则天把都城定在洛阳,那是因为政治上需要。她想削弱唐朝的影响。

如今,恢复了国号,再还都就成了必然之事。

“小妹的后事,一定要厚葬。”李旦对太平公主这个小妹很疼爱,不想亏待她,决心给她办一个隆重的葬礼。

对于此事,李显是特别赞成:“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李显也很疼爱太平公主,给她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他打从心里赞成。

群臣深知李旦的心思,也没有反对。就是李隆基也是默认。

“至于武三思、武承嗣、上官婉儿。还有武氏之人,就让他们入土为安吧。”李旦此人性格温和。不愧“谦恭孝友”的赞誉。

武三思、武承嗣对付李旦这么多年,多次下死手,想要置他于死地,李旦就是把他们喂了野狗也没人敢说不对。李旦却让他们入土为安,这很厚道了。

“陛下英明。”群臣不得不服气,李旦的胸襟不错。

李隆基也没有反对,不管怎么说,这是武则天的亲戚,能让他们入土为安,可以让武则天心里好受些。毕竟,武则天年岁大了,再加上一连串的打击,她再也经受不起打击了。

果然,武则天知道这事儿后,还赞扬了一句:“老八仁德呀。三思、承嗣,你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对付老八,可老八却让你们入土为安,你们泉下有知,也该好好反思。”

经过商量,最后决定,七天之后起程,还都长安。

在这七天里,整个洛阳忙碌起来了,疯狂的运转,百姓、军队、官员连轴转。

迁都是何等的大事,需要做的事儿特别多,要想不忙碌都不成。

“张说,你先去长安,为还都做准备。”李隆基征得李旦同意后,派张说先去长安,准备还都事宜。

这是必要的,而且张说大才盘盘,李旦没有不同意之理。

张说离开后,过了三天,李隆基又命陈玄礼率领几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先一步赶到长安,接管长安的城防,为还都做准备。

都城的安危很重要,需要精锐大军来保卫,从洛阳抽调驻军是必然之事。

一转眼,就到了还都之日,李旦乘坐皇辇,群臣或乘车或骑马,跟着出发。再加上护卫的大军,百工、太学、百姓之属,络绎于道,如同一条长龙。

从洛阳出发,朝西去,经过函谷关,再到灞上,很快就到了长安。

来到长安时,李隆基一瞧,惊呆了。只见长安巍峨,是一座雄城,城高垣厚,气象万千,很是不凡。

在历史上有两个,一个是汉长安,一个是隋唐长安。

这两个长安都在关中,又不同。

始筑长安是汉朝名相萧何,他趁刘邦在前线打仗的时候,大筑长安。刘邦回到长安,看见长安宫室壮丽,不由得大怒,把萧何叫来,大骂一通:天下未定,大筑宫室劳民伤财。

萧何回答他:天下未定,正宜用民力,若是天下一定,百姓思安,再用民力的话,百姓就会叫苦连天,这正是修筑宫室的良机。

刘邦一听有理,立理夸赞萧何,对于壮丽的宫室大为喜欢。

唐长安与汉长安不同,是隋朝修建的大兴城。隋文帝得天下后,定都长安,当时使用的是汉长安。不过,年代久远,汉长安保存得不多,而且年久失修,很是破败,隋文帝决定另修长安城,就有了大兴城。

为了修建大兴城,把汉长安的原材料,比如说石料,能用的木料都拆下来使用,进展很快。到了唐朝,又多加修建,就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巨型城市。

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前后后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

第10章 请命击边第73章 默啜亲征第12章 安插人手第81章 天赐良机第58章 破大食之策第32章 你算什么东西!第24章 狼狈勾结第52章 稳定西域第21章 大举进攻第45章 首战大食第36章 滥竽充数第48章 奇葩圣旨第77章 踩的就是你第77章 默啜傻眼第32章 你算什么东西!第42章 智珠在握第42章 复国号还都第62章 战果辉煌第21章 大破吐蕃(中)第68章 绝户计第26章 好大一顶绿帽子第4章 商议军机第56章 登基第63章 一文一武第28章 妙计破城(上)第7章 突厥复国?第33章 开元盛世第55章 杨思勖第30章 吐蕃大治第7章 英雄归来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13章 张说来投第44章 鸡毛当令箭第39章 宫变(上)第19章 赢得尊重第62章 武则天的提议第25章 狠人vs狠人第61章 世界名题第47章 第二轮交锋第16章 中亚明珠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88章 李家有儿名隆基第39章 西天竺灭亡第88章 名满天下第73章 暗杀泥涅师第76章 女皇之怒第85章 大决战(中)第62章 揭皇榜第19章 等你多时了第71章 醉握美人膝第44章 遭遇大食第41章 睿宗复位第63章 一文一武第27章 全军出击第23章 活捉赞普第29章 突厥退兵第62章 战果辉煌第62章 揭皇榜第3章 威行大漠第6章 张说挂帅第67章 敌变我变第23章 在劫难逃第28章 又一顶绿帽子第1章 优素福很烦第25章 暗流涌动第18章 纷纷归降第23章 藏龙卧虎第81章 天赐良机第46章 争相结纳第42章 复国号还都第65章 气象一新第79章 东宫风光第17章 吐你一脸第59章 巨患第14章 百里飘臭第27章 大争论第19章 等你多时了第6章 巧舌如簧(上)第28章 妙计破城(中)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3章 自救第42章 斩尽杀绝第10章 扬眉吐气第78章 想逃?第57章 无理挑衅第6章 征吐蕃第10章 席卷大非川第57章 国号开元第33章 口出狂言第14章 和谈?第42章 斩尽杀绝第30章 默啜的愤怒第19章 赢得尊重第72章 大败暾欲谷第54章 精兵第62章 武则天的提议第9章 进军大非川第58章 大唐憾事第29章 王孝杰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