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姚崇十事

李隆基刚刚登基,有很多事情要忙,他怎会来到这里呢?这事儿,武则天还真是奇怪。

不仅武则天奇怪,就是李旦、李显也是惊疑不定。

就在他们惊讶之际,李隆基率领群臣进来,冲武则天见礼。

“见过祖母。”李隆基脸上泛着笑容,冲武则天施礼。

“见过圣后。见过太上皇。见过庐陵王。”群臣向武则天、李旦、李显三人见礼。

“免了。”武则天轻轻摆手,冲李隆基道:“陛下新即位,不处置国事,来我这里有何事?”

每一个新即位的皇帝,要处理的事儿多如牛毛,李隆基不处置国事,却赶到武则天这里,她不得不惊讶,不得不问个明白。

“祖母有所不知,孙儿赶来见你,就是为了处置国事。”李隆基解释一句,道:“祖母理政数十载,对大唐的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大唐之弊端,祖母了若指掌。孙儿新即位,欲要开创新的纪元,欲要革故鼎新,自然是请祖母剖陈大唐之隐患。”

“哦。”李显和李旦恍然。

随即,这两兄弟重重点头,李隆基如此做,还真是登对了。

要问谁对唐朝最为了解,舍武则天其谁欤?毕竟武则天掌管朝政数十年,她对唐朝的了解与熟悉,没人比得了。

“你真这样想?”武则天有些惊疑。

武则天虽然退位了,她毕竟曾经是皇帝,仅凭这一点。她就有不小的影响力。是皇帝心中的刺。欲要避免的。而李隆基倒好,竟然主动前来请她参与议政,这可是对李隆基很不利的一件事儿,即使以武则天心胸之开阔,也是有些不太相信。

“圣后,此事千真万确。”狄仁杰肯定一句。

对狄仁杰,武则天是信任的,听了这话。不得不信了。

武则天一双眼睛睁大,把李隆基一阵打量,一脸的欣慰,再把李旦瞧瞧,重重点头,赞道:“看来,我是小瞧你们父子俩了。老八有大智慧,拿得起放得下,心胸比天阔,比海更广。没想到。三郎的胸怀也是如此宽广,江山交到你手里。祖母也放心了。”

李旦能够在当皇帝的最巅峰时期,急流勇退,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这是真正的大智慧,无论如何赞誉也不为过。

李隆基能在刚刚即位之际,从大局出发,让武则天参与议政,这份胸襟很宽广,就是比起唐太宗也不遑多让,武则天是真正的服气了。

“三思、承嗣就没有你们父子俩这份胸襟,可笑我还器重他们,想要传他们江山,真是惭愧!”紧接着,武则天又是感慨一句。

对于武三思和武承嗣,武则天其实非常了解他们,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宽广的胸怀,他们之所以能被武则天重用,就是在于武则天想让他们祭祀自己而已。

此时见识了李旦父子的宽广胸怀,武则天不得不承认,武三思和武承嗣与李旦父子比起来,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都坐吧。”武则天招呼众人坐下来。

“陛下,我告退。”李显这个王爷只是虚名而已,没有实权,不宜参与此等事。

“七伯,你不必避嫌,你也来听听,若有好的想法,也可以说说。”李隆基却是拦住他。

连武则天这个具有潜在威胁的人都能参与议政,更何况一个李显呢?

李显想了想,也就留了下来。

武则天看在眼里,对李隆基更加欣赏了,拉着李隆基的手,笑眯眯的道:“三郎,你虽然刚即位,可祖母相信你,你这皇帝一定会继往开来,成为大唐历史上一个大有为之君。嗯,应当不在太宗皇上之下!”

唐太宗是牛闪闪的皇帝,他除了过人的才华外,还有宽广的胸怀,这是最令人心折的地方。就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后人提起唐太宗,往往就会想到他的宽广胸怀。

李隆基具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要成就一番伟业,并非难事。

因为,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聚拢人才,才能纳谏,才能博采众长,要想不成功都难。

群臣微微颔首,对武则天的说法大为赞同。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不能长时间说话了。你们说,我听,若有不到之处,我再补正。”武则天道。

这是实情,众人也没有异议。

“嗯,那就姚崇,你先说。”武则天的目光从群臣身上扫过,最后落到姚崇身上。

“我?”姚崇颇有些惊讶。

姚崇虽然才华了得,但毕竟是新秀,在朝中的威望不如狄仁杰。按理说,这样的大事理应由狄仁杰先说才是,武则天竟然点名由他来说,他不得不惊讶。

“没错,就是你。”李隆基点点头,肯定一句。

武则天是何等样人,她怎会无缘无故的要姚崇先说?她如此做,是有深意的。

“既如此,那我就说了。”姚崇也没有矫情,微一沉吟,道:“陛下,臣有十事要说。”

“十事?”

“不少啊。”

群臣好一阵惊讶。

国策不是吃饭喝水,一个人能注意到三两个方面就不错了,姚崇竟然有十事要说,这真是很惊人的。

武则天眼里掠过一抹诧异。

狄仁杰、李显、李旦和张说他们都是惊讶。

唯有李隆基一脸的赞赏,在心里暗道:“历史上,姚崇十事是大名鼎鼎,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一定是这十事吧?”

“第一件事就是自垂拱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绳下,大臣多有冤死者,若要治理天下,当以宽仁之政为宜。”姚崇缓缓开口道。

群臣重重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武则天自从架空唐高宗后,就在为登基当女皇做准备。在当时,朝中的大臣多为拥护李氏之人,武则天要当上皇帝,就要除掉这些大臣。这该怎么做呢?武则天有她的办法,那就是重用酷吏,比如周兴、来俊臣,让他们充当爪牙,帮她铲除异己,先后除掉了一大批大臣,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托孤重臣。

当周兴、来俊臣之流弄得天怒人怨之后,武则天又把他们杀了,博得人心。

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请君入瓮”,就是这样来的。

武则天固然达到了她的目的,最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女皇。然而,严刑峻法留下的后患却还在。

李隆基要想纠正这一错误,只有“以宽纠猛”,就是要用宽仁之政来改正。

“第二件就是陛下虽欲对大食用兵,欲要击破大食,然,大唐眼下国力不够强,粮草不够丰足,兵士不够多,还需急修内政,暂缓大举征战。”姚崇接着道。

“好!”群臣齐声赞同。

自从三年前,李隆基率兵出征,攻打吐蕃开始,拓地万里。看上去,固然是大好事,实际上却是埋下了隐患。

这些隐患就在于,唐朝拓地太快,没有来得及彻底稳固。不说别的,当是占领这些地方,唐朝就要派出大量的军队,多了不说,往少里说,需要二十万军队来驻守。

在打突厥那一战,武则天连四十万军队都拿不出来,一下子要用二十万军队去驻守,那么,唐朝的机动兵力还有多少呢?若是在此时对外大举用兵的话,就会出大问题。

是以,先暂缓征战,处理内部问题就成了第一要务。

“不错!不错!”李隆基大为赞赏这话。

也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下令停止前进,回到长安,要处理国内问题。

“自武氏当道以来,多以亲近得官,犯法而不究,致使律法不存,若陛下要大治天下,就得重树律法之威权,不论亲疏,一体同法,这是第三件。”姚崇看了一眼武则天道。

群臣看看武则天,再看看姚崇,心想这人也真是够直的,竟然当着武则天的面说此事,也不怕武则天的老脸没处搁。

“姚崇说得对,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理应重立律法之威权,不论亲疏贵贱,一体同法。”武则天却是点点头,大为赞成这话。

这问题是她一手种下的,她当然清楚如何处置。

武则天对他的侄子们非常清楚,他们没有过人的才华,更没有立下大功,真要论起来的话,他们就没有资格取高位。然而,武则天的根基不稳固,她需要这些侄子为他摇旗呐喊,她不得不给高位。

而她的这些侄子们,仗着她的势,胡作非为,没少干坏事。她心里其实很明白这点,只是从她的利益出发,她还得包庇,有时还得纵容。

如今,武氏已诛,这遗留问题是该解决的时候了。

“圣后英明。”武则天的气度让人心折,群臣颂扬一声。

“圣后临朝,多用宦竖为喉舌,宦竖得以干政,还请陛下约束宦竖,不使他们干政,这是第四件事。”姚崇又道。

女人主政,宦官弄权也就随之而生,这是中国的历史规律。

比如东汉时期,东汉的皇帝多为壮年早夭,继承人年幼,大权落到皇后、皇太后手里。她们主政,毕竟不太方便,因为她们居于深宫之中,就需要宦官当喉舌,传达她们的旨意。

久而久之,宦官就弄权了,结党营私,最后弄得天下大乱,“十常侍”之名也就这样留传下来了。

即使以武则天之明,也是逃过这一规律。

“甚好!”李隆基大为赞成这一说法。

第33章 轻取第22章 好大的鱼第7章 我有妙计第10章 大军西征第6章 巧舌如簧(上)第22章 帝国精锐:千骑第6章 征吐蕃第8章 献俘第46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第3章 管理奇才:王毛仲第52章 默啜的迷惑第41章 睿宗复位第10章 请命击边第8章 西域盛况第81章 天赐良机第10章 大军西征第70章 默啜慌了第64章 各有盘算第28章 妙计破城(上)第6章 李显回京第52章 打击报复第6章 巧舌如簧(下)第47章 教子有方第70章 杀机第64章 各有盘算第35章 阿罗那很害怕第67章 敌变我变第65章 武三思兵败第4章 国难思良将第37章 分头出击第34章 逼宫第71章 设伏第10章 席卷大非川第25章 暗流涌动第37章 李旦求助第1章 后突厥汗国第54章 精兵第27章 全军出击第2章 万骑第11章 兵临怛罗斯第68章 绝户计第58章 破大食之策第29章 突厥退兵第12章 低调不成就高调第40章 杀!第41章 丧家之犬第40章 太平公主的选择第31章 出兵天竺第34章 投楚王第24章 大战古尔(下)第2章 将星云集第24章 望风而降第8章 李隆基献计第25章 将门之后第52章 默啜的迷惑第40章 杀!第23章 武则天有点烦第64章 有孙若此,夫复何憾!第10章 默啜助兴第71章 图穷匕现第27章 不信也得信第78章 统统有赏第28章 大获全胜第52章 打击报复第65章 武三思兵败第72章 大败暾欲谷第70章 选妃第34章 势如破竹第69章 波斯都护府第19章 斋戒第5章 各自盘算第12章 怛罗斯之战(上)第8章 李隆基献计第31章 毁灭打击第38章 风雨欲来第31章 出兵天竺第59章 姚崇十事第43章 一路向西第56章 阿拉伯帝国使者第79章 突厥耻辱地:碛口第54章 精兵第25章 吐蕃灭亡第40章 太平公主的选择第11章 军权在握第16章 “传”兵法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19章 波斯动荡第19章 波斯动荡第19章 斋戒第5章 各出机谋第76章 女皇之怒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42章 复国号还都第34章 势如破竹第68章 龙武军第16章 “传”兵法第57章 离间计(下)第43章 立太子第38章 御前对质第34章 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