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水调歌头》

李隆基这是广而告之,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真是个损人。

众人听在耳里,不住摇头,这个李隆基太损了。

“嗯。”武则天脸一沉,瞪了李隆基一眼。

武三思已经够丢人的了,李隆基还广而告之,是嫌武三思丢人丢得不够?

不管怎么说,武三思是她的侄儿,武三思丢脸了,她也跟着脸上无光。

“数清了么?要不要我教你数酒杯?”李隆基还嫌不足,声调更高了,冲武三思叫嚷。

“你……”武三思额头上的冷汗如同涌泉般涌出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此时他真的后悔了,可事已至此,后悔有何用呢?

“李隆基,你少要得意,你还没吟诗呢。说不定,你的诗还不如呢。”不管怎么说,武三思是武家的人,他丢脸了,武承嗣跟着没面子,只得出言相帮。

“要不,我们打个赌。我的诗要是比他好,你就学狗……”李隆基扯起嗓子叫嚣,却给武则天打断了。

“三郎,酒宴之中,休得胡言乱语。”武则天当然知道李隆基念念不忘让武三思学狗叫一事,这赌无论赌不赌,武三思都会没脸面,她不得不阻止。

“陛下……”李隆基还想再说,又给武则天喝斥了。

“三郎,你要吟诗就吟诗,不吟诗就坐下,休要聒噪。”武则天脸一沉。

依她对李隆基的了解,一旦这小子来事儿了,就会没完没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绝不能让他闹事。

“敢问楚王,你的诗是……”上官婉儿明白武则天的意思,忙插话。

“我不吟诗,我作词。”李隆基回答。

“作词?你会么?”武承嗣冷笑一声。

词在唐朝已经兴起,却不如诗流行,填词的人不算多,这算是一个冷门了。用现代的话来说,作词不算主流。

“作词?”所有人都很是惊讶,万万没有想到李隆基选了一个冷门。

“你做何词?”武则天也有些好奇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隆基端起酒杯,高举在面前,仰首望天,一副问天的样儿。

“红日几时有,举盏问苍天。”武承嗣嘴角一裂,冷笑道:“这也叫词?我也会,比你写得好。”

李隆基让武三思没面子,众人的目光睃过来时,总是少不了武承嗣,武承嗣心里特别不爽,抓住机会奚落李隆基。

“应景是应景,可……”武则天摇摇头,有些惋惜。

现在正是明月东升之际,这两句虽然应景了,却并不出采。

“比姓武的好得多。”李旦却是放心了,只要隆基的词不比武三思的差,就保住了脸面。

“不好不坏。”众人在心里暗道。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隆基接着吟道。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干你何事?”武承嗣接着嘲讽。

“嗯,有点意思了。”武则天点点头,眼里露出赞赏之色。

众人也是点头赞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隆基摇头晃脑,一脸的陶醉样儿。

“你能有翅膀……”武承嗣依然是持否定态度,出言相讥。然而,他的话才说到一半,就被一片叫好声打断了。

“好!”

“好!”

惊天的叫好声响起,如同雷鸣似的。

“这……”武三思和武承嗣听着如雷的叫好声,脸色很不好看,很是阴沉。

“高处不胜寒,好!”武则天双手轻击,大声赞好,一脸的欣慰,赞道:“此言与宋玉的‘曲高和寡’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

“曲高和寡”出自春秋时的楚国大文豪宋玉的《对楚王问》,这是非常有名的典故,与“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隆基抑扬顿挫的吟咏。

“……”武则天他们重重点头,一脸的享受表情,却没有说话。

如此佳作,何须多言?夸赞已经不需要了。

武三思和武承嗣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李隆基的吟咏声格外响亮。

“好!”

“好!”

一片如雷的叫好声响起,震得仙居殿的殿顶都在颤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李隆基的声调略高。

“噌!”武则天如同装了弹簧似的,噌的一下就蹦起来了。

不仅武则天站起来了,狄仁杰、王孝杰,以及众人全部站起身。

“啪!啪!啪!”他们不仅站起身,还使劲击掌,一时间,掌声如同雷鸣似的。

这一句是千古绝唱,是苏大才子这首《水调歌头》里的经典名句,为无数后人赞颂,武则天他们是识货的,能不站起身,使劲击掌赞赏么?

“……”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愣了半天,也机械的站起来了。

要是坐着不动,那就太显眼了,一定会被众人的目光“杀”死。

他们很不愿站起来,可情势处此,不得不站起来。

这已经够让人享受的了,然而,还有让他们更加享受的,只听李隆基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隆基的吟咏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可没有人叫好。

不是他们不想叫好,而是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意境中,一脸的陶醉,他们竟然痴了。

“好!”

“好!”

“啪!啪!啪!”

过了好一阵子,众人这才清醒过来,扯起嗓子叫好,使劲拍掌赞赏。

“好好好,好三郎!”武则天是红光满面,一脸的欣喜,打量着李隆基,一脸的宠溺。

李隆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吟出如此美妙的词,这是给她挣了莫大的面子,这脸挣得够大了,由不得她不喜。

“三郎竟然还有如此文才,哈哈!”李旦是纵声狂笑,满脸的喜色。

作为父亲,有如此出众的儿子,他能不欢喜么?

“三弟,你真是了得,为兄愧为兄长呀。”李成器既是赞赏,又是羞愧。

李隆基如此出采,他这个当兄长的与之一比,黯然失色了。

“你们说,今晚谁是魁首?”武则天笑眯眯的问道。

“楚王!”一片惊天的叫嚷声响起,出自众人之口。

李隆基这词要是还不能夺魁,还有谁能夺魁?就是张说的诗,也是比不了呀。

首先,李隆基这词很美妙,美妙得如同仙乐似的,让人陶醉。

其次,还很应景,应眼前的中秋佳节之景。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描写中秋佳节的诗词,可苏大才子的这首《水调歌头》称最,无出其右者。

“大家都举杯。”武则天笑呵呵的端起酒杯,道:“我们今晚在这里共度佳节,可我们的万千将士驻守在边关,还有在各地处置政务的官吏,他们很辛苦,朕要告诉你们的是:朕没有忘记你们!朕就借三郎的词来感谢你们:朕与你们‘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一片轰鸣声响起。

第60章 血染大漠(下)第44章 鸡毛当令箭第6章 李显回京第26章 不可能?第1章 大食东进第39章 宫变(中)第88章 名满天下第61章 君臣失和第60章 血染大漠(中)第41章 睿宗复位第58章 破大食之策第33章 行刺第71章 醉握美人膝第7章 英雄归来第82章 惊天血战(下)第11章 雄心第51章 名将之才第1章 后突厥汗国第87章 《水调歌头》第6章 巧舌如簧(上)第28章 妙计破城(上)第32章 首战告捷第84章 霓裳羽衣第33章 轻取第87章 《水调歌头》第6章 张说挂帅第32章 识破第12章 张说罢官第26章 中央开花(中)第12章 安插人手第75章 张易之第7章 我有妙计第22章 好大的鱼第66章 首战告捷(上)第68章 龙武军第35章 人心思李第25章 将门之后第9章 王孝杰挂帅第15章 信?不信?第17章 谁传谁兵法?第27章 你比我狠!第10章 大军西征第27章 大争论第52章 稳定西域第31章 毁灭打击第10章 请命击边第57章 离间计(下)第13章 武三思第9章 进军大非川第12章 低调不成就高调第78章 想逃?第47章 武则天的决断第85章 大决战(下)第18章 振聋发聩第4章 契丹灭亡第42章 复国号还都第36章 中天竺灭亡第36章 诬陷第72章 大败暾欲谷第38章 东天竺乞降第16章 “传”兵法第2章 万骑第39章 宫变(中)第28章 妙计破城(上)第41章 睿宗复位第12章 低调不成就高调第68章 绝户计第59章 冬季练兵第41章 好一个狠人第42章 智珠在握第20章 侄子不如儿子亲第65章 中国智慧第35章 武则天好伤心第23章 在劫难逃第6章 征吐蕃第76章 女皇之怒第74章 奇袭黑沙城第58章 分裂种子第18章 纷纷归降第21章 要干大的第16章 告刁状第61章 张说论兵第47章 第二轮交锋第8章 献俘第28章 妙计破城(中)第38章 风雨欲来第77章 默啜傻眼第24章 狼狈勾结第25章 狠人vs狠人第11章 军权在握第8章 气死你第21章 大破吐蕃(上)第33章 开元盛世第56章 阿拉伯帝国使者第39章 宫变(下)第19章 等你多时了第65章 中国智慧第41章 铁证如山第62章 揭皇榜第42章 复国号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