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西京变(十二)

龙泉府,上京。上京又称忽汗城,渤海建国早期是为关外忽汗州,当年睿宗皇帝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即在此处。

自大唐则天神圣皇帝圣历元年至今,渤海国立国已垂二百另三年。长久的承平,让这座渤海国的都城显得格外繁华。经过十多代渤海人的努力营建,这座关外最大的城市已经构建得十分完善和庞大,不仅占地广阔,超过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四京总和,人丁也达到了三十万,是为海东盛国第一城。

这座城市的构建模拟长安,分外城、皇城和禁城,中以朱雀大街为轴,横竖各六条大道,间以小巷里弄,将城市划分为八十二坊。

宽一百一十步的朱雀大街自南门起,向北连贯外城、皇城,其尽头,便是渤海郡王大玮瑎所居之禁城。玄天门外,太傅乌胤度身着紫袍,头戴太傅冠,颤颤巍巍坐于地上,再次向紧闭的门内高呼:“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

良久,玄天门一侧开启,出来一个近侍,向乌胤度道:“太傅快些离去吧,咱家已说过了,王上身体不适,不见任何人。”

乌胤度听罢闭眼,也不理这近侍。近侍无奈,只得转身进去。过不片刻,乌胤度再次高呼:“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就这么坐在玄天门外,每隔片刻高呼一次,约莫大半个时辰之后,玄天门一侧再次开启,出来的还是那个近侍。只不过这次却满脸怒色,似乎受了不少气,出来后尖着嗓子道:“王上口谕,太傅起身回话!”

乌胤度愣了愣。终于起身,那近侍道:“王上说:‘老师竟有何事,便请明言,只是身体确实不适,就不见了。’”

乌胤度想了想,道:“老臣要问王上,大相朱承明欺君罔上,任意国事。排挤贤明,扰乱尊卑,王上知不知道!”

那近侍点了点,又进了玄天门。不久便出来,道:“王上说:‘大相秉政,乃国之制度,一应军国事宜,大相处置便可。老师若对朝廷政务有所指教。便拟折进谏。’”

折子一拟,自然又是递到大相朱承明手中,乌胤度一听,便知道王上这是托辞。渤海国王大玮瑎自从登上王位之后。便沉迷于歌舞升平、美人珠玉,国事从来不愿操心。乌胤度这些年早已对这个国王失望已极,此刻听了内侍的传话。更是悲愤,当即叫道:“王上昏聩,沉迷酒色,难道想让祖上的社稷就此坍塌么!”

内侍听得大怒,但太傅乃三师之一,虽然没有实权,却地位尊崇,就算当面直斥国王之非,国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账,所以近侍也不敢多话,摇着头回到宫内,这次却再也不开门了。

乌胤度气呼呼的又坐了下来,一遍遍的继续高呼着:“老臣叩阙,要面见王上!”

太傅乌胤度嘴里那个“欺君罔上”的大相朱承明,此刻正坐在王弟、鸿胪寺卿大封裔的府中喝茶,居于他下首的则是素有“渤海国第一才子”之称的紫绶大夫、文籍院少监、赐配金鱼袋裴頲。

主座之上正是大封裔。大封裔始终不愿先发一言,只是冷着脸,一口一口抿着茶水,眼不旁顾,似乎堂上没有别人。

朱承明心中暗笑,知道对方不会先开口,终于还是说话了。

“大鸿胪想好了么?朱某实在不知,这是好事,为何大鸿胪偏生要反对?由王而帝,招抚天下,可与大唐分庭抗礼,从此不再受其节制,大氏一族,从此为皇族矣!”

“大氏一门,二百年来深受大唐天子之恩泽,背唐而立的事情,是万万做不出来的。大相不要白费心机了,这一点,恐怕就连王上也不能同意!”

朱承明不由一滞,正是因为国王大玮瑎没有同意,所以他才再次来寻大封裔,想要试图说服对方。在他的内心里,还打着另一把算盘,只要大封裔同意了,朱承明甚至打算立其为国王,废掉大玮瑎。

“只要大鸿胪同意,朱某立刻撤去围在府上的军士,并辞去大相之职,以为谢罪!朱某一心为大氏着想,为渤海尽心,此意苍天可表!”

大封裔讥笑道:“大相果然忠心?那便撤掉军士,辞去相职吧,之后咱们再说这件事情。”

“你!……”朱承明大怒,恨不得生吞了这个油盐不进的王弟,却还是忍了忍,转头向一旁的裴頲。

裴頲轻咳一声,开口道:“大鸿胪,大相自然是忠心耿耿的,为了表彰其诚,王上已于昨日加封大相开国公之爵了。”

这句话一出口,朱承明脸有得色,望着大封裔,微笑不语。大封裔却是心中一惊。渤海国共有三等爵位,开国公、开国子和开国男,但除了早年随开国之主大祚荣的那些老臣得以封爵之外,已经百年没有将爵位封赏给任何人,没想到王上居然封给了朱承明,而且一封就是最高的开国公,难道王上就不想想,这样一来,眼前之人已经位极人臣,将来已是赏无再赏,封无可封了么?

开国公,开国公……大封裔忽然心中一动,想起了宫中那个素来沉迷于奢侈享受的王兄,莫非……他又看向了神情自若的裴頲,却见裴頲冷不丁冲他悄悄眨了眨眼睛!

大封裔伸了个懒腰,起身道:“大相稍作,某去更衣。”

朱承明见大封裔似乎态度有所缓和,心中一喜,道:“大鸿胪且去,朱某在此静候。”

厅上静默如斯,朱承明和裴頲对视一眼,两人都不说话,各自转着念头。侍女上前将两人的残茶撤去,重新换上新茶,朱承明没做理会,裴頲接起茶盏,立时便感觉有异。他不动声色的将茶盏底部沾着的纸卷摸入袖中,轻轻抿了一口,将茶盏重新放于几上。

过不多时,大封裔回来,坐到主位之上,这次任凭朱承明怎么问,却不再开口了,只是闭目沉思。

朱承明一肚子怒气,终于忍不住起身拂袖而去,裴頲跟在他身后也出了大封裔的府邸。

朱承明回头看了看府门,冷哼道:“不识时务!”

裴頲在一旁安慰了几句,他是享誉一时的大诗人,不仅才名素著,且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懂人心。几句话下来便将朱承明的火气消平,朱承明笑道:“今番裴少监也算是鼎力相助了,朱某承情,将来事成,必以左相之位相酬!”

裴頲忙笑呵呵的谢了,又恭维了朱承明两句。朱承明忽然想起一事,道:“西京来信,说是有唐使受命前来,询问应当怎生相待。说起来也是有趣,这个唐使名唤高明博,便是右领军卫大将军高尧义的一个庶子,也不知怎么就得了唐国的官身,成了使者。裴少监以为此事该如何做?”

裴頲问:“这个唐使来西京何事?”

朱承明道:“据高尧仁所言,乃是奉命督办通商,也没什么事。但棘手之处在于,高尧义已被圈禁在家,此人又是高尧义之子,想必定会知晓咱们所谋之事。”

裴頲想了想,道:“知晓便知晓,王上称帝一事将来也不会瞒人的,就算唐廷知晓了,以如今的天下大势,他们也无可奈何。不若由裴某走一遭,以本国之名,见一见他也好,裴某也想打听一些中原的虚实。”

朱承明抚掌道:“正合某意!”

两人并辔骑马,一路走一路说笑,好不自得。对于这个投向自己的裴少监,大相朱承明是极为看重的,此人中过大唐朝廷的科举,是大唐在册的进士。回到渤海后得到重用,不仅在渤海国是威望极高的文坛领袖,在大唐中原地区也是了不得的大诗人,结识的都是一时俊彦。同时,因其经常出使日本和新罗,在这两国都有十分交好的权贵挚友,常有诗文唱和。这样一个重臣,代表着文臣的风向,说白了,就是要借助他宇内的声望,有他帮助自己,大事可期!

行至玄天门外,两人一眼就看到了要求面圣的太傅乌胤度,乌胤度还在不停高呼,吵得朱承明连连皱眉。此刻乌胤度也看到了骑在马上的朱承明和裴頲,于是立即起身,当众斥骂:“乱臣贼子,擅改国本,人人当可诛之!”

朱承明压着火气吩咐道:“来人,太傅老了,心思有些糊涂,快送太傅回府!”身后神策军一拥而上,将太傅乌胤度架走。远处观望的一众官员都吓得作鸟兽散,唯恐避之不及。

有了这么一出变故,朱承明也没心思和裴頲谈笑,简单交代了几句,便打马自回府邸。

裴頲得了朱承明派他前往西京的命令,便回自家府邸收拾行装,等到了夜间时分,悄悄在烛光下打开大封裔府上所得的纸卷,只见上面写了一行字:“王上受困,不出禁中。今着裴頲筹谋,或求于大唐,或收整边关军伍,以清君侧,速宜。”纸卷上加盖了王弟大封裔的私印。

鲜红的油墨,刺痛了裴頲的双眼。。。)

第96章 决战上党(十一)第46章 双极(十八)第65章 己未之冬(十六)第45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第72章 转折(四)第57章 己未之冬(八)第20章 大河之东(五)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31章 营州经略(三)第45章 双极(十七)第72章 钉子(五)第115章 南北战策(九)第10章 魏州(五)第77章 怀远新思维(九)第15章 北回归线(五)第75章 非常规战争(十二)第62章 己未之冬(十三)第30章 营州经略(二)第112章 南北战策(六)第1章 西京变(一)第12节 幽州留后(十二)第10章 辽西双城(十)第64章 饶乐山巅(十八)第74章 怀远新思维(六)第25章 榆关风云(四)第36章 双极(八)第29章 双极(一)第141章 国器(三)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61章 河北新军阀四第39章 春夏(五)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138章 中枢之要(八)第41章 双极(十三)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13节 幽州留后(十三)第11节 幽州留后(十一)第49章 范阳之春(三)第32章 榆关风云(十一)第45章 白狼山水间(十二)第126章 河南(四)第45章 双极(十七)第6章 魏州血夜(六)第3章 辽西双城(三)第64章 燕郡问题(九)第35章 卢龙节度(四)第22章 大河之东(七)第50章 范阳之春(四)第84章 东都会盟(四)第39章 春夏(五)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46章 春夏(十二)第60章 河北新军阀(三)第16章 北回归线(六)第14章 辽西双城(十四)第39章 双极(十一)第19章 整军(二)第49章 白狼山水间(十六)第20章 整军(三)第136章 中枢之要(六)第49章 饶乐山巅(三)第3章 西京变(三)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18章 幽州留后(十八)第48章 饶乐山巅(二)第35章 双极(七)第54章 范阳之春(八)第36章 营州经略(八)第59章 燕郡问题(四)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2章 健卒营第41章 春夏(七)第99章 决战上党(十四)第74章 非常规战争(十一)第71章 怀远新思维(三)第32章 诸侯之定(十一)第2章 西京变(二)第12章 北回归线(二)第41章 春夏(七)第120章 南北战策(十四)第1章 西京变(四)第37章 营州经略(九)第74章 钉子(七)第19章 西京变(十九)第28章 大河之东(十三)第74章 转折(六)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27章 插曲(四)第35章 春夏(一)第62章 燕郡问题(七)第107章 南北战策(一)第30章 榆关风云(九)第15章 西京变(十五)第7章 魏州(二)第131章 中枢之要第91章 决战上党(六)第8章 幽州留后(八)第126章 河南(四)第46章 双极(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