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八章无题

终于,秋凉之时,北汉的使臣也亲自过来祝贺,一副两国亲善的关系。

作为曾经的盟友,北汉从未与中原有过这般的亲近,也是第一次来到汴梁,享受着其繁华。

贫瘠的河东,简直是让人落泪。

李嘉脾气倒是不错,对于北汉的小动作倒是不在意,他反而和颜悦色地谈起了两国交往,甚至说道:

“大唐如今成一统之势,与汉国也不曾有过争斗,应该平安共处才是。”

“这也是外臣所盼望的。”使臣闻言大喜,深鞠一躬,迫切地说道。

北汉统一天下的念头早就断了,如今只想要苟延残喘罢了。

李嘉笑了笑,然后苦着脸,说道:“但,朝廷中,许多武将言语,要立即兴兵北伐,从而一统天下,朕又非独夫,岂能随意而为?”

使臣愣了,他猜不透皇帝这般话的意思,您到底是愿不愿意啊?

“当然,我有心阻战,自然想要为之。”

皇帝又换了一副诚恳的表情,说道:“只要河东向我称臣,自然可避免两国交兵,我许以刘家太平,此话不得有假。”

说着,李嘉又变成一副雄心万丈地模样,说道:“我初设五京,北京就在幽州,攻伐北京才是要紧之事,所以,只要汉国断绝与契丹的联系,朝贡与我,我才能全力以赴攻伐幽燕。”

“至于契丹的威胁,有我大唐在,贵国也莫要害怕,自有大军相助。”

“再者说,太原城坚难摧,契丹人奈何不得。”

一番话说的使臣一愣一愣的。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了攻伐幽云,只要北汉改弦易帜,成为大唐的附属国,甚至允许其割据河东,保存其社稷。

这条件太过于丰厚,以致于使臣都有点怀疑人生。

在周、宋两国时,北汉几乎年年遭受战乱,太原城即使安稳如山,但依旧让刘家人胆颤心惊,所以使劲地巴结契丹爸爸。

周是世仇,宋是为了统一天下,难道唐国不想统一?

很快,李嘉眯着眼睛,又继续说道:“如果汉国依旧泯顽不灵,那么就休怪我动手了,卧榻之侧,不容敌人酣睡,这就是我的条件。”

“外臣明白——”

使臣心下惶然,其不敢专言,只能千里迢迢传信回太原,求处置。

“北汉究竟会如何选择呢?”

李嘉陷入了好奇。

这次二选一,其实就是对于北汉的提前预演,将其摆在一个为难的境地。

北汉如果选择归属唐国,那么李嘉就可以专心收拾幽云,然后再回过头灭掉北汉,属于缓兵之计。

而若是北汉拒绝,依旧朝贡契丹,那李嘉就师出有名,背盟就怪不得他了,谁叫北汉不明大势,螳臂当车呢?

说实话,北汉历史上,之所以能存活下来,主要依靠在于契丹,千里迢迢的应援,代北地区的同州,更是其西京所在,常年驻扎数万人,防御中原。

北汉不可怕,太原城再坚固,在火炮,投石车长久的轰炸下,也得塌,但契丹骑兵的救援,就让人烦躁了。

打了小的迎来大的,所以,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暂时许以和平,待实力雄厚了,再行攻伐不迟。

所以,硬拼不成,就来点软的,阳谋。

我就不信,大唐如此富庶,缺钱贫瘠的河东,以及那文武百官,不会见钱眼开?

只要长久的侵蚀,自然会让河东不攻自破。

穷惯的人,往往贪欲更甚。

“况且,有外敌的情况下,才会同舟共济,一旦环境宽松,矛盾自然就出来了,裁军?贪腐?争权?”

李嘉笑了笑,他发觉自己这招实在是太妙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北汉这个小强,还得别出心裁。

“唐国真是这般说的?”

抚摸着润滑的蜀锦,刘钧舍不得离手,多久没有享受这般的富贵生活了,他这个皇帝,当地实在没有味道,恐怕连中原普通的豪右都不如。

而在他的面前,则是上百匹蜀锦吴绸,针眼细腻,纹路秀美,可以说是非常稀有,太原都没几匹。

除此外,还有几千贯其他的财务,让刘钧高兴地都快哭了,他这个国主,实在是太憋屈了。

“正是如此!”使臣直言道:“唐帝明言,只能兵戎相见。”

“微臣还听闻,在此之前,唐帝还接见了永安军和定难军,很是安抚了一番……”

“你是说,唐人其实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刘钧回过神来,颇为焦虑。

随即,他又召集了众人,商议有关于中原的要事。

面对唐国皇帝的二选一,众人陷入了为难之中。

宰相郭无为反倒是直接了当地说道:“如果顺唐而逆契丹,位于同州的西京留守府衙,可不是吃素的,咱们北面无险可守。”

“契丹人对咱们了解颇深,一个不好,就容易造成大祸。”

“而,只要有契丹人在,唐国就永远灭亡不了大汉,所以,必须拒绝唐主,即使面对刀兵威胁。”

这一点,大家都比较认同。

中原无信,如果说中原收复了幽云十六州,那么就代表着他有取代契丹人的实力,北汉自然难存活。

而若是契丹人不倒,那么北汉就不会灭亡,这道理颇为粗浅,却是极为深刻。

刘钧对于自己的汉国也知之甚深,他当然明白离不开契丹人,但他还是想要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若是拒绝唐人,那么唐军不日即可北上,再配合定难军和永安军,大汉危矣!”

听着皇帝这般的言语,大家更是无语了。

天底下哪有这般的好事,有舍必有得,两全其美太难。

“陛下,末将认为,咱们可以直接向唐人明言,大同府驻兵数万,威胁大汉,只要唐人肯支持钱粮兵马与我,共守太原,那么我国自然会背弃契丹。”

刘继业忍不住发言道。

不料,这番话引得郭无为的赞赏:“此言甚是,若是归顺唐国,那么大唐自然有协助咱们之理。”

“而我料想,唐国定然不愿出兵出粮,其交于咱们的选择,自然就不成立,问题又推给了他们。”

第两百四十六章上党李筠第四百零九章风波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杀第七百五十一章密谋出兵第六百三十二章第1228章子嗣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1250章文教第五百三十六章心神不定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五百九十一章诗词第三十四章钦州事务第七百七十九章度田困境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一百八十七章郭荣之死第一百二十一章人至番禺(中)第一百三十六章番禺战栗(3)第1156章民心第三百六十八章巡捕司第七百四十八章第1310章甘州回鹘第十六章人心奔涌(上)第九百七十九章东出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两百二十七章不出所料第1207章献土第八百零二章贱户第七百三十七章茶税第两百一十三章利欲难安(下)第1127章八议第六章邕州衙内第七百零一章问策第两百一十二章利欲难安(上)第1110章信念第两百零八章陈桥兵变(上)第九百三十九章所得第1234章闹剧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两百零四章梅山之乱(中)第1240章兴复陇右第九百八十五章第五百四十三章心细如发第四百九十章第1156章民心第1336章鼓动第五百八十章荆国公薨第1108上京第三百九十三章皇子第六百九十一章符太后第1335章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订阅)第1296章南诏第三百一十九章扬州危矣第六百八十六章第一千零五十二章钱荒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记仇第1244章治浙第九百三十六章第八百九十七章三赵第六百八十五章种猪第1296章南诏第1321章皇事第一百一十五章风波不平(下)第两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八章家长里短第九百八十八章政治第1163章赎回?第一千零二十三章藩镇入京第两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1316章第五百八十五章儿皇帝不好当第1108上京第三百四十二章忧虑第五百九十五章润州第七百七十八章回宫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为上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九百八十三章第十一章杂事繁多(上)第三百一十九章扬州危矣第六百章俸禄增减第1140章第五百五十九章迁徙第1112章老君山第七百九十章第1114章利刃第一百一十七章暗流不止(中)第1408章孝顺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两百零五章阴谋进行(下)第四百九十五章骄兵第六百六十四章女墙第一千零三十章无题第六百六十三章第七百六十九章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贼第七十六章称霸海峡第七百三十五章千古仁君第九百二十八章阻粮第1365章野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