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章文教

bookmark

初春时节,洛阳周边的耕田,已经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春耕。

尤其是皇帝,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象征着冬去春来,他与一众儿女,伴随着文武大臣,在洛阳郊外的耕地中,进行劳作。

当然了,皇帝多年来养尊处优,早就已经好逸恶劳,象征性的动了动,就罢了。

大臣们自然马屁连拍,皇帝也泰然处之,毫不掩饰,

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样子,他的主要功能,就是任用贤臣,以及繁衍后代。

这两个任务他都做的不错,自然就没有人来指责他。

一众大臣们,围绕着皇帝,或拍着马屁,或谈论着一些杂物。

比如,之前以赵诚为首,如今孙钊为总编撰的《唐末六朝传》,现如今,又改成了《六国传》,朝变国,皇帝称作国主。

春秋笔法,用的极为顺手。

“六国老臣,史料,已经齐整,现如今进行了修订,还请陛下御览!”

孙钊颇为兴奋地说道,虽然说一开始是赵诚编撰,但后半截可是他接手,也有他的一半功劳,青史留名,已经不在话下了。

“送到我的书房去吧!”

皇帝点点头,随即问道:“对了,句读之法,可曾运用?”

所谓的句读,就是如今的标点符号。

古人的书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名声大的,就自我进行短句,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个意思是愚民,一个强调教育,就因为短句不同,意思大相径庭。

只要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是主张有教无类,并且是历史上第一向平民传授贵族知识的,怎么可能会主张愚民呢?

也正是因为断句不同,所以儒家学派太多,如公羊,思孟,心学,理学,古文学,今文学等等。

现如今的,像爱迪生的天才汗水说,其强调的就是天赋,但书本却强调努力。

而这种孔子话语乱断,就是民国时期开始的,就是为了打击儒学,无所不用其极。

官方著书,就是得强调正统性,绝对不能出现漏洞,被人利用,所以必须句读,强调严谨。

“陛下,如今《六国传》中,用句号,逗号,以及分号(;)三种,如此一来,就算是普通的百姓,也能熟读了。”

孙钊颇有些不情愿地说道。

“嗯,这样就非常好啊!”

皇帝高兴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就是矫情,句读早已经出现数百年,但就是不用,生怕人家学会,就不用向老师学习了。”

“之前的学阀,世家,就是这样起来的,垄断学识,增加困难,让普通的学子一知半解。”

“这样好吗?”

皇帝反问道。

众臣哪怕心里反对,但面上却不断地点头,表示赞同。

“都知晓这样不好,那就得去改变!”

李嘉哪里不晓得这些文人的心思,一个个比小气,对于知识的垄断,比谁都认真。

而对于皇帝来说,知识越是普及,代表着社会越发安定,读书人讲究忠孝,这样的普通读书人,才是国家的根基。

说着,皇帝起身,说道:“那十三经,各地的刻本不同,错漏百出,以致于科举时,许多举子无辜被罢黜,着实不该。”

所为的十三经,乃是晚唐时期开科举士的官方版本,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再加上《易》、《书》、《诗》,以及后来的《论语》、《尔雅》、《孝经》。

组成晚唐的十二经。

李嘉见之,没有《孟子》,堂堂的亚圣不在,这还得了?

于是加入《孟子》,成就十三经。

复国后的历届科举,都是采用的十三经的内容,算是模范课本了。

但,十三经在秀才试还行,勉强可以过举人,但在春试,也就是会试,绝对不能行的。

经史子集,囊括甚广。

即使如此,十三经,依旧是基础内容。

“陛下圣明!”百官拜下。

“朕有意,以朝廷出面,编订十三经,以为模范,各经造以数万册,发放与各县。”

皇帝雄心壮志,终于想起来,自己在文教上的举措很少,要想名声大振,还得让读书人感恩啊!

“孙卿家——”皇帝轻声喊道。

“微臣在!”

孙钊立马应下。

“《六国传》后,这十三经,就交由你来弄,政事堂的宰相们也都一起去,一定要纠错正本,然后再刊发全国,让百姓们,读上真正的无错漏的书。”

李嘉笑了笑,说道:“刊印之耗费,就由少府寺来出吧,也算是朕的一点心意。”

“陛下此举,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可是天大的恩德!陛下圣明——”

百官们立马拍起马屁,这可真是诚心实意了。

皇帝也颇为受用。

别的不说,十三经,每本刻印数万册,这里面的成本,可是不小。

在市面上,一本论语,数万字,价格在一贯到两贯间,如果普通人,真的要把十三经凑齐,没有百贯,绝对是难成的。

而且,记住,这是没有注释的,没有注释的文言文,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上二楼没梯子,除了天才,都得摸瞎。

注释本十三经,一整套下来,四五百贯属于正常了。

而,在洛阳周边的地价,一亩上等耕地,也不过三五贯,一套十三经,几乎就可以买下百亩地了。

当然,便宜的也有,手抄本,错漏很多,这要是读错了,一字之差,就能影响功名。

皇帝粗步估计,这十三经下来,数万套,没有几十万贯挡不住。

没事,文教事业嘛,值得付出。

“对了,在长沙时,我令各县设教谕,州设学正,府设提学,平日里督促文风,最多不过是科举试,管控秀才举人罢了,颇有些虚妄!”

皇帝想了想,终于想起了自己当年一拍脑子,创造的官位,在如今是没有的,自己亲自设立的。

“这般,各县设县学,州为州学,府为府学,教谕,学正,提学,平日里无事,就亲自教学督促学子,倡导学风嘛!”

第两百三十八章天子重文章第七百一十九章第五百八十一章高继冲第两百三十七章大兴科举(续)第六十四章扬帆起航第一百六十八章转运使司第五十三章闲棋子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凉第两百五十七章情况不明第九百四十八章合围第1332章射声司的惊喜第三百四十九章纷乱第1374章大喜第七百二十七章夏粮第一百五十二章扬眉吐气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六百七十二章丁部领第两百零四章梅山之乱(中)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五百一十二章虎头蛇尾第九十一章思维飞跃第两百九十七章桀骜之兵第1232章喜事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关里第1221章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矿第1197章想法第九百五十三章长安第两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矿第一千零一十七章关中藩镇第七百八十八章第五百八十七章保守第1152章心思第两百二十一章潜邸搬迁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盘诞生第一千零五十二章钱荒番外3世系变更第两百二十章稳定朝政第九百四十四章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第一百四十八章话里有话第1185章王庭第1403章教子第1383章安国第三百四十九章纷乱第五百七十四安江南第1105章安顿第五百八十三章成气候第一百八十七章郭荣之死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没事求个收藏及票票第三百五十五章条件第两百四十六章上党李筠第一百一十三章风波不平(上)第五百五十七章安抚第七百二十三章第七百八十四章秋粮已到第九百五十八章第八百五十三章无名第五十八章钦州血案第六百三十三章观政结束第七百三十四章多钱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汉第四百九十七章焦虑第三百八十四章憧憬第1242章手段第六百四十七章阴谋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讨伪宋北伐檄文》第1174章消磨第1254章两条腿走路第一百九十五章新渤海国第一千零八十五章败之第二十二章随军学堂第三百七十七章后宫第五百一十六章各有想法(求订阅)第九百七十三章下城第两百八十八章人心晃动第五百一十章西行第七百九十二章辎重营第1380章第九百一十三章抛石车第五十二章别样占城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七百七十四章嫁衣第1356章第1328章第九百一十三章抛石车第三百七十二章思量第四百五十三章八大院第六百九十章第1227章家宴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九百四十三章不觉第七百五十四章复杂第两百七十四章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