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学政

邸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央动态的说明书,之所以发往地方,就是让这群百里侯们跟着朝廷走,不要瞎闹腾。

比如,地方有了蝗灾,朝廷决定减免赋税,自然有政令下发,但若是县衙欺上瞒下,朝廷以为免了税,百姓以为税赋照征,得利的,只要那群贪官。

如今,邸报下发全国,普通人也了解了国家大事,自然是隐瞒不住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相当于限制了官权。

至于报纸,在如今这个雕版印刷为主流的时代,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哪怕用活字印刷,也不划算。

一旬(十日)一发,对于邸报而言,已然算是不错了。

比如,今蕃,邸报上,朝廷大肆赞扬水利工程的修建,造福了多少亩田地,解决了多少人的吃水问题,某种意义来说,塑造朝廷的威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亦或者说,能更加昭显皇帝和朝廷的存在感。

“听闻,那些酒肆、茶馆,有专门的茶博士,正与百姓们解读邸报呢!生意好了不少!”田忠说道。

“怎么?我不是让他们把邸报弄的平浅易懂一些吗?”

“那些百姓哪里识字?况且,就算他们识字,哪里又晓得是侍郎、主事,又怎么知道长沙府在哪?没有茶博士解读,啥也不懂!”

“这倒也是!”李嘉点点头,朝廷上下,一般人还真是直能认识字,组合在一起就不懂了。

没点专业的知识,普通人还真的不懂。

皇帝突然又想起了科举的事情,在地方上设立秀才、举人,而且,不止是象征,而是具有功名利益,光是一个免除徭役,就不知道令多少觊觎。

这在个封建时代,免除徭役是官吏的特权,哪怕是豪族世家,也只是躲避,贿赂,不敢名正言顺地拒绝。

见官不拜、递状堂官等,都是惠而不费的小权利,主要是体现其凌驾于普通人的地位。

至于想免除赋税,想屎吃?连皇帝家都照常交税,你还敢逃?免除徭役,是想让你专心读书,考取功名,不要想去造反。

用秀才、举人笼络读书人,而且还可以补充地方衙门底层吏员的不足,逐步改变胥吏世袭的格局。

若让秀才举人们心甘情愿去当吏员,就让胥吏这潭死水活泛起来,流动起来,吏不能一直是吏,干个五六年左右,就入流,当个县丞,主薄,再干几年,就当个七品县令又何妨?

不过,最高,也只能到九卿,宰相是不可能的,非进士无可翰林,非翰林无可宰相,这是潜规则,对于皇帝有利。

“胥吏流动,就必须与县官一般,设置任期,考核,方可!”

李嘉喃喃道。

唐朝的官制,朝廷的三省官和台省官任期三年,诸州刺史为五年,其余官则四年至五年不等,但实际上确实大大缩短,任期真正干完的,没几个。

况且,也不现实,所谓三十少进士,若果真五年一任,干个几任就老了。

这也导致了唐朝时,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三年好过五年,地方上出现了官吏不全的问题,从而又促进了地方独立性。

“自宋始,三年一任,还是颇为适宜的,虽然有种种缺陷,但还是能忍受的,但三年却要从就任算起,而不是从任命颁布而算!且,非特殊情况,不得任期内转任。”

想到这,李嘉又想起了明清时期的笑话。

当时,若是得罪了上官,上官并不会直接找你麻烦,而是让你升官,间接的来折磨你。

比如,你在浙江当县令,突然让你去云南当知州,千里迢迢,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半年,路费就大吐血。

没几个月,又让你去河北,数千里地,这官不当还不行,直得家破人亡才肯罢休。

这就是违背了任期,朝廷法度被践踏的结果,好事变坏事。

脑海里不断地涌现想法,李嘉迫切地想要实施,光是一个人想有甚用?

皇帝于是又召集了宰相们,讨论起任期来。

“前唐时,地方节度藩镇累年不移,从而致使地方坐大,因有安史之祸,陛下如今又洞察千里,察觉任期之弊,真乃朝廷之幸!”

一上来,崔相公就拍了一记马屁,其余宰相也不甘落后。

皇帝虽然并没展露多少笑意,但心中却是满意的,这不就是皇权大震的效果吗?首相带头拍马屁。

“召集大家过来,就是讨论一下,虽然地方任期满五年的很少,但朝廷自有法度在这,若是随意践踏,还要国法作甚?”

“臣以为,五年太长,三年正好!”崔相公发言道。

“你们说呢!”

其余几个宰相互相看了一眼,发觉并没有啥权力争斗,也就点头认可。

“我也认为三年合适,但为官路途,或长或短,须有时间赶路,从而豁免,至于京城至各州县的路途时间,就由政事堂虑定吧!”

“诺——”几位宰相连忙应下。

见此,李嘉有些欢喜,照这情况来看,政事堂越来越朝着秘书处发展了。

不,李嘉,你要清醒,这只是创业皇帝的特例,等到了后面皇帝,就是相权膨胀了。

“之前,朝廷又定下了秀才、举人的功名,如此,各州县的考取,也需要专人看取,朝廷取士,不得操之于地方之手,朕看来,地方上须得设学政一职,负责此道!”

皇帝讲的起兴,几位宰相自然也不敢打扰。

“设提督学政,负责一地教化取士,县为从七品,州为从五品,府为从四品,由朝廷委派,州、府学政,须以翰林充任,秀才、举人之选,由其与地方官吏共同主持!”

“秀才、举人的功名,也不是永久的,学政有资格废除其功名,当然,须得由朝廷认可才是!”

“陛下,学政之职,并无不可,但其职权,是否过大?毕竟秀才举人,乃是辛苦考取的功名,操控其一人之手,权势太过。”

孙钊斟酌地用词,说道。

“也不算太大,秀才举人若无人制衡,又长处地方,恐欺凌霸道太甚!为地方之害!”

第1343章第1403章教子第八百五十八章诚恳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七百六十八章东湖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三百五十八章收获第1260章离谱第七百零七章第一百四十四章游街夸耀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遗贤第六百六十章迁徙第一百四十七章马上行动第八百一十七章飞鸽第九百三十五章决战(上)第一千零二十六章御前会议第一百六十章衣带诏(上)第六百八十三章张天师府第一千零一十一章姐妹第1193章借住第一百五十二章扬眉吐气第五百八十五章儿皇帝不好当第一千零三十章无题第三百四十二章忧虑第八百一十九章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矿第两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七百三十九章条件第1312章余热第1322章婺源胡氏第六十四章扬帆起航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九百八十五章第七十三章关怀备至第八百二十一章应对第七百一十五章热闹第九百七十二章棺材(下)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解池第三百一十二章八旗显威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1319章就国第两百四十六章上党李筠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进第九百章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一千零五十章疑惑第两百八十五章处置安排第两百零三章梅山之乱(上)第1392章复立安西第七百四十二章人心第1397章一步到位第两百八十二章宽慰惊喜第一百二十七章坐镇番禺(中)第一百四十八章话里有话第两百五十八章独断专行第一百二十章人至番禺(上)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六百五十二章林小娘子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布局(下)第五百五十五章蛆虫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1252章无题第五百九十二章官房第六百八十四章出城第九百三十二章拼杀第两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四百八十六章汀州第1129章续第五百八十八章封赏第八百四十四章第1272章蒙兀部落第八百一十一章播州杨氏第八百四十六章文会(下)第1128章中秋宴第一百七十八章徐闻盐场第1152章心思第1165章第三百七十九章询问第九百九十六章崩溃第九百四十四章第五十二章别样占城第三百九十七章苦修内功第1334章王庭大点兵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1371章三路第四百二十九章马第三十六章钦州张府第1310章甘州回鹘第两百二十六章战争随起第两百二十四章土地问题(下)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五百三十一章兵临城下第1393章高原上的战争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九章算盘诞生第九百九十二章大决战(上)第五百六十三章壮哉(新一月,求票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