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章仿制回回炮

郭荣死后,李嘉就开始准备大量的军械,一个是用来支援中原的反对势力,二个是用来储备,以防万一。

等到中原传来消息,契丹南下,东京城人心惶惶时,李嘉就知晓,赵匡胤准备行动了。

因为卑沙城传来的消息却是,契丹人不动如山,睡王的行帐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

如此进行对比,自然就知晓,所谓的契丹人南下,就是谎言了。

快船从北往南,一天一夜的功夫,就把消息传到了番禹,然后,满载着物资的军械,就来到了扬州,淮南节度使的驻地。

由此,李嘉很快的就推算出,所谓的陈桥兵变,以及黄袍加身的戏码,就要上演了,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北宋,就要建立了。

那集合全国精兵强将的禁军,就被赵匡胤一网打尽了,李嘉极其羡慕。

精兵,并不是练出来的。

李嘉读了几十年的书,他认为,精兵,具备三大特征。

一个是吃得饱。只有吃的饱,才能进行训练,然后有力气杀敌,而此时的军队是怎么样的?平日里一干一稀吊着,生怕这群大兵们吃饱了没事干祸害百姓,或者造反。

李嘉就不同,深知吃饱的重要性,隔三差五的就吃肉吃鱼,使劲地操练他们,让鱼肉变成气力。

第二个,就是军饷了。与米粮一样,这个世道,从没有准时发过军饷,生怕士兵们领了钱就跑,当然,当兵都是拉的壮丁,当然得跑。

还有,就是吊着,将领们深信一点,平日里喂太饱,打仗时对赏银就没兴趣,然后就不敢争先了。

第三个,就是有士气。不用管他士气是啥,能用就行,比如秦朝的军功爵,为了当官当贵族,汉唐的封侯升官,还是后世的主义,都是管用的。

比如,明初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可谓是封建时代最大的士气来源了,与岳家军一样,都是民族大义出发,所向披靡,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这口气泄了之后,就与蒙古人半斤八两。

前两个军饷与粮草,总结就是两个字,钱财。

有了钱,自然就有了军饷粮草,以及铠甲弓箭等,自然,军纪就好了。

不好意思,李嘉别的没有,就只剩钱了,掌握着海上丝绸之路,别的不提,钱财从来就没缺过,岭南的一些珊瑚珍珠等,随便一卖到中原以及契丹,钱财就是无数。

除了养军外,每个月大约富余十万贯钱,府库里累计了百万贯钱,也有足够半年的军费开支了。

至于士气,李嘉只能选择土地作为奖励,在统一天下前,是不会改变。

而赵大黑有什么?钱财自然是有的,士气绝对是抵不过李嘉,只有一个,多年来的战场经验,而这也是李嘉所欠缺的,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秤砣。

环顾四周,他娘的就没有一个能打的,还容易打草惊蛇。

三万禁军,加上两万边军,总数五万的常备军,已经是极限了,毕竟南汉的人口摆在这,抽点的壮丁太多,影响农业生产。

北宋要建立了,李嘉确实有些慌了。

“渤海人现在迁徙多少?”李嘉闭着眼睛思量了一下,心中打定主意要扩军了。

“济州岛那里上周传来消息,大概有十万人,辽东及高丽都有,迁徙了几千人到了倭国的九州岛,正在菱刈金矿,已经扎根落户。”

“前阵子还需要大量的粮食,发了奏折过来……”

田忠虽说掌管了皇城司,但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李嘉的秘书,大量的奏折都经过他的手,自然知晓的比较多。

对此,李嘉倒不是很在意,只要不掌握军队,就对他没有威胁。

“与济州岛的人说,从这些人里面挑出五千人,组建一个附从军,记住,都要让他们会汉话……”

那时候有些饥不择食,但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岭南太缺人,而且还要建设占城都护府和交趾都护府,罪犯都不够用了。

“诺——”田忠应下。

“菱刈金矿,这个名字太难听了,就改成九州金矿吧!”

随后,李嘉又召见了兴王府尹李郜,自己的这位堂兄。

明确要求,在番禹城外,再建造两个粮仓,用来储备军粮,每个粮仓,至少要储存十万石粮草。

然后,他又去巡视了一下军械司,看了看军械的打造情况,投石机正在不断地进行改善,目前而言,可以投射近百斤的石头,进步很大。

在这个没有火炮的时代的抛石机就是城墙的克星。

不过,中国的抛石机,原理就是后面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

不仅射程小,而且非常耗费人力,笨重,大部分的抛石车都用做守城。

这种李嘉不考虑,太低级了,他需要的是西方罗马式的抛石机,也就是蒙古人的回回炮。

这种就比较先进了,用的滑轮,以及杠杆原理,不需要人往后跑来拉,只需要梢端绑一块巨大的石块,在炮架上安装铁钩,钩住炮杆,放炮时,只要把钩拉开,石块立即下坠,将炮梢压下,同时百十斤重的石弹猛然抛出。

没有滑轮及杠杆原理,是弄不出来,多亏了蒙古人西征,将这项技术带到中国。

不过付出的代价就是南宋的覆灭。

在抛出轮滑及杠杆原理后,李嘉再稍微解释一下回回炮应用原理,就不管不顾了。

这群工匠们非常的尽责,再加上李嘉讲解的也比较通俗易懂,所以,不到半年时间,回回炮就出来了。

虽然抛射不过百斤,距离不过两百来布,到底也是一项进步。

“投射的距离还是比较近,容易被敌方偷袭引燃,还需要再远一些,而且,抛射的石弹还是太小,最起码要有一百五十斤!”

看着这番演习,李嘉挺满意,一百斤的重量,基本上可以把普通的城墙给炸个稀巴烂,但如果面对番禹,东京,以及金陵这种大型城市,就不咋地了,所以迫切需要继续改良。

“是!”黄德彰在一旁候立着,不时地拿笔记录。

“还有,这抛石机如此笨重,拆卸起来颇为不易,你们要把他给流水化,无论是拼装还是修葺都比较方便。”

“啥是流水线?”一位掉了牙的老头问道。

于是,李嘉又普及了一下流水线,以及各种器械的规范化尺度,整个军械司由此进步明显,速度快了不少。

第六十五章儋州府衙(上)第两百零九章陈桥兵变(下)第两百零三章梅山之乱(上)第四十九章占城海遇第五十五章阵法与邕布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内第五十四章南海归程第七十章白沙港第七十章白沙港第两百三十四章中原布局(2)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两百六十章湘江汹涌(中)第四百一十章军械第两百一十三章勉强受禅第两百六十五章不见欢喜第八十七章大收人心第七十一章大为不易第二十九章大势滔滔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镇番禺(下)第两百三十三章中原布局(1)第三百一十九章扬州危矣第两百四十八章利益动人第一百三十九章菜市口行刑第三百四十五章为难(修)第两百五十章努力克制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布局(下)第三百二十章艰难任务第三百四十二章忧虑第四十章前路漫漫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四十八章整装出海第三百四十五章为难(修)第十三章江南国主第三百五十五章条件第四章野外啼哭第三百二十九章全军大比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瞒下第十八章建武监军第六十八章筚路蓝缕第两百六十七章心痒难耐第一百二十六章坐镇番禺(上)第两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修)第三百五十四章诱惑第两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没事求个收藏及票票第两百七十四章硝烟弥漫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护第三十九章名义之下第两百零八章水师之谋第一百二十七章坐镇番禺(中)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畅谈第三百九十三章皇子第四十章前路漫漫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内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内第三百九十七章苦修内功第六章邕州衙内第三百章八旗制度(求票,求订阅)第一百章自由贸易第一百三十三章随手安排第两百八十六章又来不及了,先发一张待会再替补第一百五十二章扬眉吐气第五十三章闲棋子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关里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两百六十一章湘江汹涌(下)(修)第一百七十三章准备就绪第六十三章选择题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布局(上)(修)第两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第两百四十六章上党李筠第三百六十二章归程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瞒下第一百二十六章坐镇番禺(上)第七十七章媚川都第两百一十七章一夜无话第两百零七章编练水师第两百零七章大兴科举(中)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两百九十六章脱胎换骨第二十三章军中新政第八十三章熙熙攘攘第三十三章飞龙军成第两百一十八章宫女日常(屏蔽重发)第三百九十二章州县合并第一百七十一章行动起来第三百九十七章苦修内功第一百三十三章随手安排第两百三十三章中原布局(1)第七十二章海上意外第六十九新的展望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两百二十五章战争动员第一百二十一章人至番禺(中)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五十一章收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