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均田制

“大人所言极是,此事我等有心无力,必须由皇上同意,在全国推行方可。”宋珠明紧锁眉头,叹息一声,继续说道:“臣等虽是户部之人,掌管国家大事,就算我等竭尽全力,只怕皇上不会同意。再说了,均田制的推行,对于一些贵族以及地主的利益有所影响,只怕第一个反对的会是他们。当初,臣下劝谏皇上推行,却被朝中的大臣反对,无奈之下,上任尚书大人只能随波逐流,无法真正的根治弊端。”

李逍遥淡然一笑,沉声道:“宋大人此言甚是,然,我等皆是为大唐繁荣昌盛尽心尽力,就算一些士族以及贵族子弟阻拦,都无法动摇本大人的心。大唐之所以能在众多反王中取得天下,得益于李唐得到民心,若是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于大唐而言,不要说是强盛,就连基本的稳固都谈不上,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利益而影响整个大唐的繁荣,以致留下千古骂名,才是臣子的过错。”

“均田制乃是北魏初年,孝文帝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如今大唐就如同北魏初年相似,遇到同样的情况,再说均田制对巩固大唐的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作用。天下大乱之期刚刚度过,大唐政权不稳,中央政府实际控制权减少,必须要尽快推行均田制的实行,否则对于百姓而言以及大唐非常的不利,此事就交由本大人去办,诸位同僚你们将之前整理而出的建议全部找出来,本大人一并送到皇宫内,交由皇上处理。”

李逍遥言出必行,想到就做到。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户部所有官员忙碌起来,将之前陈述的建议全部整理成奏章,而李逍遥也将自己的原因一一标准清楚。于是,他乘坐在轿子中,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宋珠明等人确实有才,先见之明,轿夫在李逍遥的吩咐下,很快就来到了皇城下。

守城的士兵拦住轿子,目瞪口呆的看着从轿子中走出来的李逍遥,他们没有任何的阻拦,纷纷恭敬的目送着李逍遥进入皇城内。李逍遥问清楚了李渊在何处,就快速地朝着书房走去,唐高祖李渊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李逍遥,低声道:“逍遥,你什么时候前来的,为何没有通禀?”

李逍遥微微一笑道:“是儿臣不让通禀的!”

唐高祖李渊放下手中的朱笔,笑道:“逍遥,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见朕,不是看朕吧!是不是在户部任职有些不习惯?”

李逍遥摇摇头,从容地回道:“回禀父皇,儿臣今日上任,没有丝毫的不习惯,户部乃是儿臣自己的选择,这条路只能由儿臣自己走下去!今日前来,是为了户部堆积如山的事情!”他详细地将户部出现的问题道出,李渊越听越惊讶,只见李逍遥又从容地说道:“父皇,儿臣此次前来,是需要得到父皇的首肯,下诏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唐高祖李渊喃喃细语一声,他若有所思地想了片刻,李逍遥成为户部尚书当天居然能够发现如此多的问题,而且李逍遥又将户部的问题来龙去脉说清楚了,并且道出其中的利害,最直接就是推行均田制,他沉思道:“均田制自北魏初一直沿用到大唐,为何逍遥你请求朕发布命令?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太大的区别,至于大唐初建也一直沿用,只不过天下刚刚稳定下来,百废待兴。虽说均田制一直存在着,只不过上行下效并未达到,而且有的地方官员不遵从,以致天下百姓仍然过着水生火热的日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地主或富商却拥有大片的田地,使得他们坐拥万贯家财,日夜笙箫,不顾百姓的死活,大唐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百姓必不可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正是孝文帝强制推行使得天下万民臣服,大唐眼下遭遇的情况与北魏初时相仿。若是没有强制推行均田制,北魏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严重,田地大量的荒芜,国家的赋税收入锐减,军饷不能发放,后果不堪设想!”

“北魏太和九年孝文帝颁布实行的诏令: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四岁以上的丁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二十亩,限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十亩,女子五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三口一亩,奴婢五口一亩,宅田也属世业。”

“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桑田为世业,允许买卖其一部分。原有桑田已超过应授田数,‘无受无还’;达到应授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授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授额,可以买足。”

“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十一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年过七十的不还所受,寡妇守志,虽免课亦授妇田;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可随力所及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离职时移交后任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然而,北齐土地买卖致使均田制破坏,北齐仍然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北齐一般从年十八岁起受田,北齐所授露田男子八十亩,妇人四十亩,丁牛六十亩,每户限四头;另投桑田或麻田二十亩。”

“至于前隋推行的均田制也多多少少有些变质了。自从前隋文帝开皇二年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百顷,少至四十亩。与此同时,内外官按其品级高低授给职分田,多至五顷,少至一顷。内外官署还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前隋炀帝大业元年规定,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

“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顷,少者至四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园宅,率三口给一亩,奴婢则五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癣田,以供公用。”

李逍遥慷慨陈词,滔滔不绝地道出了均田制的历史,他一口气说完静静地等待着唐高祖李渊的回答。只见李渊目瞪口呆地看着理直气壮、气定神闲地李逍遥,大吃一惊道:“逍遥,这些你是如何知道的?”李逍遥所道出的就连李渊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他微微点头,事实上这些都是户部侍郎宋珠明、王熙两人整理出来的,而李逍遥也是在来的路上强行背诵下来的,不然他也是无所适从。

唐高祖李渊淡然一笑的点点头,沉声道:“逍遥,依你之见,大唐的均田制该如何变动?”

“儿臣有三点意见,还请父皇指点!”李逍遥从容不迫地恭手道,“其一,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三,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过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均田制与赋税息息相关,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到时候就能解决国家财务危机,百姓得到田地的话,就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国库粮仓必定会增加,就算出兵征讨突厥等国,已无后顾之忧。”

唐高祖李渊闻之沉默不语,沉思了许久后,抚须大笑道:“好,就依你之见,全国推行均田制。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办得妥妥当当的,明年这个时候,朕希望各地粮仓充盈,国库赋税收入增加数倍,大唐一切准备就绪之日就是北上征讨突厥之时,到时候朕要大唐帝国的威名远播,世人皆知!”

于是,唐高祖李渊听从李逍遥的建议下诏令,推行均田制,并以此为基础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李渊直接在诏令上盖上传国玉玺,发布榜文,一时之间,天下百姓全部都纷纷响应,各地官员也全部加入其中,使得大唐农耕业开始快速发展。甚至是一些地主与商贾等富民,也不得不遵守。大唐境内开始了从户部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旋风,席卷整个天下,天下百姓从没有良田到有田地可种,全部都称赞唐高祖李渊英明神武,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也终于品尝到甜头,大肆推行均田制以及租庸调制,使得农业生产迅速地恢复与发展。

国库赋税收入增加,百姓更加拥护李唐的政权,而且农民的利益与大唐帝国息息相关,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得唐高祖李渊一直缠绕心头的豪强大族对于李唐地位的影响也悄然消失。

均田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使得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

因此,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得到保障,又能巩固李唐的统治,使得天下臣民归心,唐高祖李渊也坐享其成,更加大力的推行均田制。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兼并增加,使得均田制走向了末端,被其它制度取代,在唐朝前期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加快了大唐王朝的发展,实力不断的提升。

第176章 李密称帝第31章 辞别第69章 铸造师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105章 少夫人第98章 邂诟(二)第8章 逆天改命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04章 贪狼归位第64章 敬德从军(一)第209章 定计,攻洛阳第39章 一战成名(二)第140章 援军抵达第279章 太子府密谋第296章 太子被废第97章 少夫人第157章 北结突厥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60章 入定关中(一)第143章 思乡心切第56章 要想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第241章 一统中原(一)第57章 混世魔王第15章 莅临太原第93章 再次相遇第53章 懋功认主第106章 与君同行第15章 莅临太原第201章 瓦岗破,李密亡(五)第236章 逍遥大婚(二)第191章 独战群雄(二)第64章 敬德从军(一)第54章 未雨绸缪第7章 锦囊妙计第87章 霸王现世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285章 老谋深算第130章 逍遥回府(二)第170章 瓦岗内乱(二)第30章 龙门之乱(四)第247章 入朝为官第163章 收复河东第247章 入朝为官第163章 收复河东第170章 瓦岗内乱(二)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110章 恩怨两清(二)第185章 梦魇第184章 往事浮现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18章 大隋第一勇士第233章 班师回朝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294章 证据确凿第19章 半路截杀第115章 师出同门(二)第90章 邂逅(一)第91章 邂诟(二)第231章 半路截杀第290章 整顿宗教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93章 再次相遇第22章 三军会师第101章 过三关,得良婿(三)第306章 玄武门之变(五)第224章 兄弟齐心(二)第163章 收复河东第68章 六合大枪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161章 入定关中(二)第187章 交战前夕第44章 嘱托第201章 瓦岗破,李密亡(五)第157章 北结突厥第44章 嘱托第32章 历城传艺第265章 苏醒第305章 玄武门之变(四)第101章 过三关,得良婿(三)第185章 梦魇第140章 援军抵达第90章 邂逅(一)第307章 逍遥登基第105章 少夫人第161章 入定关中(二)第145章 弑君(一)第8章 逆天改命第221章 困兽犹斗(十)第27章 龙门之乱(一)第44章 嘱托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266章 开战在即第37章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第263章 袁天罡第292章 暴风雨的前夕第226章 传国玉玺(二)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盖第209章 定计,攻洛阳第27章 龙门之乱(一)第101章 过三关,得良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