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
就在林恩和安德里的谈话后不久,从瑞典政府传来内线消息,英国方面无意在“提尔皮茨”号残骸的问题上设置障碍,在了解厄利孔一匹菲尔公司对这艘废弃战舰的购置方案后,两位英国将军表示了原则上的理解和支持,但要求挪威方面在协议正式达成前须与英国政府进行二次沟通,届时英国政府将视具体情况提出附加要求并签署一份三方面的备忘协议。
听到这个消息,林恩、安德里以及考特兰德虽是松了一口气,内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对于曾经威震欧洲、如今基本和一条死鲸相仿的“提尔皮茨”号,挪威人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芥蒂,反倒是被德国海军折磨了快六年的英国人应该对战争期间沉没的近三千艘各式舰船耿耿于怀。事实上,驻挪威的德军部队投降后,英军很快就派出包括舰艇工程专家在内的海军人员进行了实地勘测。客观公正的说,德国的主力战列舰技术并不全面,在设计、雷达装备、防空武器这几个重要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患,但俾斯麦级的火力、速度还有超群的抗击打能力使得它们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可怕的海战对手。相较而言,英国皇家海军最新一级战列舰已经处于舾装的“前卫”号,根据实战经验改进了舰体水密隔舱结构,且在乔治五世级的基础上提升了防御性能,重新设计了舰艏舷弧,舰艏干舷提高,增设防浪板,提高在恶劣海况下的航海性能,优化的舰型设计,舰体的长宽比适中,舰艉采用方形艉提高了推进效率,还装备了比较完备的雷达火控系统。除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外,不仅主、副炮装备了火控雷达,各种口径的防空火炮也装备了炮瞄雷达。纸面上,造价昂贵的“前卫、,号除了火力之外在各方面都已超越了德国的俾斯麦级,但状态理想下的“前卫”号遇上“俾斯麦”号或“提尔皮茨”号,鹿死谁手还真很难说。然而德国毕竟已经战败,不再有任何一艘军舰能够和皇家海军抗衡了,这也是真正让英国人放下恐惧、保留自尊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挪威逐步扫清了障碍,执行“春雷计划…”的一行人直接从挪威奥斯陆动身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而在这之前,确切的说是他们前往瑞士后数周时间帝国除了从“避难所”基地派遣人员在挪威联络间谍、查探信息以及打通关节,同样派遣了经济和工业方面的专门人员前去瑞典以及芬兰从事前期铺垫工作。这两个北欧国家在历史渊源、民族习性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41至1944年,大约有1500名瑞典志愿兵在芬兰服役,但这两个国家在近代百余年间却逐步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尽管在前期合作关系上,芬兰人和第三帝国显然走得比瑞典人更近一些,但在林恩的规划…中,瑞典的重要性却比仍在履行密约的芬兰更大一些。
作为和瑞士态度相似的武装中立国家瑞典在二战期间一直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与德国和盟国都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瑞典最后一次参与的主要战争还要追溯到拿破仑时期。而在1939年的苏芬之战中,有超过一万名瑞典志愿军与芬军并肩作战。这个数字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当时瑞典的总人口大约为650万,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大的。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已经有少量瑞典人分散在德军中服役,例如在第5ss维京师。当德国入侵苏联后,大约200名想加入德军的瑞典志愿兵通过驻斯德哥尔摩公使和德国党卫队驻瑞典的非正式部门被集中起来取道挪威到达德国。战争期间,受伤和阵亡人员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一些佼佼者还被送到党卫军军官学校培训,柏林战役时也有瑞典志愿兵参战,他们隶属于北欧师。 战争结束前,尽管帝国高层秘密雨酿并实施了“雅利安方舟计划…”但由于并未充分考虑到重新崛起的路线只有极少数瑞典志愿人员经过特殊培训以情报人员的真实身份送返瑞典。不过在1940至1945年间,德国军事谍报局和党卫队各自在这个军事工业发达的北欧国家发展了间谍和情报提供者在帝国战略参谋部的努力下,两个情报网合并在战后仍继续为帝国工作的人员在50
人左右。
经过了前期的行动,林恩愈发觉得自己对欧洲国家的人文历史缺乏足够了解,为了在更多场合发挥自己的决定性作用,他抓紧一切时间恶补自己的知识。在抵达瑞典之前,他明确了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策简单而可靠,那就是绝对不参与战争。
做出这样的决定容易,保持这样的立场就不那么轻松了。二战爆发后,德国和英国都承诺不干涉瑞典同他国的贸易,但在战争的头7个月中,瑞典还是损失了40余艘商船。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后,更是用鱼雷和潜水艇彻底封锁了瑞典与同盟国之间的贸易线路,同盟国也趁机强行租赁了被挡在封锁线外的瑞典船只。与此同时,急需瑞典生产的滚珠和轴承的英国不惜冒险派出运输机,飞越德国占领区到瑞典空运这些重要的军工物资。从交战的另一方来看,盟国在这一时期也充分认识到瑞典铁矿石对德国战争经济的重要性,多次筹划切断或削减这种供应。随着凹40年6月挪威战事的结束和西线战事的吃紧,盟国已无力干预北欧事务,瑞典已全面落入德国的控制之下,此时盟国对瑞典的处境是体谅的。就连一贯强势的丘吉尔在同后来出任瑞典驻英国大使的博赫曼会谈时也表示,英国不希望再有一个德国人的牺牲品,英国所要求的一切便是:瑞典在一旦遭到袭击时能够捍卫自己,不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让步,而且能够尽快撤消那些已经作出的让步。
不过,地理位置和政府立场并不足以保障一个国家的安全,瑞典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相对中立性,拥有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强大的海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它的军事工业非常发达,许多著名的武器都产自瑞典。早在德国准备入侵挪威的时候,就有海军将领提出,与其冒险从海上迂回登陆挪威,不如先攻击瑞典,然后从陆路向北推进,但一贯喜欢冒险的德国元首也不愿招惹这个北欧第一号军事强国。
于是德国向瑞典下达指令:“只有倾向于德国的中立才是保证不被侵犯的唯一道路。…,德国同意有条件地尊重瑞典的中立地位,条件之一就是瑞典不可削减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
西线战役结束后,瑞典向德国妥协,同意德国经由瑞典境内向挪威运送军事物资,并同意德国军队在境内通过,但在这段日子里,瑞典的军队扩编了一倍,达到50万人,武器装备为从前的3倍,并加强了机动化部队。瑞典建立起自己的潜艇和鱼雷艇部队,飞机总数翻了一番,并且服役的大部分都是新制造出来的高性能战斗机。当德国在库尔斯克的坦克决战中失利后,瑞典终于决定不再替德国运输物资和士兵,在此之前他们共运送了214万名德军士兵和10万节车皮的物资到前线。
当战争形势发生转折后,盟国也加大了对瑞典的压力,对瑞典威胁最大的现在是盟国而不是德国。为了适应形势,瑞典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让步,开始向盟国靠拢。对此,德国元首虽然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此时他已是自顾不暇,没有力量再去干涉中立国的事务了。
当1943年夏天瑞典通知德国过境运输必须停止时,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态的发展,因为此时他还有其他许多更重要的问题,比如盟军入侵意大利,墨索里尼倒台,对法国的压力不断增大——所有这些结合起来,迫使德国从挪威撤出军队前往法国而不是在北欧开辟新战线。
就这样,依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妥协政策,瑞典博取了交战双方中优势者对中立的认可和维持,而处于劣势者或者出于理解,或者出于无奈,眼睁睁地看着瑞典为敌方服务却无力干涉。
总体来说,瑞典的中立除经济活动外无可指责。它为盟国情报人员和丹麦、挪威的抵抗组织提供了活动方便,还接收了绝大多数丹麦犹太人前来避难。瑞典红十字会在战争期间为欧洲难民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另一方面,瑞典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优质铁矿砂(可以生产出高级合金钢)对德国的国防生产尤其重要。最后,瑞典民族崇尚平等、合作,追求人性和人权的完美。在妇女参政问题上,1921年瑞典妇女获得了投票权。政府与各党派对妇女参政问题长期保持沉默……
此次亲赴瑞典,除了投资合作矿产和冶金行业,林恩一行人还有着更大的野心,也就是借助瑞典的技术力量恢复并提升帝国的军事力量。
战争期间瑞典政府的态度已是无比鲜明,因此,战后他们更不可能像芬兰人那样秘密地与第三帝国的残党们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一切仍只能以非常规的手段进行。
经过对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分析,林恩和大本营的高级参谋同僚们在关键部分取得了共识,在瑞典的主线行动将围绕三个关键企业,机构展开:诺贝尔物理研究所、博福斯公司、瑞典飞机股份公司(简称萨博公司)。
瑞典虽然还未开展核武器研究,未来也不会有决心和能力研制原子弹,但得益于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发明者瑞典人诺贝尔留下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战争期间这个北欧之国相对宽松稳定的政治氛围,在战争结束时,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诺贝尔物理研究所拥有一批欧洲乃至世界最顶尖的粒子物理学者以及精良的试验设备,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和领军者之一就是莉泽迈特纳博士,这位67岁的伟大女科学家有着“原子弹之母”的美誉,她在核物理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几乎不逊于奥托哈恩。胜过普通物理学家的一点是,她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化学家1她既利用物理又利用化学:她与被她当作父亲般爱慕和崇敬的马克斯,普朗克有着长期的富有成果的通讯联系,她还经常到哥本哈根去玻尔家作客:她确立了裂变的概念,但不得不面对裂变被用来生产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事实。因此,她一直拒绝参加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并在战争期间断然拒绝了来自美国的邀请。
至于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老招牌“博福斯”跟当时拥有惊人财富的炸药大王诺贝尔也有着很深的渊源。1894年,晚年的诺贝尔为了加强祖国瑞典的国防工业,花130万克朗买下了位于韦姆兰省博福斯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主要生产钢铁和炸药,并在诺贝尔的苦心经营下公司逐渐壮大,后更名为博福斯公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瑞典保持中立国,使博福斯公司能够方便地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并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制造商。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限于《凡尔赛协定》不得开发任何新式大威力杀伤武器。20世纪20年代,德国克虏伯公司收购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并转入了一些生产技术,与博福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设计和研制各种新式火炮。这对于博福斯公司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机会,瑞典设计师们从德国设计师处获得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宝贵的设计经验一尽管博福斯和克虏伯两家公司的设计理念存在较大区别,瑞典设计师们一直专注于轻型火炮的研制,而德国设计师们则偏向研制重型火炮,两大军火公司的合作也在德国重整军备后宣告结束,但这段合作经历仍使博福斯公司在技术方面得到了壮大,甚至能够为波兰军方的305毫米重型臼炮提供身管、驻退机构这样比较有难度的部件,这种带有斯柯达风格的重炮于1939年春完成了样炮制造并运往华沙进行测试,只是受波兰方面缺乏有效的大功率火炮牵引车影响未能及时投产,波兰人也没能实现制造这种火炮的初衷: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军队。
在航空技术方面,客观的说,战争末期的德国在许多领域都遥遥领先于盟军。在林恩眼中,停放在北欧寒地洞库中的碟形飞行器已是这个时代匪夷所思的作品,即便因为技术的不成熟性而抛开不说,在常规武器方面,单发和双发喷气式战斗机、单旋翼和双旋翼直升飞机、机载雷达的实用技术也仍然具有相对优势”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英、
美、苏联这些老对手都在利用国家实力快速攀登科技树,若是帝国的航空技术始终停留在山洞阶段,率先登顶并获得绝对优势基本等同于痴人说梦,长此以往必将被对手抛在后头。瑞典空军在规模上虽然不能够和主要交战国相比,但他们拥有相对完整的航空工业,萨博公司就是后起之秀和当前的佼佼者。它的前身是1891年成立的瑞典维斯比车辆制造工厂,1937年,看中瑞典国内的航空需求,维斯比投资成立了瑞典飞机股份公司也就是萨博。在二战期间,它最独特的产品莫过于瑞典小21战斗机,一种十分前卫的螺旋桨后置式活塞战斗机。这种战斗机和德国的“箭”式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它早在1939年就跃然于设计图纸之上,1943年样机试飞,1945年投入批量生产。这种后置螺旋桨型战斗机共生产398架,使用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db-605b型12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应用了发动机后置、推进式螺旋桨、双尾粱布局。设计时主要考虑这样的布局可以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前向视野,同时机头有空间安装强大前向的火力:一门20毫米航炮和米机枪,另外两侧尾粱上各安装一米机枪。此外由于飞行员跳伞时容易卷入后置的螺旋桨,这种外观超前的战斗机还安装了萨博公司自行研发的飞行弹射座……,
在二战结束前,萨伯公司就已经意识到,喷气发动机将是未来战斗机的主要动力,是研制现代战斗机的基础。但当时无论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将喷气发动机技术视为“最高机密”不向外界透漏一丝一毫,因此萨伯对喷气发动机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秋,经过不懈的努力,瑞典终于得到英国德哈维兰的“妖精”离心发动机,并得到了该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1945年时,瑞典想要获得喷气式战机的研制和使用经验,于是决定将一部分j21a-1换装喷气发动机换装“妖精”2型离心喷气发动机,就这样二战期间研制的j21成了瑞典的第一种喷气机,新机型被命名为j2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