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取舍之间

炎热的夏季匆匆过去了,西山峰岭浓密的林被秋风染红,京郊大地上的高梁黄了,收获的季节到了。辛苦了一年的农夫佝偻着腰,翘着脚尖托起谷穗掂掂分量,掐下几粒高梁谷子放在嘴里嚼嚼,瘪瘪的、完全没有往年的饱满,甚至就连那红通通的高梁穗儿,也是轻飘飘的,这一切无不是征兆着不祥。

放下那红通通的看似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的谷穗,然后那满面皱纹、衣着破旧的的老农,瞧着那将要收成的高粱地便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那叹息声中全是对年景的忧愁。

唉,老天爷也怜惜庄稼人,半年不见雨滴儿,哪来的好收成啊!

老农甚至回想起当年来,虽说他没经历过那些“当年”,没经历了所谓的“太平盛世”,可却也听人们这般说过,听旗营里的人说道着往夕的年景,天子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有过多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不要说遥远的康、乾盛世,就是当今皇上登基以来的头二十年,大清国也还是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京师二十里以内,地亩永不干旱,庄稼连年丰收。是了,那会似乎高梁能多收个几斗。

甚至就是早些年,不都有民谣在那里唱着吗?

“光绪坐龙楼,五谷田丰收,四海民安乐,福如长水流。”

可这一切现如今都变了模样,尤其是三年前的“壬辰之乱”之后,这天地纲常便失了主张。非但外臣以下犯下,夺了大清国的祖兴之地。扰了大清国的龙气不说。国家也跟着伤了元气。一干乱臣贼子更是居心叵测的盘据地方,行以割据之实,这可不就是乱了天地纲常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天地间最基本的纲常,就这般被打乱了,这老天爷,自然也就瞧不下去了,也雨露不施的惩治起这天下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来。全不顾遭罪的都是苦哈哈的老百姓,这光景自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哎,老天爷啊,你咋就不长眼啊!”

老农们抱怨着,对于这些百姓的来说,皇帝是满洲人还是汉人似乎并不打紧,打紧的是别影响着这年景,而对他们来说,这开年的时候,皇帝也祭了天。按道理这今年的年景应该很好才是,至于是荒年、是灾年。那责任全不在皇帝,而在朝中有奸臣或老天不开眼了,就像眼下一般,奸臣当道之世,老天又岂能开眼。

实际上,当类似的文章于新闻纸上刊登的时候,着实让四九城里的人们感叹一番,言道着还是乡民识忠,甚至于就连同紫禁城中那位在太后再次垂帘后而心情不佳的皇上,心情也跟着好了许多,言道着公道自在人心。

当然,于他看来这奸臣最好能再加一个“母鸡司晨”,怕也就更美妙了,不过,这也就是一想罢了,对于怯懦非常光绪而言,他知道,有些事情可以想,至多也就是一想罢了,甚至连表露都不能表露出来。

别说表露了,就内心深处来说,若是现在没有太后在那里撑着,让他这个皇上去应对当前的时局,估计他早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了,现如今这大清国的局势,可比当年闹发捻的时候,还要凶险上几分来,别的不说,就是单天津的李鸿章,只要他愿意,没准明个这紫禁城就得换个主人。

“母鸡司晨”便是“母鸡司晨”吧,反正这天地纲常的都已经乱到了这份上了。

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簇拥着天子銮驾,正朝着颐和园方向疾行。銮驾上的光绪有一搭没一搭的胡思乱想着,作为皇上,他现在倒是希望自己真个不用问事了,这样反倒是轻闲一些,可他想闲着,但太后却不让他闲着。

自从光绪十四年,皇帝十八岁大婚,皇太后“归政”之后,一年十二个月之中,慈禧在紫禁城宁寿宫住两个月,在中南海住三个月,其余大半年时间,从立夏开始便到颐和园避暑,待十月初十过了她的生辰,才起驾回宫。

然而,“归政”的皇太后并没有放弃大清国的权柄,皇帝每十天就要到颐和园请安,把国策政务一一奏禀皇太后,获准懿旨之后才可以执行。“壬辰之乱”后,慈禧更是借着光绪之错,重新把持了朝政,不过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且不说光绪“逼”反了唐浩然,就是后来的地方离心,也不是光绪所能应对,更不所翁同龢等一干清流帝党所能应付的,甚至那局面凶险到连慈禧都极难应付,于是乎不得已恭王再次出山,虽说现在的恭王没的摄政王的帽子,可作为议政王的奕訢,却完全把持着朝政,并一点点尝试着把局势扭转过来。

大清国这艘破船,也幸亏了奕訢的努力,才不至于崩坍,若是不看九督议政的话,反倒能让人感觉到一丝中兴之气——别的不说,单就是这京城附近开出的十数家习艺厂可不就是这中兴之气嘛。

其实,说到底,这大都是端方的功劳,不过他也是没办法,一方面朝廷用度紧张,只能三番五次的减少旗饷,可旗人也要活路,于是端方便借着增税的名义,办起了实业工厂,这习艺厂中便雇佣了不少旗人,虽说养了些闲人,但总算是没让这京城乱起来,甚至于还因为如京师纺织局、枪炮厂之类的工厂兴办,反倒是让人看到了几分中兴希望来,虽说人们依然叫着他“端白脸”,可再怎么着,无论是太后也好,王爷也罢,总算是松了口气,这不,今年入了暑,难得的太后,又一次搬进了园子里,也算是对现在时局的一种认可吧。

认可归认可,不过这也让身为皇上的光绪多出了一个事来,现在是农历八月。光绪又一次赴颐和园请安。

立秋一个多月了。迎面吹来的秋风已有些凉意袭人。光绪皇帝坐在銮驾之中。尊贵的龙体随着轿夫那有节奏的颠簸而颤动,他双眉微蹙,深褐色的眸子蕴含着悒郁之色。

相比于奴才们的信心,作为皇上的他,却没有感觉到一丝的轻松,虽说现如今,朝廷练出了三镇新军,还把握福建一省。远好过“壬辰之乱”时的那种天下纷离之境,按道理来说,他这个做皇上的,应该松一口气,可他却轻松不起来,

这三年多以来,他经历了太多,曾几何时,他也曾幻想过,有朝一日。他能像祖宗一样,开创一个盛世。可世事的艰辛,却远超过他的想象。他的朝廷设置着那么多衙门,养着那么多官员,却大半是尸位素餐、坐享富贵的颟预庸碌之辈,好不容易选了一个人才,结果,却又被他逼反了。

逼反了一个唐浩然,没什么。

可谁也未曾想到,那个“今世之曹”却用一纸通电,便让这大清国的里子面子全都露了出来,“壬辰之乱”时,国难当当,正需要群臣尽力辅佐,那些银样蜡头哪一个用得上?枢臣耆老,地方督抚装聋作哑,袖手旁观,或者权欲贪婪,百般索权。

甚至就连同李鸿章,那个曾经的忠臣,他人淮军陆师被唐逆打的落花流水,其却依然同其眉来眼去,到最后,他们联起手来把朝权夺走了。

“汉人不可信、汉人不可用……”

又一次,他想到那位姓闫的奴才说的话,虽那个狗奴才坏了朝廷的大事,可若是这话能早说二十年,又岂会有今天之境?

不过,这一切,却不是他这个皇上所需要担心的了,大臣们有什么事,便直接找恭王了,他再同皇爸爸一商量,至于他们这个皇上,到时候只需点头同时,依着皇爸爸的叮嘱,下一道谕旨,走一个形式便成了。

心里可以这般想,可是光绪却不敢显露任何情绪,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说他不敢显露这种情绪,而是站在慈禧的身边,他甚至连口大气儿都不敢出,那里还敢有什么情绪。就像现在一般,唯唯诺诺的向太后请示之后,光绪整个人便像过去一般,脸色煞白的坐于一旁,一如过去,全是一个提绳木偶一般。

若是说李莲英是大公公的话,作为皇帝的光绪这会反倒成了二公公,就这般于一旁坐着,甚至连口大气儿都不敢顺着,偶尔的他瞧着恭王,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为何恭王会对皇爸爸没有任何怨言,反倒依然是尽心尽力的操持着朝廷,虽说明知道皇爸爸防着他,可却依然任劳任怨的,就像是不知道这一切似的。

“……这东北今时大建海军,绝非朝廷之福,亦非朝廷之祸,当今大清国,地方之强,无外东北、北洋,东北者如唐逆,其根基浅薄,全凭一时武勇方才有今日之盛,而李鸿章起于先帝军兴之时,发乱之中,其根基之深,远非唐逆所能相比……”

即便是现在,唐浩然身为朝廷旨下的东三省总督,可于奕訢以及朝中大臣们口中,依然是“唐逆”,至少于私下里,总是“唐逆”、“唐逆”的叫着,这也难怪毕竟今天的崩坍之局,便是其一手促成的,至于李鸿章,即是今时今日,依然有不少人视其为帝国掣柱,当然更多的人人则是与其“暗通款曲”,只待着其他日定鼎之时,图个后生保障。其中甚至不乏旗中显贵,可对唐浩然,大家却没有那么客气。

心存二心者尚是如此,更何况是一心想保大清的奕訢。

“先前,唐逆之强全在陆师,可李鸿章这几年也是大练北洋新军,现今已经练成新军六镇,加之浙江新军一镇,两广新军一镇一协,山西新军一镇,计九镇一协,兵力计十二万有余,自不逊唐逆,且又有水师之助,然今日,唐逆大办水师,大造兵舰,必为李鸿章所警,以臣看来,此事必将引发东北、北洋之危!于朝廷而言,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提及那个不可预料的将来时,奕訢甚至感觉自己的呼吸有些急促,对朝廷威胁最大的是谁?就是李唐二人,过去两人或许还能勉强互相提防不至为敌,但今时今日,唐逆把手伸到了海上,以李鸿章沉浮宦海之老辣又岂会看不出唐逆的司马昭之心,又岂会容其从容扩充。

“六爷,那以你的意思来说,咱们就这么看着?”

慈禧轻落落的询了一声,这东北造出了一条大兵舰,现如今报纸上成天说道着,这不就连奕訢都被惊着了,给吓了一跳的当口,他同样也看到了机会。

“非但要看,还要让李鸿章放心,福建那边不是说江西匪患日忧嘛,以臣看来,可调一镇新军往福建协防。”

“六爷,您的意思是……这京城咱就不顾了吗?”

奕訢的建议让慈禧的心头一惊,那看似懒散的身子甚至不由自主的往前一探,脸上全是一副惊色,她能到这园里过这个暑,可不就是全凭着易名禁卫军的八旗新军给的那么点底气吗?把一镇兵调到福建去,若是万一……

“太后,总是这般因守于京城,总不是办法!”

注意到太后脸色的骤变,奕訢立即明白了她的心思,莫说是他,便是就这京城上下,可不都是靠着那新军给了点底气儿,可问题是,对于奕訢来说,他知道,那么点底气,总有耗尽的一天。

“这几年,咱们确实练了点兵,可同李鸿章,同唐逆比起来,却是不值一提的,太后!”

话声微微一顿,奕訢佝偻着腰,现如今,他的身子骨一年不如一年,自觉已经油尽灯枯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再这么撑上几年,有些事情必须早做些打算。

“若是再这么困守京城,静观时局变化,不定会生出什么变数来,朝廷担不起这变数啊……”

一声长叹之后,奕訢佝偻着腰向慈禧跪了下去。

“六爷,你这是……”

奕訢的举动慈禧一愣,接下来他的话却又让慈禧的眼眶一热。

“太后,我这身子骨瞧着一年不如一年了,不知那里就去见祖宗了,这天下啊……我就寻思着,若是能赌上一把,便赌上一把吧,没准……若是,想来到时候祖宗也不会怪罪咱们的……”

奕訢话落在慈禧的耳中,再看着那佝偻着没有一丝精气的腰,慈禧顿时便是泪如雨下一般,连连应声道。

“六爷,六爷,哀家应了您便是了!”(。)

第346章 变革第178章 父与子第43章 拓财第342章 掀起革命新高潮第62章 时局如戏第207章 魔鬼第270章 外交第333章 德意志第358章 阴谋第137章 北洋之心第18章 军田第216章 交易(中)第248章 忧虑第227章 鸿章第211章 解释第39章 洋操第37章 一人尔第317章 自作聪明第72章 扩张第75章 游说第341章 停战日第109章 远东第19章 在北洋第196章 手腕第324章 金陵事第25章 庆记公司第371章 新闻事件第27章 名正言顺第37章 统监第210章 天下第198章 奇袭(上)第239章 开创时代第265章 释放第138章 内忧之因第99章 用心良苦第126章 东洋的希望第175章 最终决定第83章 谋变第205章 符拉迪沃斯托克第283章 尾声(一)第87章 听天由命第42章 老娘们(上)第204章 拿回来第101章 板上之肉第90章 大津第38章 北洋大臣第284章 尾声(二)第187章 溃败第93章 在京城第75章 同文学堂第142章 欢迎第243章 第二太平洋(上)第120章 纷乱第44章 端白脸的想法第118章 潜伏第244章 启航第371章 新闻事件第279章 勒梅儿大海战(二)第153章 从海底出击第29章 困局第167章 新世纪第216章 交易(中)第172章 兵败第273章 待佳音第324章 金陵事第25章 蝇附事大第264章 援助第223章 伊尔库茨克的硝烟第34章 求知识于世界第59章 在东南第21章 授田第158章 如我所想第216章 交易(中)第77章 时代的轰鸣第18章 军田第117章 邀请第3章 壬辰之夏(下)第321章 北国新丁第194章 贤良第13章 连环套第206章 兴亡苦第43章 拓财第86章 见闻第68章 无奈第38章 北洋大臣第42章 谋财第92章 改变第140章 由他们去吧第241章 兵临城下第54章 清为中否第24章 合作第359章 英美之间第204章 掣肘之人第234章 外交第343章 投机者第111章 余波第94章 江南义第202章 所谓忠臣第135章 成军第152章 杭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