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重新开始

按照冯承乾的要求,吴铁生任命他的海军司令。

大年十五过后,吴铁生重组了〖中〗央政府。吴铁生以中华〖民〗主共和国总统身份,兼任〖中〗国陆军司令,冯承乾任海军司令,其余三十二个部长级官员中,有十八个是归国劳工,而四个非劳工出身的部长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教育与文化部长蔡元培。任命他,正是冯承乾的特别安排。

三月上旬,三所高等院校诞生。

一是蔡元培筹建的北京大学,二是设在保定的〖中〗国陆军学校,三是设在青岛的帝国海军军官学院。

第一任海军军官学院院长是从帝国海军退役后归国的陈绍宽少将。

陈绍宽诞生于一八八九年,十五岁的时候就以劳工身份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且获得了准国民身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陈绍宽以水兵身份进入帝国海军服役,在多格浅滩海战中表现卓越,破格晋升为军士,在英吉利海战中因为顶替阵亡的军官指挥“纽伦堡”号轻巡洋舰作战有功,由冯承乾提名晋升为帝国海军少尉。到大战结束的时候,陈绍宽已经是帝国海军少校了。退役后,德皇授予陈绍宽荣誉海军少将军衔。回国后,〖中〗国政府正式授予其少将军衔。

可以说,陈绍宽是华裔帝国海军官兵中的佼佼者。

有趣的是,在海军军官学院的前三期学员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归国侨民,而且几乎都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些海军军人在帝国海军中服役的时候,都是士兵或者士官,并没获得军官军衔。

事实上他们正是新成立的〖中〗国海军的骨干。

让细们进军校培训,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成为军官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有能力担负起组建〖中〗国海军的重任。

因为安排了合适的人来管理教育上的事情,所以冯承乾可以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只是,一切都得从头做起。

虽然这个时候〖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一支规模不算小的舰队,算上“柏林”号,排水量在两万吨以上的主力舰就有六艘,此外还拥有数十艘轻巡洋舰等舰艇,但是〖中〗国并没有支持这支海军的工业与造船业。

别的不说,六艘主力舰只有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才能进行全面大修。

当然并不是毫无基础。

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在青岛开办了海军船厂专门为帝国远东舰队提供基本维修,甚至有一座两万吨级干船坞,能够对标准排水量在三万吨以内的战舰进行大修也具备一定的建造能力。

问题是,刘艮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造船业并不仅仅是建造舰船的能力,还包括配套工业,比如钢铁、枪炮生产等等。

可惜的是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基础几乎为零。

在冯承乾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年钢铁产量还不足五十万吨、钢产量不到十万吨,而且只能生产低质量钢材,根本生产不出建造战舰所需的装甲钢。枪炮方面,克虏伯等几家公司的在华工厂也只能生产步枪、

机枪、迫击炮与小口径火炮,而且受钢铁产量限制产能根本就无法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火厂相比。至于战舰上所需的大口径火炮,具有生产能力的国家加起来也没有十个。

实现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担任工业部长的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归来的宋靖国。

在吴铁生等人回国征战的时候宋靖国没有回国,而是在克虏伯公司工作而且娶了一个非常贤惠的德国女子为妻。大战爆发前,宋靖国已经拿到了帝国大学的学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获得了学士学位的劳工之一。大战期间,宋靖国在克虏伯公司负责管理工作,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

冯承乾回国之前,专门找到宋靖国,给他做了思想工作。

随后,宋靖国就辞去了克虏伯公司的娄管职务,两袖清风的回到了祖国。

有趣的是,在宋靖国提交辞呈的时候,克虏伯公司不但开出了更高的薪酬,还答应让他进入董事局,想让他留下来。

可惜的是,宋靖国这一生不服其他人,就服冯承乾。

既然是冯承乾找他,他肯定不会接受克虏伯公司的挽留。

担任工业部长之后,宋靖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中〗国的工业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按照冯承乾的要求,对工业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

在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重工业自然放在了首位。

只是,宋靖国也提出了一点。如果要在三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内,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基础,仅仅依靠私营企业显然不够,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国家管理,即由政府控制与推动工业发展。

宋靖国的这个观点,完全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时管制措施。

在大战时期,虽然帝国没有征收所有企业,但是施行了极为严格的国家管理,即所有帝国企业都得按照帝国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由此爆发出了极为强大的战争潜力。

有趣的是,提出这套管理办法的,正是冯承乾。

也就是说,宋靖国的认识与冯承乾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得由国家推动,由政府出面集中社会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工业,私营资本只是辅助力量。

当然,宋靖国出面,也就不需要冯承乾来强调这个问题了。

只是,冯承乾看到了一个宋靖国没有看到的问题。这就是,实现工业化,将伴随产生巨大的工业生产力,而消化掉工业生产力,才是推动工业化的关键所在。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那么工厂的产能就提不起来,也就不可能以再投资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

为此,就得创造一个市场来推动生产。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发展,显然办不到。

事实上,在工业化初期,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都找到了有效的、或者收缩行得通的解决办法。比如,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就通过扩大殖民地、向海外倾销产品来推动发展,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是通过巨大的国内基础建设来推动工业发展,〖日〗本是利用军事建设来推动工业生产。

以当时的情况,应该向〖日〗本学习。

别忘了,冯承乾一开始就提出,三十年之内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因此增强军事力量应该与同业化同步进行。

只是,冯承乾没有向〖日〗本学习。

原因也很简单,〖日〗本的国情与〖中〗国完全不一样。

做为岛国,〖日〗本几乎不用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拿国内运输来说,〖日〗本完全、或者说重点依靠海运,对陆地运输的需求并不高。问题是,〖中〗国不是岛国,而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不管是海运与水运,都不可能取代陆运。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情比较相似。

正是如此,冯承乾选择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来推动工业发展。

这方面,重点又在交通设施上。

当然,这么做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即可以让国家现代化深入民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工业化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当火车、

汽车、轮船等出现在全国各地,更能让所有人感受到国家正在变得强大。

对于已经沉沦了数十年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国家强大产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中〗央政府改组之后,宋靖国首先提出以钢铁、机械、重装备制造、

化工、船舶、机车与车辆制造为核心的工业发展计划。随后,在冯承乾的推动下,〖中〗央政府通过了全国铁路发展规划。

当然,这还只是规划。

至少在这个时候,只能在〖中〗央政府控制的范围内加以实施。

要想推广到全国,首先就得铲除割据军阆。

正是如此,〖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必然与统一战争一同前进,而战争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业产品消耗市场。

只是,在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上,冯承乾与吴铁生产生了分歧。

吴铁生认为,必须首先攻占东北,打败东北军阀,才能把最具威胁的外来干涉力量挡在国门之外,也才能顺利铲除其他军阀。事实上,这也是冯承乾回国之前,吴铁生一直坚持的统一方针。

冯承乾没有反驳吴铁生的观点,只是认为应该首先平定南方。冯承乾的观点很简单,即进军东北,必然与〖日〗本为敌,即便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下,胜算不会太小,但是也不能防止〖日〗本不会直接出兵干预。如果在东北耽搁的时间太多,除了耗费军力国力,还会动摇〖中〗央政权的地位,使其他军阀更加难以收拾。更重要的是,仅以山东、

直隶、河北等地,收复东北十分困难。在扫荡了南部地区,统一了大部分国土之后,再集中力量进军东北,自然事半功倍。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进军南方,〖中〗国海军能够做出贡献,而进军东北,海军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最终,吴铁生做了让步,冯承乾也做了让步。

按照两人协商的结果,在一九二一年年底之前,不重点放在南下上。如果到一九二一年仍然没有能够统一南方,就必须挥师北上,不然东北军阀张作霖肯定会在〖日〗本的暗中支持下坐大。

一九一八年七月一日,南征军成立,南征战争开始。

第36章 利益博弈第384章 最后的机会第141章 秘密行动第27章 冷眼旁观第326章 炮击战术第75章 创造机会第7章 重工业第561章 更多选择第38章 大东沟第250章 后继乏力第7章 重工业第79章 将计就计第522章 精确轰炸第224章 一个人的战争第23章 最后的阵地第186章 太空竞赛第468章 风暴海洋第74章 各打各的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第179章 突击第497章 苦战第261章 坚强后盾第132章 优中选优第347章 刻不容缓第514章 后继乏力第87章 绝地反击第125章 素质第一第25章 再接再厉第339章 空间换时间第305章 战斗队列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584章 死胡同第73章 别无选择第329章 乘胜进军第131章 美国参战第68章 不放弃第207章 七日战争第2章 大国角力第140章 迎头痛击第141章 秘密行动第166章 日落大洋第259章 保守与积极第545章 陆海之争第343章 恶仗第45章 选择第507章 空中突击第165章 所作所为第60章 精气神第184章 圈套第212章 出动第202章 防范与控制第228章 厚积薄发第67章 打就打第47章 不怕死第126章 变局第530章 避重就轻第510章 左右为难第116章 目的地第111章 战略失误第69章 毅然决绝第355章 左挡右支第74章 侥幸第22章 迫敌决战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146章 主动权易手第339章 空间换时间第111章 行动结束第467章 主动应战第146章 按兵不动第585章 威胁第148章 警报第579章 战略撤退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129章 据点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107章 妥协第430章 守株待兔第628章 战略力量第209章 排兵布阵第310章 勇猛精神第183章 等待时机第444章 减负第512章 强攻第528章 包围与突围第530章 避重就轻第147章 最后的机会第586章 服软第58章 时机第177章 紧急行动第159章 主动权第51章 中立第402章 外强中干第101章 躲躲藏藏第587章 技术决定未来第444章 减负第87章 不战而胜第300章 舰队出发第426章 稳步推进第165章 落幕之战第342章 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