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盲目乐观

英国投降,让很多人都认为战争会在一九四五年结束。()

显然,这也未必太乐观了一些。

一九四五年二月初,顾祝同等人再度回到青岛海军司令部,参与由冯承乾亲自召开的海军高级将领会议。

这次会议,不是为了商讨作战行动,而是给盲目乐观的海军将领打预防针。

在英国宣布投降之后,海军内部就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即很多人多认为,在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友之后,美国独木难支,必然会在一九四五年向同盟国集团投降,从而结束这场大战。

显然,这太低估美国了。

不可否认,英国确实是美国的最后一个盟国,但是英国投降绝对不是美国投降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投降,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别忘了,一直以来,在美英关系中,美国扮演的都是支援者的角色,即美国是纯付出的一方,从英国获得的好处少之又少。换句话说,英国就是一个累赘,不但没有能够对美国起到帮助作用,反而给美国增添了不少的麻烦。

战后,就有人评估,在英国战败之前,美国援助给英国的物资,足够建造二十艘舰队航母,以及所有的舰载机、配套的护航战舰,或者是武装十五个坦克师、二十个装甲师与三十个摩步师,或者是制造两万架战略轰炸机与三万架战斗机。甚至可以说。如果英国产生的拖累效应。美国甚至有能力守住澳大利亚。

不可否认,失去英国之后,美国已经没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了。

从战略格局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美国隔着大西洋,中国与美国隔着太平洋,即便美军能在大西洋与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甚至能够夺回主动权,也没有能力在短短数年之内越过这两道天然屏障,也就没有可能在这场大战中取胜。

只是,美国肯定有机会保持不败。

原因就是。德军要想在短期内跨过大西洋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中国军队就算攻占了夏威夷群岛,也难以在短期内攻打美国本土。依靠世界上最广袤的两个大洋,美国有足够的能力守住本土。

只要美国守住了本土。***就能迫使对手座下来谈判。

有此可见,现在谈论胜利,显然为时太早。

在这次高级将领会议上,冯承乾就强调了这一点,即迫使英国投降,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离最后的全面胜利还非常遥远。美国肯定不会投降,即便在本土遭到攻击之后,也未必会投降。因此,任何与速胜有关的思想都是有害无益的。也就必须做好再打几年的思想准备。

显然,冯承乾在给所有人打预防针。

必须承认,冯承乾的判断非常准确。

关键就是,美国有没有能力坚持下去。

除了在地理环境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外,美国在人口、以及自然资源上都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

大战爆发前,美国的人口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为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与红俄。如果把加拿大算上,那么美国的人口数量还超过了红俄,为全球第二。当然。可以为美国所用的人力资源还不仅仅是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都与美国保持着良好关系,都能为美国提供一些帮助。这样一来,美国可用的人力资源接近三亿,与中国的四亿相差不大。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国就开始利用拉美的人力资源。

比如。从一九四二年开始,美国扩大了从拉美地区进口的资源,从而减轻国内资源生产压力。到了一九四二年底,美国扩大了从拉美地区进口资源的范围。到了一九四三年,美国还开始向墨西哥转移轻工业,即开始利用墨西哥的人力资源,为美国生产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到了一九四三年底,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轻工业产品,已经占到了美国总消耗量的百分之六十。别的不说,当时美军的被服就有一半是在墨西哥生产的,而提供给军队的罐头食品更是大部分都来自墨西哥。

由此可见,美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持这场战争。

保守估计,美国至少能把武装部队的规模扩充到一千五百万,如果充分利用了加拿大与墨西哥的人力资源,美军的总兵力甚至能突破两百万。此外,还有大约一百五十万加拿大军队可供美军调动。

有了两千多万军队,美国显然不易被击败。

当然,关键还是在资源上。

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三个能够在资源上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资源的种类与丰富程度上,丝毫不比另外两个,即中国与红俄差。依靠本土资源,美国就能支撑起整场战争。

事实上,在某些关键物资的产量上,美国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比如,直到大战的最后一年,美国的原油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四成左右。

此外,美国本土还拥有支持战争所需的全部战略资源。

即便某些资源的产量不够大,比如天然橡胶,也可以同拉美地区获得,并不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美国具有把战争打下去的必要基础。

除了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之外,美国军民的斗志与士气也不是很大的问题,至少比英国强得多。主要就是,打到这个时候,美国本土并没有遭到攻击,而且在短期只内也不会受到严重威胁。

更重要的是,从一九四四年初开始,美国就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

在一九四四年底,美国联邦国会还通过了好几项与战争有关的法案,加强了以总统为首的战争委员会的权力。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在英国战败的时候,绝大部分美国民众并没受到战争的影响,或者说还没有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

在英国投降之前,美国本土基本上没有遭到攻击。

虽然早在一九四一年,中国军方就开始寻找攻击美国本土的办法,除了动用舰队发起偷袭、以及攻占离美国本土较近的基地实施战略轰炸之外,还提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方案,比如用热气球运载炸弹,利用平流层较为稳定的气流,让炸弹漂到美国本土上空,然后再依靠定时装置解脱,来轰炸美国本土。又比如,在蝙蝠身上安装小型燃烧弹,去对付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场。

当然,这些离奇的方案都只停留在纸面上。

在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之前,对美国本土威胁最大的是德军潜艇。美国参战之后,德军潜艇就开始袭击美国本土东海岸地区。在一九四三年,德军潜艇还数次进入墨西哥湾,袭击美国南部地区的海上钻油平台。

只是,这些袭击都无关痛痒。

在英国战败之前,针对美国本土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动就是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

不可否认,这次袭击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与破坏,甚至导致美军加强夏威夷群岛防御的部署工作没能按时完成。问题是,相对于整个美国而言,旧金山根本算不了什么,遭受的损失也算不了什么。

此外,这次袭击,反而激发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

在美国的宣传机器的鼓吹下,中国舰队偷袭旧金山,被美国民众看成了是可耻的战争行为,或者说是不光明的战争行为。借此,美国当局开始大肆鼓吹爱国主义,鼓励更多的美国人参军服役。

可以说,在英国投降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丧失取胜的信心。

此外,美国民众的基本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要知道,在英国投降的时候,美国都没有实施配给制,民众依然能够在自由市场上购买到生活物资。

事实上,美国在食品、纺织品与药品的生产与供应上,一直没有出现问题。

对美国民众来说,战争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乡村里的美国人,他们对战争的最为直接感受,除了税收有所增高之外,主要就是某个亲戚、或者朋友在遥远的战场上阵亡、或者是负伤,以及邻居在收到阵亡通知书的时候,前去慰问与吊唁。

正是因为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所以绝大部分美国民众都没有强烈的反战情绪。

这一点,与英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要知道,在英国当局决定投降的时候,几乎所有英国民众都产生了强烈的发展情绪,只是大部分人没有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美国还没有到必须投降的地步。

在拥有足够多的人力资源、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民意支持的情况下,美国肯定不会在一九四五年投降。

当然,同盟国集团也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攻打美国本土,更不可能攻占美国全境。

这样一来,战争就不可能在一九四五年结束。(未完待续……)

第227章 常规军备第421章 势均力敌第170章 错失第217章 无能为力第86章 相互妥协第142章 深入敌后第396章 一再推迟第91章 转攻为守第25章 死有其所第17章 主动与被动第465章 喧宾夺主第146章 主动权易手第65章 生存竞赛第10章 海军起航第51章 中立第527章 继续前进第140章 迎头痛击第467章 主动应战第530章 避重就轻第168章 抛砖引玉第239章 天生缺陷第147章 积极主动第464章 老友相见第158章 不可不战第131章 抱陈守旧第229章 中心海洋第168章 抛砖引玉第490章 飞蛾扑火第520章 战略轰炸第623章 核试验第66章 主考官第457章 天降神兵第213章 难以揣摩第194章 军事航天第50章 谁去谁留第92章 信心第396章 一再推迟第496章 准备就绪第577章 信号第625章 前进方向第206章 出奇制胜第27章 奉陪到底第203章 开辟新战场第517章 何去何从第32章 立场第95章 情报天才第80章 多此一举第242章 血的代价第129章 据点第242章 一举超越第148章 勇闯鬼门关第334章 进军东南第28章 皇储给力第213章 难以揣摩第503章 下一步第250章 后继乏力第394章 拉锯战第10章 利益同盟第50章 谁去谁留第10章 无妄之灾第157章 抢先攻击第107章 妥协第518章 无路可退第79章 将计就计第503章 下一步第87章 生于忧患第66章 灭顶之灾第85章 阴差阳错第301章 优劣有别第24章 航母热潮第127章 全新的开始第52章 沙俄的祸根第550章 钩心斗角第33章 停战条件第502章 最后一战第186章 炮战革命第94章 混血儿第37章 后遗症第339章 空间换时间第135章 争分夺秒第139章 坐以待毙第177章 新局面第610章 你争我夺第93章 特殊任务第98章 游击队员第64章 关键情报第151章 自我牺牲第162章 机会第22章 迫敌决战第297章 传奇将领第211章 火药桶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262章 疲于奔命第109章 冒险之旅第62章 用人之道第484章 捷径第516章 转向西进第30章 始作俑者第12章 追踪第88章 避战与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