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印象

十月十日,顾祝同启程前往柏林。

此时,他的身份不是中国海军的战区司令官,而是中国海军司令全权代表,而与他通行的是陆军司令全权代表张文渊大将与空军司令全权代表骆崇明上将,此外还有十多名三军的高级军官。

可以说,这是一个级别非常高的军事代表团了。

就顾祝同所知,张文渊是陆军中最有名的大将,全程参与了大陆战争,还是中东与海湾战区的陆军最高将领,策划与指挥了十多次大规模战役行动,为陆军的头号战将,也是最有可能接替吴铁生的下任陆军司令人选。只于骆崇明,名声就更大了,他是对日轰炸时的前线司令官,后来组织了轰炸澳大利亚的作战行动,为中国空军派遣到欧洲的远征航空兵的第一任司令官,而且在他离任之前,中国远征航空兵把英国的大部分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此后则组织了针对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战略轰炸行动。显然,顾祝同更了解骆崇明,因为两人曾经共事过大半年。更重要的是,骆崇明肯定是刘亚光的接班人,在战后就将成为中国空军的第二任司令员。

显然,顾祝同的名声最大,而且也是中国海军司令官员的头号接班人。

也就是说,这三位高级将领,很有可能在战后成为中国军队的领袖人物,对战后的世界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三人同时前往柏林,自然不是小事。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军事代表团在柏林时间十月十一日傍晚抵达。

显然,德军丝毫不敢轻视这三位高级将领,德军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帝国海军司令雷德尔与帝国空军司令里希特霍芬一同到机场迎接,德皇威廉二世还派来了其首席国务秘书卡尔公爵。

因为天色已晚,所以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

顾祝同谢绝了雷德尔的好意,没有去参加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宴会。而是带着其他人员去了中国大使馆。

次日,顾祝同、张文渊与骆崇明首先去拜见了德皇威廉二世。

在此之前,顾祝同没有去过欧洲国家的皇宫。在离开青岛之前,冯承乾特别叮嘱,让他们务必首先拜见德皇,以示对德皇的尊重。显然,顾祝同也早就听闻。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按照冯承乾所说,波茨坦皇宫在欧洲算不上奢华。比起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甚至是沙皇俄国的冬宫都差了许多。主要是,帝国的前两任皇帝,即威廉一世与腓特烈三世都出身军旅,平时非常简朴,也极力提倡简朴作风,反对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

来到波茨坦皇宫,顾祝同觉得所见与冯承乾所说完全不同。这是一座非常庞大。也非常奢华的宫殿。在通往御书房的走廊上,悬挂着三位德皇的肖像,墙壁上敷着金色的墙纸,两侧摆放着德军从其他国家的宫殿里获得的精美战利品,即便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也是堪称珍贵的玩物。

显然,威廉二世与他的父亲、祖父截然不同。

对此,顾祝同并不觉得惊奇。

关于威廉二世的传闻有很多,包括他那在出生时就已经瘫痪的左侧躯干,以及从小受到的严厉教育。更多的。还是在他当上皇帝之后、特别是在大战期间的一些传闻。比如,在德军攻占克里姆林宫之后,威廉二世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强大,决定亲自前往克里姆林宫接受俄军投降,为此德军用了一整个军来确保德皇的安全,此外还耗费大量资金与物资来修缮克里姆林宫。又比如,在英国投降之后,威廉二世亲自下令。让德军空降兵空降到白金汉宫,而这支军队的任务非常特殊,即保护好他幼年时居住的宫殿。并且找到他母亲、也就是维多利亚长公主留在白金汉宫里的一些私人物品。随后,德军专门安排运输机把这些物品送回柏林。而威廉二世则命令工匠在波茨坦皇宫的后花园里,按照实际大小重建了他曾经在白金汉宫居住了数年的几栋建筑物,而装饰与布置这些建筑物的器物,全部来自白金汉宫。最出名的传闻则与法国有关,即在法国战败之后,威廉二世特意命令,要让法国当局在凡尔赛宫签署投降协议,因为在普法战争结束之后,他的祖父、也就是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只是,这道命令没有得到执行,即法军中的抵抗份子在德军到达之前破坏了凡尔赛宫,而且肃清法国游击队的战斗在法国战败后持续了一年多,德军不敢冒险让德皇去凡尔赛宫宣扬大德意志主意。

显然,这些都说明,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是法国,而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威廉二世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法国的立场已经开始动摇,特别是在美国迟迟不肯表态、而英国又不打算向欧洲派遣太多远征军的情况下,法国根本不可能单独战胜德意志第二帝国,因此在外交上做出妥协是必然的选择。在此情况下,战争完全可以避免。在最后时刻,德皇威廉二世对法国开出的条件提出了质疑,而起因只是法国希望在德法边境地区保留二十万兵力,而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十万以内。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法国甚至答应停止修建马其诺防线来换取和平。显然,十万驻军与二十万驻军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因为即便有二十万驻军,也不足以让法军主动发起攻击,也不足以让法军守住边境防线,所以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妥协。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坚持要求法军把边境驻军削减到十万,而在德皇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离最后通牒规定的期限只剩下了不到二十四小时。法国当局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战争就爆发了。

正是如此,很多人才认为,想打仗的不是法国人,而是德皇威廉二世。

同样的原因,德皇威廉二世在德国人中的评价也不是很高。原因就是,在这场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付出了惨重代价的战争中,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胜利果实,也没有能够通过战争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反而成就了刚刚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并且终结了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历史。

见到威廉二世,顾祝同也有同感。

在顾祝同看来,如果威廉二世不是德皇,而只是一个普通人的话,肯定会被别人当成偏执狂。

虽然这只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见,但是顾祝同等人依然感受到,德皇并不友好。

所幸的是,几位将军都没有指望德皇能够给他们好脸色。

外界有传闻,在中国军方明确拒绝由德军负责大西洋方向上的进攻行动之后,德皇在德军的高级将领会议上公开咒骂冯承乾,说他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叛徒,背叛了他、以及他的父皇腓特烈三世。

显然,德皇对中国军人、特别是高级将领的印象并不好。

所幸的是,德皇没有为难三为将领,只是言语有点刻薄而已。顾祝同等三人也非常沉得住气,知道没有必要跟德皇在言语上较真。

在结束了这场不算愉快的见面之后,顾祝同等三人在当天晚上参加了由雷德尔为他们举办的晚会。

因为习俗不同,所以顾祝同不大喜欢德军的宴会。

当初,在柏林与德军谈判的时候,顾祝同就以公务为名谢绝了几乎所有宴请,而这也给德军将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顾祝同略感惊讶的是,雷德尔专门请了几位中国厨师,为他们准备了几道中国菜肴。

只不过,用餐方式仍然是西式,让顾祝同有点不大习惯。

有趣的是,张文渊与骆崇明似乎很熟悉这种场合,在应酬德军将领、以及雷德尔特意安排的那些交际花的时候,简直是游刃有余。

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担任远征航空兵司令的时候,骆崇明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呆了大半年,肯定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宴会,对德军将领、乃至德军的交际花非常了解。至于张文渊,在大陆战场上,也肯定有不少跟德军交往的机会。

显然,顾祝同是个门外汉。

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不够强大,所以中德在海军层面上的合作非常少,高级将领之间也就没有多少交流。

最让顾祝同觉得惊奇的就是德军的交际花。

顾祝同知道,在西方社会里,妇女是交际场上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是大部分的是男宾的妻子或者女儿。可是在雷德尔的宴会上,德军将领都没有带家室参加,而是安排了经过专门训练的交际花。

显然,她们的真正身份不是活跃交际场的气氛,而是德军的间谍。

顾祝同不是笨蛋,自然提高了警惕。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顾祝同可不想在这个没有硝烟、只有欢笑的战场上栽跟头。(未完待续……)

第471章 耐心等待第67章 高难度任务第43章 拖累第110章 敌明我暗第54章 责任与机会第2章 笑谈天下第53章 倒计时第150章 新手与老手第52章 同盟轴心第305章 战斗队列第162章 巅峰对决第61章 下马威第464章 老友相见第26章 只进不退第193章 偷袭计划第499章 一鼓作气第21章 大清首辅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380章 致命错误第63章 临时抱佛脚第10章 利益同盟第238章 错失良机第167章 关键调整第271章 攻守易势第59章 帝国军人第248章 风雨欲来第42章 自以为是第61章 下马威第92章 信心第139章 战略方向第60章 精气神第55章 人生目标第23章 将计就计第370章 适得其反第286章 异想天开第247章 操之过急第222章 最后的攻击第59章 永远铭记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205章 战争需求第193章 偷袭计划第4章 总统第57章 钱第80章 多此一举第9章 被妞泡第311章 战术胜利第128章 临时政府第447章 备战第613章 反差第29章 骤起波澜第161章 交代第235章 棋逢对手第245章 驾驶员第101章 初生牛犊第458章 激战第88章 同胞兄弟第118章 顺手擒来第206章 出奇制胜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舰队第165章 所作所为第74章 机不可失第67章 高难度任务第547章 民族的裂缝第208章 石油危机第343章 恶仗第417章 盲目乐观第46章 欧陆变局第328章 传统精神第630章 霸权第305章 战斗队列第357章 过分要求第321章 迷雾第167章 关键调整第373章 决战在即第43章 拖累第294章 有想法第47章 摩洛哥危机第237章 独树一帜第144章 大老板第534章 功败垂成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295章 火速收场第34章 厉害关系第77章 伏击第61章 中兴干将第93章 各有千秋第572章 强渡第209章 排兵布阵第139章 转折点第100章 坚持第50章 我行我素第106章 鬼镇第44章 新兴强国第43章 大型化第197章 战乱之地第522章 精确轰炸第42章 自以为是第148章 剧变第236章 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