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烽烟四起

南呼衍部的西域都尉呼衍獗部则按按照呼衍王令,率三千精骑穿过乌孙国南下。他们在乌孙国未受到抵抗,便从伊列水(注:即今伊犁河)突入乌孙夏都,并准备顺着北山(注:即天山)古道,翻越北山,进入西域。

在喀拉峻草原上,乌孙国翕侯黑鸬手下有国兵二千精骑。当呼衍獗过境喀拉峻草原时,黑鸬按照国王埭裘弥令并未加以阻挡,还向呼衍獗进献牛羊。

虽然汉朝已设都护,但窦固班师后,留下的汉军不过数千人且兵力分散分布在相隔千里的几个要点上,这是一锅夹生饭啊,老奸巨滑的埭裘弥表面上选择了置身事外的中立自守策略,听凭北匈奴人过境。

但埭裘弥还是悄然派出驿吏,希望将北匈奴已经举国南下西域这一重要军情密报西域都护陈睦。可惜的是,呼衍獗提前采取了措施,前后两组信使都被封锁天山的北匈奴斥侯在涧道内抓获斩杀!

呼衍獗则从乌孙国夏都派出信使,越过北山,传檄龟兹国王白建与焉耆国王龙广,严命二王“灭都护、赎前罪,并迎本尉归府!”

龟兹国王白建与焉耆国王广接信战战兢兢,他们不敢违拗,便订立盟约,由龟兹国先反,焉耆国就中起事,争取在夏季攻殁西域都护陈睦驻屯的乌垒城,将毫无防备的陈睦围困在乌垒城内。

而白山一线,左贤王优留派遣右大都尉、万骑长轩砂率军一万五千人,突然兵出疏榆谷,准备横扫蒲类国。

当三塘驿的烽燧将敌情传递回蒲类城后,疏榆谷汉军守将伊吾都尉歙渠与军司马陈留迅速集结兵民,按照战前制定的策略,迅速从口门子峡谷撤出疏榆谷,并破坏山巅涧道,又至白山南山口扎营。他们手中仅有千五百人,战力一般,只能准备给敌以重大杀伤后,退入伊吾庐城坚守。

至此,汉军北征大军班师不久,天山南北便烽烟四起,形势全面恶化!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阴历四月十日,呼衍獗率近万人自乌孙国王治赤谷城出北山(注:即天山)涧道,突然兵临姑墨国王治石城,于是温宿、姑墨、尉头三国复反。呼衍獗迅即与龟兹、姑墨等国合兵共二万五千人,绕过尉头城,再出疏勒绿洲,进犯疏勒国东北疏勒州的首府赤河城。

此时的班超麾下虽只有四千疏勒国弱旅,但他早已在赤河城枕戈待旦,敌军来袭后,他迅速派出驿使,通令疏勒国各州、南道各国准备拒敌!

呼衍獗没有马上攻城或围攻城外大营,他依然选择离赤河城十里下寨!

还是这两个老对手,半年之前,呼衍獗率三万人不能下赤河城,最后狼狈逃向乌孙国。这一次,他继续采取稳扎稳打之策,扎下稳固的大营后,便挟威挥军强攻赤河城大营。整整三天砲击,惊天动地,赤河大营外层寨栅、箭楼、楼车、围墙、堡垒全部被摧毁。

砲击停止,紧接着便是惨烈的强攻,连续十余日,呼衍獗不计伤亡,纵兵强袭,护营壕内外陈尸累累,拒马、陷马坑等大都被毁,外圈围墙、箭堡、角楼、空中廊道、瞭望台等被毁坏殆尽,联军不断攻到内层围墙前。

但疏勒军借助围墙、箭楼、堡垒掩护,万弩齐发,十余日激战共击毙三千余人。

伤亡重大,锐气尽失,半个月后呼衍獗便实在攻不动了。这天傍晚,就在他鸣金退兵之时,赤河城大营内突然“轰”地一声砲响,一彪军自大营内杀出,另一彪军则自相邻的赤河城内杀出,从城下退兵的联军步卒不敢抵挡,仓皇退了下去。等呼衍獗自将大军从两翼包抄上来时,疏勒军两营已经悠然退回营内。

以弱凌强,自进入西域后开始,班超一直是这样打法。

半个月后,望眼欲穿的莎车车并没有出兵夹击疏勒国,呼衍獗只得暂停进攻,整顿兵马准备待莎车国大军北上后,再一战击破班超。于是,北匈奴对疏勒国历时一年多的围城战自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时在东方的于阗战线,黎繁率一万余龟兹、焉耆联军,夺取了于阗国的圆沙城绿洲,控制了拘弥河古河道,大汉于阗守将林曾则率万余于阗国兵前进至鹫巢要塞拒敌。双方在圆沙城绿洲打了几阵,便一样相持开了。

正所谓屋漏偏遭连夜雨,此时班超顶着强大的军事压力,他最怕的便是自己身后的莎车国出兵夹击疏勒国,而焉渑夫人则恰好在打着莎车国的主意!

呼衍獗早在伊列水畔(注:即今伊犁河)时,其夫人焉渑便派出隐秘信使,给疏勒、莎车、于阗三国的亲匈奴国王或贵族都送了密信,勒令他们掌握兵权,相机起事,“与都尉夹击班超,一战必大功告成,子孙可永享富贵,违令者本尉将屠城灭国,!”

隐身莎车城的权鸪、沙荑第一时间通过国相安鹊隐秘截获了情报,并迅速派专门的密驿至赤河城,将情报禀报了班超。

原来焉渑派出的这个信使不是别人,正是班超的老冤家、汉朝右扶风反贼张望。窦固第一次北征白山时,张望逃出伊吾庐后,又在蒲类海西侧的西山中差点被甘英活捉。当时他带着两名手下,翻上雪山,仓皇而逃。

呼衍部在白山的那次大失败,令他对北匈奴彻底丧失信心。此后一年多时间,张望在葱岭以西各国流浪、客居,乌孙、康居、大宛、大月氏、高附、天竺、东离、条支、安息、阿蛮国、斯宾国、于罗国等,都留下他的身影。他甚至一度想越西海(注:即今波斯湾)进入大秦(注:即今古罗马),想找一个可靠的主子投靠。

但是,更令他失望的是,这些国家在他眼中都是愚昧落后、甚至未开化的国度,跟汉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他甚至想夺一个小国,自立为王,富国强兵后再与汉朝对抗。选来选去,他选中了被贵霜帝国吞并了的原罽宾国(注:即今克什米尔)。

原罽宾国王治在循鲜城(注:即今巴基斯坦国白沙瓦),前汉时从未属汉朝都护府统驭。国人以塞人为主,生口多,兵力数万。东与乌秅国、东北与难兜国、西北与大月氏、西南与乌弋山相接。国内与西域各国相接处尽山地,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而山地之后,尽是水草丰沛的平原,物产丰富,国甚富饶。

东汉初年,罽宾国被大月氏(注:即贵霜帝国)攻陷。大月氏国王丘就却先令左将壅榷为罽宾王,但罽宾人彪悍野蛮,壅榷镇服不了,不得已便又立质于大月氏的罽宾王子夫余为国王,自此,罽宾国便属大月氏。

张望来到循鲜城时,当时恰好汉使夫人纪蒿以副使身份出使大月氏国,此时的大月氏国王丘就却正在攻击大夏国、安息国,自然不想与大汉开战,他选择向汉使府纳贡并求开通贸易,以利商贾通行。张望在罽宾仅呆了一个月,便失望地发现,自己再不走,就将成为汉使夫人纪蒿的俘虏了。

纪蒿这个女强人到底厉害,她路过罽宾国时仅仅在这里住了数日,便以自己的魅力和手段征服了罽宾国吏民。国王夫余与王妃朵朵恳求汉使夫人能多呆些日子,夫余还表功说,“不久前有汉人来访,欲为吾国谋。吾辩听其计,乃鼓噪吾国与汉使为敌,小王本欲修好汉使,便赶走此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纪蒿返回馆舍便令旋耶扎罗与陈隐细访此人。二人在循鲜城布下天罗地网,差点将张望抓了个现形。张望发现危险,便仓皇逃进大月氏国王治高附城,后又辗转大宛、康居、乌孙,逃回燕然山。

张望如丧家之犬,这个世界原本很大,可此时除北匈奴外他已没有立锥之地。不得已,虽然心有不甘,他还是带着几名手下再度回到呼衍獗手下为将,再一次成为鹰犬。

只到此时他才知道,当年逃离美丽富饶的中原该是多么愚蠢,可曾经的家园无论如何是回不去了。因此,当焉渑夫人欲遣将给三国送信时,张望立功心切便主动承担了这一使命。发泰密切监视,未发现北匈奴密使身影,沙荑判断,张望送完信已从沙漠戈壁上十分从容地逃回了北线。

张望虽然仓促北归,但他撒出的种子,还是发芽了。

于阗国有大汉都尉林曾镇着,贵族们不敢乱动。疏勒国有班超和他的汉使团亲自镇守,贵族们更是不敢乱想。可莎车国就不一样了,辅国候周鼗收到呼衍獗的信后,便择机转告国王齐黎,“汉朝国内将有大变,窦固已班师,单于举国前来,此时不反,必遭其害!”

齐黎本来就心向匈奴,看了一遍呼衍獗的信,心也蠢蠢欲动,便下令大都尉悉志无屠悄悄整军备战。但北方有汉使班超亲自率领的汉使营、昆仑屯正在赤河城与呼衍獗大战,东边皮山国境内有林曾的于阗大军镇着,他对疏勒国、于阗国兵未放在眼里,但班超、林曾这两个强人却让他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时未敢妄动。

第二十五章 全军倾覆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四十六章 生命垂危第十六章 赖丹之后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怜第三章 波绍被俘第三十七章 妇公送喜第九章 威服于阗第十章 落难贵族第二十一章 张侯谋反第六章 田舍大火第三十六章 截断粮道第二十二章 疏勒事变第二十三章 蒙榆逞威第三十二章 围营打援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二十七章 当廷杂考第十七章 惊天图谋第二章 楼兰惊变第二十章 沙门败类第一章 帝宫夜色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六章 风雪孤城第五章 抚慰公主第十一章 弱冠而孤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鹰第十四章 耿恭自荐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四十章 尴尬相会第十七章 弱兵造势第十五章 盟约分赃第十三章 神兵天降第二十五章 沁水公主第十四章 膝血铭誓第二十八章 寒外风情第十七章 罪当火刑第二章 西池密报第五章 痛下杀手第三十九章 求见圣上第十章 借势挖奸第十章 再撑一会第二十二章 坐阵汉苑第二十章 扎住口袋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三章 初识麦香第十六章 以命担保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二十六章 杀出血路第十五章 废除私刑第二十三章 两城投敌第十二章 解忧之后第四章 于阗大捷第十二章 班勇出世第三十四章 气势磅礴第十三章 初露峥嵘第四章 河西阵图第十二章 鱼邸有危第五章 钦赐婚事第十五章 大难之后第三十三章 匈奴始祖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十二章 逃过一劫第三十一章 远古时代第四十章 另寻明主第十二章 军无戏言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十二章 逃过一劫第二十四章 大气磅礴第七章 歙渠脱险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二十六章 乌垒遗恨第一章 瞒天过海第十六章 汉苑定策第九章 蒲类王室第四十一章 汉人情怀第九章 慈不掌兵第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四章 于阗大捷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六章 田舍大火第二十一章 初战石亀第四十四章 去太华山第二十一章 事戒不虞第二十章 桢中危难第十六章 功过相抵第十八章 谋刺班超第十九章 巧计疲敌第十五章 三征车师第二十三章 群狼毕至第十八章 冯菟被截第十六章 胡茄响处第一章 瞒天过海第二十章 幽幽汉魂第十三章 初露峥嵘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第二十章 出尉头谷第二十七章 当廷杂考第一章 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