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三十三 董昭,你瞎吗?

准确的说,兵法的传承比起文法的传承更加艰难,而且更加敏感一点。

在国家太平时节偃武修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大规模搞什么军事教育,在文官们看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武官来看,这也有些不可思议。

兵法传承不像儒学传承,到现在为止这些学问都有了非常明确的传承方式,有学校有老师,还有各自的家学私学,遍地开花。

但是兵学就难了。

这玩意儿没有儒学这样的授课规模,教育传承全面落后于儒学,要么就是家传,产生将门之类的,要么就是天生奇才,运气好,撞上大时代。

而且一般来说,太平时节谁需要军事人才?

马上建国,难道还能马上治国吗?

这是当初儒生们说服刘邦的那句话,刘邦也无法反驳。

正是所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类的。

意思就是国家太平了就不需要将军了,全部交给文人就可以了。

可是军队这玩意儿难道是可以荒废一阵子之后一旦有需要就立刻原地恢复超强战斗力的那种吗?

没有常年累月的投入和精心维持,一旦战败一次,老兵大量战死之后,军队战斗力会很快衰落下去。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战事,军队将无法应对,国家必将遭到极大的危机。

封建军队的战斗力衰弱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情,很难维持,开国那一批军队老去或者战死之后,新兵是跟不上那种战斗力的。

郭鹏也想过,如果不做改变,自己死后,也就二三十年的功夫,魏军也会失去曾经无比强悍的战斗力,开始走下坡路。

古代也不是没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也曾有人想过要办理军事院校。

最早付诸实施的人是前秦皇帝苻坚,他下令建立一个名为教武堂的军事院校,让熟悉兵法阵法的人传授兵法军阵的知识给军队将领。

之后就被人反对,说这样不好,后来苻坚也就没有坚持,军校自然也没有办理下去,这是关于军事院校的最早记载。

再往后,就要到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出现了名为武学的军事院校,但是按照北宋重文轻武的强大传统,也没怎么办理,就停办了。

之后南宋时期,出于对抗北方威胁的需要,武学才开始大范围广泛出现,政府才开始主动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

一直到两宋之前,历代政府都没有主动设置军事院校培养过军事人才。

这在郭某人看来是极其错误的。

军事人才全靠将门传承而不主动培养,全靠天生,不去主动发掘,那军队迟早会败落。

一家一姓靠血统传承的将门和大范围全面招生的军校哪个更容易出现真正的军事人才,是个人都能想到。

而且更关键的是,军队不是靠一个军事人才就能支撑起来的,军队是一个大组织,靠着千千万万的基层军官和更加庞大数量的士兵组织起来。

绝世猛将固然重要,但是一个绝世猛将就能带起一支军队吗?

戚继光足够勇猛,在抗倭战场上屡屡带头冲锋,战功赫赫。

但是非常滑稽的是,他最早带领的军队在他带头冲锋攻击倭寇的时候居然抛弃了他掉头逃跑,差点让戚继光一个人去送人头了。

大将带头冲锋,士兵全部往后跑。

何等滑稽?

一支彻底腐烂的军队,纵使孙武再世也带不起来。

平时训练看不出来,一上了战场就原形毕露。

戚继光痛定思痛,总结出了一套选兵练兵法,意识到选兵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才有了戚继光去义乌募兵建立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的故事。

绝世猛将固然重要,但是源源不断的数量庞大的拥有合格军事素养的基层军官更加重要。

不需要多么惊才绝艳,只要有专业素养,且坚决听命令,那就够了。

这是郭某人建立军校的初衷。

不过他的思想并没有太多的人能理解。

他有这样的见识,其他人没有。

很少有人会提前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所以对于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并不看好,认为军队里有那么一两个将门就可以了,他们自己小打小闹就可以了。

要建立军事院校?

开什么玩笑!

反对的意见顿时就爆发出来了。

很多人都反对建立讲武堂,说什么这样做是祸乱之道,军队不能这样搞,应该要强化掌控之类的。

但是很显然,皇帝没打算和任何人商量,直接下令朝廷开始筹办。

一些臣子怀有各种各样的忧虑之心,上表给郭鹏,向郭鹏进谏,试图阻止这样的情况发生。

兵部尚书董昭带头上表进谏。

“陛下东征西伐,所向无敌,四海之地,尽入陛下之手,此时正应该稍偃武事,增修文德,这个时候建立讲武堂,教军伍中人战斗之术,并不是太平盛世之兆。

且诸军皆百战余生,岂有不明战阵之术者?让一些参谋书生传授他们兵法,天下之大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这样的事情恐怕对于国家是没有益处的,臣请陛下三思,请陛下怜惜民力。”

郭鹏看到了董昭的奏表之后,连连摇头,非常不高兴。

“太平盛世还没到,就急着要粉饰太平了?难道偃武修文才是盛世之兆?辽东外族未平,江南开拓尚未完成,西域还没有打通,鲜卑人的威胁尚未全部解决。

那么多事情都没有办完,他们的眼睛都在看什么地方?看不到国家的忧患,也看不到未来的隐患,就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也是做一部尚书的人能说出来的话吗?”

然后郭鹏立刻亲自写手令让都知监宦官送到兵部去斥责董昭。

“朕读书,尝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君不见辽东未平,江南未定,西域未通,鲜卑未亡?何来安乐?何来太平!”

就这样一封手令送到兵部,董昭那边就偃旗息鼓了。

他知道皇帝的意志不可动摇,更拿出了孟子篇章来反驳他,让他闭嘴。

内忧外患你看不到吗?

国家的困难你看不到吗?

太平盛世?

你告诉我太平盛世在什么地方?

董昭,你瞎吗?

这样的斥责已经相当严重了。

想起之前崔琰被逼着亲自打死了崔渠的事情,董昭怂了,上表认错,表示自己之前思虑不周,但是现在已经想明白了,他支持皇帝的想法。

董昭不敢说话,其他人还是敢说话的,还是有人上表向郭鹏进谏,认为这样做并不合时宜,或许会有隐患。

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郭鹏看了看他们的奏表,稍微思考了一番,又下了一道圣旨对外公布。

皇帝亲自担任讲武堂祭酒,下设总办和帮办协助办理讲武堂事务。

我亲自兼管讲武堂,你们还想说什么?

你们还敢说什么?

感受到了皇帝严厉的目光注视着,群臣纷纷偃旗息鼓,再也不敢反对。

皇帝亲自下场管理讲武堂,亲自下场担任这群大头兵的头头,还能怎么办呢?

四百四十六 我终于是个人了!八百零一 保护刘琦三剑客八百二十六 大一统才是正统!二百三十六 大军归来一百九十 我去青州吧二百三十四 荀彧要去青州七百七十八 魏室山河之雄壮,必将远迈秦汉番外·大结局八百六十五 真以为魏天子是冤大头?六十四 张角不合格五百零六 我实在为将军感到不公七百一十四 今日显然又是曹操的惨败七百三十四 太史慈奇袭吴县一千零一十五 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呢?一千一百六十二 魏军剑指西域一千一百七十 汉文明的光芒正在步步紧逼向大宛国一千零九十六 皇帝兵出洛阳一千四百九十五 枣祗忽然间有点羡慕程昱一百一十七 要把事情干的漂亮一点一千四百零六 多生孩子,生的越多越好,懂?四十五 阳球必须死一千五百五十四 帝国战车还在前进,但也并非毫无波折三百三十六 他的自负仅次于袁术三百零五 我不会让你做毫无意义的事情九百七十二 你想过以后让孩子们做什么吗?一千零一十三 天子盛怒,恐怖至此一千一百七十三 老张打仗二十年,全靠小心二字八百二十二 魏国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强悍的武力八百五十二 郑度的计谋一千一百一十 素利怕了六百九十 称王大作战,开始了一千四百六十一 那是姜维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天六百五十四 蔡邕相信郭鹏二百零八 酸枣盟誓一千零六十三 这是司马氏向曹氏报恩的机会九百九十九 运河之争二十四 难怪孟德看得起你六百一十六 让他自己带兵过来汉中拿一千一百八十九 一桩丑闻的突然出现五百零五 孙策不愿意妥协七百三十六 吴景阵亡一千四百六十六 不一样的凉州一千三百三十一 郭阳死了一千五百三十六 他失去这个儿子了一千一百四十四 泪,流了下来三十 你愿意拜我为师吗二百九十一 城破一千二百零四 郭鹏总要折腾一点什么事情出来一千零七十 调查组的官员一个比一个凶悍二百一十七 徐荣溃败一百一十四 孙坚相当有远见九十四 郭子凤北上征途九百四十九 曹仁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八百四十三 魏人的将计就计一千零七十三 司马懿眼中所看到的五百六十六 他们还想再赌一把四百二十六 火头将军郭鹏八百四十四 陛下若要问罪,吴某一力承担!一千一百六十五 小国寡民就是那么不堪一击一千二百六十三 豫字旁边有头象九百六十八 郭某人顿时多了许多孝子贤孙一千零七十四 郭鹏准备灭了鲜卑一千三百四十六 当着我们的面骂我们,你很有成就感吗?七百二十九 刘表后院失火一千三百四十一 刊印司与报纸一千一百三十九 荆州士人要感谢蔡瑁八十三 这是人间二百五十六 郭某人的离间计一百七十三 灵帝废史立牧七百五十三 荆州应该是保不住了吧?七百九十一 郭某人是一个精致的皇帝二百四十 进击的文丑三百五十一 郭鹏的来意一千三百零八 郭某人的生食禁令四百一十二 大决战(下)一千零六十八 毛玠要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二百五十四 郭鹏率军入兖州八百二十八 郭魏政权一鼓作气平定天下的信念空前强烈一千三百二十二 爬得越高,摔得越惨一千三百二十八 朝堂之上,步步杀机一千零八十七 曹洪也是一朵奇葩七百一十一 诸葛亮开始决定要减肥九百七十 开挂的郭氏五百八十九 刘磐之死一千三百六十八 找到大银矿了一千零一百 难楼眼馋骑兵装备很久了一千一百零八 重骑营出击十六 远离三高,从我做起一千二百五十二 大父和父亲都是寡人,那我也是寡人三百二十六 瑟瑟发抖的郭某人一千四百零一 我问你们!你们到底要跟从谁?一千五百二十九 这就是兵法与国力之结合五十六 张角是个有能耐的人四百三十九 随我护驾八十九 抵达南阳五百二十四 张济是真的要投降一千三百四十 洛阳城内的头版头条四百八十九 世上英才何其多,怎能不为我所用一千五百四十四 郭瑾的货币改革七百三十二 晕船的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