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煖(xuān)战胜燕国之后,劝赵悼襄王趁着赵军士气正盛,‘合纵'列国,齐心协力抗击秦国,从而达到赵国的长治久安。
赵悼襄王向各国派出使者,除齐国认为自己距离秦国远,对秦国蚕食中原漠不关心以外,韩、魏、楚、燕四国全部派出精兵,多的四五万,少的也有二三万。
五国共同推举楚国春申君黄歇为上将。
五国兵合一处,黄歇聚集诸将商议:“以前多次联合讨伐秦国,都是想经过函谷关打入秦国,秦国人防守函谷关非常严,函谷关又易守难攻,所以都没有取得成功。而且我们将士在函谷关前多次受挫,有了怯战的心理。如果我们取道蒲坂,从华州向西,直接奔袭渭南,近逼潼关,也正如兵法所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行不行?”
大家都表示赞同。
然后各国将领分别带着各自兵马,分兵五路,经过蒲坂,从华州向西,直逼渭南,渭南城久攻不下,五国军队把渭南团团包围。
秦国丞相吕不韦派将军蒙骜(ào)、王翦、桓(huán)齿奇、李信,包括吕不韦自己分别领兵五万,五枝军兵迎战五国军队。
部队出潼关五十里,分五座大营扎下大寨。
王翦向吕不韦献计:“五国来的都是精锐,打一座城都不能攻克,可见他们的战斗力很不行。魏、赵、韩接近秦国,经常与我国交战熟悉我军的战术;而楚国在南方,距离我们较远,自从张仪去世后,三十多年没有相互攻伐,应该选取五营的精锐,合力进攻楚国军队,楚国一定难以支撑。楚军一败,其余四国军队必定受到影响,等他们军心动摇以后,再打就容易了。”
吕不韦同意,命令五座大营旗帜不变,暗地里各自抽出精兵一万,约定好四更天一同起兵,偷袭楚国营寨。
这时候,李信因为粮草没有准时到达,想要杀掉督粮牙将甘回,众将苦苦求情,免去甘回死罪,用鞭子抽打后背一百下做为惩罚。
甘回记恨在心,晚上偷偷地跑出连营,投奔了楚军,把王翦的计策透露了出去。
春申君黄歇得知以后大惊,想要通知各国,担心来不及,于是在惊慌之中,传令拔寨撤军,晚上急驰,奔回了五十余里,才敢慢慢回撤。
王翦说得没错,楚国三十年没打过仗,无论提前演练得多么详细,真的开战,就慌了,这不?黄歇一听说秦军要打自己,扭头就跑,就连跟同伴说一声的时间,都不肯耽搁。
等到秦兵到楚国安营的地方,楚军已经撤走了。
王翦说:“楚兵提前逃走,一定是我军计划被泄露,虽然攻打不成楚国,也不能白跑一趟。”
命令袭击赵国营寨,赵军大营壁垒坚固,一时攻不进去。
庞煖(yuān)手提宝剑站在军门内,有敢擅自乱动的立即斩首。
庞煖老将有经验,夜晚敌人偷袭,如果自己的军队慌乱不整,奸细便会有机可乘,只有内部不乱,用弓箭强弩射住外面的进攻,自然就没事了。
秦兵乱了一夜,到了天明,燕、韩、魏合兵来救,王翦、蒙骜等人才收兵。
庞煖怪罪楚兵不来救援,派人打探,原来已经逃跑了。叹息道:“‘合纵'之事,今后就别想了!”
各国将领见主将春申君黄歇没吭一声,先跑了,相互转告以后,韩、魏班师回国。
赵国大将庞煖气愤齐国没有出兵,和燕兵一起讨伐齐国,攻占了饶安后各自回国。
再说春申君黄歇回到郢(yǐng)城,四国都派来使者质问:“楚国为约纵长,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就撤军了,请说明原因?”
楚考烈王被问的脸上挂不住,黄歇被楚王训得无地自容。
春申君有位门客,是魏国人,名叫朱英。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很频繁,不分国界,只要自己有能力被君主或者某个国家大臣赏识,就投靠过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朱英知道楚国畏惧秦国,主人黄歇因为怯战不敢与秦国交兵逃回,安慰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是个强国,在您做相国的时候变弱了,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原来的时候,秦国因为距离楚国远,西边隔着巴蜀,南面隔着周国,而韩、魏虎视眈眈盯着秦国,所以三十多年秦国没有侵扰楚国,不是因为楚国强盛秦国不敢,而是当时的局势造成的结果。现在周国被秦国灭掉了,魏国、韩国的地盘因为战败割让给秦国,或者被秦国占领的太多了,两国被被秦国打的奄奄一息。所以秦国从现在才开始对付楚国,大王对您是责备以后还会有。为什么不劝楚王把都城东徙到寿春,距离秦国远一些,可以凭借长江、淮河为屏障阻挡秦国的攻打,这样的话大王和您可以安全一些。”
黄歇用朱英的方法,告诉了楚考烈王,本着打不过就跑,能躲多远躲多远的指导思想,择日迁都。
秦国的祖先开始被封在大西北,与少数民族交界,经常被西戎等少数民族侵扰抢掠,为了生存,秦国的好几位国君战死在疆场,征服这些少数民族后,这才在下西北站住脚跟。
当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秦国,挺直腰杆回头再看中原的时候,一片歌舞升平的柔弱。
一个人也是这样,只是一味地忍耐,不从内心刻苦勤奋,为自己积蓄力量,只能自甘堕落,越来越被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