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周晓龙所说的网络安全公司的说法,在目前来说还算是比较新鲜的。
从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病毒和黑客一直是计算机世界的两个最大的威胁。前者是从程序方面来定义的,而后者则是来自于计算机的使用者。
就如同现实世界之中的善与恶一样,计算机世界同样存在着善意与恶意的分界。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
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冯•诺伊曼的研究还是属于比较另类的“臆想”。
1975年,阿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杰瑞安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成为阿国的畅销书,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而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阿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
这个叫做“磁芯大战”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
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阿美利加》的月刊中。
一位叫作杜特尼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计算机病毒这个定义第一次出现了。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是被业界公认的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
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所编写的,他们编写这个病毒的目的在如今看来颇具嘲讽意义——防盗版!
他们兄弟俩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当时盗版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版。
只要有人盗版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版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这款以防盗版为目的的软件模块却在后来被一些有心人士借用了……他们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了一些变形的病毒。
“正义之剑”落到了邪恶的使用者手中之后,立刻变成了杀人的武器。随之而来的各种新的病毒也纷纷出笼,这之中不仅有个人的“创作”,甚至还出现不少的制造病毒的集团,如NuKE,Phalcon/Skism,VDV等。
与此同时,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并广泛传染至全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对于计算机语言及操作系统有深入了解的一些恶作剧者。不过,正像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一样,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原因也并非一种。
从大量的统计分析来看,病毒作者主要情况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员为了表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出于对上司的不满,为了好奇,为了报复,为了祝贺和求爱,为了得到控制口令,为了软件拿不到报酬预留的陷阱等。当然也有因政治,军事,宗教,民族.专利等方面的需求而专门编写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机构和黑客的测试病毒。
在单机时代,计算机的主要威胁就是病毒,但当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从病毒制造者升级为黑客的这些以非法目的为手段的计算机高手开始大行其道。
与之相对的,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杀毒软件企业也开始升级为网络安全公司了。
相对于国外的互联网发展来说,华夏的计算机产业本来就起步比较晚了。进入互联网时代自然也比国外晚一些。
在1990年代初期较为流行的防病毒手段是锐星公司早期的产品——防病毒卡。这是一块ISA界面的硬件产品,通过截取DOS系统中断来保护计算机磁盘数据。当时锐星公司的防病毒卡系列产品占据了华夏防病毒卡市场的一半以上。
但防病毒卡致命的缺陷是不能清除病毒,在安装和升级方面有诸多不便。
90年代初期,华夏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没多久,很多地方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华夏国产杀毒软件的诞生就和商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有所不同。1989年由警务部病毒研究小组推出的杀毒软件KILL曾作为公益软件的一种,由警务部免费提供给需要的厂商,不过也正是由于未进行商业化,因此在研发投入上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病毒的查杀能力也仅限制在10种以内。
随着虹民、锐星、鑫山、名泰等国内杀毒软件厂商的出现,国产商业杀毒软件才开始占据大部分市场。
如今的华夏对于计算机安全的威胁依然还延续着单机时代的防杀病毒的概念,但通过这次两国黑客大战,对黑客网络入侵这种属于互联网时代安全威胁的重视势必会越来越强烈。
互联网网络安全这个市场,正是大有作为之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