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种水稻

第148章 种水稻

提到水稻种植,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水稻是南方种植的作物,因为苏湖熟天下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确实是我国的主要水稻种植区域,但这并不是说在北方无法种植水稻。

尽管传统意义上北方的主粮是小麦和高粱,掺杂着其他一些农作物,但我国现代的水稻种植区域是包括了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平原的。

甚至于北方的大米在口感和味道上,还要更胜南方一筹。

但如果是在明朝的话,你跟人说能够在北方种植水稻,大概会被那些老农啐你一脸浓痰,说你瞎胡闹。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水稻在北方推广种植差不多要到明万历年间,真正办成则要到康麻子时期,他亲自搞出了华夏农耕史上第一种被大范围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被称为御稻米,也被叫做康熙御稻。

康麻子虽然有很多为后世诟病的地方,但在粮食问题上他所做出的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的。

御稻米成功在北方种植,不仅让北方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也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开始进行双季稻的种植。

虽然在我国的农业史上,双季稻、甚至是三季稻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但像是江西、浙江等水稻的主产区开始种植双季稻,还是要到康熙搞出了御稻米这种可以在白露节气之前成熟的短周期成熟稻种,才开始大范围的种植双季稻。

当然,明朝搞不成这个事,和小冰河时期北方的气候比清朝的时候更冷也有很大的关系,但如今还是明初,气候并未冷到那种地步。

在天津地区开垦滩涂地区,种植水稻这是可行的。

尤其是朱瞻埈还借着天津城扩建的当口,在天津城的城基下面布设了可以调节气候的法阵,确保了这片土地可以风调雨顺。

这也算是他给自己的封地弄得一点小小的福利,只是可惜大明世界是一个灵气贫瘠的世界,若是在修仙界,他这座阵法完全可以覆盖到北京和廊坊等地,甚至连唐山的气候都能获得补益。

但这只是一个灵气贫瘠的世界,这座阵法能够笼罩如今的天津城和城郊新开垦出来的稻田,已经是朱瞻埈获封郑王之后,身上的气运浓厚了。

是的,他布阵所消耗的正是他自己身为郑王所能够从国运当中分享的气运。

当然朱瞻埈也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气运都投了进去,虽然那样效果更好,但天津城这座法阵所消耗的,还是天津城作为朱瞻埈的封地本身所能够为他带来的气运。

维持阵法运转的是朱瞻埈身为郑王的气运,但大阵的消耗则只是天津城作为朱瞻埈封地每年所能够给他带来的气运。

不过即便如此,这座大阵也能够保证天津城每年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做到六畜兴旺与五谷丰登。

封地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自然能够增加封地本身所象征的气运,而这部分气运又可以返回来调节封地的气候,可以说是非常环保的循环利用了。

而且随着天津城的繁荣和发展,这部分气运还会继续增强,逐渐扩大阵法的覆盖范围,让天津城周边的气候越发的宜人。 所以朱瞻埈对于这件事的关注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毕竟关乎着他的气运。

好在朱高炽派给自己儿子的王府长史虽然不是什么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但也是精明干练的实干之辈,不是那种满嘴仁义道德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无用书生。

这位章长史将各项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不仅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天津城外一千多顷滩涂的开垦和种植,天津城本身的扩建也进度喜人。

虽说如今扩建的城墙还只是起了个地基,但新修的用来停泊征倭舰队的码头,城中用来供应大军粮饷的仓储、运输等设施,都已经先期建设完成。

显然这位章长史是根据大军出征的需求来安排施工的,而不是为了面子上光亮先把城墙修起来。

不过章长史还是对朱瞻埈让新开垦出来的土地种植水稻这件事感到了担心,他对朱瞻埈问道:“王爷,臣咨询过乡间老农,他们都说这水稻是南方种的,在咱们北方天气太冷,种不活,王爷您这是在……浪费民力。”

章长史迟疑了一下,才换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文雅一点的词。

事实上那些乡野老农骂的可是难听的很,好在开垦荒地本身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朱瞻埈本可以将这新开垦出来的一千多顷地都划归到自己名下,但他却让章长史将其中大部分的田地都分给了那些百姓。

并且还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用来招募流民,所以老百姓对于朱瞻埈的观感还是很不错的,只是骂两句他瞎胡闹在北方种水稻之外倒也没有别的闲话,反而对这位王爷的就藩持一个欢迎的态度。

毕竟朱瞻埈的就藩给他们带来了实质上的好处,而不是来搜刮民脂民膏,这些老百姓当然希望能有一个可以为他们带来好处的藩王。

尤其是朱瞻埈虽然分了田地给老百姓,但名义上这些田可都还是王田,这些在这片土地上种地的农民只是他郑王的佃户而已。

当然,名义上虽然如此,但朱瞻埈并没有收很高的佃租,反而将这些佃户每年要交的粮食规定在了一个很低的份额,甚至要比朝廷的税收还要低。

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他是藩王,每年不仅不用给朝廷交税,还能从朝廷那里拿禄米。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也就是朱瞻埈的郑王藩如今只有他一人,要是他儿子生多一点,有那么十几二十个儿子去开枝散叶,可能河北一地的税收都还不够他郑王藩的俸禄的。

当然,这部分问题朱瞻埈早就已经和朱高炽和朱棣提过,藩王新政也是和解决此事有关。

如今各地藩王的俸禄已经不再由朝廷发放,而是让藩王自己从封地征收,收上来多少就是多少,所以朱瞻埈只需要保证这些佃农能够交上来一个够他郑王藩用度的数字,他并不介意自己少收一点。

这在封建王朝来说,可是大大的仁政。

(本章完)

第312章 知无不言第244章 全城大索第245章 圣旨?给他写一张第208章 两军冲阵第189章 分歧第35章 兑换准备金第24章 夏元吉的好奇第51章 诏狱里的人才第215章 榷场第59章 父子不着家第211章 封狼居胥第277章 合卺 洞房第22章 皇帝召见第54章 修运河341.第338章 本州岛上331.第328章 借兵第62章 夜谈第186章 我回来第32章 想学武的朱瞻基334.第331章 海贸之利第283章 大地轮回第198章 瓦剌南下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282章 地脉布阵第256章 婚礼之议第256章 婚礼之议第97章 真龙之血第205章 饮马河畔358.第355章 “净”天地第155章261章发重了,内容已修改第89章 青璃增阳丹369.第366章 斩断倭国龙脉第41章 绝天地通第80章 朱棣的心思第147章 天津卫第119章 龙女多情341.第338章 本州岛上第127章 朱高燧的心思第175章 迁徙和分地321.第318章 子嗣第106章 纪纲的野心第300章 后续安排第170章 年轻武士第76章 朱瞻基借兵第113章 朕意已决第294章 朱瞻埈到来第141章 再入诏狱343.第340章 治理黄河第174章第80章 朱棣的心思第248章 各方动作第158章 登陆济州岛第13章 不争为争第141章 再入诏狱第279章 返程第159章第267章 收拢人心357.第354章 净天地神咒348.第345章 不输不入第276章 亲迎礼第17章 说服太子妃第207章 控制蒙古第157章 景福宫之变第10章 小宫女胡善祥第51章 诏狱里的人才第168章 宁王借兵第137章 听涛水阁338.第335章 热议第111章 宁王请缨第219章 朱棣的考校第220章 蒙元的喇嘛第181章 最穷藩王第231章 互相算计第272章第240章 两京制第199章 掏袖子第168章 宁王借兵第28章 不当皇帝的逍遥王爷第25章 宝钞的问题338.第335章 热议第99章 真龙之躯第2章 朱家麒麟子373.第370章 处置俘虏第226章第13章 不争为争第182章 没兴趣第241章第278章 返程之议第283章 大地轮回367.第364章 锦绣前程第245章 圣旨?给他写一张第223章 招降第224章 灵丹与灵石第198章 瓦剌南下363.第360章第272章第198章 瓦剌南下383.第380章第145章 出征